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8&rec=60&run=13

近年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
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
重发挥市场龙头带动功能,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全面推
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
的快速健康发展。连续八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4年列第
49位,提升了47个位次,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
单位。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2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39.4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566元。 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万亩,新建标准化饲
养小区750个, 有65种农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全国农
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 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20家。农业结构进一步
优化,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2.8万亩,总产49.5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9.6万亩,
总产1.3万吨;水果总产14万吨;瓜菜播种面积90.4万亩,总产385.3万吨;林业
生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0公顷,改善农林网面积5300公顷,四旁植树50万株;
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4.6万吨,禽蛋总产5.1万吨,奶类总产0.8
万吨。渔业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37.7万吨。

【农业结构调整】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对农业各产业、产品进行市场定位。对适
应市场需求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蔬菜、畜牧、水产品、花卉等优势产业,采取
倾斜政策,扶强做大;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农产品,果断压缩。全市经过几
次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培植起了蔬菜、粮食、水产、畜牧、花卉等优势
产业,形成了80万亩蔬菜、60万亩粮食、10万亩优质果品、30万亩海淡水养殖、
500多个围村饲养小区的产业格局,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1)在中南部地区,
重点发展了蔬菜、粮果等优势产业。特别是蔬菜生产,坚持大棚菜、大田菜和出
口创汇蔬菜“三菜”并举,市乡两级通过帮助群众调整土地,大力发展区域化布
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西红柿、万亩香瓜等十几
个成方连片的优质瓜菜基地, 冬暖式大棚达到35万个,实现了户均2个棚,蔬菜
成为全市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全市先后投入15亿元,引进外资3000万美元规
划建设了16处镇、街道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等六大示范工程,
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 其中,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累计投资2.6亿元,
集示范种植、 科研组培、品种展示、加工销售于一体,带动无公害蔬菜基地2万
多亩,注册了“欧亚特”商标,蔬菜销往全国10个省区市和俄罗斯等地,成为全
国21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去年全市蔬菜总产45亿公斤,收入45亿元。粮食生产,
积极推广良种和新的种植模式,建设了6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先后建成了“吨粮
市”、“双千市”和“小麦千斤市”。(2) 北部地区,实施了以冬枣、速生杨、
海淡水养殖、滩涂开发为重点的寿北综合开发。五年来,累计发展冬枣6.8万亩,
速生杨造林育苗8万亩, 果粮、枣粮间作25万亩。水产养殖,以海洋捕捞、海淡
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为重点,建设了羊口镇两处3800亩水产高效精养示范基地,
大面积推广了虾池“大改小,浅改深”等高效养殖模式。(3) 畜牧食用菌、花卉
业较快发展。畜牧业以推进畜牧标准化为突破口,狠抓了防疫队伍和防疫体系建
设,建设了150 0多处标准化饲养小区。食用菌、花卉等产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
各类农业园区已建成500多处, 面积20多万亩,全市农业整体素质和产业效益明
显提高。
【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围绕丰富品种,改善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一
目标,积极推广了一系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近几年来我们组织蔬菜、水产、食用菌等12处科研机构对农
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其中,保护
