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9&rec=121&run=13

【综述】 2007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85所,在校生1447365人。其中,幼
儿园1897所, 在园儿童146567人;小学1383所,在校生602097人;初中316所,
在校生27 1997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36所;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1994人;
普通高中55所,在校生192093人;中等职业学校60所,在校生114189人;完全中
学11所;高等教育学校(机构)15所,在校生118428人。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局以关注民生、解决“三最”
问题为重点,优化工作指导方式,求真务实、干事创业、争创一流,较好地完成
了年度工作目标,并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考改革会
议上作了经验介绍,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课程改革典型,被中国教育学会确立为
全国唯一的地市级教育改革实验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从改革基础教育做起”
的做法受到教育部主要领导的肯定,“百名家教专家进农村”、“阳光60分快乐
大课间”等教育改革引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重要媒体的高度关注,普通高考
实现全省“六连冠”,素质教育工作的9方面的经验面向全省推广。
一、“教育惠民”工程实现新突破。(1) 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工程全部完成。
市财政投入2.2亿元,全部免除了85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潍坊市成
为全省唯一由市级财政全部承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的地区;建立了普
通高校、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心城
区中小学生大病医疗统筹制度。为低保家庭子女、孤儿提供免费高中教育,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 市财政投入900万元用于解决潍城
区和临朐县教师工资,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实现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
(2)“一通二热三改工程”进展顺利。年内为383所小学开通学生车。为1175处农
村小学新配备了热水设施。为43 1处农村小学新配备了热饭设施。“三改造”年
度任务按时完成, 41处初中共改建扩建宿舍35164平方米,另有40处和60处初中
分别完成了餐厅、厕所的改建扩建。工程总投资达到6413万元。(3) 理顺市区办
学体制,市区教育资源全面优化。调整市区11处中小学布局,初步实现了市办普
通高中教育、区办义务教育的格局。长期以来困扰市区广大市民的“择校热”、
“大班额”、“上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十一五”
期间和2020年市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制定了市区中小学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初
步建立起了住宅开发配套建设中小学的长效机制。出台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意见
和幼儿园保育教育常规管理办法,切实防止和纠正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维护了学前教育的良好秩序。(4)促进了一系列教育重点问题的解决。全市190多
个教育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元,显著改善了办学条件。民办教育
发展迅速,全日制民办学校达到83处,在校生15.8万人,全年全市教育系统利用
社会资金17.37亿元, 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1个。“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创建
工作进展顺利,高密、安丘、昌邑均以优良等级通过省里验收,实验教学环境显
著改善。2007年,在市政府确定的倾力为全市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中,有三
件是教育工作。 市财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3亿元。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
位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深化基础教育
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工作。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
革和招生考试评价改革,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不断深化。(1) 推
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
课堂学习的主人。构建起“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知
识灌输为主的弊端,使课堂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课堂
的主人。市区80%的中小学校和县市25%的初中学校课堂满意率超过了80%的目标
要求, 2007年5月, 全国创新教育工作会议在潍坊市召开, 全面推广了潍坊市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2) 深化课程改革,增加活动课程,
