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辑 潍坊特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3&rec=20&run=13

【潍县萝卜】 潍县萝卜又称“青萝卜”,或“高脚青”,既是潍县著名土特产,也是
山东省著名萝卜优良品种。它既可做蔬菜,也可生食。做菜凡炒、拌、炖、腌均可,为
当地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当地人喜爱生吃,家中来客常以烟、茶、萝卜招待。
经常食用有去痰、清热解毒、健脾理气、助消化等功能。当地有“吃萝卜喝茶,不用找
医生把药拿”之说,潍县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确有保健作用。
潍县萝卜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经过菜农和科技人员的长期培育,形成了大缨、
小缨和二缨3个品系。3个品系的特征基本相似,叶均属花叶型,每叶有裂叶8-10对,叶
色深绿。肉质根均呈圆柱形,地上部占全长四分之三,为青绿色,地下部占四分之一,
为白色。大缨萝卜生长势较强,肉质白绿色,质松味淡,辣味轻,宜做熟食和腌渍。小
缨萝卜长势较弱,皮色深绿,皮薄质脆,味甜带香、品质佳,宜生食。二缨萝卜特征介
于大缨和小缨之间,肉质紧密、翠绿、脆、甜、多汁、生食如水果,故又称水果萝卜。
潍县萝卜原多产于潍县城城郊,但以北宫地片所产为最佳,故又称北宫萝卜,北宫
地属北关,又称北关萝卜。远销香港地区、东南亚诸国及国内各主要大城市,在国内外
享有盛誉。1975年以来,日本、美国、波兰等外国园艺学家,不断来潍城考察青萝卜的
栽培技术。
建国后,山东省农业厅曾把潍县萝卜的提纯复壮和增进品质的试验研究,列为科研
项目,并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协作进行研究;恢复了原种,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潍县
萝卜原仅限于潍城郊区,现已扩大到昌乐、寿光、寒亭、坊子、奎文、安丘、青州等县
市区,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并引种到新疆、四川、广东、云南等地。1994年,潍城区栽
种萝卜面积达3100亩,产量为930万公斤。

(高文泉)

【昌乐大棚西瓜】 昌乐西瓜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早熟、皮薄、瓤脆、味甜而闻名省
内外,被列为山东省特产瓜果之一。大棚西瓜自1987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1994年,
全县大棚西瓜面积发展到2.5万亩,总产8700万公斤,总收入1亿元。
昌乐大棚西瓜比小拱棚西瓜早熟20天,供应期由5月上中旬提前到4月中旬,价格提
高5倍以上。 大棚西瓜一般亩产3500公斤,亩收入4000元以上,比小拱棚西瓜纯收入增
加2000元。在1994年潍坊国际风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被山东省农业厅列为省
优质特色农产品开发项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从风筝会上专程到昌乐县尧
沟镇视察,对大棚西瓜给予了高度评价。
昌乐大棚西瓜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选择座瓜好的中早熟品种,如“金钟冠龙”、
“邵阳花皮无籽”等。二是采用嫁接育苗技术,以菜葫芦新土佐作砧木嫁接育苗,嫁接
苗定植后不但生长势强,而且有效地防止枯萎病的发生,可在大棚内连续多年种植,不
需轮作换茬。三是选用含钾丰富的砂质土地,增施磷、钾肥和二氧化碳,提高西瓜的含
糖量。四是采用三蔓式整枝、人工授粉、化学除草、化学控制、调节棚内温度等管理技
术,使之座瓜整齐,座瓜节位适宜,达到早熟、高产、优质。五是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技术,实现大棚西瓜生产无公害、无污染。
昌乐县委、县政府对大棚西瓜生产十分重视,县、乡(镇)分别成立了西瓜生产领导
班子,组织农技、多办、供销、交通运输等部门围绕西瓜生产开展技术、物资、销售系
列化服务,建立了尧沟、昌乐、鄌郚、漳河、王俊等12个西瓜批发市场。同时,以西瓜
研究所为龙头,吸收民间科技组织和种瓜能手参加,成立了强有力的技术队伍,经过科
研和生产实践,掌握了整套的栽培技术,先后编印了《大棚西瓜栽培技术》等培训教材,
并录制了《西瓜嫁接与保护地栽培技术》等录相带,在全国西瓜嫁接研讨会上播放后,
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张永华 安盛军 张云祥)

【青州蜜桃】 青州蜜桃栽培历史悠久,以成熟晚,肉细味甜、色艳,耐储存而著称。
历代王朝均列为贡品。
青州蜜桃成熟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此时其他品种的桃早已下市,因此可独占鳌
头。青州蜜桃主产地在五里、普通、云峡河、邵庄等山区乡镇,目前种植面积已扩大到
2万余亩,年产量可达1500万公斤。
从1990-1994年,青州市已成功地举办了5届“金秋蜜桃节”,青州蜜桃成为青州市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桥梁和纽带。

