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选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7&rec=171&run=13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潍坊市“十一五”科学技
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潍政发〔2006〕2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潍坊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ΟΟ六年五月九日

潍坊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
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
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科技进步现状,提出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
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政策措施。
一、“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潍”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
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五”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
重点企业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4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40亿元增加到42
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88%。潍坊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
2005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
到43%,已初步搭建起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的发展框架。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总量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研发
经费(R&D)支出额度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16.8亿元,占GDP的比重从0.
4%提高到1.2%。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全市企业研发中心发展到4
30多处,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处,每年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100
0多项。以“产学研”为重点的科技合作平台初步形成,建立了与中科院、工程院长期
性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35处。
(三)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十五”以来,全市先后配套实施科研攻
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60项,其中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
计划项目569项,攻克了一批我市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全市先后取得
重要科技成果647项,有372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6项
获省科技进步奖。获得专利授权3842项。
(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健康发展。建设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促进
会、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400多家科技中介机
构,每年为社会提供成果、技术、人才等信息一万多条,中介科技成果500多项,实现技
术交易额5亿元。
(五)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壮大。全市现有民营科技企业1526家,民营科技企业从业
人员14万人,资产总额320多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50亿元,利税总额36亿元。其中技工
贸总收入过千万元的122家,过亿元的31家。
(六)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提高。全市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全省前列,20
05年末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3万人,比2000年增长16.2%,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活
动人员0.37万人,同比增长23.1%,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22.5%,比2000年提高3.3个百
分点。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735人,比2000年增加了4000人,科学家和工
程师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达到53.6%,比2000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先进市地相比还
有较大差距,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紧密结合的
新型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科技新成果转化率及其规模效益仍然较低;国民经
济重点领域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不足;全社会科技
投入不足,企业尚未成为技术投入和创新的主体,制约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
构的调整;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还不够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市科技事业
的发展,必须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科技进
步的新要求。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科技工作要按照“强化自主创新、完善支撑体系、加强
对外合作、实现重点跨越”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潍”
战略。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首要任务,以实现优势领域
的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为重点,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运行机制,培植科技资源,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发挥
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形成经济、科技、社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正确处理长远与近期、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按
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统筹各方
面力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储备性技术的
研发。
--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的原则。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
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培育
新兴产业;着重加强区域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
动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
性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培育和繁荣技术市
场,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管
理的法制化。实行产学研结合,推进不同科研主体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科技活动的效
率和效益。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科技工作的
中心位置,大力加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三)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总的奋斗目标是:大力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
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
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市产业竞争力;着力优化
科技发展环境,为促进经济、科技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到2010年,力争科技综合实力达
到国内同等城市领先水平,使科技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基本建
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
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社会化科技中
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全市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60家
,每年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150项,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00件,年实施
专利技术1000件以上。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较大发展。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到2010年,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培植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
企业。加快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速度,在“十一五”末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全社会科技投入有较大增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到2.5%;市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投入10-15亿元重点支持20
-5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总销售额
