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昌邑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2&rec=330&run=13

中共昌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成员名单
市委书记 张敦柏
副书记 滕泽利 李世光* 张正德 刘德成* 孟祥志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汉富
副主任 朱永利 李绍德* 董占信 齐明修 赵修圣 于盈之* 傅学莹 姚启滨*
马祥五 阎公珍 马春盛
市政府市长 滕泽利
副市长 刘德成* 董占信* 齐明修* 范西智 陆崇顺 刘忠文 王冰芬(女)
宋介坤* 马清民 王敬祥
市政协主席 王福亮
副主席 王蔚成 朱维武 韩福堂 王希功* 阎公珍* 包乐融(女) 肖学汤 马秉信

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
昌邑市辖15镇、6乡、2个街道办事处,共814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
总面积15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1万公顷。总人口67.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
口8.2万人。1997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4.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
增长10.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3亿元、23.67亿元、18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1%、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46亿元,比上年
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完成财政总收入2.44
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7亿元,增长20.2%)。城镇职工人均
工资收入5277元,比上年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3199元,比上年增加198元,
增长6.6%;年末城乡居民各项储蓄存款余额为2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昌邑市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
首位,以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为主线,以增加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目标,按
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组织、依靠科技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大力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村经济蓬勃发展。1997
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5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
和1.1%。粮棉生产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和风暴袭击,夺取了全面丰收。1997
年粮食总产49.93万吨,棉花总产5838吨。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已
发展到1035个,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亿元以上。商品粮、优质棉、瓜菜、林果、畜
禽等十大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发展各类果园10万亩,蔬菜种植
面积达到15万亩。农业高科技园区工程有了突破性进展,15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在科
技推广中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先后投资1.51亿元、
投工4500多万个,完成土石5000多万方,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对潍河、漩
河、蒲河、堤河等大、中、小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了引黄入峡输水渠、峡山
灌区恢复配套、节水灌溉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抗旱排涝
能力。以农田林网和沿海防护林建设为重点的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共完成造林合格
面积0.7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现有联合收割机328台,农机总动
力达到71万千瓦。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改力度,工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牢固树立“全党抓经
济,重点抓工业”的思想,不断加大技改力度,着力实施“百千万规模企业发展工
程”,加快培植“大、高、外、新、强”的工业群体,真正把加快发展的着眼点放
到调整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初步扭转了“小、老、散、旧、差”的局面,
培植起一批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全市工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1997年,全市乡及
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7.1%。技
改力度进一步加大。丝绸织造集团公司引进的40台剑杆织机、纺机集团的无纺布及
扩大镍网生产能力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的建设,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实施“名牌战略”初见成效。重点培植的“雅风”牌丝绸、“风筝”牌镍网、“三
得利”牌服装、“世民”牌系列食品等十大名优产品,已成为全市工业的拳头骨干
产品,其中“雅风”牌丝绸制品已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二次
创业成效显著,企业规模不断膨胀,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整个乡镇企业步入了持续、
快速发展的轨道。无梭织机从无到有,已发展到1000台,成为真正的江北纺织基地
和全国丝绸之乡。全市有24家企业成为国家大中型乡镇企业,后官集团和姚徐邓集
团分别发展成为江北最大印花企业和全国最大无梭织布企业。1997年,全市乡镇企
业已发展到23518处,从业人员1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8%;乡镇企业完成增
加值32.4亿元,实现利税9.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8.1%。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积极组织实施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第三产业
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各级各类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步伐,进
一步培育和完善了市场体系,第三产业呈现出多层次推进、全方位发展的新局面。
全市各类市场已发展到140多处,其中围子鲁东铸造城、石埠副食品批发市场、宋
庄肉鸡交易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省同类市场中的“第一大”;城区新兴街蔬菜批发市
场和摩托车市场已初具规模。1997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亿元,比上年增长
15.6%。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呈现出向专业园区集中、向规模化经营、向
高档次产品发展的新趋势。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已发展到3万户,从业人员7万余人,
私营企业589家,上缴国家税金3500万元,已成为全市又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
增长源。199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
9%,比上年增长13.9%。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按照“三级联动,三外并举,外资
突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了
全市对外经贸工作的大发展。1997年,外贸出口创汇96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4%。
其中自营出口创汇582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905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22%和32%。利用外资工作更加注重实效,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8项,实际利用
外资2471万美元。到1997年底全市三资企业达到156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
元。外贸自营出口有了突破性发展,全市已有8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对外经
济技术合作和对外承包劳务也有了新的进展。
财税金融工作力度加大,财政收支连年平衡。在增支减收因素增加、财税金融
工作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全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引导企业挖潜力、增效益,千方
百计培植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针对财政资金紧张的状况,灵活调度资金,合
理安排财力,在努力增加对重点建设和社会事业支出的基础上,较好地控制了财政
支出。全市已连续11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199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4亿元,比上
年增长19.6%。金融工作正确把握调控力度,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盘活资金存量,
改善金融服务,为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国家取消保值储蓄并先后两次下
调存贷款利率,但整个金融工作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到年底,金融机构各项
存款余额33.1亿元,比年初增加3.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9亿元,比年初
增加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9亿元,比年初增加2.4亿元,货币净回笼2.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重点建设进展顺利。199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完成9.4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市以上基本建设完成投资0.85亿元,比上
年增长63.5%;市以上技术改造完成投资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一批重点项目
建设得到加强。国家粮棉大县建设、商品粮基地项目、纺机厂超真皮服装革生产线、
造纸印刷集团污水处理工程等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和丝织一厂引进剑杆织机、盐化集
团盐田改造、食品集团水禽肥肝育种、养殖、加工生产线等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
并有一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发挥效益;年产5万吨润滑油调合节能项目、高标准节
水灌溉示范区、下营港扩建工程、下小路拓宽改造工程、化肥厂碳铵转产硫酸钾等
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较快,为按期开工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北部沿海供水、市污水处理厂、北海路改造、天
水路改造、北海公园、市博物馆、实验小学等重点工程已经竣工。积极实施万套居
民住宅安居工程,城区居民住宅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南
苑、西苑、东苑、三胞公寓等居民小区相继建成,教师公寓、工人新村旧房改造工
程业已开工。村镇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公路建设,围绕实施“千条街万里路”
改造工程,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有80多个行政村也开通了柏油公路,
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邮电事业,按照农村“双通”工程的要求,完成了程控交
换、无线寻呼、移动通讯、传输光缆化等7大工程,程控电话达3万多门,提前实现
了村村通电话的目标。电力建设,全市供电量达到4.72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到
713千瓦时,居潍坊市前列。环境保护、规划国土、矿产资源管理等工作也都按照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科技兴市”战略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围绕结构优化调整和新
生经济增长点的培植,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
企业技术改造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认真抓好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全市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教育工作,
在继续抓好“两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狠抓了对市场短缺人才的培养,努
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卫生工作,加强了城乡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三级医疗保健网”
,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落
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4‰,控制在了计划目标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