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3&rec=95&run=13

财政

【概况】2009年,全市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向好,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科学治税,及时化解不利因素,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99.5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增长19.7%。财政总支出完成227.7亿元,增长24.9%,其中,地方财政支出196.9亿元,增长22.8%。当年收支结余89万元,累计净结余4586万元,连续23年实现收支平衡。

【助推经济发展】全市财政系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积极助推经济平稳回升。(1)积极扩大财政性投资。抓住扩大内需机遇,争取中央投资和省配套资金8亿元,利用省调控资金20亿元,直接拉动社会投资130亿元。认真落实出口退税等税式支出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85.5亿元。综合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以及技术创新、名牌奖励、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及时兑现招商引资、外经贸、服务业等奖励资金,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筹集2亿元,支持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燃煤电厂脱硫等节能减排项目,促进发展方式转变。(2)及时制定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贷款风险补偿、投资利息补贴、设立过桥还贷资金、政府采购倾斜等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投资和创业。针对金融危机对潍坊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导制定了进一步扶持金融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外经贸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运用贷款风险补偿、投资利息补贴等手段,促进投资和创业。(3)促进优化发展环境。在落实上级减免收费政策基础上,对市区内工业、物流企业新上生产性项目,免征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暂停征收市级收费年度审验费和工商系统“两协”会费,共计减轻企业、社会负担9800多万元。坚持主动上门送政策,举办金融知识、财税政策、上市和拟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等培训班10余次;建立政策咨询服务中心,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市财政局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主动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排忧解难。(1)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将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以外的经费压减5%,统筹财力向民生倾斜。全市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支出达96.1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各项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集中财政资源,优先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惠农政策13.7亿元,支持政府承诺为民办好的10件实事全部落实到位。(2)提高保障水平。在困难群体保障上,统筹好财力,不折不扣地将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先后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400元和120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2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900元提高到1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由60元提高到80元,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3)扩大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面向高校、中职院校、高中、义务教育各个阶段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了“上学难”问题。主导制定以创业带动就业20条意见、利用政府投资促进扩大就业10条意见,建立起覆盖全部适龄人群的就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由面向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保险制度体系。在寿光、峡山、高新等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实现农村养老由依靠家庭赡养、土地保障向社会养老、制度保障的转变。(4)优化运行机制。注重创新利用市场机制手段,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解决社会发展难题,创造出一系列的“潍坊模式”。其中社区卫生服务、农村中小学“211工程”试点模式分别在全国、全省推广。建立完善以“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为主,与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制度,将低收入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取得了更好的保障效果。

【创新机制体制】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把夯实基础管理作为提升理财水平的关键,突破体制制约,强化薄弱环节,增强发展活力。(1)构建支持“三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下同)建设投入支撑体系,为“三区”建设打造强劲动力引擎。抓住推进“三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率先研究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规划构建以产业投融资平台、引导基金和担保公司为主体,以支持高端、海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方向的投入支撑体系,吸引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为形成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2)健全完善城建融资体系。做大国资经营投资公司、“三河”公司等融资平台,强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融资渠道,成功发行5亿元信托理财产品,市级融资到位126.8亿元,保障了城建资金链条畅通。将成功的城建模式向小城镇建设领域推广,承办全市小城镇建设专题培训班,筹集3亿元支持镇级平台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3)改革事业投入机制。整合相关公共资源,组建运营好水利、文化、交通等融资主体和发展平台,形成事业自我滚动发展的投入机制。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和棉花研究所等涉农事业单位改革,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增强活力。

【强化财政管理】坚持工作的创造性与管理的精细化相结合,更加注重创新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努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1)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适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将安丘市纳入试点范围,认真做好体制基数核定等工作,促进市县两级平稳过渡、协调发展。着眼于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障碍,推进奎文区和高新区财政体制调整,全面完成资产和债权债务划转。(2)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的全覆盖。启用预算执行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国库资金综合查询和动态监控系统,提高了预算执行透明度和资金支付效率。政府采购和财政评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45.3亿元,节支7.6亿元;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额79.5亿元,审减11.8亿元。(3)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对教育、卫生、惠农等项目,积极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价,保障了资金使用效果。修订出台《财政管理资金内部控制和监督办法》,将全部财政资金纳入审计范围。加大专项资金及重大财经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加强住房公积金专项治理,加大公积金归集和发放贷款工作力度,市级当年归集5.2亿元,发放个人贷款2.5亿元。配合做好相关改革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圆满完成2008年度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统计工作。加强地方金融和政府债务监管,有效防范了地方财政风险。(4)深化会计管理工作。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分步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会计准则贯彻实施;探索企业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鉴证制度和会计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优化会计诚信环境;规范会计领军人物培养,强化会计人员管理,分层次、分行业开展会计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和社会地位。
(孙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