的比例不低于3%,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年销售额的比例要达到5%以上。
三、“十一五”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
(一)农业高新技术。
围绕建设农业强市,充分发挥潍坊农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增强农业原始创新
能力为核心,以农业生产标准化、食品安全生产示范为重点,加大在农业标准化、食品
安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方面研究和示范力度,带动区域高效农业的快速发
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良品种繁育及产业化。实施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重点实施主要农作物
的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高产示范。突出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利用,重点加强地
方名特优动植物新品种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分类、整理和创新利用。重点支持植物
转基因育种,名优特稀植物脱毒快繁技术研究,名优蔬菜、果品品质改良、名优花卉等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家畜胚胎移植及产业化技术,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开展绿
色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示范区。
--食品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围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出
口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残留检测技术、食品标准化生
产技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控制技术及标准,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重点
支持新型安全、缓释、高效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开发;支持选择性强、高效、成本低、
无污染的生物化学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开发;支持新型安全、高效生物饲
料及添加剂、兽药与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现代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以国家和省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研究果蔬、花卉
、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化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
化控制设施及技术;围绕名优稀特农产品工厂化生产与加工增值,研究开发脱毒、无菌
培养、试管苗培育工厂化生产技术,设施化栽培、养殖技术,以及自动化、智能化设施
,储藏保鲜和高档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饲料安全生产技术与营养调控技术,非常规饲料
资源可利用性技术,规模化畜禽粪污、淡水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高档畜禽
、淡水渔业良种繁育体系与产品质量提升技术等。
--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围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以食品加工和
储藏工艺与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粮油、蔬菜、果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
的加工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小麦、玉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
术,淀粉提取及深加工技术,粮食生物转化技术,蔬菜、水果、水产品深加工工艺和农
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围绕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
术咨询服务系统,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
等专家系统。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研究3S技术、智能化控
制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
(二)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
围绕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重大生物技术攻关研究,开展生物信息学、酶工程、细
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中药现代化、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资
源高效利用、生物材料等领域提高研究开发水平。
--中药现代化技术。重点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利用与种质保藏技术研
究,利用细胞融合、组培快繁选育和繁育中药材优良品种的技术研究,加强中药材种植
、加工技术研究,提高产品质量。
--创新药物研究。围绕人体用药、生物农药、新型兽药产业化,研制治疗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糖类、蛋白质多肽类、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创新药物,提升原
始创新药物的研究能力。
(三)电子信息技术。
围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软件技术、数字化电子产品及配件的研
究开发与产业化,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和传统产业。
--网络技术及软件开发。开展数据库管理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面向网络公共
系统的支撑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应用
信息服务平台软件等研究开发。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重点开发高性能光电子器件、硅微传声器和蓝牙耳机、高
能锂电池和其他新型元器件。加强硅基、镓基材料外延及激光晶体生长技术研究,开
发全系列高亮度、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
--以信息技术提升新兴服务业。以金融、商贸等企业为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升改造信息服务、咨询、金融、医疗卫生和商贸业,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信
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新材料技术。
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和化学工业优势,跟踪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开展石油化工、
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型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医药、农药、染料
中间体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以氯化聚乙烯聚合物为龙头,建设世界一流的c
PE、抗冲型a
c
R生产企业,带动a
c
S共聚树脂、可降解塑料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生产基地。
--研究开发超细高纯陶瓷微粉、磁性材料、陶瓷导电膜等非金属新材料技术,开
发航天、电子、机械用配套器件和基础原材料。加强金属表面改性技术、复合材料技
术的研究,开发超硬、高强度、耐高温、耐磨、耐蚀金属材料及制品。
--研究各类高效、节能型化工催化剂,开发新型食用品添加剂、非离子型和阴离
子型表面活性剂等各种纺织印染助剂,研制开发节能、隔热、防火、防水等轻质多功
能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档装饰材料。
--集中开发特种水泥、隔热轻质墙板、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及洁具配套件、非金属
矿制品及非金属新材料。研究开发非金属矿产业低耗高效加工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
防热、防水、轻质等功能技术。
--加强合成纤维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建成全省最大的粘胶生产基地。研究开
发复合型、高强度、耐热、保鲜等各种新型包装材料和设备。研制开发生物降解塑料
、水溶性塑料和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工程塑料制品。研究开发国际上最先进的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材。研究表面活性剂、助剂、酶制剂制造和应用技术。
--研究开发高性能新型纺织材料。主要研究PTT纤维新材料和纺织品的研制开发
,新型绿色环保聚乳酸(玉米)纤维染整及制备技术,等离子清洁生产技术在纺织工业中
的应用攻关,纳米颜料制造及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
(五)先进制造技术。
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研究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制造
模式等先进制造技术,加强大型成套设备生产能力。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实施以ERP(企业资源规划)、Oa
(办公自动化)、c
RM(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等为主的管理信息化;以c
a
X(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优化等)、PDM(产品数据管理)等为主的设计与制造信
息化;以Dc
S(生产工程控制系统)、MES(生产执行系统)等为主的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到2010年
,全市制造业的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先进制造模式研究。以制造业企业为依托,研究不同行业的先进制造模式,改造
传统生产、流通方式,重点研究绿色制造、虚拟制造、可重组制造、微纳制造、现代
物流等先进制造模式。
--工业流程设计研究。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优化机械、造纸、纺织、化工等传统
支柱产业流程,提高装备的协调控制水平。
--开展成套装备、产品研究开发。建成柴油机、工程机械、造纸机械等国家级企
业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重点巩固提高内燃机、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等支柱产品,研
制新型欧Ⅲ系列柴油机和小型汽油机动力产品,促进我市机械工业产品升级换代。
工程机械重点研究自动化控制技术、预警技术和喷漆机器人技术,开发数显、自
动化程度高的大型集装箱吊运设备、起重设备和装卸运输工具,形成全省的大型工程
机械开发生产基础。
石油机械重点研究促进传统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应用电子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
