强街办及强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3&rec=553&run=13

大虞街道办事处:位于奎文区中心,济青高速公路由西向东横贯街办北部辖
区。 街办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65亩。辖11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
人口31118人。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7.4亿元(包括划出的11个村) ,完成利
税877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112%;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1.05亿元,比上
年增长7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元,比上年增加250元。自1992年以来,
先后获省级“百乡百镇双文明建设明星乡镇”、“全省农村科普教育先进单位”、
“发展经济先进乡镇”、“外经外贸先进乡镇”、“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区级“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几年来,大虞街办积极参与北京国际经贸洽谈会、潍
坊鲁台经贸洽谈会、青岛小交会、威海中韩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利用外
经外贸单位、驻外办事处、三胞和外籍家属等“窗口”关系,广泛同外商、内商
洽谈合作。采用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扩大对外开放,增加产品出口。
1994年共签订合资合同意向书16个, 合同利用外资额442.6万美元, 实际到位
187.4万美元。新建合资企业3处,独资企业1处,外汇额1500万美元。
工业规模、档次不断提高。以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为方向,组建企业集团和
企业联合公司,新创建了潍坊环球制线集团总公司、潍坊方大集团总公司和两处
村联合公司。现有街办、村办工业企业120处,职工8200人,固定资产10944万元,
形成了以纺织印染、 机械制造、轻工电子、医药化工、建筑建材、交通维修6大
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1994年有2个产值过亿元、6个产值过千万元的骨干工业企
业,实现工业产值10.18亿元,利税6235.2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61.5%和68%。
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兴建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
档次较高的大型专业市场、较大商业设施和个体经营小区,使街办的第三产业形
成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1994年先后动工兴建了14
个100万元以上的项目, 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虞美实业公司、香港
厦玲企业有限公司和市三胞投资公司合资兴办的汇鲜花园小区,占地80亩,总投
资1.5亿元, 已到位资金1345万元。早春园农贸市场年商品交易额达6000万元。
鼓励有条件的村和企事业单位将沿街房屋和内部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开展对外
营业服务。1994年全街办新建商业房1060间,年创收入160万元。
城郊农业有新的发展。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
科技找出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1994年,街办形成了50亩以冬青为主的苗木花
卉种植园和150个蔬菜、 瓜果大棚;有亚洲最大的养貂场和潍坊市最大的乌骨鸡
繁育场。以大虞貂、乌骨鸡为龙头,发展以水貂、狐狸、肉食鸡、蛋鸡、乌骨鸡、
樱桃骨鸭等一系列养殖加工业, 形成了年产3万只貂、1.5万只狐狸、260万只种
鸡和15万只乌骨鸡的存养能力。
樱桃园街道办事处:北邻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市区,南毗胶济铁路,
西靠潍坊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潍石路、北海路、文化路贯串境内东西南北。交
通便利,地理优越。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面积15.5平方
公里,耕地1.3万亩。
1991年以来,樱桃园街办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突出工业、第三产业、个体私
营经济和高效农业4个重点, 强化各项措施,实现了街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跳
跃式发展。到1994年,街办村以上集体企业达78处。形成了机械、五金、建材、
纺织、 机械加工、塑料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产品达120多种,其
中螺杆钻具获世界金奖。1994年新组建了蛟龙集团和樱桃园集团。樱桃园集团总
公司被国家统计局列为中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之一。全街办企业总产值达到7.4
亿元,实现利税4380万元。
合资企业迅速崛起。先后与美国、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合资
创办了电梯维修、 浮雕门窗等16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800多万美元。1994年三
资企业产值达3000万元,外贸出口交货值达1010万元。
近年来,樱桃园街办以潍厂路、北海路为重点,开发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三产网点, 形成了“丁”字型商业群带。1994年建成占地120亩的潍坊批发商贸
城,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商业、饮食、服务为龙身,小商品加工为龙尾一条龙
三产开发格局。
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产值过千万元、百万元的大户。微机管
理已进入个体业户。1994年个体私营经济产值达1.3亿元。
二十里堡街道办事处:位于奎文区南侧,东南与坊子区接壤。辖16个自然村,
3个居委会。 总人口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00人,农业人口1.9万人。面积
19.48平方公里;耕地7900亩,其中粮田5100亩,菜田2600亩,林果500亩。主要
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蔬菜。潍坊机场坐落于境内。胶济铁路穿越境内,设二十
里堡火车站;潍徐公路纵贯南北,沿途设立停车点5处,长途汽车站1处;环城公
路沿北部东西贯通,内有3座立交桥,交通运输十分方便。辖区内有潍坊肉联厂、
潍坊啤酒厂、潍坊烟叶复烤厂等30家市、区属企事业单位。
1991年以来,街办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1994年,街办
工业总产值完成75348万元, 比上年增长70%; 实现利税3980万元,比上年增长
210%; 外贸出口交货值完成1760万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4元,比上年增加259元。
街、 村办集体企业共有64处,其中街办5处,村办59处。有冶金、机械、化
工、纺织、轻工等14个行业;有锅炉、轧啤机、铝型材、零件洗涤器等48种产品。
1994年, 南屯、马少野、北王、西王、廿里堡5个村工业产值过亿元。现有合资
企业10家,利用外资450万美元。出口产品8种。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近两年投资1亿多元,先后建成金宝市场群、潍坊生产
资料市场、潍徐路市场等大型批发零售市场。沿潍徐路、环城南路、车站三街进
行了开发建设, 先后建设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500多处。其中银河渡假村、银
都芬兰浴等项目,其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在全市享有较高声誉。交通、通讯、房
地产开发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农业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 1994年粮食总产达到
500万公斤,平均亩产830公斤;农业总收入4000万元;蔬菜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
生猪存栏4200头,大牲畜存栏513头;蛋鸡存养25万只,年产蛋258万公斤;水貂、
狐狸共存养2247只。养殖业收入2748万元,成为市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之一。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有中心医院1处,甲级卫生室15处。初中1处,小学
13处, 在校学生3600人,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园13处,有8处达到市级一类幼
儿园标准。 有省级先进敬老院1处。文化站、广播站设施齐全,活动正常。二十
里堡街办先后被评为区级基础教育先进街办和文明卫生街办。

