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临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1&rec=164&run=13

(2007年1月26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
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培植发展特色和
竞争优势,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
业和谐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运行质量不高,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
粗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大企业支撑带动等。以上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
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综合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 80.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
0.5%, 第二产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23.7亿元,增长
11.6%。 一、 二、 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1个、5.8个和3.4个百分点。人均
GDP951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220美元),比上年增长9.3%。三次产业比例由
上年的21.7:49.4:28.9调整为20.5:50.3:29.2。
劳动力就业空间不断扩大。全年新开发就业岗位9355个,7650人实现了就业再就
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6年,按照调整后的口径,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4亿元,
比上年增长14.8%,按同口径计算,增长1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6亿元,增长
21.2%, 同口径增长25%。财政总支出5.3亿元,增长26.1%,连续18年实现财政收
支平衡。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2006年底,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9.3亿元,
比年初增加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34.7亿元,增加8.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
额为55.9亿元,增加8.3亿元,人均储蓄存款6570元,增加970元。

二、农业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突出抓好“三大基地”建
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1.3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
总产量29.86万吨,增产0.1万吨。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4万亩,果品产量24.1万吨。
大棚果面积发展到3.8万亩,实现产量3000万公斤,收入2亿元。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6年 比上年±%
粮食(万吨) 29.86 0.2
其中:夏粮(万吨) 14.54 6.8
秋粮(万吨) 15.32 -5.3
烤烟(吨) 37471 6.3
果品(万吨) 24.1 -5.1
油料(吨) 10347 -7.4
蔬菜(万吨) 22.9 -0.1
瓜类(万吨) 11.06 -4.6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植树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四旁植树150万株,育
苗6000亩。全县森林面积(有林地)达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4.2%,比上年上升
0.7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发展良好。至2006年底,全县奶牛存栏3.6万头,被评为“全国牛奶生
产50强县”。奶类产量9.8万吨,增长9.1%;禽蛋产量5.6万吨,增长5%;肉类产
量11.1万吨, 下降2.6%; 蚕茧产量585吨, 增长3.5%。全年畜牧业总收入达到
52.2亿元,增长5.5%。
主要畜禽出栏、存栏情况如下:
2006年 比上年±%
牛出栏(头) 10150 0.6
羊出栏(万只) 35.5 -9.7
生猪出栏(万头) 56.9 -7.4
家禽出栏(万只) 3863 2.2
大牲畜年末存栏(万头) 5.3 -0.1
羊年末存栏(万只) 29.4 9.9
生猪年末存栏(万头) 39.2 -7.8
家禽年末存栏(万只) 1109 61.7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水产品产量达9300吨,比上年增长8.5%。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把农村户用沼气和“村村通自来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
入点和突破口,沼气建设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被确定为全省沼气建设试
点县。2006年,全县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6400座。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
累计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700多处, 其中新打机井、大口井118眼,配套85眼,
建水池、 水窑270个。由中央和省、市投资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工程
总投资943万元,解决了82个村、4.4万人的饮水问题。全县通自来水的自然村比
上年增加241个,自来水通村率达到68%,受益人口59.5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2006年,全县新认证绿色食品基地2万亩、无公害农产
品基地2万亩, 全县获得认证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8.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建
设力度加大, 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16家,其中
市级以上17家。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 主要农作
物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5%。全县农村用电量3.3亿千瓦时,增长5.3%。
现代产业工人培训输出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先后向北京、青岛、烟台、龙口、济
南、 蓬莱等地输出劳动力2万人次,成为中远集团全国十大船员输出基地之一。
新开辟了青岛中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烟台港蓬莱有限公司等输出基地。积
极开拓境外就业市场,全年全县劳务输出10万人次,其中境外输出1120人,跨入
了全国境外就业大县行列。
年末全县常用耕地面积49237公顷,比上年减少2公顷。

