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9&rec=155&run=13

中共高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成员名单
市委书记吴建民
副书记范福生杜洪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建民
副主任崔红旗张星海
王家林张国廷
郑有奎薛维钧
毛进兰(女)
市政府市长范福生
副市长李葆东李兰祥
钟亮成
刘秀平(女)
徐振刚贾勤清
市政协主席齐世增
副主席秦中廷徐兆凯
张兆年李健
孙日贵于长波
李惠兰(女)
陈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高密市总面积1605.6平方公里,辖7个镇,3个街道,994个行政村(居委会),
总人口87.41万人 (含2007年潍坊市区划调整划转峡山区代管的34个行政村,
78.92平方公里面积,3.02万人口。下同)。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7.92亿元,
比上年增长20%。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54亿元,增长12.1%;第二产业实现增
加值131.46亿元, 增长2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92亿元,增长19.7%;三
项产业比重为13.41∶66.42∶20.17。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1亿元,比上
年增长26%; 实现财政总收入18.3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6亿元,比上年
分别增长33.6%和41%。 各项存款余额104.68亿元,比年初增加18.08亿元。其中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58亿元,比年初增加8.45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8.31亿
元,比年初增加16.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75平方米。在岗职工
年平均工资1.62万元, 增长32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53元,增长957元;人
均居住面积20.76平方米。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20026人。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6.22亿元,比上年
增长11.55%。全年粮食总产70.10万吨,比上年增长10.2%;棉花总产0.60万吨,
增长-15.7%;油料总产10.10万吨,增长45.4%;水果总产10.64万吨,增长2.3%;
蔬菜总产7 7.48万吨,增长16.5%。肉类总产19.4万吨;禽蛋总产3.2万吨;奶类
总产5.2万吨; 水产品总产0.85万吨。 植树造林60公顷, 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
27.7%。 全市农机总动力123.8万千瓦,增长14.2%。新建大型农村安全饮用水工
程1处,受益人口34万。
工业立市战略成效显著。工业立市战略成效显著,纺织服装业入选全省十大
产业集群,成为“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家纺名城。”2007年,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583家,比上年增加59家,实现增加值113.77亿元,增长29.5%。实现产品销售收
入491.5亿元、 利税41.8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9.9%和44.3%; 产品销售率达
98.7%。
商贸流通日趋繁荣,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全市城乡商贸基本形成以本土、青
岛、威海等多家大型超市相互竞争的大商业格局,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城
乡贸易日趋繁荣。以汽车、住房、娱乐为主的发展型、休闲型消费已逐渐形成新
一轮消费热点。2007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实现进出口总额7.30亿美元,增长14%;其中出口5.94亿美元,增长21.8%。招商
引资取得新突破, 全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84.5亿元,增长58.5%;其中境外资金
5619万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07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1.3平
方公里, 绿化覆盖率达36%。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步伐加快,全年房屋建筑施工
面积223.5万平方米、竣工107万平方米。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处,日处理污水8.5
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2.34%。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30吨/日。文体中心及
一批特色商业街区、便民广场等相继开工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年新
修道路445公里,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94.5公里,公路密度111.8公里/百平
方公里。境内胶济铁路电气化客运专线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昌安大道第二公铁立
交桥、潍胶路公铁立交桥等跨路立交桥加紧建设。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5亿
元, 增长14.3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33万户,小灵通2.98万户,移动电话用
户(放号)44.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1部/百人,手机拥有率50.7部/百人,互联
网用户3.37万户。
社会事业更加进步。 2007年全市有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生0.71万人;普
通高中7所,在校生1.97万人;普通初中35所,在校生2.56万人。小学103所,在
校生6.1 1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42026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全年共取得市(地)级以上重要成果70项,其中获奖励11项。专利申请量363件,
授权专利115件。 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档案馆2个。有卫生机构28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2所,
卫生防疫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801张,卫生技术
人员2340人,其中执业医师1754人,注册护士899人。有体育馆1座,全年参加省
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1枚,其中金牌5枚。

【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7年,全市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经
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97.7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
入18.38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0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
长41%。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明显提升,在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中,列第103位,比上年提高15个位次。

