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5&rec=3&run=13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8日在潍坊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潍坊市市长 张新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
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五”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
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
全市人民,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
观统领全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圆
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振
奋人心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
度增长率分别为11.2%、 12.5%、15%、16.9%和17.1%,一年比一年发展得更快更
好。2003年实现“一个高于、两个过千亿”。2004年实现“六个两年翻番”,提
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1亿元,财政
总收入141.6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7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累计完
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39亿元, 是“九五”时期的3.7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
重大突破,三次产业比例由20∶46∶34调整为13∶57∶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
破2000美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1位,昭示着潍坊站在了一个新的历
史起点上。
这五年,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培植
一批支柱产业、 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提高。
2005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33家,完成销售收入2729亿元、增加值669亿
元,分别是2000年的3.3倍、4.1倍和3.7倍。有9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其
中3家超过150亿元。28家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12个产品成为中国名
牌,均列全省第2位。五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5%。高
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40亿元增加到427亿元,占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了12.3个百分点。与工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物流、金融、
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00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38亿元,年均
增长12.3%。
这五年,是“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五年。大力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
战略,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基本建立起了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监督检
测三大体系,制定推广农业技术标准136项,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858个,省级以
上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1万公顷; 2005年农产品出口创汇7.5亿美元,蔬菜、禽
肉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
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解决了51万农村人口吃水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
数达420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34万人。认真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累计减负11.8亿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17元,比2000
年增加1580元。
这五年,是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全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
市率先加快发展。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扩大高新区、经济区基础设
施配套范围,全面启动北部沿海开发,着力搭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框架。坚持以
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改造、大整治。新改扩建了北海路、东风街等30余条主干
道路,高标准完成了人民公园、张面河等精品工程,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夜景照明
工程和绿化景点,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实行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来,中心城市共完成城建投资80亿元,
是“九五” 时期的7倍,建成区面积扩大了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30万。争创
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中国特色城市奖、
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通过省级考核。公路、铁路、港口、
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
显著提高。各县市全面加大了城市和重点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基础设施更加完
善,面貌明显改观,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5%。
这五年,是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成果丰硕、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五年。坚持
“突出抓招商”,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调动四个积极性,激发了全民招商引资的
热情。各类园区健康发展,出口加工区一期工程封关运行,“三会”、“双十”
招商等节会活动越办越好。五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9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4
亿美元, 1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潍坊。外经贸工作成绩突出,累计完成进出口
总额126.2亿美元,其中出口91.3亿美元,是“九五”的2.4倍;完成对外承包劳
务营业额5.6亿美元,是“九五”的4.3倍。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大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05年,民营业户达到17.5万户,注册资金突破500亿元,民
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 提供税收占税收总额的69%, 分别比
2000年提高11个、14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国有中小企业产
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已有10家企业、
11支股票上市。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446家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
单位完成改制。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运营。 坚持“要害抓环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38项,成
立了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建立了市
长公开电话服务体系。设立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组织
开展“双评”活动,经济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
这五年,是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五年。组织实施国家、
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60项,获2项国家级、9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再次被评为全国
科技进步先进市。 普通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连续5年全省第一,素质教育走在了全
国前列。 高职学院发展到10所、在校生8万人。40项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疾
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运动员夺得1枚奥运会金牌、7枚全
运会金牌。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下。再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第
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获得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外事侨务、
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统计、地震、气象、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
绩。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955件。
依法治市、普法教育、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持
续开展严打专项斗争,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稳定。安全生产
工作得到加强。
政府公共资源更多地转向关注民本民生。解决了10.4万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
内。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实现
应保尽保。2 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1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
达到954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4011元和4515元。
这五年,是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积累成功经验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
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统一
了“三个思想认识”,破除了“三大陈旧观念”,树立了“三个超常规意识”,
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和着力解决“四
个关键问题”、突出抓好“六个战略重点”,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面对经济
发展的诸多制约和困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面对“非典”和禽流感考验,始
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凝心聚力,攻坚破
难,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坚定。坚持抓住重点求突破,对市委确定的重点工作,广
大干部群众认识统一,强力推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的措施越来越得
力。坚持创新思路破难题,面对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
了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重点”,努力提
升农业、城建、教育“三个亮点”,突破服务业、科技、三北开发“三个薄弱环
节”,打破土地、资金、人才“三个瓶颈制约”的工作新思路,发展的路子越来
越宽。坚持依靠制度抓落实,建立了一整套制度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严
格奖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胡锦
涛总书记将寿光确定为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并亲临潍坊视察,为我们指明了
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一年,我们全力保障中俄军事演习的成功,圆满
完成了中央交给潍坊的光荣任务;这一年,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突破菏
泽”的战略部署,加快鄄城(潍坊)工业园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突破;这一年,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潍坊重要讲话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胜利完成了“一个高于、六个新突破”的奋斗目标。与上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17.1%,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实际利用市外
资金增长15.3%, 利用境外资金增长56.9%,出口额增长38.7%,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1%,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以最好的年度业绩为“十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潍坊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城市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归
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归
功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广大人民
群众的拼搏实干,归功于驻潍部队、武警官兵的无私奉献,归功于广大海内外朋
友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潍坊发展的同志们、
