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3&rec=236&run=13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991-1994年, 是建国以来潍坊市工业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四年来,全市工
业系统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紧紧围绕建立新的
企业制度,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构筑新的工业格局,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实行改革推动、
科技驱动、外向带动,促使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不断改善经济运行
质量, 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1994年底, 全市乡及以上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共有2135家, 职工56.98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93.78亿元,净值132.23亿
元。 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县市区属及以下企业2052家, 职工461906人;市属企业65
家, 职工86110人; 上属企业18家,职工21791人。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划分:国有企业
275家, 职工196711人;集体企业1572家, 职工263557人;“三资”企业100家,职工
24091人;股份制企业191家,职工84046人;城镇合作经营和个体工业企业348家。1991
年以来, 民营经济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7.2亿元,实现
利税36.85亿元,实现利润15.63亿元。

新崛起一批龙头企业
全市大中型企业总数在1991年162户的基础上,1994年底增至296家,其中大型(一)
12家,大型(二) 55家,中型(一)75家,中型(二)154家。大中型企业在全市工业发展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4年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达到120.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5.8
亿元, 实现利税24.6亿元,其中利润8.2亿元,占全市乡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的比重分
别为72.6%、55.9%、66.8%和50.5%。1991年以来,先后组建完善了能够带动行业和区域
经济发展的同心、华光、巨龙、烟草、巨力、诸城外贸、高密兴华、医药、亚星化工等
101家企业集团,鸢都化工、华光、化纤、长城门窗、拖拉机等5户列为省重点企业集团,
主要行业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成为全市工业的中坚力量。

骨干拳头产品快速发展
1991年以来,重点发展了柴油机、农用运输车、通讯设备、电子出版系统、海洋化
工产品、高档烟酒产品、氯化聚合物及制品、新型建筑材料、粘胶纤维及装饰布、医药
及保健品等系列拳头产品,加大了对大宗传统产品的改造,培植形成了一批名优日用消
费品。1994年,全市重点调度的30种产品中,有卫生瓷、小四轮拖拉机、 农用三轮车、
农用汽车、 服装、溴素等12种产量比上年增长20%以上。其中潍坊牌水泥、华光牌电子
出版系统、华光牌程控交换机、景芝牌景阳春酒、 奥蕾牌啤酒、鸢都牌纯碱等6种产品
被评为“山东名牌” 。四年间,全市累计开发填补市以上空白的新产品2218种, 投产
1896种,新产品投产率达85.5%。在完成的项目中,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
的268项, 其中华光集团的电子出版系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潍坊化工厂的氯化聚乙烯
等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形成了新的产品优势。

外向型经济有突破性进展
1991-1994年, 全市23类550多个品种的工业产品出口业务拓展到140多个国家和地
区; 四年全市工业累计利用外资2.43亿美元,为1991年以前工业利用外资的总和; 自
营出口生产企业由1991年的1家发展到22家, 出口创汇由1991年的4080万美元, 增加
到2.99亿美元, 年均增长94.2%;出口交货值由1991年的17.4亿元,增加到75.8亿元,
年均增长60%;全市工业“三资”企业累计批准1199家,已投产524家,1994年实现产值
79亿元,利税3.8亿元,创汇1.8亿美元。