【工业立市成效显著】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内新增59家,达到583家。纺织
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拉动经济增
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纺织业完成销售收入233.16亿元、利税17.82亿元,分别占
全市工业总量的47.44%和42.6%。 纺织业为全省十大产业集群之一,被评为“中
国家纺名城”和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孚日家纺、银鹰化纤、供电公司销
售收入分别超过10亿元,共实现销售收入91.7亿元,利税11.3亿元。非公有 (民
营)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完成增加值150.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达到75.93%。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

【西部南部镇村除氟改水工程竣工】 继2006年北部饮用安全水工程竣工通水后,
2 007年西部南部镇村除氟改水工程建成投运。 工程取峡山水库优质水源,经净
化处理后, 以压力管道输往西部南部各镇村,工程总投资1.089亿元。高密全市
已有54万农民饮上洁净、卫生、安全的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喝高氟水、苦咸水的
历史。

乡镇、街道办事处概况
朝阳街道办事处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朝阳街道办事处与姚哥庄镇合并
为新的朝阳街道办事处。 位于高密市城区东部,总面积130.94平方公里,辖100
个行政村(居),3.23万户,人口10.24万,耕地面积10.54万亩。2007年,街道实
现财政总收入2.27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62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2%和
52.8%;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3.7亿元,同比增长45.7%。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
2007年,朝阳街道办事处以实现产业升级、膨胀企业规模、优化经济结构为
目标,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各类项目38个,引进资金21亿元;以增强
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为目的,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共硬化、
亮化道路2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以区域种植
特色化、特色种植产业化、产业经营市场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了
面积5万多亩的洋葱、大蒜、草莓、土豆、胡萝卜等五大农业产业板块种植基地,
并规划建设了国家级万亩农业开发方。至年底,朝阳街道的化纤、纺织、食品、
机械、化工等10多种产业已形成集群化,出口企业达80多家,2007年进出口总额
4200万美元,其中出口额4000万美元。
党工委书记刘松青
办事处主任付联宝

醴泉街道办事处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醴泉街道办事处与康庄镇合并为
新的醴泉街道办事处。 位于高密市中西部, 总面积122.48平方公里,辖69个村
(居) ,3.4万户,人口10.63万,耕地8.6万亩。2007年,街道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5109.7万元,比上年增长29.3%;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2.4亿元,利税5.1亿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32%和26%。农民人均纯收入6316元。
坚持工业强街不动摇,狠抓招商引资和企业的增资扩产。2007年,街道共引
进项目58个,实际到位资金14.8亿元。盛仁纺织、全进链轮等17家现有企业实现
增资扩产,增资额达9.2亿元。至年底,街道共有企业2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达到80家,形成了纺纱织布、针织服装、机电设备、精密铸造、木器加工、玩具
制作六大主导产业,培育了鲁源纺织、真又美制衣、信德机电等龙头企业。以新
农村建设为总抓手,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2007年,街道总投资
9000多万元,改善了康庄和蔡站两处小城镇发展环境,实施并完成了23公里的潍
胶路、 蔡初路等主干道路建设工程,45公里“村村通”工程,以及惠及4.5万农
村社区群众的安全饮用水工程。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形成了大棚樱桃、冬枣、桑
蚕、 葡萄四大产业,成立了冬枣协会、桑蚕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4家,促进了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
党工委书记王旭东
办事处主任王启运

密水街道办事处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密水街道办事处与拒城河镇合并
为新的密水街道办事处。位于高密市区南部,总面积126.29平方公里,辖86个村
(居) ,人口13.41万,耕地11万亩。2007年,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1.26亿元,比
上年增长30%; 地方财政收入6783万元, 比上年增长28%; 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31.72亿元, 利税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9%和57.3%。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
元。
2007年街道工业经济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和制鞋业集群化发展。共引进新项
目8 5个, 增资扩产项目37个,合同利用外资2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16亿元。
豪迈机械科技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法国米其林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投资
1.3亿元的燃气轮机精密器件项目建成投产,投资4.5亿元的巨胎硫化机项目动工
建设。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凤林鞋业、润达机油泵、再生胶、耐拉纺织等10个骨
干项目陆续建成。 制鞋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拥有以145家制鞋企业、11个“山东
轻工名牌” 为支撑的“华东鞋业基地”,年产鞋1亿双,产品打入俄罗斯、日、
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城市经济奋力崛起。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和小区开发,湖滨花园、南湖花园、
蜜水馨苑、天和凤凰城、银都花园等项目陆续建成,竣工面积达60万平方米;碾
头千树海、吉祥密都苑、盛世大院等旧城改造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梓童庙、毛家
庄木材市场按时搬迁。
积极探索城市和农村和谐社区创建模式,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天翔社区在全
市率先挂牌成立。 2007年,筹资760万元,在拒城河社区54个村安装开通了自来
水。 投资1200万元,硬化道路50公里。投资260万元,为拒城河中学新盖学生公
寓、改造学生伙房,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先后荣获“山东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
街道”、“镇街工作先进单位”、“企业发展先进镇街”、“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
党工委书记王庆波
办事处主任张洪兵

