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8&rec=34&run=13

政府职能转变

【权力清单制度体系】 编制公开行政权力清单,于2015年年初完成了市、县、镇三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编制公布工作,共纳入权力事项77000余项。编制公开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按照“全面部署、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率先完成”的思路,将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管理权力的部门、单位列入编制范围,市、县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截至2015年7月底,市、县责任清单全部完成编制并公布。市、县共纳入部门(单位)487个,编制主要职责4035项、具体责任16470项、追责情形16141项、部门职责边界748项,明确公共服务事项1333项。编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在及时承接和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基础上,组织市直35个相关部门进行了重新编制,纳入市级审批事项285项,县(市、区)公布《县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平均每个县(市、区)纳入31个部门241项审批事项。
【简政放权】 加大向区级放权力度,研究拟定《关于理顺市区行政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对集体土地用地审批、保障房审批、物业维修基金使用等相关事项提出了下放意见,将同步下放土地执法监察和城管执法等相关执法权,减少执法层级。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共承接国家和省取消、下放审批事项6批156项,全部纳入审批目录,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对省规定市、县均能实施的237项审批事项,除确需市级实施的174项外,其余全部下放县级办理,县级实施事项数量较省规定数量提升113%。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5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这一类别。将103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有效释放改革红利,为企业发展松绑,为扩大就业助力。建立起机构编制部门牵头、各审批部门积极参与的简政放权工作机制,结合市区环保职能调整,将4个市辖区环保分局12名行政编制及100名事业编制一并划转区级;结合市区规划管理职能调整,同步划转区级行政编制32名。在理顺市区职责关系中,随职责调整相应划转人员编制,充实区级工作力量,确保人员编制与职能相匹配。
【事中事后监管】 健全完善监管工作体系,印发《关于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同步制定了《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任务分工表》。整合监管力量,市级层面先后在农业、卫生计生、城市管理、文化四大领域将9个执法机构整合为4个,县级层面将县级的工商、质监、食药3个政府工作部门职责整合组建统一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各县(市、区)分散在相关部门的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等机构职责统一整合到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将金融办列入同级政府工作部门。创新监管方式,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市工商局利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对市场主体实行“双随机”抽查,及时将抽查结果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落实《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有关要求,“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更加完善;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启动信息化监管平台项目建设,将食品供货商档案与食品经营“一票通”合为一体,在全省率先推行食品经营“一本通”制度,目前药品零售企业电子监管入网成功率已达到90%。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按照“一个号码管服务”要求,优化“12345”市长公开电话,科学整合市直部门、单位热线服务资源,把各类举报、便民服务、行业监管、政务监督等统一纳入受理范围。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推广岗位职责、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安全与应急管理等12个方面284项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切实提升管理服务规范化水平。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以来,中心办件时限平均缩短32%,服务满意度提升14%。出台重点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市、县、镇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共向社会公开招聘238名专职代办员,并从政务服务中心和审批窗口选拔了811名兼职专办员,建立了市、县、镇三级代办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化管理、承诺制审核、放宽准入条件、加强事后监管”的原则,制定出台《非制造业建设工程项目告知承诺制实施办法》,相关做法被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荐。升级完善全市网上审批系统,全面提升网上申报、在线预审、过程查询、评议投诉、全程监督和远程输出批文证照等7大功能,各级中心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咨询、表单下载、远程申报、在线受理和实时查询基本达到100%。
【事业单位改革与监管】 研究制定《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意见》等10个配套文件,形成全市事业单位改革“1+10”的政策体系。明确事业单位改革重点任务分工,建立分类推进改革、完善财政人事制度等5大项14小项重点任务分工推进机制,加大改革推进力度。理顺市直422家事业单位经费类型,完成经费类型与分类类别的挂钩。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审核和暂缓分类事业单位的类别划分工作,制定《市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等改制政策文件。深入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工作,实行考评结果与评先树优、干部使用、经费预算、机构编制调整和市直部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五挂钩”,全市实现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全覆盖。在全市教育、卫生、文化系统选取42家公益性较强的中小学、公立医院、文化场馆进行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