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8&rec=21&run=13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排
除“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紧扣发展这一主题,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突出重
点、务实大干,统筹城乡、跨越发展,开创了全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国民经济
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经计算:2003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 同比增长17.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2.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0.0%、19.7%和18.4%。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7: 44.8:34.5。三次产
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
高了0.9和0.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了更进一步优化。
一、农业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主攻目标,狠
抓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
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2亿元,同比增长10.0%。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产量略有下降,棉花、蔬菜、水果产量有较大增
长。全年粮食总产31.9万吨,比上年减少7.3%。其中:小麦总产16.5万吨,减少
1.2%, 平均单产393公斤;秋粮总产15.4万吨,减少13.0%,平均单产435公斤;
棉花播种面积12.6万亩,总产10109吨,比上年分别增长85.3%和208.1%;水果总
产量20.5万吨,比上年增长93.4%;瓜菜播种面积95.1万亩,总产391.3万吨,分
别比上年增长了0.3%和1.3%。
林业生产增长稍缓。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50公顷,比上年减少42.6%,完成
育苗面积135公顷,比上年减少57.1%,四旁植树50万株,比上年增长2.0%。低产
林改造面积1600公顷,成林抚育实际面积9350公顷。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 至2003年底,全市大牲畜存栏2.7万头,比上年增长
8.0%; 生猪存栏26.6万头,出栏51.4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11.7%;羊存
栏14.6万只,出栏13.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4.7%和25.2%;家禽存栏1522.1万
只,出栏238 4.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28.5%。全年肉类总产量8.2万吨,
比上年增长9.6%;禽蛋产量8.3万吨,比上年增长6.4%;奶类总产13781吨,比上
年增长75.4%。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海淡水养殖业增势强劲。全年水产品产量36.6万吨,比
上年增长5.2%, 其中海洋捕捞34.2万吨,比上年增长2.7%;海水养殖2.1万吨,
比上年增长61.5;淡水养殖0.3万吨,比上年增长50.0%。
二、工业
2003年,全市紧紧围绕“工业立市”这一主题,以工业大投入促工业大发展。
至年底, 2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20461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
入1927 817万元,实现利税249607万元,实现利润162077万元,实交税金125769
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20.2%、43.3%、32.1%、35.0%和45.4%;产品销售率、总资
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工业增加值计算)依次为96.9
%、14.0%、54.0%,56477元/人。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9.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较上年 │
│ │ │增减(%)│
├─────┼─────────┼────┤
│机制纸 │748702吨 │-0.6 │
├─────┼─────────┼────┤
│机制板纸 │297728吨 │42.1 │
├─────┼─────────┼────┤
│原盐 │1341000吨 │-26.9 │
├─────┼─────────┼────┤
│啤酒 │72808吨 │56.3 │
├─────┼─────────┼────┤
│化肥(折纯)│221151吨 │8.8 │
├─────┼─────────┼────┤
│合成氨 │227567吨 │9.7 │
├─────┼─────────┼────┤
│农用车 │24689辆 │20.4 │
├─────┼─────────┼────┤
│发电量 │56836.4万千瓦小时 │28.8 │
├─────┼─────────┼────┤
│供电量 │125993.0万千瓦小时│-1.8 │
└─────┴─────────┴────┘
┌───┬──────┬──┐
│人造板│140919立方米│-2.7│
├───┼──────┼──┤
│油毡纸│856.6万卷 │1.9 │
└───┴──────┴──┘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3亿元, 同比增长
39.3%。其中工业投入46.5亿元,同比增长49.5%。市属及以上单位完成投资额中
用于工业的投资达20.6亿元, 比上年增长64.5%, 占县以上单位全部投资额的
72.7%。 其中,晨鸣纸业集团8个新上和技改项目,完成投资额66020万元。山东
巨能电力集团7个新上和技改项目完成投资额76367万元。 其中, 墨龙特钢投资
40000万元;年产2万吨赖氨酸项目投资15000万元;巨能电气工业园投资10000万
元。寿光联盟化工集团氨醇平衡改造等4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2119万元。中泰
凯马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中泰凯马汽车城投资达9800万元。 海源盐化集团RDT-3
项目和溴素系列项目等4个化工项目完成投资额9000万元。富康制药有限公司ODB
技改及溴丁烷新上项目投资完成额达6000万元。用于公路、电信、邮政、科教、
环保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33356万元。 全市市属及以上单位共有50
万元以上建设项目94个,竣工项目77个,竣工率81.9%。
全市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投资22756万元,同比下降5.1%。房屋施工面
积2 3.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9万平方米。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新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39家,完成产值21.2亿元,比
上年增长39.5%。 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人50325元。实行投标承包工程496个,
增长28.8%。 建筑施工面积238.6万平方米,增长30.7%,分别占施工工程个数和
面积的87.8%、91.5%。
四、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年内投资12370万元,修筑道路67条长达179.8公里,
完成了村村通柏油路工程。 投资600万元,对六条道路76.6公里进行了改造。出
动劳力6万人次,对市内路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整修道路179.8公里,有力的改善
