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8&rec=20&run=13

2002年,在市委、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
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扣发展主题,锐意改革创新,努力维护稳定,突
出抓好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投入,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等,使社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开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新局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
稳步提高。 初步计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0.9%; 第二产业增加值57.9亿元,增
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45.3亿元,增长13.8%。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1.8: 43.9:34.3。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2.8个百分
点,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产业结构进
一步优化。
一、农业
以入世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为目标,狠抓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积极开展农业
标准化生产,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
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8亿元,较上年增长0.9
%。
种植业因受旱灾和严重冻害影响,粮、棉、果出现较大减产。全年粮食总产
34.4万吨,比上年减产20.1%,其中,44.4万亩小麦总产16.7万吨,减少23.6%,
平均单产375公斤;49.7万亩秋粮总产17.7万吨,减少8.8%,平均单产357公斤;
棉花面积6.8万亩, 总产3281吨,分别比上年减少17.2%和54.3%;水果总产量
10.6万吨, 比上年减产52.7%;瓜菜播种面积94.8万亩,瓜菜总产量达386.4万
吨,分别比上年增加2.7%和4.8%。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830公顷,比上年增加283.6%,
当年育苗315公顷,比上年增加142.3%,四旁植树49万株,进一步完善了寿光市
的农田林网化工程,改善了全市农业生态环境。畜牧业生产良性发展。年末,全
市大牲畜存栏2.5万头, 比上年减少20.6%,生猪存栏25.3万头,羊存栏10.1万
只,家禽存养1354.6万只,分别比上年增加6.4%、20.2%和9.2%,全年出栏肉
猪46.0万头, 比上年增加1.8%;出栏羊10.8万只,比上年增加18.7%;家禽出
栏1856.0万只,比上年增加20.8%;全年肉类总产量7.5万吨,比上年增加8.7%;
禽蛋产量7.8万吨,比上年减少22.0%。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4.8万吨,比上年增加1.5%,其中
海洋捕捞33.3万吨,占总产量的95.5%。在稳定海洋捕捞的同时重点抓好海水养
殖的精细化开发, 全市5.3万亩虾池,通过混养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和单养日
本对虾、 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海参等,使全市海水养殖产量达12777吨,比
上年增加71.5%。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
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9.5万千瓦,比上年增加4.3%,农用汽车、
农用运输车保有量达1.8万辆, 联合收割机1460台;全年农村用电量6.25亿千瓦
时, 比上年增加13.9%; 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10.9万吨;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130.8万亩。
二、工业
2002年,全市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至年底,
2 10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7067万元,较上年增长27.9%,实现产品
销售收入1371970万元, 较上年增长35.6%;实现利润123194万元,较上年增长
77.6%; 实现利税194633万元,较上年增长57.0%;实交税金86477万元,较上
年增长22%。产品销售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按不
变价工业增加值计算)分别为95.34%、11.83%55.66%、45962元/人,经济效益
综合指数为144.2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较上年 │
│ │ │增减(%)│
├─────┼────────┼────┤
│机制纸 │768693吨 │51.3 │
├─────┼────────┼────┤
│机制纸板 │209499吨 │93.4 │
├─────┼────────┼────┤
│原盐 │1835100吨 │26.9 │
├─────┼────────┼────┤
│啤酒 │46576吨 │-25.8 │
├─────┼────────┼────┤
│化肥(折纯)│203189吨 │3.9 │
├─────┼────────┼────┤
│合成氨 │207362吨 │3.2 │
├─────┼────────┼────┤
│农用车 │20510辆 │-3.1 │
├─────┼────────┼────┤
│服装 │278.80万件 │78.3 │
├─────┼────────┼────┤
│发电量 │29732万千瓦小时 │-1.6 │
└─────┴────────┴────┘
┌───┬────────┬───┐
│供电量│128332万千瓦小时│-0.8 │
├───┼────────┼───┤
│人造板│144864立方米 │0 │
├───┼────────┼───┤
│油毡纸│895万卷 │-11.5 │
└───┴────────┴───┘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41.1亿元,比上
