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7&rec=115&run=13

【概况】2006年,潍坊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77.7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
政收入88.5亿元,占预算的105.3%,增长26.4%。财政总支出完成114.9亿元,占
预算的109.7%,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支出107.4亿元,占预算的109.2%,
增长21.7%。当年收支结余61万元,累计结余4297万元,连续20年实现收支平衡。
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亿元, 增长22.5%; 地方财政支出21.0亿元, 增长
21.3%。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21.3%;地方财政支出13.7亿元,增
长18.2%。12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2亿元,其中寿光市、诸城市均超过12
亿元,高密市超过7亿元,奎文区、青州市、昌邑市超过6亿元。

【财政收入】2006年,潍坊市地方收入总量保持全省第4位,增幅实现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的目标。(1)征管机制不断完善。抓住全市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有利时机,
配合税务部门巩固宏观税负调查分析成果,建立健全综合治税、教育费附加征收、
有奖发票管理等制度,推进财税库行联网,协调税收征管,加强分析调度,促进
了收入增长。(2)主体税种增收明显。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契税4个主
要税种贡献较大,完成45.4亿元,比上年增加9.2亿元,占全部增收额的49.8%,
拉动收入增幅13.2个百分点。其中,财政部门自征的契税增长20.7%。(3) 收入
结构继续优化。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到78.29%,比全省高1.92个百分点,收入质
量进一步改善,实现了财政经济良性互动。(4) 县市区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12
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在25%以上,其中5个达到28%,寒亭
区、潍城区、高密市增幅均超过33%;11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3亿元,寿光市
和诸城市分别达到12.7亿元和12.1亿元。

【公共服务】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公共服务。(1) 工资发放和政
权运转得到更好保障。完善乡镇工资县级统发制度,保证全市必保工资正常发放。
着眼于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落实资金来源,为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提高
低收入群体待遇水平做好准备;认真清理规范津贴补贴,搞好自查和分析测算,
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困难县扶持政策2.6亿元,重点用
于落实基层增资政策和弥补经费不足,缓解基层困难,保障正常运转。支持平安
潍坊建设,增加公检法司投入,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
合服务系统,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保障了城市公共安全。(2) 城乡社会事业得到
更好发展。 教育方面,按计划对城区5所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农村中
小学危房改造,落实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本应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的改革经费7961万元,全部
由市级财政承担。安排1000万元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为全面
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卫生方面,重点支持医学学科建设和
艾滋病、结核病防治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文化体育方面,重点支持十笏
园、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和“科普村村通”工程,落实21届省运会参赛和奖励
经费900多万元,促进文体事业全面发展。(3)农民生活得到更多关怀。全面取消
农业税, 人均税费由2001年的185元,到2006年全部取消,农民负担大大减轻。
落实粮食直补、 农机购置和良种补贴政策,农民得到实惠2.1亿元。支持剩余劳
动力转移培训,受益人员6.2万人。实施技能扶贫工程,帮助850名贫困家庭子女
就读技工院校。 支持推广使用新能源,1.5万户农民用上沼气。实施“村村通”
自来水工程,新增受益农民82.9万人。加大水系联网、水库除险加固等农业基础
设施投入力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加快致富。

【社会保障】按照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 城区社会
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全面落实城市低保政策,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妥善安置企业
分流人员,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建设新型劳动力市场,支持就业再就业工程;
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扶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建立廉租住房制度,逐步解决
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多渠道筹集资
金,按照“全覆盖、低水平、分步实施、逐步提高”的原则,支持建立完善了以
“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
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同时,对失地农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除这部分
人的后顾之忧。(3)社会保障覆盖率和补助标准继续提高。1.9万人纳入城市低保
和医疗救助范围,7.4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576万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比上年增加167万人,参合率由64%提高到88.2%。
农村低保标准统一为每年不低于800元。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成为“新农合”的有
益补充,有效防止了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支持发展】进一步加大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努力给予资金、政策
保障。(1) 支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立足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
入,重点用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制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和《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
办法》,将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作为基金的主要来源。全面完成上市企业股权分置
改革,为企业再融资创造了条件。(2) 财税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着眼强化政策洼
地效应,兑现招商引资、企业家奖励、企业改制成本等政策5190万元。落实服务
业、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加快信息、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成功引进招商银行在潍坊设立分支机构,筹集9500多万元用于金融机构补
贴、奖励,支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了金融产业发展。创新用好财税政策,
落实出口退税、文教企业退税等税式支出27.1亿元,促进企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3)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提高公共资源运营能力,
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和巩固战略合作关系,筹集资金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
快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步伐,提高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效率,促进优化
城市发展布局,带动城市经济发展。(4) 服务企业模式实现创新。推广网上“企
业大学”,在全市设立12个基地,免费为企业培训管理人才;实施职业教育基地
战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环境;向企事业单位无偿赠送财税
书册,加强法规政策服务;提出的关税政策调整建议被采纳,为亚星、歌尔电子
等企业每年节省成本700多万元。 同时,严格收费政策,从严管理发票,有效制
止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减轻企业额外负担。