了我市交通状况。 至年末,全市通车里程达2700公里,拥有营运性客车370部,
客运线路86条, 客运量23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8237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810
万吨,货物周转量9.4亿吨公里。新增汽车站2处,投资2000万元。
邮电通信业务发展迅速。通信公司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今
年交换机扩容1.5万线,本地网总容量达31.5万线。全年固定电话放号1.5万部,
累计安装电话27.0万部,户均普及率超过85.0%,全年共完成通信业务收入1.5亿
元, 较去年增长15.0%,列潍坊市第一位,全省县级同行业第四位,创历史最好
水平。
邮政综合运转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4801.1万元。完成函
件业务量340.7万件,邮政处理综合合格率达99.98%。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单程)
3158公里。电子化支局达36处,所有的邮政支局全部实现了电子化。
五、国内贸易
2003年,商贸系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流通理念,深化商流企业改
革,努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使我市商流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完成社
会消费品零售额356931万元, 同比增长13.1%,其中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市场实
现消费品零售额179988万元, 同比增长10.8%; 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76943万元,同比增长13.8%。
商贸系统按照全市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培育市场体系。蔬菜、农资、建材、
汽车等专业市场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健康发展,商流企业现代化
水平不断提高,连锁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以盛隆超市、百货大楼等企业为龙头,
连锁店、专卖店和连锁超市为依托的经营服务网络日趋完善,业态结构调整,品
牌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实现社会消
费品零售额304904万元,同比增长13.6%。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全市全年出口创汇达12400万美元。利用外资有了新
突破。 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3个,增资项目3个,到位资金4793万美元,其中
外商独资项目4个,合同外资415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0万美元,独资项目中
投资过亿元的2个,过5000万元的1个;申报审批自营进出口获权企业达35家;办
成海外企业2家;外派劳务330人,劳务输出额1100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1038万元,增长20.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0518万元,
增长20.3%。 其中,增值税完成11464万元,增长22.1%;营业税完成6393万元,
增长27.7%; 企业所得税完成4435万元,增长16.5%。地方财政支出完成70870万
元,增长16.4%。其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6794万元,增长11.5%;教育事业费支
出23472万元,增长11.3%;城市维护费支出6004万元,增长6.5%。
金融存贷规模不断扩大。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5.8亿元,比年初
增加14.7亿元, 其中企业存款16.8亿元,比年初增加2.9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
额87.5亿元,比年初增加9.6亿元。各项货款余额7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52.4亿元,增加4.6亿元;中、长期贷款16.3亿元,增加2.2亿元。
八、科学技术
全市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其中
申报国家级10项,省级15项,潍坊市级15项。“涂布新闻纸”、“农村科技服务
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造纸行业) ”等9个项目列入了省计划;“茄科类
优质蔬菜无土栽培综合技术研究” 、“可调涡轮增压器研制开发”等6个项目列
入潍坊市计划, 立项率达55.0%。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5项。其中组织实
施国家、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3项,这些项目科技含量大,对全市经济和
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今年全市共取得优秀科技成果8项, 经专家鉴定“聚纳米胶体硅微粒助留剂
制备及应用技术”等3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竺圣果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等5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开发出了系列新技术、新成果、新产
品。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建设投资1.08亿元,高标准进行了银海路、
公园街晨鸣路改造、和平巷罩面,新修改造道路10公里,新修排水沟4.95公里。
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08万平方米, 城区园林绿化面积达760万平方米, 人均达到
13.8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043盏,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率先在潍坊市实现了“一控双达标”任务,建成了国
家级生态示范区,拉开了建设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帷幕。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
全市9 0.0%的企业完成治理任务。 全市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1.0%以上。
污水排放水质有了较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重点废气污染源加
大监管力度, 先后对城区大小锅炉进行了4次清理整治,保证了废气稳定达标排
放,整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加强医疗运营垃圾处理的监管。
对主要单位的医疗、运营垃圾处理实行24小时监督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各种疫情
的传入和发生。严格新建项目的审批,杜绝污染源的产生,全年全市共审批建设
项目44个, 拒批严重污染项目6个,较好地防止了新污染项目的产生。完成18.5
公里的污水沟清淤密封工程。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全市
利用工业废物作原料的工业企业发展到21家,完成了全市境内的地面水、地下饮
用水、空气、噪声等环境质量监测任务,开展了以巩固提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
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实施了“三通”、“三进”,目前,新上大屏幕投
影“三进” 教室930个;新建校园网110个,并联入城域网。有207所中小学与寿
光现代教育网联通, 占全市学校总数的85.0%。同时,还聘请北京网络专家对全
市132名网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70.0%以上的教师能自己制作课件。深化教学改