的大型修井机等设备,逐步实现石油机械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塑料机械重点研究柔性技术、参数反馈控制技术、多点薄厚连续控制技术,开发
大容量程控塑料注射设备和中空吹塑成型设备。农业机械重点研究静液压驱动技术、
动力换档技术、微电脑控制技术和应用GPS技术,开发200马力以上高性能拖拉机、喂
入式5公斤秒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自走式玉米机、半喂入水稻收割机、插秧机、牧�
莼 形成全国的大型农业机械开发研究生产基地�
印刷机械重点研究光电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开发数码速印机和微型打印
机芯。
(六)海洋技术。
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开展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培育
新兴海洋产业。
--海水养殖与加工。重点开展海水养殖重要动物食源性危害及其检测与快速评定
技术研究,海水健康养殖配套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海水养殖种苗繁殖发育生物学及人工
调控技术研究,海岸带环境资源利用关键技术,重要养殖生物的流行性病害的早期快速
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海水工厂化养殖工程配套技术开发示范,海水养殖新方法、新技
术和养殖模式研究与开发,海水养殖动物高效饲料、添加剂及低毒、低残留养殖药物
研究与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的增殖及保护技术,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技术研究开发等十大
海水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海洋风味食品、调味品和健康食品研制与开发;海洋水
产品保鲜、保活技术,低值水产品的高值化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海洋生物天然产物的提取利用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生物天然产物的提取、药源
生物培育、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利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材料、生物酶及其他海洋生
物制品研制与产业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利用生物、纳米等高新技术提取、制备海洋
生物天然产物,以及提取物的分子修饰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功效研究。
--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以省海洋化工研究院等为技术依托,研制海盐生
产工艺及系列盐品、研究苦卤综合利用技术及海水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元素新技术
,开发以镁、溴为主的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加强海水淡化、循环冷却废弃浓海水制盐、
元素提取和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海洋精细化工品种达到70种以上,建立大规模海水化
学资源提取、深加工的循环节能模式示范工程。
--溴系列产品开发。以省海洋化工研究院等为技术依托,进行医药中间体、燃料
中间体和阻燃剂三大系列溴化物产品的研制。
--围绕苦卤可持续开发利用、纯碱生产过程中的大量“白泥”再利用、化工企业
的工业废水处理三大问题进行攻关。
(七)新能源技术。
重点支持研究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培植
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的生产基地。
--生物质能。主要开展应用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物质制取合成
燃料的研究与开发,使农林废弃物“无害化、绿色化、资源化”。
--太阳能。研究新型光伏电池材料及技术,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太阳能热
发电技术、太阳能与民用建筑密切结合的综合利用太阳能技术。
--风能。研究经济的风力发电资源,研究开发风力发电技术和装备,在沿海地区建
设风力发电示范基地。
--低温地热能源。研究低温地热能源在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的应用技术,重点开
发闭式热泵空调技术及其装备,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这一绿色能源。
(八)资源与环境。
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关键共性
技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支撑。
--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开发安全饮用水保
障供给技术、工业和农业节水技术、空中水资源人工调控技术、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雨洪利用技术等。
--环境保护与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开展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清洁生产、生态环
境整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低能耗高性能环境友好材料开发,化工
、轻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艺,生态环境监测等技术研究;开展水土保持、受污染土壤修
复、脆弱生态地区的综合整治等技术研究。
--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和有机农业,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
设。
--节能与循环生产技术。开展能源节约和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的研
究与开发,加强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塑料、垃圾以及工矿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和
设备的开发,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循环生产技术。
(九)社会发展。
以人民健康、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在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
发展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开展健康与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围绕对人口健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
,重点开展生殖健康与节育、重大疾病控制、环境与健康、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糖尿病、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中医药物开发研究;开展制药
关键技术、新剂型及相关标准研究,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加快自主知识产
权的创新药物的开发;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公共安全。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消防的火灾预防控制、应急救灾、抢险救
援技术体系的研究。围绕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开展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准
确预测技术及地面监测台网体系建设技术,新型气象防灾关键技术关键装备生产技术
等研究。
--现代交通与物流技术。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提高路面质
量与建设速度;研究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通行的速度与通行量;研究无线射
频技术、条码技术等自动识别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四、实现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与支撑条件
完成“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和目标,必须加强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以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
人才、科技交流与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
(一)加快建立全市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调整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引导、鼓
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鼓励、扶持企业加强与高校、
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权明晰的双边、多边协作机制;积极探
索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要素资本化
等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向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
二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有关
政策,引导和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
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重点加强市、县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中介效
能,多层面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技术信息、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科技服
务。
三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产业发展的需求、成果
应用的前景和企业参与作为科技立项的重要条件。重点抓好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的
自主创新,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制约机制,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分离,重大
项目实行评估招投标和课题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支撑条件和法规体系建设,保
证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科技发展战略性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
依据。
(二)努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以政府投入
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利用外资并举的科
技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各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同
