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2&rec=195&run=13

诸城原名东武,西汉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置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改名诸城,取汉故诸县城为名。1987年7月1日撤县
建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全市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06万人。
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实现财政总
收入5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27.6%和26.1%。三次产业比例
9.8∶61.5∶28.7。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552亿元,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6918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39元,增长14.6%。
转方式调结构初见成效。科学投入持续增加,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1.2
亿元,增长22.7%。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
利润分别增长27.7%、36.3%和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3%,国家和省级
品牌分别达到44件和101件。现代服务业加速扩张,房地产业稳健运行,规划建
设的616栋高层楼宇完成封顶331栋,房地产建筑建材业上缴税金7.6亿元、增长
54.8%;旅游业势头强劲,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5处,发展旅游企业50多家;现
代物流业蓬勃兴起,六大物流园区建设、运营进展良好,物流企业达到40家;商
贸服务业日益繁荣,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到188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1.5
亿元、增长19.4%;金融业健康平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9.3
亿元和250.9亿元,增长14.7%和19.3%。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潍坊市级以上重点
龙头企业达到77家,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28家,建起国家级农业
标准化示范区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88.3万亩,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
有序推进,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降
至0.6吨标准煤,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污染物减排任务,节能减排工
作居省和潍坊市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城乡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依法撤销全部建制村、组建社区组织,社区管理
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构建起镇(街)为节点、社区为支点的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农民聚合居住初见成效,依托土地增减挂钩和城郊村、镇
驻地改造项目推进农村社区聚合区建设,竣工109.8万平方米。新型城镇化高效
推进,全面实施镇(街) 驻地改造、河道治理、路域整治项目,完成小城镇建
设投资74.75亿元。基础设施体系日渐完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多公里,完成
51公里山区道路硬化,新汽车总站建成运营;境内首个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用,
所有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镇(街)、社区均建起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城乡
污水、垃圾初步实现一体化处理;天然气长输管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顺
利完工;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5%。
民生质量不断改善。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人民医院新病房楼建成启用,新市
委党校、计生妇幼保健大楼、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工业品展馆等项目进展顺
利。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进,
高考文理艺体各类本科上线4901人,其中文理重本上线1511人、列潍坊县市区第
二位,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卫生事业持续进步,在24家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
疾病防控体系日趋健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一体的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群
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
以内,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到26.5万人。人口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全市人口出生
率7.85‰,自然增长率1.84‰。社会管理日益加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13.5%,刑事发案、可防性案件分别下降25.9%、20.4%。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扎实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
农村社区化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上市实现突破,得利斯食品和希努尔男装成
功上市。土地资源统筹机制进一步完善,整理复垦、挂钩置换、低效盘活、整合
挖潜等工作扎实有效。金融创新持续推进,启动村镇银行试点,建成全省第二家
资金互助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镇深入实施,政府职能加快转
变。外经贸工作走势趋好,实际利用外资6323万美元、增长49.7%,完成外贸进
出口11.6亿美元、其中出口9.5亿美元,分别增长37.2%和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