【弥河银瓜】 弥河银瓜是甜瓜的一个优良品种,皮白,味香,其主要产区在青州市弥
河河滩。
最适宜种银瓜的地段为南起石沟河、北至谭坊镇吕家庄,共20公里长。瓜田是弥河
沙滩和白河地, 这里地下水位仅1.5-2米,光照极强,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因此,
银瓜逐渐形成了表皮洁白、个大、肉脆、味甜、香气浓郁等特点。
目前银瓜种植面积为5000-6000亩,年产量在750-900万公斤。

(刘永忠)

【安丘蜜桃】 安丘蜜桃是由安丘市科技人员培育出的优质晚熟桃新品种,10月1日前
后成熟。 该品种易成活,丰产,抗旱,山岭薄地均可栽植,平均单果重180克,肉质细
嫩、香甜多汁、清脆离核,平均含糖量15度以上,含有果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和
钙、 磷、铁等20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 养颜抑老的功效。
安丘蜜桃被农业部鉴定为晚熟桃稀有优质品种。 1994年4月,荣获第十一届潍坊国际风
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1994年10月,荣获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安丘蜜桃被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农业部投资进行开发。1994年,蜜桃的种植面
积已具规模, 每年育苗800亩,可向市场供应苗木800万株;建起千亩以上的试验基地4
处, 500亩以上的桃园10个,分布于13个乡镇120个自然村,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量
达3000多万公斤,总收入4800多万元。
安丘蜜桃开发服务中心作为安丘蜜桃开发的龙头企业, 现已有蜜桃保鲜库3座,储
存量达2000吨, 下设纸箱厂、能源研究所、制袋厂、果树医院等,固定资产700万元,
利税超过百万元。 现已形成生产、 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九五”期间,全市
蜜桃基地可发展到5万亩,总产量达到1亿公斤。

(马永红)

【寿光大葱】 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而闻名。株茎组织紧密,耐揉搓挤压,便于储
存和远途运输。抗严寒,在零下20℃下冻透,自然解冻后,其鲜美程度不减。当地品种
有“二梧桐”、“八叶齐”、“鸡腿葱”、“气煞风”、“分葱”,70年代又引进章丘
“大梧桐” 。“大梧桐”植株高大,一般在1米以上,叶长肉薄, 葱白长50-60厘米,
直径4-5厘米, 脆嫩带甜,生食最佳。单株重1斤左右,适于高水肥种植,亩栽20000株
上下, 生长期一般培土3次。“二梧桐”植株高大,直立生长,葱白长40厘米左右,单
株重半斤以上。辛辣味低,生吃脆甜,鲜葱亩产可达8000-10000斤。“八叶齐”植株粗
壮,平均高85厘米,叶形整齐而紧密,葱白粗而短,长35厘米左右,成株时七至八叶,
故名“八叶齐”,鲜葱亩产6000-7000斤。“鸡腿葱”植株矮小,高60-70厘米,葱白短
而少弯曲,基部粗而向上细, 形似鸡腿倒挂,故名“鸡腿葱”,鲜葱亩产4000-5000斤,
此葱辛辣味浓,以熟食调味最佳。“气煞风”植株高大粗壮,管状叶粗短,排列较密,
抗风力强,葱白长40-50厘米,茎粗5厘米左右,基部略膨大,洁白脆嫩,稍有辛辣味,
生食炒食皆宜, 株高1米左右,单株重0.8-1斤。80年代初培育出“寿光1号”新品种,
产量、品质均优于“气熬风”。

【安丘大姜】 安丘市种植大姜始于明万历年间。1994年大姜面积发展到7.02万亩,总
产达到1.6亿公斤,单产2400-2500公斤,部分高产地块单产超过3000公斤,为长江以北
最大的集中产地。尤以白芬子、凌河、安丘、临浯、红沙沟等乡镇种植面积最大。其中
安丘镇大姜丰产方共21个村,1.2万亩。安丘大姜经过近500年的栽培,特色渐成,色泽
鲜艳,结构紧密、块大丝少、辛辣清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粗纤维、脂肪及姜油
酮、铁等。为上等的调味佳品。药用有祛寒、解表、止呕、开胃等功效。
安丘市立足传统种植习惯,发挥大姜生产优势,围绕大姜这个名牌,按产业化组织
生产,形成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通过推广保护地栽培、优化配
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模式化套作栽培、窖藏保鲜等新技术、新成果,使大姜产量
不断提高。全市从事加工、运销大姜的企业发展到20家,其中中外合资和独资企业3家,
年加工能力达5000万公斤,全市三分之一的大姜能得到就地加工增值。主要加工产品有
脱水姜片、软化姜芽、腌渍姜块、姜精、姜汁、姜糖和保鲜大姜块等。产品远销内蒙、
北京、河北及东北三省。年出口保鲜大姜块100万公斤, 姜芽7000万支,主要出口日本、
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李树杰)