柏城镇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柏城镇与李家营镇合并为新的柏城镇。位
于高密市东南部,总面积149.14平方公里,辖92个行政村,1.96万户,人口7.01
万,耕地面积11.4万亩。2007年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64万元,比上年增长21
%;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9.96亿元,利税3.55亿元,分别增长32.2%和44.9%。农民
人均纯收入6378元。
柏城镇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厚,镇域内有白羊山、胶河和
名相晏婴为代表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是一个以工业为支柱,农业为辅助,创
税三产和民营经济为网络的工业强镇和农业重镇。 全镇共有企业218家,其中规
模以上企业42家,主要产业有玻璃、纺织、机械制造和加工,知名企业有山海玻
璃、长盛泰玻璃、宏泰机械、顺华木业和三真公司等。建成了以土豆、大姜、芋
头为主的4.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和3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年产土豆达20万吨,大姜、
芋头4.5万吨。 2007年荣获潍坊市“文明单位” 、 “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
“生态建设示范镇”、“爱国卫生示范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
“全国环境建设优美乡镇”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邵春生
镇长陈香萍

柴沟镇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柴沟镇与注沟镇合并为新的柴沟镇。位于
高密市西南部, 总面积211.32平方公里,辖124个行政村,2.66万户,人口8.46
万, 耕地面积20万亩。 2007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2725.3万元,比上年增长
46.35%; 地方财政收入1747.3万元,比上年增长48%;工业产值25.9亿元,实现
利税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3%和31.1%。农民人均纯收入6190元。
柴沟镇是山东省级“中心镇”,地处高密、胶州、诸城三县交界处,平日、
胶王、下海、沂胶四条公路纵横交错,胶新铁路穿越辖区。工业企业形成了水泥、
木器、制钉、轮胎、纺织等骨干产业。盛产黄烟、桑蚕、花生、辣椒等优质农产
品,重晶石、建筑石料储量丰富。物流运输、餐饮服务业发展较快。小城镇建设
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功能齐全。有“淮沙落雁”、城阴城遗址、顷王冢等人文历
史景点,是清代大学士、吏部尚书刘墉的故乡。
党委书记马训利
镇长郭涛

井沟镇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井沟镇与呼家庄镇合并为新的井沟镇。位
于高密市西部,总面积149.47平方公里,辖98个行政村,19563户,人口7.48万,
耕地12.97万亩。2007年,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24万元,比上年增长45%;工
业实现销售收入17.7亿元, 利税1.94亿元,分别增长30%、30%;农民人均纯收
入6056元。(含2 007年潍坊市区划调整划转峡山区代管的7个行政村,43.92平方
公里,15809亩耕地,8180人。)
全镇基础设施配套优良,小城镇功能健全,电力供应充足。镇内柏油、水泥
硬化道路200余公里, 交通发达。产业门类齐全。现已初步形成木制板加工、服
装加工、橡胶化工、机械铸造、纺织印染、工艺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
等八大产业。 农业资源丰厚。拥有5.6万亩“吨粮田”,1万亩优质蚕桑基地,2
万余亩“潍河香”牌系列果品生产基地,6万亩速生丰产林,1万余亩银杏。历史
悠久,名胜繁多,是古代城阴城、古稻城所在地,有韩信坝、古城阴城遗址、刘
连仁纪念馆等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民间艺人范祚信、傅新美等民间剪纸驰名中
外。
党委书记李希金
镇长刘思芳