地蔬菜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地下卤水河蟹人工育苗技术、莱州湾泥沙地试养海参、
梭子蟹人工育苗及养成等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组织实施了
国家“十五”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寿光蔬菜示范区项目开发,发展西
红柿、胡萝卜等绿色食品基地30万亩。同时,通过连续成功举办蔬菜科技博览会,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
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先后推广了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和大
棚滴灌、 臭氧抑菌等200多项标准化新技术,建设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孙集三
元朱、卧铺刘旺等五大无土栽培蔬菜示范基地,16处镇、街道都建立了无土栽培
大棚蔬菜示范点,全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2) 落实使用无
公害农产品生产新标准、新技术。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生
产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指导群众科学用肥用药,加强规范化管理,对蔬菜标准化
生进行了严格考核,把产、加、销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了标准化管理范围。三是
广泛开展新技术培训。全市健全完善了以农业部、科技部蔬菜技术培训为龙头,
以市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乡镇科普学校为纽带,村级农民文化夜校为基础的社会
化综合培训网络,并在报社和电台设立了寿光蔬菜专题节目,组建了50多家蔬菜
协会,对广大菜农、蔬菜加工企业负责人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我们
还与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建设了山东农业科技
人才市场,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先后引进高科
技人才100多名, 先进技术50多项。目前全市有10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
2.4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130人获“农民科技专家”称号,广大
干部群众的标准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农业标准化生产】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监
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水平。(1) 抓好产地环境治理。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
行了技术改造,对部分小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对新上项目严格落实了环
保达标措施,并建起一批污水综合处理设施。其中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占地2450
亩的芦苇湿地污水处理场, 日处理污水8万吨,实现了达标排放。投资3200万元
对城市污水沟进行密封改造,改善了农产品区生产环境。(2)加强质量检测监控。
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对镇、街道速测室的业务
指导和对全市蔬菜开展质量抽检, 每月检测样品700多个。该中心已通过了省级
计量认证,成为全省十大区域性产品安全检测中心。镇、街道建设了16处质量速
测室, 配套完善了相关检测设施,每处速测室每月检测蔬菜样品200多个,定期
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检测, 每月抽检样品100多个,对不合格的蔬菜,坚决驱
出市场。为加大检测监控力度,增加抽样密度,2004年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农
产品质量安全流动监测车,直接到田间地头检测蔬菜样品。(3) 加强基地的标准
化、规范化管理。基地内全面实行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
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统一标识销售等管理制度,对基地内的大棚,都建立了
生产档案和警示牌,从育苗、移栽、施肥、用药等环节,实现了标准化生产。(4)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目前,有26处、36
万亩菜果基地,97个品种获得了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优质农产品认证。已
有乐义、圣珠、欧亚特菜共32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知名度和
市场竞争力。(5) 搞好农资市场治理整顿。每年都组织农业执法大队、工商、技
术监督等单位对辖区内使用和经营农药情况进行治理整顿。在中南部蔬菜产区禁
销剧毒农药,在北部棉区实行定点销售。我们与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合作,
建设了全国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并成功举办了全省农药肥料展览展示会,引导
群众推广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和优质良种。市联社也组建了丰源农资超市,下辖农
资连锁店80家,统一配货,统一管理,严把生资质量,为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创
造了良好环境。

