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7&rec=101&run=13

农业现代化

【概况】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76元,同比增长11.3%;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5.8亿元,增长4.0%;完成农业增加值456.2亿元,增长4.0%。

【品牌农业加快发展】 以优质、安全为核心,加快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布局、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打造一批知名的地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全市“三品”基地面积发展到540万亩,“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1608个,认证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占到全国的1/17;有8个区域品牌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特产名品之乡”,28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8个专业村镇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潍坊禽肉、蔬菜出口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年出口禽肉量6.3万吨,约占全省1/3、全国1/8;年出口蔬菜量92万吨,约占全省1/4、全国1/8。积极打造“中国食品谷”高端品牌平台,核心区开工建设了总投资40亿元的中凯冷链物流园项目(一期已形成20万吨储藏能力)、总投资10亿元的食品谷总部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中国百姓大厨房”项目。

【“四化”发展深入推进】 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6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田面积达到180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46.5亿公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肉蛋奶、蔬菜、水产品等产量稳中有升,肉蛋奶总产量256万吨,禽肉出口6.5万吨,增长8%;蔬菜产量1200.4万吨,增长3.0%;水产品总产量60万吨,增长3.7%;烤烟产量2.8万吨,水果产量87.7万吨。全市畜牧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1089亿元,增长2.3%,居全省第一。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8.1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面积的30.3%。新建改建100亩以上现代农业(种植业)示范园区110个。新创建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50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40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0个。全市建成国家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达到26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市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150个。新增标准化生态养殖园区123个、总数达3539个,畜产品加工园区5个、总数达266个,兽药饲料生产园区6个、总数达366个;新增国家级畜牧示范园区1个、总数达22个,省级畜牧示范园区22个、总数达82个,市级畜牧示范园区56个、总数达206个。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等一系列制度,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机构和人员基本到位。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密度和频次,全市共抽检蔬菜样品25018个,其中,定量检测3420个,合格率99.58%。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14452家,新增2077家。全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总数为3292家,新增1484家。种苗产业发展迅速,年种子生产经营能力达0.6亿公斤、种苗15亿株。寿光被确定为“国家蔬菜种业基地”。积极扩大涉农抵质押物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推出9大类、83个创新业务产品,累计支持农户超过23万户,发放贷款300余亿元。积极打造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162处,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500余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达到41处。通过“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环节托管等形式,托管土地208.25万亩。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把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村村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绿化和乡村文明行动作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要事、难事。全市建成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70处,其中,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50处,建成小型单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634处,集中供水覆盖人口率达到94.7%。全市共完成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675.1公里,完成投资24.33亿元,合格率100%,优良率78.8%。青州、诸城、安丘、昌乐四个县(市)被列入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重点整治道路泥泞、排水不畅、垃圾乱扔、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全市共整治村庄1400个,村庄整治总数达到9400个,占村庄总数的100%,基本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完成造林33.6万亩,新建农田林网8.4万亩,四旁植树3304万株;全市森林面积达564.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67.6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35.5%。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创建市级以上“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63个,县级以上和谐家庭13.2万个,全市有3个镇被确定为“省文化特色示范镇”、69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

【“两河”流域综合开发顺利启动】 按照“全域统筹、生态优先、三产融合、四化同步”的思路,综合考虑流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和要素配置,积极稳妥地加快以潍河、弥河为重点的全流域综合开发,把“两河”流域打造成功能完善的生态带、经济转型升级的隆起带、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带。开发“两河”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防洪安全、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产业体系布局等6个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其中3个通过专家评审。市发改委相关部门组织沿河县(市、区)包装筛选了九大类283个项目,总投资1761.3亿元,主要涉及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现代农业、安全食品、低耗能无污染的轻质工业项目、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及其他项目。共争取中央和省投资8.3亿元,重点支持了“两河”流域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农村饮水安全、新增千亿斤粮食、河流综合治理及南水北调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水利部门认真组织列入2013~2015年国家规划内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潍河、弥河可研报告编制工作,目前已经淮河水利委员会审查复核。列入2013~2015年中小河流规划的22个项目初步设计已全部批复。市交通部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沿河交通网,加快推进沿河县、乡道公路和桥梁升级改造建设。市林业部门搞好沿河路域、堤坝和镇、村的组团式、片区式绿化,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加强生态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先后在潍河、弥河、汶河等河流滩地内栽植芦苇、菖蒲、香蒲等水草植被3400余公顷;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出水口人工湿地18处,总面积达9300余亩。两河流域共建立湿地公园20处,总面积73.16万亩。市环保部门深入推进“三八六”环保行动,加大沿河排污企业、农业畜牧业面源污染等查处力度,加快流域内环保基础工程建设,消灭污水直排。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一级A升级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按一级A标准设计,一级A污水处理厂比例达90%以上。“两河”流域内所有市控以上企业全部纳入自动在线监控范围。对污水直排企业提升排水水质控制标准,要求企业废水能够纳入集中处理的,全部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污水直排工业项目,工业点源直排现象基本消除。

【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3.9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371处,新增改善灌溉面积72.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6.2万亩,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3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71.3万千瓦,增长0.8%;联合收获机达到2.4万台,增长8.6%。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975.8万亩,机播面积1492万亩,机收面积1365万亩,机耕水平、机播水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9%、88.8%、81.2%。在全市组织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有计划地对全市耕地状况进行普查与诊断,利用物理技术,配合生物手段,对土壤性状进行全面改良,率先在设施农业比较集中的寿光、青州、昌乐三县(市)开展了试点。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控害等技术,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52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25万亩,绿色控害面积达到350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全市供销社建设商贸中心4处,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09个,发展各类连锁经营网点1156个。新建、改造区域性综合仓储物流中心6个,县域综合配送中心1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冷库15个。全系统已购置智能配肥机16台,建成放心农资配送中心12家,规范改造放心农资店1176个,熏蒸土地超过10万亩,销售生物有机肥6.8万吨。建成高毒农药储备库11处,组建专业服务队伍18支,收缴高毒农药1526.1公斤,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病虫害疫情开展专业服务,使用高毒农药23.1吨,储备高毒农药20.06吨。

【农村民生持续改善】 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万人。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不断提高,中心城区和诸城、寿光农村低保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3100元,其他县(市、区)不低于290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400元和4000元。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710元、初中910元,改造农村校舍99万平方米。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并轨,城乡一体的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75元,发放率保持在100%。为基层配备广场文化活动器材1679套(件),8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成乡村文化小广场;对375个农家书屋进行了数字化升级。
  (王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