年增长17.6%,其中,工业投入31亿元,同比增长30.8%。
市属及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用于工业的投资达125387万元,比上
年增长14.3%, 占县以上全部投资的61.7%,其中:山东晨鸣纸业集团9个技改
项目完成投资85006万元,寿光新力热电有限公司高密度纤维板等3个项目完成投
资10512万元;寿光巨能电力集团二期农网改造等9个项目完成投资5732万元;寿
光联盟化工集团合成氨工艺改造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8950万元; 寿光海源盐化集
团十溴二苯醚扩产等7个项目完成投资4900万元, 富康制药有限公司TMP扩建等3
个项目,完成投资3700万元。用于公路、电信、科教、环保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的投入31812万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为17761万元,电信投入4285万元。
全年市属及以上单位共有5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65个,竣工项目52个,竣工率80%。
房地产业有较大发展。全市4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23967万元,比上年
增长10.7%, 房屋施工面积25.7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20.4万平方米,竣工住宅
2040套。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资质就位后具有新资质条件、独立核算建筑企业29家,
完成施工产值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员劳动生产率51237元/人,比上年
增长5.6%,工程招投标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全市有385个工程实现了招标投标,
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分别占施工工程总数和建筑总面积的77%和89%。
四、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年内投资8339万元,修筑道路188条,399.5公里,完
成了村村通柏油路工程。 投资260万元,对六条道路76.6公里进行了维修改造。
出动劳力46万人次,对市内路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整修道路1515.8公里,有力的
改善了交通状况。 至年末,全市通车里程达2700公里,拥有营运性客车369部,
客运线路85条,客运量24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91470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810
万吨,货物周转量8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务发展迅速。其中,通信公司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全年交换机扩容9500线, 本地网总容量达30万线。完成了4处乡镇35皮长公
里农话中继光缆改造工程和市区四环路部分杆线架空改地下工程20皮长公里。全
年固定电话放号2.5万部, 累计实装电话24.5万部,户均普及率超过83%,无线
市话从无到有, 全年放号达1.2万部,为全市人民提供了经济、便捷、环保的通
信手段, 全市共完成通信业务收入1.3亿元,较上年增长8.51%,列潍坊市第一
位,全省县级同行业第三位,创历史最好水平。
邮政综合运转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收入4016.2万元。全年完
成函件业务量301万件, 邮政处理综合合格率达99.98%。 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
(单程)315 8公里。
移动通信业务又有新发展。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全年手机新放号6.3万户,
至年底全市手机用户累计达19.9万户,每百人拥有手机近20部,在全省县级市名
列前茅。
五、国内贸易
2002年,商贸系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流通理念,深化商流企业改
革,努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使全市商流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社
会消费品零售额329596万元,同比增长10.8%,其中,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市场
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8875万元, 同比增长13.7%; 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80721万元,同比增长8.5%。
商贸系统按照全市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培育市场体系。蔬菜、农资、建材、
汽车等专业市场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健康发展,商流企业现代化
水平不断提高,连锁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副食品公司、百货大楼等企业为龙
头,连锁店、专卖店和连锁超市为依托的经营服务网络日趋完善,业态结构调整、
品牌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实现社会
消费品零售额23429 1万元,同比增长11.4%。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品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全年出口创汇达6773万美元。利用外资有了新突
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81个,到位资金26746.2万美元,其中境外项目25个,
合同外资2718.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87万美元,引进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17
个,过500 0万元的32个,申报审批自营进出口获权企业达24家;办成海外企业4