阚家镇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阚家镇与双羊镇合并为新的阚家镇。位于
高密市西部,总面积200.79平方公里,辖93个村,两个居委会,2.04万户,人口
9.70万,耕地13.4万亩。2007年,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16万元,比上年增长
52.9%;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利税2.3亿元,分别增长34.6%和35.8%;农民
人均纯收入6023元。 (含2007年潍坊市区划调整划转峡山区代管的27个行政村,
35平方公里面积,2.1万人。)
按照“工业兴镇、工业强镇”的战略指导思想,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现有企
业增资扩产,共引进项目22个,合同资金6.3亿元,到位资金4.1亿元;共有35家
企业进行了增资扩产, 增加投入2.6亿元;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家。按照建
设新阚家、大城镇的思路,开工建设沿高双路从店子河至下海路长10公里的一条
经济带,加强阚家镇区、双羊社区、初家园区三个经济发展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共投资430万元,修建镇区、园区道路6条,安装路灯160盏,绿化面积7.6万平方
米。抓好以“三通”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作,投资1943万元,修建农村道路
75.3公里,面积42.48万平方米;全镇所有村(居)的居民饮用上了安全水;70%以
上的户看上了有线电视。
党委书记刘新国
镇长张建明

姜庄镇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姜庄镇与仁和镇合并为新的姜庄镇。位于
高密市北部, 总面积173.6平方公里,辖102个行政村,2万户,人口6.94万,耕
地15.4万亩。 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4942.8万元,比上年增长60%;工业实现销
售收入135亿元,利税11.6亿元,分别增长42%和37%。农民人均纯收入6503元。
姜庄镇是山东省中心城镇,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08国道和平日路贯穿镇
中心,在招商引资方面有独特优势,已构建起姜庄工业园、仁和工业园、咸家纺
织园布局合理、 相互呼应、配套齐全的企业发展大框架。现有工业企业669家,
进入高密市大中型企业的有8家, 形成了纺织、化工、橡胶轮胎、机械制造、五
金型材五大主导产业,是山东省棉纺织名镇和中国小五金之乡。是中国民间艺术
之乡和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镇,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剪纸均发源于此,扑灰
年画和聂家庄泥塑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屋地
秧歌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将着手筹建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和
旅游基地。
党委书记薛维明
镇长朱永利

大牟家镇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大牟家镇与周戈庄镇合并为新的大牟家
镇。位于高密市西北部,总面积172.14平方公里,辖89个行政村,1.23万户,人
口5.02万, 耕地13.9万亩。2007年,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3万元,工业实现
销售收入4.87亿元,利税4117万元,分别增长21和27%。农民人均纯收入6501元。
大牟家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素有高密“北大仓”之称,除传统的粮棉作
物外,桑蚕、花生、蔬菜、速生杨等产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南林北菜、东
粮西桑”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先后开通了北平路、秦明路、展崔路、官周路等省
级和县乡公路, 全镇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公里。先后有昌盛纺织、永进纺织、
彤州玩具、孚日集团大牟家加工车间等纷纷落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镇党
委政府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先后建设了镇卫生院门诊楼和中学餐厅,整体搬迁
了中心小学,修缮了敬老院,全镇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饮用安全水工程竣工通水,从根本上解决了全镇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的历史,在
全市最早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
党委书记栾仁霞
镇长田立君

夏庄镇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夏庄镇与河崖镇合并为新的夏庄镇。位于
高密市东北部,总面积169.33平方公里,辖107个行政村,2.6万户,人口8.44万,
耕地1 9.2万亩。2007年,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比上年增长41.2%,
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3.7亿元,利税12.2亿元,分别增长18.7%和21.3%。农民人均
纯收入6566元。
夏庄镇区位优越, 交通便利,全镇实现柏油道路“村村通”,总里程达280
多公里。全镇共有企业262家,规模以上企业72家,形成了机械制造、纺纱织布、
食品加工、化工产品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3家,瓜菜生产已
成为全镇的特色产业,无公害韭菜、大棚精细蔬菜等17个蔬菜品种成为品牌农产
品,注册了“金夏庄”、“绿河崖”商标;新农村建设本着“示范村抓精品,一
般村抓标准,薄弱村抓提高”的原则,有26个村启动了楼房化改造工程。镇区面
积19.8万平方公里,人口2.5万,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党委书记王保功
镇长杨玉山

(王家德赵修武张新启供稿)

责任编辑孙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