三、工业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积极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大投入,培
育品牌,提高素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达到344家, 当年新增6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8%,产品
销售率达9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6年 比上年±%
铝材(吨) 82610 30.5
机制纸(吨) 80294 2.3
乳制品(吨) 18753 -12.4
原煤(吨) 122592 -3.6
焦炭(吨) 220600 2.2
纱(吨) 17089 -0.4
丝(吨) 830 39.8
服装(万件) 2490 42.1
饮料酒(千升) 11913 -24.5
轻革(万平方米) 341 8.2
塑料制品(吨) 30864 36.2
水泥(万吨) 58.05 17.2
煤气(万立方米) 8328 98.9
经济效益全面提高。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
比上年增长35.8%, 实现利税7.2亿元,利润4亿元,分别增长26.2%和25.6%。主
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7家, 其中过5亿元的3家,利税过千万元的8家,实
交税金过千万元的4家。 铝型材、不锈钢“两大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被
评为“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十大产业聚集园区”。全县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中铝型材及不锈钢加工企业共有2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1%。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获得国家免检产品
2个,省级名牌产品达到8个,省著名商标达到7个。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4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8.2%,比年初
提高3.2个百分点。
全县工业用电量达到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7%。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
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
中规模以上投资63.2亿元,增长17.5%。5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达到587个,其中
过千万元的238个,过亿元的6个。
建筑业平稳发展。建筑企业工程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县资质以上建筑
企业共3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0.1万平方米,竣工
面积53.6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面积12.5万平方米。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9
亿元,比上年增长4.8%。

五、交通、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平稳。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7182万元,建设公路里
程300公里,辛白路、蒋蒲路竣工通车,新建成“村村通”道路114条、275公里,
新增通油路行政村104个,新增受益人口9.5万人,全县通油路的行政村达到629个,
通村率达67.1%, 受益人口40万人。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678公里。全社会运输业
共完成公路货运量792万吨, 货物周转量37571万吨公里,客运量523万人,旅客
周转量44493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5%、6%和8%。
邮电通讯事业较快增长。 全年完成国内、国际特快专递信件3.5万件,报纸累计
发行795万份, 杂志累计发行29万份,国内平常信件135万件,挂号信件6万件,
国内、 国际包裹1.4万件。 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0.8万门, 固定电话户数
19.3万户。 手机用户达26.1万户,宽带上网用户发展到1.8万户,比上年分别增
加9.1万户和0.8万户。全年通讯业务收入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六、贸易、旅游
社会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 续建了临朐文化城、生产资料等5处专业市场,新建
了富瑞达家俬城、东郡商城等3处消费品市场。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新建镇村超市、连锁店130家,各类连锁经营网点发展到9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
贸易业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其中县城零售额13亿元,增长17.5%,农村零售额23.1亿元,增长15.3%。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旅游开发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对沂
山风景区、老龙湾风景区、石门坊风景区、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嵩山风景区和冶
源水库风景区的旅游设施进行了整修和配套建设,景区综合功能大为提高,旅游
环境达标率达到100%。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收入2.7亿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10%和12%。

