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4&rec=139&run=13

昌邑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昌邑市辖6个镇3个街道,691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1627.5平方公里,总人口58.23万人。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89亿元,同比增长11.2%(可比价)。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413元,增长11.1%。第一产业增加值29.4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58.59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75.89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1.1∶60.1∶28.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末,民营经济活动单位达1.96万户,增长11.1%;从业人员达12.74万人,增长9.5%;注册资本64.14亿元,增长22.3%;纳税额21.06亿元,增长23.7%。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2011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农业和农村经济2011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7亿元,同比增长4.5%(可比价)。农业,粮食播种面积6.82万公顷,产量达到48.3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0.98万公顷,产量为1.14万吨;油料播种面积0.30万公顷,产量达1.86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07万公顷,总产量60.71万吨,分别增长27%和35.4%;新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1.2万亩,累计达到34.69万亩;新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处、面积9.8万亩;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5处、面积0.54万亩;新增潍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潍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8家。林业,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1523公顷,新增和完善农田林网面积4000公顷,森林覆盖率12.43%。牧业,肉类总产达11.11万吨,增长8.6%;奶类总产量6100.1吨,增长58.8%;禽蛋总产量7919.8吨,增长9.7%。渔业,水产品产量达15.82万吨,增长15.2%;增殖放流项目投入资金达710万元,放流数量总计25336.4万尾(粒),增长10%。已建成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5个;有无公害产品产地15家、无公害产品34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5.1万千瓦时,农机总值10.8亿元。
工业经济2011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产值896.36亿元,同比增长42%(现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9家,完成工业产值829.8亿元,增长31.5%。工业用电量达到25.5亿度,增长19.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1.8%,比去年提高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8.4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7.4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3.35亿元,实交税金总额19.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9%、34.9%、22%和30.7%。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78.42亿元,同比增长57.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45%,比上年增加1.5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与基础建设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35亿元,同比增长22.9%。投资过1000万元项目286个,完成投资168.6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27个,完成投资63.4亿元。城市建设,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21.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8.2亿元,新增道路面积106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82万平方米。城区园林绿化养护面积888.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绿地率达到37.4%,人均公共绿地15.3平方米。我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绿博园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城市照明设施完好率、亮灯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4.09%。房地产开发投资,集中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470套,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72亿元,同比增长56.2%。
内外贸易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61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85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0.76亿元。进出口累计完成52175万美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出口45287万美元,增长25.3%;进口6888万美元,增长43.1%。外商直接投资6434万美元,同比增长363.2%。合同利用外资额12811万美元,同比增长40%。
财税金融2011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8.63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81亿元,增长2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11亿元,增长33.6%。税收总收入达24.97亿元,增长25.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本外币余额达230.1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人民币余额达229.67亿元,同比增长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本外币余额171.05亿元,同比增长13%;人均储蓄达到29395元,同比增长12.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147.99亿元,同比增长19.3%。
交通邮电2011年,全市投入农村公路改造资金2.1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5.6公里。完成县乡道路维修工程投资5400万元,县乡道路综合好路率达到88.9%。邮政实现业务收入5040.16万元,占计划的101.92%,同比增长9.15%。邮政储蓄余额达22.34亿元,比上年净增2.17亿元,完成计划的103.33%。全部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32550万元,同比增长23.1%。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65.74万户,同比增长60.7%。本地电话用户发展到14.11万户,同比增长5.1%。住宅电话年末用户达12.74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7.65万户,同比增长19.8%。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连续第三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连续六年获得“潍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家企业成功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企业获潍坊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11年,完成专利申请520项,完成全年计划数的110.6%。教育,全市累计投入6.35亿元,改造校舍42万平方米。共有23处学校创建为潍坊市数字化学校,15处学校创建为潍坊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有19项成果荣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30项成果荣获潍坊市“金点子”案例奖,9个项目荣获潍坊市各类教育教学创新奖。卫生,全市共有469处卫生机构,其中医院、卫生院10处。有开放床位2077张,卫生技术人员3153人,其中执业医师626人,执业助理医师178人,注册护士825人。体育,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全市共完成健身设施配套工程456处。成功打造了城区20分钟、农村社区40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0%以上。文化,村居文化大院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村村通”入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100%、82%。
居民生活人口就业社会保障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96元,同比增长19.1%。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82327人,人口出生率为7.84‰,死亡率为7.92‰,自然增长率为-0.08‰。2011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6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7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00人。组织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66期,培训5037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33人,比上年增长79.23%。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8.41亿元,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5.25亿元。完成了镇街区敬老院升级改造,设立了9处镇级社会福利中心。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低保保障人数1682人,农村低保保障人数达到15304人。

