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3&rec=50&run=13

综述

【概况】2009年,潍坊市482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50亿元,增长15.5%,实现利税521亿元,其中利润326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0.7%,实缴税金186亿元,增长11.5%,上述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机械装备、纺织服装、海洋化工、食品加工、造纸包装等五大支柱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其中海洋化工、机械装备、造纸包装在国内同行业拥有资源垄断、技术领先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近百种产品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居全省第一。其中,原盐、粘胶短丝、机制纸、内燃机、驻极体传声器等居全国第一,氯化聚乙烯、纯碱、色素等居世界首位。拥有“耶莉娅”牌男西服套装、“孚日”牌毛巾、“鸢都”牌纯碱、“得利斯”牌低温肉制品、“新郎”牌西裤等31个中国名牌产品和32件中国驰名商标。全市上市公司22家,股票25只。

【科学投入】全市工业系统在土地、资金制约加剧的情况下,紧紧抓住投量、投速、投向和投效四个关键,广泛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把有限的要素配置到科学投入上来,着力解决好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问题。2009年,全市工业系统完成技改投资753.3亿元,增长16.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0.5%,完成投资绝对数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机电产品出口完成17.4亿美元,增长20%。在技改投资中,用于单纯扩能的投资仅占5%左右,而用于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能耗、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95%,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项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重点技改项目中,采用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7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30%以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放宽信贷的有利时机,努力克服金融危机、贸易壁垒、出口减少等不利因素对技改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十大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8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区”建设为平台,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和高端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节能降耗】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8年降低6.11%,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6.09%的年度目标。截至2009年底,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实现“十一五”整体目标进度的81.9%,超过80%的进度目标要求。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全市经节能评估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18个,对49个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项目节能情况进行了专家论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座高炉、2条水泥立窑生产线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0万吨的任务到年底全部完成并分别通过了国家和市组织的验收。“十一五”以来,先后关停淘汰了150家重污染、高耗能和“十五”(土)小企业。加大节能投入。全年市级财政实际支出节能资金3269万元,其中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300万元;科技三费中专项用于节能技术研发资金569万元;高新基金专项用于节能技术研究技术中心建设2400万元。全市共实施十大节能工程重点项目42个,总投资33.74亿元。已有40个项目建成投产,年可节能40.3万吨标准煤。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变频调速、工业生产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节能技术等16个项目列入国家节能奖励项目计划,28个项目受到省级节能财政资金奖励,共可获奖励资金7496万元。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监管力度。在92户省重点耗能企业34种主要耗能产品能耗指标中,有31种同比下降,下降面达到91%,已累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任务目标的150%;11户国家重点耗能企业全部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前四年节能任务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已基本形成海化集团“一水六用”等10余种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链条)。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潍坊三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高密宏泰化纤利用塑料瓶生产涤纶短纤维等项目,被省节能办确定为示范工程和项目。推进清洁生产工作。有21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愿审核,13家企业通过省、市两级组织的验收。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10亿元。同时积极落实国家“采用节能节水及环保设备”的优惠政策,共有26户企业1021台(套)设备获得政策支持,抵顶所得税1395.5万元。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通过鼓励引导,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产业企业达到35户,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已初步形成风力发电、风电装备制造业、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装备制造安装、生物质能发电、沼气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生产体系。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达到50兆瓦生产能力,建成建筑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的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

【自主创新】潍坊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暂行)办法》、《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评审暂行办法》等,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2009年,全市完成技术开发费投入比上年增长12.6%以上,开发完成市以上空白的新产品、新技术892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6项,可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660.7亿元,利税87.2亿元,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96%。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7家。全市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联合设立的科研开发机构118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3个,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基地71处。

【加快大企业发展】与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海化集团与中海油的成功合作,新昌集团与世界500强美国泰森公司合资,大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工业百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77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利税271.2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52亿元,分别增长26.9%和14.7%,实缴税金120.3亿元,增长5.6%,工业百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实缴税金三项指标分别占到全市的50.9%、52%和64.7%。工业百强中,5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7户,福田重工等8户企业过百亿元,比上年增加1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分别是,潍柴控股实现522.8亿元,晨鸣实现186亿元、诸城汽车实现172.5亿元,福田重工实现137.1亿元,海化实现136.2亿元,巨能控股实现116.4亿元,昌邑石化实现113.7亿元,弘润石化实现110亿元。

【市场拓展】面对多年未遇的市场低迷、企业订单不足的严峻局面,把市场开拓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引导企业全方位开拓市场,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搭建市场开拓平台。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售的意见》,推动企业营销创新。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通过举办技术改造项目对接会、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对接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对接会、银企合作对接会、工商合作对接会、股权质押推广会、政府采购地产品推介会等开拓市场、扩大融资等系列活动,构筑起了全市工业企业与市内重点建设项目企业、商贸企业、金融机构沟通联合的桥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组团参加山东省名牌纺织服装企业——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工商合作恳谈会、“2009第四届中国(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第十六届“津洽会”、2009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十几个展会。机电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市机电产品出口完成17.4亿美元,增长20%。

【企业改革管理】全市工业系统继续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大型企业集团和工业企业100强为重点,继续组织实施《潍坊市企业管理创新规范》。继续推广卡特彼勒山工管理创新经验。建设诚信示范企业,共有79户企业被评为潍坊市诚信示范企业。37户企业被列入全省重点工业企业,居全省(350户)首位。继续推进企业改革调整和规范完善。新立克集团的资产重组方案已经制定并着手组织实施。制定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保险引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继续做好企业清算重组及遗留问题。对潍坊皮革工业公司和潍坊金元针织公司的破产清算工作进行了协调指导。牵头制定了潍坊富林达有限公司(原潍坊橡胶厂)资产清算职工安置预案,协助奎文区政府制定了潍坊中意纺织有限公司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预案。组织实施并全面完成了潍坊华信典当行、潍坊国华橡塑公司、潍坊三利金属制品公司等三户企业的人员分流;对山东潍坊拖拉机厂、山东潍坊名羊毛纺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职工反映的改制遗留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加强系统人力资源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经贸系统二〇〇九年度人力资源建设工作的意见》。获评通过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组织开展企业增值税转型及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等各种培训。组织实施“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精英人才培训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51.3%,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31.2%。百强工业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4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15%,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50%。
(孙晓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