南屯村:位于奎文区廿里堡街办中心,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和商
业占地30万平方米,农业占地10万平方米。全村730户,2500人,90%的劳动力从
事工、 商业。全村拥有固定资产总值6000万元,其中工业和商业占86%。拥有机
动车辆70部。 1994年底全村产值实现2.1亿元, 利税1400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
1800元,被授予全区“模范村”、“经济强村”荣誉称号。
南屯村以金宝集团公司为核心,村与公司政企合一。实施“以工补商、以商
促工”,优势互补,工商并举的发展战略,全村经济健康发展。
工业企业拥有主要机械设备150多台套。 主要产品有:零件清洗器出口系列
产品、 铝合金型材、玻璃钢冷却塔、建筑机械等7大类40多个品种。其中主导企
业工贸机械公司、铝材公司1994年分别实现产值5000万元。零件清洗器、系列手
推车填补国内空白。铝材公司是潍坊市专业生产铝型材规模较大的企业,已形成
型材挤压、冶炼、氧化着色一条龙生产。
商业已形成集贸、 服装、旧货、竹木等6大市场为主体的金宝商贸城。整个
商贸城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 建有营业房2000间、交易大厅1万平方米,临时摊
位2000个。商贸城内有潍坊廿里堡火车站金宝货运站、潍坊金宝长途汽车站、金
宝邮电所等配套设施。其中重点建设项目金宝长途汽车站是集吃、住、行、娱乐
为一体的大型建筑,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600多万元。

樱北村: 地处潍坊市近郊,310户,990口人,耕地220亩。1994年实现产值
2.5亿元, 利税2000万元,进入潍坊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村”之列,被授予全
区“经济强村”荣誉称号。
1991年以来,樱北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以建宾馆、搞餐饮、住宿服务为龙
头带起贸易公司、汽车修理厂、防火设备厂、冷藏厂等小型村办企业。1992年底,
全村共有企业18家,初步形成机械、化工、轻工、饮食、建筑建材、汽车大修等
多种行业。1993年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组建了山东樱桃园集团总公司。该公司
是经省体改委批准, 省工商局注册,由16家紧密层企业、12家合资企业和4家半
紧密层企业组成的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在机
械、化工、轻工、塑料、商业、酒店、饮食、建筑、房地产、汽车大修、海上运
输、医疗等行业形成了多元化、多门类经营的集团优势,1994年被国家统计局列
为中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之一。 全村现有企业32家,其中有12家合资企业;固
定资产1.8亿元, 职工1500余人。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综合治理,全村
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

(邓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