家;外派劳务1 80人,劳务输出额535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2102万元,增长13.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1622万元,
增长22.8%。其中,增值税完成9388万元,增长15.1%,营业税完成5005万元,
增长2 6.8%, 农业税完成4616万元,增长370.3%。地方财政支出完成60895万
元,增长14.8%。其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6095万元,增长22.3%;教育事业费支
出完成21088万元, 增长20.3%;城市维护费5638万元,增长19.5%。金融存贷
规模不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1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亿元,
其中企业存款13.9亿元, 比年初增加1.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7.8亿元,较
年初增加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7.44亿元,比年初增加9.33亿元;其中,短期
贷款47.75,增加6.84亿元;中长期贷款14.11亿元,增加2.71亿元。金融机构现
金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169333万元,增长4.7%。
八、科学技术
全市科技事业平衡发展。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项,有19
项被上级业务部门立项, 其中有6个项目列入了国家计划,有10个项目列入省计
划,立项之多创出历史新高。实施“三化”战略,高新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全
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项,其中,潍坊市级以上32项。寿光市已被确定
为“国家星火技术集区”。大力加强基地建设。建设了绿色食品韭菜科研基地、
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基地等3处农业示范基地, 取得了明显
的社会效益。 同时,强化专利申报和科技普及工作,全年共申报专利达101件。
仅科技部门就发放技术资料1200 0余份,接受技术咨询1200余人,举办蔬菜种植
技术学习班4期,培训学员600余人,对于农民的技术素质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
大促进作用。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完成建设投资1.06亿元,高标准进行了环城路及寿尧
路绿化亮化建设,圣城街西段改造、静山路建设、羊临路改造、南环路西伸建设、
仓圣公园改造、北环路和新东环路建设、城市出入口改造及五个游园建设、新修、
改造道路19公里,新安装路灯2459盏,新修排水沟4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44.5万
平方米,城区园林绿化面积已达13.5平方公里,人均占有绿地13.7平方米。城市
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紧紧围绕“争创全国
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大目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积极实施“一控双达标”、“再提高工程”,对那些污染设施工艺落后,技术水
平低, 处理能力不足的企业,全面进行了改造完善。晨鸣集团投资1.1亿元,兴
建的200吨碱回收和6万吨中段水项目, 运行一年, 效果明显。富康制药厂投资
800万元,兴建的日处理700吨污水设施,处理后的污水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全市所有应治理的项目,91%的都改造完善了污染治理设施,污水排放水质较上
年有了较大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全市10个废气污染源加大
监管力度, 及时完成治理,在参加全省城市环境考核的3 8个城市中名列前茅。
加强设施管理, 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进一步提高。 全市污染防治设施56台
(套)正常运转率达90%以上。严格审批新建项目,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市共
审批建设项目38个,拒批严重污染项目21个,较好地防止了新污染项目的产生。
完成了以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等10大重点的国家级生
态示范区建设,并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标准,取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实施了“三通”、“三进”,目前,新上大屏幕投
影“三进” 教室930个,新建校园网110个并联入城域网,有246所中小学与寿光
现代教育网联通, 占全市学校总数的85%。 同时,还聘请北京网络专家对全市
132名网管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50%的教师能自己制作课件。150多名学生在潍
坊市以上举行的电脑制作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的学与
教模式的研究” 等2项国家级课题已进入正式实验阶段。建设的教育城域网的做
法被称为“寿光模式”在全国推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
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本科上线达2076人,有10人被北大、清华录取;职
业学校有1450名学生对口升入大学、普高、职高高考均居潍坊市榜首。全国奥赛
又有6名学生夺取了一等奖, 获明年保送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的资格。为优化
配置教师资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除对全市教师进行大培训外,还重点抓了样
本培训,选派了11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偏远乡镇进行支教,选派了35名初中英语骨
干教师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脱离学习。2002年,寿光市被省市政府评估认定为
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全市共建有各类卫生机构542处。其中,卫生系统市直
医疗卫生单位7处,乡镇卫生院21处,乡镇专科医院2处,企事业单位职工卫生所
