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4&rec=89&run=13

财政

【概况】全市财政部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税、科学理财,及时化解不利因素,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66.8亿元,增长22.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9亿元,增长25.4%;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3.8%,居全省第一位,主体税种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47.5%,高于全省各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较好地体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果。支出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58.3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支出303.5亿元,增长22.1%;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等民生支出完成186.8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2.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保障改善民生】全市财政部门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民生建设,努力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构建起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民生投入保障体系。(1)教育投入体系。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教育支出96亿元,比上年增加22.9亿元。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6.8亿元;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化解债务2.8亿元;完善覆盖高校、中职和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受益学生共计17万人次。将学前教育纳入保障范围,支持教师培训、幼儿园建设、低保家庭和孤残儿童免费入园等。筹集22亿元支持校园安保、校舍安全和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支持滨海科教创新园区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2)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体系。围绕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填补空白领域、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25.9亿元,比上年增加5.4亿元。设立政府救助和群众工作专项资金,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给予特殊人群更多救助和关怀。完善保障标准与物价指数联动增长机制,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构建覆盖全部适龄人群的就业保障体系,支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和创业培训;通过财政贴息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另外,投入11.7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3)医疗卫生服务投入体系。围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全市医疗卫生支出26.2亿元,比上年增加10.2亿元。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并相应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15元提高到25元,免费提供健康档案等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523种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累计建成标准化卫生室3185处,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低廉、优质的医疗服务。(4)强农惠农政策投入体系。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的步伐。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2.3亿元,实施小型农田重点县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投入1.1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入1.1亿元,新增3.5万沼气用户,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筹集4亿元,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7.7亿元,增加农民直接收入。(5)文化、交通和社会治安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体系。增加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资金,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促共荣;支持加快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基层政法机构装备设施建设;加大安全生产、防震减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投入力度,维护社会稳定。支持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环卫管理服务体系,更多优质服务惠及城乡居民。

【支撑经济发展】全市财政部门不断拓展财政职能,完善产业扶持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健全产业投入支撑体系。围绕加大科学投入,搭建集聚资源平台,完善以产业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担保等各类公司为主体的产业投入支撑体系,助推产业发展。设立直接债务融资风险缓释资金,发行全国首批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扶持金融产业发展政策,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初步构建起“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本为主体、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为补充”的长效投入机制。(2)创新财政政策扶持体系。适应形势变化和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实施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的政策措施,引领经济发展的手段更加灵活、更有特色、更具激发力。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进“三区”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套联动,促进形成“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带产业”格局;制定支持外经贸发展扶持政策,帮助更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试行产业链式配套发展政策,推动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政策,鼓励企业在原址提高投资规模和发展档次;推进企业主辅业务分离,支持新剥离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3)优化再造政策服务环境。组建政策受理兑现服务中心,实行政策咨询和兑现落实一口对外、全程服务。完善后置收费制度,取消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巩固软环境建设成果。

【创新机制体制】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全市财政部门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在停车场、河砂资源等方面,实行有偿使用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按照“转方式、强运营、降负债、控风险、保平衡”的思路,创新完善城市投融资模式,保障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坚持公车治理与深化公车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建立部门公务用车编制、交通费年度控制等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增强事业发展活力。创新公共服务投入模式。大力推行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模式,范围扩大到教育、文化、医疗、人力资源及农村自来水、户用沼气等多个领域,供给效率不断提高;研究出台鼓励社会办学、办医、养老的政策意见,引入优质服务资源,满足群众不同层次需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以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为主体,涵盖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模式;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并引入3家中介机构参与,选择15项涉及民生的项目进行重点评价,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坚持“一项资金、一套办法”,制定完善各类资金管理制度,推进“无缝隙”管理。在完善内部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向4家中介机构购买监督服务,提升财政监督水平。

【强化基础管理】市财政局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文明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干事创业能力。(1)落实双责制度,加强机关党建。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推进党建工作。以开展“优质服务项目创评”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确立33个基层联系点,全员推动文明创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获得“市直部门绩效考核突出贡献奖”“经济建设十佳服务单位”等荣誉30余项,并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审。(2)深入学习调研,打造研究型机关。立足提高学习研究水平,通过举办“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题培训”等20余次专题培训班、召开务虚座谈会、参加在职学历学位学习等方式,提升综合业务素质。积极开展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城市建设、强基固本等系列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和意见建议,其中多项建议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3)强化绩效考核,打造效能型机关。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全年任务分解成143项重点工作,督查责任到岗到人,工作结果纳入机关绩效考核,作为评先树优、干部使用的依据。继续推行市县部门“双向考核”,完善以学习研究、创新创业、落实执行、沟通服务、廉政建设、财政保障“六个能力”为主体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促进形成全系统上下互动、共同提升的工作格局。(4)加强全面监督,打造廉洁型机关。完善内部制衡机制,严格执行廉政谈话、诫勉、质询制度,主动接受审计监督,形成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加强廉政基础教育,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申报事项,充实廉政档案,有效杜绝各类不廉洁行为。做好承担的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等5项牵头和23项协办源头治理任务,推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
(逄希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