企业发展后劲增强
1991年以来, 全市乡及以上企业共完成技改投资58.8亿元, 比“七五”期间增长
200%。 其中1994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28.9亿元,比1993年增长86.5%。投资完成数和增
幅是历年来最多、最大的一年,投资完成率、省重点项目投产率、国家专项资金到位率、
县属以上项目占全市投资比重等6项综合指标列全省第一名。四年完成技改项目1918项,
按设计能力计算, 可新增产值121.1亿元, 利税22.3亿元, 创节汇5.2亿美元。1993-
1994年共争取省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6.2亿元。全市县属以上大中型企业60%的老设备
得到了更新改造,4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工业生产和企业工作迈出新步伐
(1) 围绕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对企业改革工作,各级、各部门一直
比较重视,始终作为搞活企业的重要手段,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突出抓紧抓好。特别
是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以后,企业改革由过去的政策调整转向制度
创新,转向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新阶段。市委、市政府
及时提出了“抓住抓好大的,放开放活小的”和“两改造一拍卖一联合”的企业改革思
路。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全市工业系统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理顺产权关
系为突破口,以转换机制为重点,加强领导,大胆实践,稳步推进,严格规范,探索实
施了“股、卖、兼、租、合、破”等多种企业改革的形式,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
业转机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到1994年底,全市县属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的已达191家, 股本总额16.5亿元,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0家,有限责任公司37家,股份
合作制企业94家;全市累计转让或拍卖企业341家,其中县属以上工业企业9家,收回资
金1.4亿元; 有510家工业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 先后有20户优势企业兼并了16户劣势
企业;有4户企业进行了破产试点,有25户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其中4户企
业进入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行列。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行了人事、劳动、
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干部聘任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已全面推开。
通过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落实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
业内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机制和健
全有力的约束机制逐步形成。(2) 围绕发展规模经济、再造工业优势,狠抓结构调整。
四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发展规模经济,增强竞争优势,大力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确定了围绕产品搞调整,以优势产品带动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带动优势产业,以优势
产业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三优带动”战略,对主要行业在逐个理清调整思路和发展方
向的基础上, 加快了调整步伐。 机械行业在稳定发展农机的基础上,实行“农转非”
(农用机械向非农用机械转移) 、“机长腿”(内燃机向农用车、三轮车、发电机组转移),
使产品系列化;企业集团化;纺织行业按照减量增效的原则,压缩优化棉纺织初加工能
力,组建完善化纤、纺织印染、针复织集团,走主业精、副业兴、企业活的新路子;化
肥行业实行一业为主、多品种、多元化经营的调整战略,把化肥企业变成“化工总厂”;
盐化工业通过稳定原盐生产,突出发展盐化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1993年盐化产品利
润已超过原盐, 1994年利税超过了原盐;建材行业开始跳出以水泥、 砖瓦等传统产品
为主的路子, 釉面墙地砖已形成年产74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卫生瓷达到150万件生
产能力,新上年产60万件配套五金件项目被列入国家专项。同时,以产权关系为纽带,
以活化优化资产存量为重点,积极组建企业集团,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通过优先按排
项目资金、帮助落实自营进出口权等措施,促其尽快发展壮大,一些行业的规模经营已
逐步形成。以潍坊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组建的潍坊同心集团公司已按新体制运转,
在对山东潍坊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委托经营后,还将分布在各县市区的配套企业纳
入核心层或紧密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整发展,逐步形成龙头带动,专业协作,柴
油机、拖拉机、特种车辆、工程机械等多系列、多品种、全方位配套的生产经营格局,
从而带动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实施的“双十工程”中重点发展完善的10大企
业集团, 预计“九五”期间销售收入将超过400亿元,利税过50亿元。对现有的优势产
品和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则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开发,膨胀规模。到1994年底,销售收
入过亿元的拳头产品已达20种以上, 新产品产量占全市工业产品产量的7.06%以上。集
团战略和名牌战略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3) 围绕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技术改
造步伐。1991年以来,潍坊市工业把技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发动上上下下搞技改,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使企业的规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993年投产
的潍坊第二印染厂特宽幅装饰布生产线、 长城门窗集团公司铝型材、 潍坊第二毛纺厂
5000锭毛精纺改造、 染织总厂牛仔布及服装加工改造等项目, 以及1994年投产的潍坊
化工厂CPE二期工程、潍坊钢管厂锥形钢管等项目,都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肯定。同时,
把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作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重要手段。通过整体嫁接、多
枝嫁接、单枝嫁接、出让股份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国外资金,1993、1994两年累计批准
利用外资项目597项、 实际利用外资额1.54亿美元, 是“七五”期间总和的4倍。1994
年全市技术改造已到位资金中利用外资和企业自筹资金占73.3%。 县属以上老企业嫁接
改造面已达50%以上, 通过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不仅引进了资金,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
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使老企业得到了改造。(4) 围绕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全
面加强企业管理。面对外部环境不宽松,提高经济效益难度大的客观形势,引导企业眼
睛向内,苦练内功,向管理要效益。1991年组织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
1993年组织开展了“管理效益年”活动;1994年开展了以“双清双提高” (清仓利库、
清理财务、提高产销率、提高经济效益) 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节活动。每年都把管理效
益开发放在重要位置,推行了管理效益目标责任制,以及价值工程、市场预测、国际标
准、新财会制度等先进的管理方法。选择潍坊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潍坊化工厂、潍坊
华光股份有限公司、潍坊第二印染厂等5户企业进行了ISO9000质量系列标准试点,大中
型企业普遍实行了计算机辅助管理。通过严格管理,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四年来, 共累计确定管理效益开发项目5098项,实现管理效益27885万元,共评出管理
开发和现代化成果一、 二、三等奖263项,其中获省级成果奖的有42项。1994年乡以上
独立核算工业产销率达到98.5%, 居全省第二位。县属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为1.34吨标准煤,四年平均降低率为10.51%。(5) 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对工
业工作的组织指导。1991年以来,市经委和各工业主管部门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在简政放权的同时,积极转变职能,改变了过去“催收催种”、
过多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做法,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政策、制订规划、提供信息、
帮助企业跑项目、筹资金、解决实际困难上来,注重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企业的
管理,并积极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突出抓了利用外资、结构调整等加快工业发展的关
键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原材料、电力、运力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强
了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控分析,实行了生产要素、产品销售、资金运行、经济效益、技术
进步、外经外贸同时调度;上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乡镇企业同时调度,把握
全市工业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保证了工业经济的健康运行。

(钮效正 刘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