(室)58处,职工医院5处,另有卫生室422个。卫生系统干部职工2366人,乡村医
生1173人,全市医生、护理、医技、防疫、妇幼保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均达到
和超过了山东省2 005年末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全面实施ISO质量管理,卫生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全市病人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99%,治愈好转率达95%,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 5%,处方书写合格率98%。全面实施系统化大众卫生,
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有了全面提高,保证了人民群众就医安全。加强了卫生监督执
法,规范了城乡医疗市场。在农村推行了农民健康保障制度,坚持“两险共担,
三方筹款,四面规范”的原则,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护和发展了
农村生产力。加强了妇幼保健工作,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孕妇和婴
幼儿实行了系统化管理,系统化管理率达97.63%,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
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和8.36‰。 加强了疾病控制工作,杜绝了重
大疫病暴发流行。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完善,卫生服务能力基本满
足了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
城乡文化活动空前活跃。 继续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的7个农村
放映队, 常年坚持下乡放映。全年为农村群众送戏上门演出场次达250余场,极
大的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开展文企联姻,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全年在(县)
市级以上发表各类文学、 文艺作品达2000件,其中潍坊市级近500篇,省级以上
达300多篇,继续坚持打扶并举,净化了全市的文化市场。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开展了“移动通信杯”职工环城跑活动,举办了建行杯乒乓球赛等各种群
众体育比赛20多项,既活跃了城乡体育生活,又增强了全民健身意识。学校体育
成绩突出,全市各类学校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强化素质教育,学生
体育达标率在90%以上,体育类考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居潍坊市各县之首。通
过各种运动会和比赛选拔招生55名,向省运动队和体校输送体育人才13名,向潍
坊市体校输送学生25名。老年体育进一步活跃,现全市发展老年人体协会员已达
1.8万人, 经常性固定活动场所80余处。竞技体育水平有大幅度提高。2002年,
寿光市运动员代表省参加全国性比赛获金牌4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在省第20
届运动会上,寿光市有37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夺得金牌14.52枚、银牌7.75枚、
铜牌5.3枚,列潍坊市第3名。在潍坊市举办的各种比赛中,寿光市运动员获得金
牌91枚、银牌54枚、铜牌43枚。在寿光市运动员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中,所取得
的金、银、铜牌均较上年有了大幅度增加。
十一、人民生活与人口
至2002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49611人,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54563万元,
同比增长5.5%, 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1068元,同比增长7.9%。其中:国有经
济单位在岗职工32848人, 人均工资12181元,同比增长8.7%;城镇集体单位在
岗职工8502人, 人均工资8232元, 同比增长4.8%; 其他所有制单位在岗职工
8261人, 人均9689元,同比增长2.1%。同时,离岗职工人数有所增加,到2002
年底已达到7235人,增长5.8%。
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百户抽样调查测算,2002
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2元,比上年净增46元,增长1个百分点。同时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5元。其中:
食品消费支出181元, 居住支出591元,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180元,医疗保健支
出164元,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02元,文化娱乐及用品服务支出505元。
饮食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主食消费日趋减少,副食消费日趋增加,继续向
着精细多样化发展。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17公斤,比上年减少2公斤;
消费蔬菜及菜制品102公斤,比上年增加12公斤;消费肉蛋、奶类29公斤。
各类家庭耐用物品及高档家电拥有量继续增加。2002年末,百户家庭拥有大
型家具315件,比上年增加26件;洗衣机42台,比上年新增8台;电冰箱27台,比
上年新增4台; 电风扇280台,比上年新增18台;摩托车65辆,比上年增加1辆;
电话92部,比上年增加7部;移动电话24部,比上年增加13部;彩电104台,比上
年增加13台; 录放机8台,比上年增加2台;影碟机37台,比上年增加2台;家用
计算机(电脑)2台,比上年增加1台。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997598人,其中:男505420人,
女4 92178人,非农业人口140428人。全年出生人口10088人,死亡人口5741人。
人口出生率10.1‰,死亡率5.76‰。人口自然增长率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