【滨海开发】抢抓“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加快实施的重大机遇,把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区位、空间、资源等比较优势,举全市之力加快滨海开发建设,构筑转型发展高地,全力打造海陆联动、产业聚集、环境友好、带动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滨海经济开发区。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协调推进,修订完善了滨海开发总体规划,构建起“一区三园”的总体开发大框架。“一区”,即建设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三园”,即下营工业园、柳疃工业园、龙池工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75亿元,基础设施惠及面积达到53.5平方公里。产业聚集步伐加快。截至2011年底,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已累计落户项目121个,总投资396.6亿元,形成了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在全国推广】昌邑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全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有效缓解了农村“垃圾围村”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推进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处理新模式,把镇街和村(社区)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委托市环卫局全面管理,全市农村环卫托管率达到100%。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建设了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向“无污染、零废弃、资源化、产业化”转变,该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14项国家专利,荣获“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投资2.2亿元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了粉煤灰、废弃矿砂以及城乡拆迁废弃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三是推进机制创新。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投入,市镇两级财政承担60%以上的环卫托管经费,村级资金筹集主要由村集体出资和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解决。创新政策激励机制,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对成绩突出的镇街,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2011年5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来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住建部在昌邑召开现场会,在全国推广“昌邑模式”。

【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近年来,该市通过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昌邑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为连续三次获此殊荣的县市。

【被认定为“中国溴·盐之乡”】昌邑市原盐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溴盐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原盐年产量达到400万吨,占全国海盐年产量的六分之一;溴年产量达到4万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溴盐产业成为昌邑市的支柱产业。被中国矿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溴·盐之乡”,标志着该市进入中国名牌矿业城市之列,对进一步促进昌邑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盐及盐化工产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镇、街道概况
奎聚街道位于昌邑市中部,面积67.8平方公里,辖59个行政村(社区),24285户,人口8.5万,耕地面积2580公顷。2011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307.3万元,比上年增长40.9%;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8993万元,利税2567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34.2%;农民人均纯收入9929元。
街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东方家园、名将花园、豫园小区、城后花园等居民小区20余个;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中百佳乐家、全福元、家家悦等大型超市、商场数十家,各类商业门店2300余家,翰林大酒店等星级酒店设施完善、服务周到;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以纺织印染、机械制造、电动机车、医疗器械等行业为主导,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3家;金丝达印染污水资源化处理项目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投产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项技术获国家专利;特色农业独具优势,拥有昌邑市最大的林果、花卉和苗木生产基地;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东店、铁匠营、辛一、郝家城后、南隅等社区老年公寓建设齐全,街道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中小学校10余处,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一流。
党工委书记李子石
办事处主任陈大生

都昌街道位于昌邑市中西部,面积191平方公里,辖82个行政村(社区),2.5万户,人口8.8万,耕地面积11.3万亩。2011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140.1万元,比上年增长68.2%。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75394万元,利税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31.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93元。
街道地处山东半岛与内陆腹地的交通咽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充足,水源丰富,是投资开发最理想的地理位置。街道工业发达。都昌工业园区内已有中国化工集团昌邑石化有限公司、山东同大集团海岛新材料有限公司、华晨集团、岱盟德动力传动有限公司、亿兴化工等大企业,聚集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海岛新材料、纺织印染、热电联产等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26个,形成了石化、纺织、食品、机械、新材料5个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27亿元,利税总额52.8亿元。街道素有“姜乡”之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姜生产加工基地,已有200多年的种植栽培历史,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量11000多万公斤。土豆、苗木、林果、芦苇、淡水养殖、棉花等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和棉花集散地。
党工委书记张英杰
办事处主任孙秀卿

围子街道位于昌邑市中部,面积161.88平方公里,辖127个行政村(社区),28861户,人口10.04万,耕地面积14.76万亩。2011年,全街道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7050万元;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7亿元,利税1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13%;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68元。
机械装备制造业膨胀发展。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机械铸造业基地”、“潍坊市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拥有国内最大的汽车轮毂、制动鼓、刹车盘、洗衣机用弹簧生产基地。苗木产业发展迅猛。全街道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共有600多个绿化树种。位于该街道的绿博园,2011年被授予“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连续在此举办了九届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和六届中国园林花木信息交流会。近年来,围子街道先后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环境优美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绿化示范乡镇、山东省最佳休闲乡镇等荣誉称号。
党工委书记宋晓波
办事处主任孙效治

龙池镇位于昌邑市西北部,面积18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7911户,人口2.4万,耕地面积5.8万亩。2011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地方财政收入4651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3亿元,利税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7%和37.6%;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8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47元。
龙池镇是沿海镇,地处蓝黄“两区”建设前沿,地理位置优越。北部海岸线长约6公里,滩涂辽阔,主要海产品有40余种。沿海地下蕴藏着大量卤水、溴素、石油等资源,盐及盐化工和纺织印染是两大优势产业。拥有盐田27万公亩,年产原盐130万吨,溴素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以海能化学12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为基础,规划建设了120平方公里的龙池工业园区,是加快滨海开发的重要载体。旅游资源丰富,是山东省旅游强镇。
党委书记韩文宏
镇长刘广杰