七、招商引资、外经外贸、民营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国内南资北上的有利时机,以现有
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毫不放松地抓好招商引资
工作。 2006年,全县新办成到位资金项目470个,其中过千万元项目97个,过亿
元项目24个。华建铝业三期、永昌铝业、三和铝业等一批新上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 全年签订外资项目22个,实际利用外资11748万美元,比
上年增长8.3%,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20万美元, 增长32.9%, 完成进出口总额
14011万美元,其中出口8800万美元,分别增长7.1%和7%。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到2006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到1.05万户,从业人员5.4
万人,注册资金1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0.15万户、0.3万人和2.5亿元。民营经
济上缴税金3.25亿元,占全县总税收的比重达80.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八、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全年城市维护建设投资1.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4.3亿元,
完成了“两区”基础设施配套、绿化亮化、市政设施维护、“城中村”改造、房
地产开发等一批重点工程。续建、新建了滨河花园、沂山嘉苑、龙泉都市花园等
7个住宅小区。 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竣工,新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新汽车
站和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东红公路县城至辛寨段大修工程顺利完成。
重点组织实施了以学校和居住区为中心的路灯工程, 先后对秦池路、弥河路、站
前路、黄龙路等4条路段新安装路灯145基。加强了对道路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
全年道路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大搞城市绿化美化,
新建设城市绿地35公顷, 种植花草树木241.7万株, 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
87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9.2%,城市形象得到了新的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
22.6平方公里,道路总长度达135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124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
175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100%。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认真抓好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和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冶源镇、实验中学分别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绿色学校。加强重点流
域和重点污染源治理,严格项目审批,杜绝新上污染项目,依法逐步关闭小化工、
小矿山等影响环境的企业, 取缔土小企业8家。积极搞好污染治理工作,促进生
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和全省第三批生态县建设示范县。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质监
“科教兴临” 成效显著。全年获得市以上审批的科技计划项目4项,新审批省级
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 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新成立民营科技
机构3处, 全县民营科技机构达97处,其中民营科技企业24处,市级以上审批的
10处。全县新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0项,专利授权量125件,列全市第二位。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学校危房改造顺利实施,筹措资金735万元,新建、改造校
舍5万平方米。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取得较好成绩。全县
本科上线4509人,比上年增加447人,其中文理本科上线3058人,增加226人。教
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校园网达到48个,教育城域网联网学校达到82处,多媒
体教室153口,教学微机8000台,全县小学信息技术开课率达96%以上。到年底,
全县在校学生9.7万人, 专任教师0.84万人。教育投入稳定增加,全年财政安排
教育支出17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4.5%。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全年共有350余件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有70余件作品
获市级以上奖,其中在省级以上获奖12件。书画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参加县以上展
出的作品达800余件。 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30
余次,参加人员达4000多人次,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市场繁
荣有序,健康发展。加强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取缔无证经营网吧
6处。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运行良好。全县共有50.3万农民参加
新农合, 参合率以村、户、农村人口为单位分别达到了100%、70.9%和66.5%。全
县共设置县、乡定点医疗机构23处,开展了第一批村级定点卫生室的验收,共为
1.4万名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334.2万元。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全县共组织免费
健康查体12.2万人次, 建立健康档案1.8万余份。医疗机构管理不断加强,疾病
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新进展。到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医院、卫生院20处,床
位1313张,卫生技术人员2269人,其中医生1133人,婴儿死亡率为9.3‰。
广播电视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架设光缆杆路185公里, 增设光点32个,新发展有
线电视村106个、用户1.2万户,全县有线电视通村、入户率分别达到88%和42.8%,
总用户数达到12万户。新上5000W电视发射机和3000W调频发射机,实现了调频广
播发射由朐山到沂山的转移,广播无线信号实现了全县无缝隙覆盖,电视无线信
号覆盖由144平方公里增至1200平方公里。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市以上比赛中,共取得金牌43枚,银牌36枚,铜牌33枚,
其中在省运会上夺得金牌3枚、 银牌2枚、铜牌3枚。围绕全民健身这一主题,积
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新建健身路径11条,对城区的部分锻炼
场所进行了整修。全年组织举办乒乓球、门球、钓鱼、自行车比赛及“庆七一”
消夏体育活动等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7场次,参加人数达1500多人。
质监工作取得新成就。 认真组织实施创名牌和质量兴县工作,山东伟盛铝业等3
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山东华建铝业公司等2家企业的2个产
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加强质量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和食品生产许可、工业产
品生产许可等工作。依法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对老百姓安全危害大、影响面广、
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重点产品的执法检查力度,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3起,查
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350余万元,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22起,处结率100%。

十、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21‰,死
亡率为4.33‰,自然增长率为4.88‰,合法生育率为98.1%,晚婚率为63.7%,出
生人口性别比为102.1:100。年末全县总户数为27.5万户,总人口为8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420元,比上年增加593
元, 增长5.5%。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48元,增长13.5%,人均消费
支出为6015元,增长9.1%,人均居住面积24.8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
彩色电视机118台,电冰箱74台,洗衣机92台,摩托车54辆,移动电话154部,固
定电话90部, 空调器52台,微波炉28台,家用电脑44台,家用汽车8辆,照相机
40架。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46元,增长13.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58元,增
长26.6%, 人均居住面积28.4平方米。到年底,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
95台,电冰箱34台,洗衣机42台,摩托车69辆,移动电话77部,固定电话90部,
照相机10架;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城乡低保实施意见》,城市低保标准
由每人每月130元提高到17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480元提高到800元。全
年共为城镇3141户次、 7059人次发放低保金108.8万元,为农村1843户次、4407
人次发放低保金92.5万元,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进
一步深化,安置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92名。五保供养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投资300万元, 对全县18处乡镇(街道)敬老院进行改扩建,敬老院软硬件水平
有了进一步提高。将五保人员全部纳入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实行
大病医疗救助。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
位487个, 参保职工4.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64个,参保职工
1.9万人;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3.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5.1万人;为失业
职工发放失业保险398万元。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
业。
(3)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为辖区内登记注册类型为非私营的各类法人单
位和视同法人单位(不含个体)。
(4)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测算数,如有变动以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