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市政府制定《中小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纲要》 ,总共开设了250多个活动项目。开设了阳光体育课程,全面落实中小学
生每天1小时的健身活动, 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写了《人生
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 ,在200处初中学校进行试点,专门安排了10课时,引导
学生正确地进行人生规划、理性地选择未来职业。(3) 深化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
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考与学的关系,强化综合素质在录取中的权
重。学科成绩由分数表达变为等级表达,使“名次”概念退出中考,缓解了“一
卷定终身”给学生带来的高度紧张和过度精神焦虑,大批学生得到成功的激励。
将综合素质纳入中考,与语数外三科等值录取,全面活跃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引
导大批学生走上个性发展之路。(4) 建立完善督导责任区制度,办学行为进一步
规范。聘请201名市级(县) 级督学承包全市2000多所学校,实现对全市学校规范
办学行为的无缝隙覆盖,得到了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督导团的高度评价。 (5)
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破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题。建立了基于问题解决,
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推动机制,开展教育教学重大问题行动研究,对17个重大问
题和200个一般性问题通过招标认领方式, 确定了48个单位进行攻关、破解,全
市5000多名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课堂讲授时间
与教学策略”、“小学生习惯培养”等12个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此
外,通过评选表彰奖励教学成果政府奖和创新燎原奖,大批学校和教师受到激励,
素质得到迅速提升,全市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普通高考各
项指标连续六年名列全省第一,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和机器人比赛获奖数量连续
3年保持全国地市级首位。 “百名外教进校园”工程顺利实施,2007年引进外教
125名,教育对外交流不断扩大。
三、积极拓展教育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 市教育局实施“银教助推
企业加速成长行动计划”,促进全国高校人才、智力成果与潍坊企业的对接、合
作。充分发挥潍坊市教育在全国的品牌优势和银行的资金优势,整合教育、银行、
企业资源,联合成立“潍坊市银教助推企业成长服务中心”,为全国高校搭建在
潍坊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和吸引高校人才智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平台,为潍坊
加快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已联系78所全国高校来潍坊
企业设立实习实践基地,联系企业急需的大学生近千名。(2)实施人才回笼战略,
吸引在外潍坊学子为家乡建功立业。在全市范围内开发校友资源,建立了普通高
中知名校友数据库,为潍坊发展招才引智。实施“万名学子企业行,爱我家乡报
春晖” 工程,暑假期间,9816名潍坊籍外地大学生实地考察企业129家,激发了
大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献身家乡的内驱力。(3) 建立高等教育统筹协调服
务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建立了高等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赋予市教育局统筹协调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职能,
初步构建起了“驻潍高校参与地方重大经济社会活动机制”、“驻潍高校与企业
合作机制” 等7个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帮助驻潍高校解决了
26个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形成了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初步局面,走出了区域
性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子。(4) 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出现明显转变。创新
市区职业教育管理方式,组建职教集团的工作已经展开,旨在发展县市职业教育
的“2431”工程进展顺利。《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了潍坊市“打造半岛技能人
才高地” 的经验。 (5) 圆满完成艺考工作,强力拉动了市区经济。2007年争取
271所省外院校来潍设立考点,占来山东设点院校总数的62.7%,报名考试人数超
过46万人次, 直接拉动消费2亿元。艺考已成为潍坊市继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
会之后的又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重大经济价值的节会活动。(6) “亲子共成
长工程”深入农村,家庭教育实现新突破。开展“家庭教育农村行,百万家长进
学堂”活动,邀请全国近百名家教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巡回指导,百万农村学生
家长免费听取了先进家庭教育理念报告,这项活动被誉为新世纪的“农民素质提
升运动讲习所”和“农民精神文化盛宴”,中央电视台专题进行报道。