柳疃镇位于昌邑市区北10公里,总面积324.7平方公里,辖72个行政村,4.8万人,耕地面积7.5万亩。2011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地方财政收入7696.9万元,比上年增长23.6%;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82077万元,利税20457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7%和18.6%;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76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84元。
该镇地处沿海,海岸线长达19公里,滩涂面积4.13万亩。区位优势明显,荣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新海路穿越东西,昌灶路纵贯南北。是省政府确定的首批中心镇,国家住建部命名的“全国重点镇”,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被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被省经济学会授予“山东纺织印染产业第一镇”,被省人社厅、省住建厅授予“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纺织印染、盐及盐化工是柳疃镇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现有民营业户1345家,限额以上工业企业57家,从业人员2.8万余人。拥有各类织机2.3万台,纺纱能力12.6万锭,年产丝绸、纯棉、化纤等各类布匹16.2亿米,印花布6亿米。产品覆盖了丝绸、化纤、涤棉、纯棉、装饰布、色织布等六大类200多个品种,是江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印染基地。全镇共有盐田30万公亩,年产原盐120万吨,盐及盐化工企业15家。北部工业园区占地50平方公里,主要承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定位是发展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制造、高档印染、光电一体化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是建设生态型、环保型、现代化经济新区。目前,园区内供水、供电、道路、治污等基础设施已配套完毕,正式入驻企业38家,总投资105.8亿元。
党委书记王明胜
镇长肖波

卜庄镇位于昌邑市东北部,潍坊、烟台、青岛三市交界处,206国道横穿东西,荣乌高速、新海公路纵贯南北。镇域总面积114.8平方公里,辖95个行政村,5.2万人,耕地面积11.2万亩。2011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28万元,比上年增长50%;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48647万元,利税4949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2%;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36元。
围绕打造天蓝水清的生态新城、繁荣开放的创业乐园、和谐幸福的文明之镇,成功引进投资2.5亿元的JCS环保稳定剂项目;投资5亿元,占地100亩的小型装载机项目正在洽谈中,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型装载机生产基地。做好“大陆梨枣”、“东峰大姜”、“卜庄萝卜”等品牌的培植,已发展优质梨枣园3000多亩,大陆梨枣成功申请绿色食品;投资1亿元,占地200亩集养殖、孵化、饲料加工于一体的华禽养殖项目正在办理手续。同时,凭借便利的交通网,兼具储藏、运输流通功能的夏店经济园区万吨冷库项目正在筹备建设。
党委书记董明明
镇长朱永红(女)

下营镇位于昌邑市北部,面积220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6800户,人口2.39万,耕地面积6.7万亩。2011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66%;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利税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5%和78.1%;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21.5元。
下营镇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基础较好。下营镇海岸线长18公里,浅海滩涂4.6万亩,鱼、虾、蟹和贝类资源丰富,其中对虾、银鱼、文蛤、海蟹为下营特产。河口附近的浅海区,是银鱼产卵场地,有“银鱼故乡”之称。海洋捕捞、盐及盐化工、医药化工是下营镇支柱产业。位于下营镇东部的下营项目区内已落户66家企业,29家企业已经建成投产。下营项目区被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染色化学品(昌邑)产业园区”。按照“两轴、五区”的规划理念,加快滨海新城建设,重点抓好总投资9亿元的公共服务、餐饮服务、商住开发等项目建设,打造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滨海特色城镇。
党委书记李寿岩
镇长郝炳伟

饮马镇位于昌邑市中南部,面积166.1平方公里,辖101个行政村,24593户,人口8.47万。2011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358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4559万元,利税82612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8.7%和29.3%;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5121万元。
饮马镇区位优势明显,属青岛“一小时经济圈”和潍坊“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三大园区”。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瑞其能风机已达到600台的年生产能力。同大新能源公司研发成功了二代动力锂电池。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塑料机械、纺纱织布、矿产开采、食用菌种植等传统、绿色骨干企业不断上档升级。深入挖掘太宗历史文化底蕴,建设饮马古街、饮马池公园,结合天海大厦、供销商务区建设,构建起饮马镇服务业园区。启动博陆山生态开发,博陆山生态旅游风景区已被认定为国家2A级景区,成功举办了山阳梨花节,开创了昌邑市乡村旅游的先河,“游千年梨园,品梨花饺子”成为一道靓丽的特色民俗文化名片。
党委书记曲伟(女)
镇长许增贤

北孟镇位于昌邑市东南部,面积176平方公里,辖92个行政村,19727户,人口7.2万,耕地面积17.3万亩。镇区规划区面积5.11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2011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1401万元,比上年增长23%;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27151万元,利税1877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9.6%;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2万元,比去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9066元。
潍胶路、济青高速公路、胶济铁路、下小路四条交通要道穿境而过,属青岛1小时经济圈、潍坊半小时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范畴。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达到300余家,形成了以纺纱织造、纸箱包装、农产品加工等“三大产业”为主,新型电子、玩具制作、机械制造、饲料加工、工艺镜框加工等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突出的发展优势,培育发展花生、大蒜、半夏、大棚果、梨枣、黄金梨、苹果、核桃、草莓、大姜等“十大特色产业”,农业龙头企业10余家。商贸发达,依托良好的生态、地理和区位优势,小城镇建设日臻完善,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
党委书记孙磊
镇长陈诚
(李文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