【体制创新】改革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立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合理流动,
2006年1月1日起,首先调整市对区财政体制,改变企业隶属关系,将原市级所属
企业全部下放各区,实行税收在地征管、在地入库,市区体制得到优化,取得了
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下半年又研究完善了市对县(市)财政体制,2007年正式
实施。在体制调整中,注意发挥新体制的引导作用,激励县市区不断改善收入结
构,提高收入质量。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时启动
新旧科目双轨运行工作,顺利完成新老口径数据转换,将预算内、外资金及各项
基金纳入预算统一管理;按照“保障重点、统一标准、综合预算、推进改革”的
原则,完善供养人员信息库、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编制完成2007年财
政预算。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市级所有部门和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
付;县级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其中,诸城等6个县市区已全面完成,坊子、
安丘、高新、寒亭正在进行试点。为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把原先分散在几个科室
的财政专户全部纳入国库科管理,保证了资金使用安全,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
城市管理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将园林管理作
业层推向市场,对草花更换实施“政企联姻”,公开拍卖人民公园经营性设施,
创新公共照明用电管理模式等,促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制
定城建项目废旧材料设备管理、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等相关办法,完
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城建资金管理水平。改革公用事业补贴制度。创新城
镇供热体制,逐步完善热价与燃料价格联动机制,改进对供热供汽企业补贴办法,
保证满足居民供热需求,促进供热企业健康发展。推进城市公用企业所有制结构
和组织结构调整,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快公用企业发展。

【资金监管】不断规范采购程序,完善评审制度,强化城建资金管理。2006年,
市级完成采购预算13.3亿元, 节约资金1.5亿元,其中92%以上是城建项目,节
支率为11.1%。财政投资评审绩效突出,全年完成送审值17.2亿元,审减1.5亿元,
其中城建项目占63%。探索开展30万人畜吃水项目效益评价,为建立绩效评价体
系奠定了基础。创新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拟定完善会议费、公务用车管理和接待、
机票定点采购办法,提高支出效益。着眼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监
督,开展了社保资金、新农合基金、城市低保医疗救助金等一系列专项资金检查。
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和发放贷款工作力度, 当年归集1.8亿元,增长24%;发放
贷款1.1亿元, 大力支持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开展住房公积金管理专项检查,将
原项目贷款全部回收到位,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拟定会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
筹划会计领军人物考选,推动落实新会计制度,促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水
平。对农信社回购不良资产及地方税金返还情况进行专题调查,确保既定政策取
得实效,化解基层财政金融风险。
【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对财政工作的要求,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搞好内部
管理,树立机关新形象。(1) 研究型机关建设成效明显。立足本职,着眼全局,
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提报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其中11条被主
要领导签批。注重现场推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其中1篇被新华社《内参选编》 采用,引起中央高层领导关注。全年编发上报各
类财政信息900余条,先后有160余条被上级采用,评比成绩列市政府考核第2名,
市委考核第3名,全省财政系统第4名,全国信息直报点第6名。编印《“十一五”
财政发展规划》,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文件;《农业生产服务
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作用》成功申报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加大财政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刊登、播发专稿、制作电视短片、行风在线互动等多种形式,加强
与社会各界沟通,为财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 绩效考核成功实施。
从2005年开始,借鉴人力资源、目标管理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着手制定绩效考
核台账管理办法。2006年,针对试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分值设计更
加科学合理,引导激励作用更加突出,并成功应用于全年考核,使机关考核逐渐
步入规范化轨道。(3) 工作效能显著提高。专门召开机关效能建设大会,倡导强
化“马上办”意识,创新实施扁平化管理,建立“以顾客为导向”服务模式,完
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全面实施“网上办公”,提高发文、
阅文、信息发布等工作效率。专人负责全局重要事项督查,从来件登记到最终反
馈办理结果,实施全过程记录,及时督促加快工作进程,机关执行力不断增强。
(4)廉政意识不断强化。坚持落实廉政责任制,通过开展讲党课、参观潍坊监狱、
有奖征文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做到警钟长鸣;牵头搞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实施
个人购车申报制度等,整个系统没有出现违规违纪问题。(5) 机关文化建设成为
亮点。引导强化服务理念,在系统内开展征求服务用语、设计服务徽标等活动,
打造潍坊财政服务品牌;开展工间操、系统内运动会、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增强机关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富有特色的财政机关文化,打造潍坊财政精
神品牌,为建设和谐机关、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田民利 杨德强 王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