【潍坊市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机器人比赛中又获佳绩】在2007年
7月29日结束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机器人比赛中, 潍坊市又获佳
绩,有2 4件电脑作品获全国奖,其中一等奖9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6件。获奖
总量占全省的55%, 一、二等奖总数占全省的60%。代表山东省参赛的高密一中
和寿光东关小学两支机器人参赛队,分别获冠、亚军,是山东省唯一获冠亚军的
两支参赛队,占全国冠亚军总数的1/7。在这次比赛中潍坊市有4名高中阶段学生
获得重点高校的保送生资格。山东省的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潍坊市继续
保持全国地市级首位。

【潍坊中心市区学校布局大调整】 为全面破解市区“上学难” 、“上学贵”、
“择校热”等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改善教学条件,潍坊市政府研究决定,
理顺中心市区教育体制,调整中心市区部分学校布局结构。按照潍坊市统一规划,
中心市区将实现普通高中市管市办,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具体调整办法为:
将潍坊七中划归市直,将奎文实验中学并入潍坊中学,将东明中学高中部现有学
生和高中部现任学科教师并入潍坊一中。调整后,中心市区保留潍坊一中、潍坊
中学和潍坊七中3所普通高中学校,3校全部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地处市区东、中、
西部,布局合理,基本形成中心市区三大高中均衡发展的格局,全部实现优质化。
调整后3校的年招生能力达到5000多人,比原来5所学校年招生总和还多1000人。
今后,奎文区、潍城区和高新区不再举办普通高中教育。为扩大义务教育资源,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义务教育,恢复广文中学国办性质,实行划片招生,就近
入学。此外,为理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适应职业教育办学的市场需求,形成办
学合力,将潍坊艺术学校并入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潍坊基础教育研究院成立】5月9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潍坊基础
教育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潍坊大酒店举行,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继在北京设立首都基
础教育研究院后,在全国成立的第二家基础教育研究院。这标志着潍坊市在加强
与高校合作、引进智力成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北京师范大
学副校长董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等出席仪
式;副市长王冰芬致辞,并被聘请为北京师范大学潍坊基础教育研究院首任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翘楚,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摇篮,具有
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科研水平。“十五”期间,潍坊市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
开展了攀登英语实验项目,对潍坊市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潍坊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创新方面的较大成绩,北京师范大学主动
提出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潍坊基础教育研究院”,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扩大
与潍坊的研究合作:从潍坊实际出发,选取重大问题进行合作攻关;开展学校管
理发展性评价,引导学校科学发展;继续开展攀登英语实验。

【在全市推广快乐大课间活动】2007年,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面实施“阳光60分”
快乐大课间活动,把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和下午两节课后30分钟确立为每天的
阳光60分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内容涉及体操类、舞蹈类、
趣味游戏类等六大类近百种活动。一度沉闷的校园全都变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学生尽情地投入到充分的健身活动中去,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育人局面。新华社内
参、《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潍坊市开展“阳光60
分”快乐大课间活动的情况。

【构建名校长、名师培养机制】市教育局深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将教师参训情况纳入对县市区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广泛
开展“菜单” 式培训,确定100名校长和1000名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进行“菜
单” 式提升培训,年内资助10名名师出版了专著。建立了300多名师、名校长组
成的专家资源库,在对资源库成员重点培训基础上,利用专家资源对全市教师进
行个性化培训。举办了系列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班,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名师送
教下乡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和创新型名师评选活动,提高广大
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制定下发了《潍坊市年度教育创新教师评
选意见》 ,在全市范围内评选表彰潍坊市年度教育创新型教师30名;1名教师获
全省十佳创新型教师, 1人获提名奖。 制定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实施方案 (2007-
2010) ,建立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12月28日至29日,山东省名师
成长研究会在潍坊市举行成立大会,推广了潍坊市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引领区域
教师加速成长的经验,通过评选表彰奖励教学成果政府奖和创新燎原奖等措施,
大批学校和教师受到激励,素质得到迅速提升。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全市幼儿园1897所,在园儿童146567人。市教育局采取六大措施,
在全市大力推进学前教育规范提升工程。(1)严格幼儿园审批注册的条件和程序,
积极引导幼儿园设置“院落化”。(2) 坚持以幼儿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
教并重,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切实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
向。(3) 从严控制幼儿园的规模和班额,规范学前班管理,构建合理有效的学前
教育服务网络。(4) 合理配备保教人员,加强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幼儿教师
的专业素质。(5) 严格幼儿园用书管理,规范发行渠道,维护幼儿及其家长的利
益。(6) 严格幼儿园收费的管理与使用,强化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和责任,保证幼
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加大对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
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在贯彻学前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规范办园行为
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特殊教育及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全市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1994人。所有
特殊教育学校全部兑现了生均1100元的公用经费标准。 为全市21717名贫困生、
30617名学习困难学生、13486名单亲及父母伤亡学生、5961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4250名留守儿童、1125名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建立了专门档案,初步建立起了关注
特殊需要群体学生工作的长效机制。 2007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有19996名进
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对低保家庭子女、孤儿实行了免费的高中阶段教育。2007
年秋季,全市有1322名低保家庭子女和孤儿接受了免费的高中阶段教育,其中普
通高中1218人,中等职业学校1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