革,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今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达2737人,
有9人被北大、 清华录取,职业学校有1867名学生对口升入大学,普高、职高高
考均居潍坊市榜首。在今年全国奥赛中有11名学生荣获一等奖,43名学生获二等
奖。为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除对全市教师进行大培训外,还
选派68名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脱产学习。2003年我市被评为
“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市”、“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市”。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42处。其中,卫生系统市直医
疗卫生单位7处, 乡镇卫生院19处, 乡镇专科医院3个,企事业单位职工卫生所
(室)58处,职工医院5处,另有村级卫生室422个。卫生系统干部职工2457人,乡
村医生1244人,全市医生、护理、医技、防疫、妇幼保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均
达到和超过了山东省2005年末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全面实施ISO质量管理,
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全年全市病人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99.0%,治愈好转率
达97.0%以上,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5.0%,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8.0%,医疗事
故无差错发生,病人综合满意率达9 8.0%。全面实施系统化大众卫生,城乡居民
健康水平有了全面提高,保证了人民群众就医安全。加强了卫生监督执法,规范
了城乡医疗市场。在农村推行了农民健康保障制度,坚持“两险共担,三方筹款,
四面规范”的原则,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保护和发展了农村生
产力。加强了妇幼保健工作,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孕产妇提供了产
前、产中、产后健康知识咨询和医疗技术服务,对孕产妇和婴儿实行了系统化管
理, 系统化管理率达98.6%,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
分别下降到0和8.4‰。加强了疾病控制工作,杜绝了重大疫病暴发流行。遍布城
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完善,卫生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
城乡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基础设施建设上档升级,文化市场管理健康有序。
全市19处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健全和完善了市、
镇、村企(校)四级群众文化网络体系,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达1000余场次。
发展农民业余演唱团(队)80多个,先后有16处乡镇、街道被授予“社会文化先进
乡镇”。常年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京剧团、电影公司为农民朋友送戏、送电
影均达300场次以上。 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在潍坊市级以上发表各类文学
艺术作品500多件,有6人在省级以上出版专著,有10多人次在国家级书画展览、
文艺演出、文学创作等比赛中获奖。文化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结合城区规划,改
造建设了文化中心大院,建起六层办公居住楼、商住两用楼各一栋,对图书、博
物、文化三馆进行改造装修;在银海路东侧投资5000万元开发建设了占地31亩的
文化娱乐中心。同时,注册成立了寿光市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壮大了文
化部门的经济实力,扩大了文化基础设施规模。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完成了“网
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职能的交接,从严控制、规范管理,“网吧”
经营场所从原有的117家压缩到83家。 与潍坊万佳网络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寿
光分公司,使全市“网络”文化管理步入规范化,净化了全市的文化市场。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开展了“平安保险杯篮球赛”、“寿光市乒乓球比赛”等18项体育比赛,
既活跃了城乡体育生活,又增强了全民健身意识。2003年向山东体校、体育技术
学院输送运动员10名,向潍坊体校输送运动员37名。今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
中取得4金、1银、1铜;在全省比赛中取得18金、12银、7铜;在潍坊市十六届运
动会中取得179.14枚金牌、40枚银牌、36枚铜牌的较好成绩。
十一、人民生活与人口
至2003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51204人,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62466万元,
同比增长14.0%, 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199元,同比增长10.0%。其中:国有经
济单位在岗职工33333人,人均工资12983元,同比增长6.6%;城镇集体单位在岗
职工9926人,人均工资10250元,同比增长24.5%;其他所有制单位在岗职工7945
人,人均工资113 45元,同比增长17.1%。
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我市百户抽样调查推算,
200 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比上年净增206元,同比增长4.8%。与
此同时消费支出也有了较大增长。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01元,同
比增长9.2%。饮食结构日趋合理,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继续向着精、
细、多样化趋势发展,人均消费粮食214公斤,比上年减少3公斤;消费肉、蛋、
奶类36公斤,比上年增加6公斤。各类家庭耐用物品及高档家电拥有量继续增加,
2003年末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48台,比上年增加6台;电风扇280台,与去年持平;
电冰箱34台,比上年增加7台;摩托车84辆,比上年增加19辆;空调机2台,与上
年持平;微波炉2台,比上年增加2台;热水器10台,比上年增加3台,自行车241
辆,比上年增加8辆,电话机97部,比上年增加5部;移动电话32部,比上年增加
8部;家用计算机2台,与去年持平;彩电105台,比上年增加1台。居住环境进一
步改善。 2003年末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其中:
钢混结构住宅达21平方米, 占总居住面积的63.6%;卫生水饮用率达100%;用电
户达100%。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度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997713人,其中:男505932人,
女4 91781人, 非农业人口197564人。全年出生人口8904人,死亡人口5580人。
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3.3‰。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报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
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