【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改组改建等多种形
式,培植起了蔬菜产业集团、金玉米公司、圣海集团、天成食品等20多家具有较
强实力的龙头企业。 市蔬菜产业集团进入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企业行列,圣海
集团、 金玉米公司、天成食品等8家龙头企业进入省重点扶持的行列。维多利、
金正食品等26家龙头企业进入潍坊市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加基
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自属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
与农户签订产销协议, 发展订单、合同种养。同时,每年都落实贷款贴息300~
500万元, 并从土地、税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目前,全市农副产品
加工企业达320家,年加工能力达500万吨,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
工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会展经济】根据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广大菜农的要求,中国(寿光)国际
蔬菜科技博览会,不断扩大规模和延长会期。菜博会以“绿色与科技”为主题,
集中展示了一批新技术、新品种及深加工产品,并得到迅速推广。通过办会,既
让农民接触到了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一大批国内著名科
研院所及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又把燕兴华、肖安华、刘成德、黄荣名等一批寿光
的“本土科技明星”推向了前台,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介绍给了所有参
会者。

【市场建设】(1) 市场网络建设。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按照“统筹规
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
次,构筑起了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重点加强了市区寿光蔬菜批发中心市场建设,
在8处乡镇建设了蔬菜、 果品等12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
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发展了蔬菜果品等经营公司510家,蔬菜运销专业户、
协会、 联合体、经纪公司等中介组织1.7万个,流通大军10万人。寿光地产蔬菜
90%以上通过各大批发市场及各类中介组织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其中,寿
光蔬菜批发市场,累计投资3亿元,其中,投资800万元建设了外来蔬菜交易中心,
投资36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化交易大厅,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家蔬
菜电子拍卖大厅。 占地面积680亩,年交易量15多亿公斤,收入30亿元,是全国
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成为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的蔬菜集散中心、价
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2003年,为加快蔬菜市场上档升级,寿光蔬菜产业
集团又与全国上市农产品企业--深圳布吉农产品公司共同出资6000万元成立了山
东寿光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实现了南北两大农业龙头的强强联合。寿光蔬菜批发
市场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局面。
(2) 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为了突破单一农副产品市场框架,坚持有形市场与
无形市场相结合、农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套,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功能、
多类型的市场群体。在继续发展农机、竹杆竹器、铁丝等农用物资市场的同时,
投资1080万元,配套建设了一处经营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产品的大型农资
市场; 投资650 0万元,在城区新建了九巷包装市场、北关陶瓷建材市场、南关
五金板材市场、 竹杆竹器市场等10多处市场。吸引德隆集团投资1亿多元建立了
55家农资连锁超市,市联社也设立了“丰源农资超市”,统一进货,严把生资质
量, 每年全市销售农资额达1 6亿元。城区新规划的市场群也已开始运作。围绕
蔬菜生产,60%以上的村建立了农产品销售服务组织。另外,还组成了劳务市场、
信息市场和人才市场,进一步搞活了农村经济。
(3)农产品现代化营销。为减少蔬菜流通中间环节,1995年5月,率先开通了
寿光至北京的“绿色通道”,实现了寿光蔬菜对北京市场的直供直销,销量占到
当时北京市场的四分之一。接下来又开通了寿光到哈尔滨的“绿色通道”,寿光
到广州的“绿色直通列车”,到日本、南韩的海上“蓝色通道”,到美国、委内
瑞拉等国家的“空中走廊”,使寿光蔬菜“海陆空”齐发。1999年,寿光菜农开
通了“网上通道”,去年市发改局成立了网上蔬菜信息中心,实行期货交易,在
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商场设立专柜,发展专柜专销,与北京、哈尔滨等大中城
市蔬菜批发市场、国家机关和厂矿企业开展了直供直销,建立了连锁店,产品销
往全国30多个省、区、市,并到美国、圭亚那、南非等国家建立了蔬菜基地,设
立销售中心,带动了无公害蔬菜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市蔬菜
面积已发展到80万亩,年产量40亿公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扶持和服务工作】近年来,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安
排财政支出盘子时,都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
之重,优先倾斜农业和农村。(1)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着力加大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新品种引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流通设施等建设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 市乡财政以直接投资、贴息、奖励等形式投入农业资金达1.1亿元,
重点用于加强农业装备,改善农民增收的条件。(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
年来,先后投入9.3亿元,重点加强水利、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及环保设施建设。
农田轮灌周期缩短为7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0
万千瓦,农机化水平提高到8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等级柏油路;基本实
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达到30万部。(3) 大力发展
生态观光农业。 投资2亿元,连续三年对弥河进行治理改造,建设弥河生态观光
园,其中修建栏河闸4座和1座胶坝,拦蓄能力达到2000多万方,涵养了水源,提
高了地下水位,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北部重盐碱地上建设了林海生态博览园,现
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4)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坚持把每年新增的社会
事业发展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村社会事
业投入。对教育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教育经费、教师和市乡干部工资由市
财政足额统一发放;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9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40多万农民入保,入保面达到50%以上,
已有4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5)加大农民减负力度。全面取消了“两工”、农
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减负1.5亿元,人均减负173元,按政策落实粮食直补款1916
万元。

(李荧)

农工办负责人名录
主任:于家亭
副主任:赵洪波(2006.6~)
王志民(2004.1~)
李效程(2006.7~)
宋科水(~2002.1)
王文法(~2003.1)
唐国信(~2003.1)
王海清(2002.4~2006.1)
苗建平(2002.8~2006.1)
信俊仁(2003.1~2006.7)
王清祥(~2001.12)
党工委书记:
于家亭(~2001.12)
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亓毅(~2001.12)
工会主任:刘广升(~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