【昌邑冬桃】 该品种在昌邑县栽培历史悠久, 《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山东
果树志》均有记载。它以晚熟、果实硕大、果形美观、汁多香味浓、品质优、商品性强
而著称。平均单果重250-300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7%,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是初
冬市场稀有鲜桃。1988年被农业部列为“七五”期间的名特优开发项目。
昌邑冬桃属北方品种群,生长势强,树冠不易开张,适应性强,较丰产,第三年亩
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第四年亩产达2500公斤。

(王国庆)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为潍城的传统副业产品,绝大部分磨油户集中于于河镇崔家村。
它以芝麻为原料,制成香油或芝麻酱,制油残渣麻古酱用于肥田饲畜。崔家小磨香油历
史悠久, 自明代初至今已有600余年。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曾赋诗称赞:“十里郊野
满城香,举目远眺圩水长,神工鬼磨五百载,正宗芳味崔家庄。”崔家小磨香油,由于
工艺严谨,用料考究,色正香浓味佳而驰名远近,是潍坊著名的特产之一,被誉为“天
下第一香”。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澳门、台湾
等国家和地区。在各项评比中屡获殊荣:1985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优质
产品; 1987年被评为山东优质产品; 1990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优质产品;
1989年、1993年连续两届被推荐参加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多次赴日本、韩国、
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参加出口商品贸易会;1992年被国际风筝联合会指定为特供专用精
品。1994年全村有磨油户339家,从业820人,年收入7190万元。为继承和提高传统工艺,
扩大生产,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崔家村于1980年建香油厂,占地7200平方米,建筑
面积2500平方米,1994年全厂职工140人,其中技术人员24人,固定资产490万元,流动
资金275万元,主要生产设备30台 (套) ,年产香油700吨,产值达1054万元,年创利税
350余万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香油生产厂家。

(高文泉)

【高密豆酱】 高密豆酱又名高密大酱。始制于明代,声誉历久不衰,驰名全国。每年
旧历10月间,高密几乎家家农户开始制作。高密豆酱具有独特的酱香味,既可单独食用,
又可为佐料。用大葱,野苦菜根、芽蘸鲜酱食用,清爽可口,颇具田园风味。将辣菜、
蔓菁咸菜包于酱团内,经过较长一段时间,酱汁渗入咸菜里,称之为酱腌咸菜。色赤褐,
味酱香,清脆可口。用豆酱炒菜,别具风味。酱炒螃蟹,俗称酱包蟹子;将酱抹在刀鱼
上,晒干后称之为酱腌鱼,闻之酱香,食之味美。

(杜曰连 王宝荫)

【青州府花边】 青州府花边是青州市传统名牌出口产品,素以织工细腻、技术精湛、
图案美观、色泽素雅、而被称为“抽纱之王”。
青州府花边已有90余年的历史,1900年英国传教士库寿宁夫妇,从意大利引进同样
和原料, 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 从事花边生产。后由宋传典等人集资在青州城内开设
“栏杆房”。1910年,花边庄号发展到十几家。织工遍及临淄、广饶和青州城关、高柳、
阳河、夹涧一带。日军入侵,生产停滞。解放后,青州等地设厂恢复生产。并发展成为
盘垫、台布、床罩、花边服饰等大中小多种规格的产品,花边形式、织工技法均有变化。
并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1993年青州工贸联营抽纱总厂有职工1072人,固定资产原
值4857万元,已形成6个生产分厂,3个乡镇半成品加工厂和22处抽纱管理站的规模,社
会织工、 绣工达3500人。主要产品有青州府花边大套、绗缝、梭形绣花、百代丽等8个
系列300多个花色品种。1994年完成产值5701.8万元,实现利税195.2万元。

(李长江)

【寒亭水煮鬃】 寒亭区是我国制鬃业的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
已成为寒亭区的主导产业, 加工人员达到2.4万人,专业村65个,不同经济成份的总公
司、加工厂、加工点发展到720多个,年加工水煮鬃520多万公斤。猪鬃制品销往国内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日、美、德和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出口免检商品”。
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
近年,为加快制鬃业的发展,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成立了潍坊制鬃工贸总公司,
与全区的集体鬃厂和个体私营制鬃业户实行横向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规模化经
营。
为确保产品质量,成立了猪鬃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全面负责猪鬃制品检验、验证。
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不上市。严格的质量要求,使水煮鬃工艺精湛、分级精细,在国
际市场上被誉为“王牌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为了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先后在全国13个省市设立了猪鬃信息中心,聘请了57名同
志担任有偿信息员,把市场信息及时提供给加工户。

(张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