级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设立农业良种
产业化开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业良种的引进
、选育、繁育和示范;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前期项目,培育
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科技型企业群体;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
二是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完善有关科技税收激励政策,引导企业不断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科研攻关创新能力。规模以上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
要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按政策返还和补助的经费要全
部用于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投资或联合高等学
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技术创新机构。
三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保险机构或上市公司牵头组建风险投
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积极寻求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涉足我市高新
技术产业,促进我市风险投资业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运作。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探
索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促进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推动资产重组和高
新技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采取
独资、合资、捐赠等形式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我市的高科技产业。
(三)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面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技
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科技中介服务四支队伍。要采取扩大人才总量与盘
活人才存量相结合,优化人才结构与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实行人才开发与激活人才创
新相结合,自主培养人才与大力引进人才相结合,造就一支开拓创新、敬业奉献、勇攀
高峰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要加快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步伐。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定向培养硕
士、博士生,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鼓励科技人员通过自修
、培养、客座研究、攻读高级学位、出国学习、选派中青年科技骨干参加国际学术研
讨、国际科技合作以及出国培训深造等途径,更新丰富知识。建立潍坊市科技人才引
进资金,重点支持海外智力和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
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
用的社会环境。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和支
持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原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参
与项目研发、技术攻关和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在不同地区、不同企
事业单位兼职兼薪;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实行“一
流人才、一流报酬”,使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广大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的社会环境。
(四)积极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对外
开放,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形成国际与国内合作并举,技术和人才引进并重,引进与
输出并存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格局。
一是深化国内科技合作,构筑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市内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开
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山东大学等的科技合作,通过
举办科技成果交流会、高校院所项目对接会、科技招商等多种方式,强力推进产学研
结合,引导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共建一批研发中心、中试基地,搭建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实现高新产品联合研发和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突破。
二是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努力争取并组织实施国家级政府间合作项目,
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印度、独联体及欧美等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市内高
校、科研单位、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科技人员,尤其是中青年专家
赴国外深造。加快国际合作的载体建设,依托“乌克兰卢甘斯克中国农业高科技示范
园”、“中国-匈牙利科技合作试验基地”、“中国圣园·思麦科蔬菜杂交种研究中
心”、“中印信息软件合作基地(潍坊)”等对外科技合作平台,鼓励我市高新技术企
业“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实施科技兴贸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研究制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水平与国际
竞争力。组织实施科技兴贸计划,重点支持一批出口企业、产品,并选择一批技术创新
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出口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出口产业基地。
(五)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与考核。
一是进一步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
心环节,摆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考核体
系。要认真抓好对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
推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重点抓好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落实,真正
发挥政策的作用和威力,调动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
度,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组织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增强
科普工作活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研究流动科普宣传技术
和信息网络科普技术。组织实施全民科学普及行动,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科技应用
能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四是搞好衔接和考核,实现规划目标。要加强规划实施各环节的衔接与配合,要充
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在落实总体规划方面的作用,年度计划要具体分解纲要提
出的任务目标,分步实施。各县市区、各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搞好与潍
坊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衔接,保证重点领域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搞好科技进步责任
制考核工作,落实工作责任,保证科技规划目标的实现。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
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潍政发〔2006〕7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上属驻潍各单位,各大
企业,各高等院校: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和省政府《关于公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鲁政字〔2006〕216号)的规定和要求,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全市小时最低
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已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前段,省政府在鲁政字〔2
006〕216号文件中公布了各市县市区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我市
各县市区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公布如下,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省政府公布的我市各县市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潍城区、奎文区、寿光市54
0元,其他县市区480元。
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的规定,并综合考虑非全日制工作的职业稳
定、福利待遇等因素,确定我市潍城区、奎文区、寿光市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4.8元,
其他县市区为4.2元。
三、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
制就业劳动者。
四、中央和省驻潍企业(含驻潍部队企业)和外地驻潍企业执行本通知公布的最低
工资标准。
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自2006年10月1日起执行。潍政发〔20
05〕12号文件同时废止。

二ΟΟ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责任编辑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