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潍坊在快速发展中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人均发展水平偏低;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对外开放度不够高,服务业发展不够快;中心城市辐射
带动能力仍然不强;山区、库区群众生活水平比较低,城市困难群众一些关系切
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社会保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土地、资
金、环境依然是制约因素,周边城市发展普遍加速,发展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和市委要求,市政府编制了《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业经中共潍坊市委九届八次全委会原则通
过。《纲要(草案)》已印发大会,请一并予以审议。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我
们既面临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又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
产业条件和坚实的工作基础,完全有条件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我们要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
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
入、突出抓招商”,着力解决“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环境建设”四
个关键问题,突出抓好“工业强市、扩大开放、民营经济、农业三化、城市化、
科教兴潍”六个战略重点,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
础。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力争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到4200美元;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00元和7000元;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3
平方米和30平方米。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把潍坊建设成为经济
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现代化强市。
经过五年努力,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增长方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发展
的产业格局。
现代制造业优势更加突出。完成工业投入6500亿元,培植一批在全国具有明
显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其中20家企
业销售收入过50亿元、10家过100亿元、2至3家过500亿元。65%的工业企业技术
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半岛地区最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做强做大金融产业,商贸物流形成规模,休闲娱乐、
旅游会展、信息中介、房地产等服务业全面繁荣。建设金融中心区,鲁东物流中
心完成商贸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 发展一批大型物流集团, 年物流货值达到
1000亿元,力争成为鲁东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各级各类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高新区跻身国家一流开发区行列。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
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
滨海经济新区迅速崛起。规划区内完成总投资2000亿元,四个集中发展区建
成1 00平方公里,以重化工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对全市工业的
贡献率超过15%。
经过五年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认真落实中央“三农”
政策,深入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农机装备、科技服务等农业生产条件
明显改善。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大基地”,龙头企
业达到3 000家,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竞争优势更加明显,领先地位更
加稳固。
生活更加宽裕。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五年人均增收2000元。公共财政
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继续实施村村通柏油路、
客车、有线电视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义务教育
全部免除学杂费。山区、库区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
范围,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100%,“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
乡风更加文明。建立起“创建文明村镇”、“三下乡”、新型农民教育培训
等长效机制, 农民文化水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有较大提高,85%以上的乡村
达到文明乡村标准。
村容更加整洁。农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80%以上的农村主要街道实
现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建成一批具有潍坊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的示范村。
管理更加民主。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农民的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得
到充分保障,村务公开、民主议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经过五年努力,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继续把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摆
在重要位置,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壮大经济实力,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竞争能
力, 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130万。
产业支撑能力大大增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东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西部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重化工业向北转移,中部突出服务业发展;经济实力
快速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形成区域性金融、商务、娱乐、体育、教育、文化艺术、
公共卫生中心,交通主枢纽地位得到提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品质
明显提高。构建起以“一山两水三河”为主框架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一批体现
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 建成文化特色鲜明、 环境优良的节约型、生态型城市。
“世界风筝都”品牌更具魅力。
城市群发展充满活力。中心城市半小时都市圈形成重大设施共建共享、一体
化集群发展的格局,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竞相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努力构建生态环境和谐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0%。
经过五年努力,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
“科教兴潍”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
达到国内同等城市领先水平,为“十一五”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十二五”形
成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高水平自主创新研发平台。加大政府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化学新材料、种子工程、重点装备关键技术等领域的企业,建成一批国
内一流的研发平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60家。构建起以企业为载
体、政府强力推进、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的创新体系,推动“潍坊制造”向“潍坊
创造”转变。
人才竞争力明显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迈上新台阶。潍坊医学院、
潍坊学院创建为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层次
有较大提高,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大政府、企
业人才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培训的层次和规模;积极营造人
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潍创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总
人口的比例达到6%以上。
经过五年努力,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以全球
化的视野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的突破。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
行政效率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各经济发展区全面实现体制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市场法人主
体更具活力。放开公用事业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民营经济进入的
领域更为广泛和深入,规模进一步壮大。
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更加完善。企业资
本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亿美元以上。出口商品
结构趋于合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
经过五年努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文艺创作演出进一步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
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群众
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竞技体育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以内。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
人。劳动者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规模以上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初步
建立起以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妇女儿童、残疾
人和老龄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困难和弱势群体救助长效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慈善
事业健康发展。
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明显增强。气象、测绘、防汛和防震减灾、人防等
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长足发展。
经过五年努力,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各方面关
系,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平安潍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启动中心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程;
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潍坊成为全国
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百个建设项目”。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
民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厚。基层民主制度
不断完善,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进一步呈现出
团结和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各位代表,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勤
劳智慧的潍坊人民,必将以勇于超越的雄心壮志,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奋力谱
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迅速
启动、把握先机,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切实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对今年的工作,市委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五个新突破”的总要求,即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目标;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
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繁荣发展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北”开发的新突破。按照这一
总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
总值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20%、25%和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均增长25%,引进到位市
外资金、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13%和20%,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工作中力
求多干多超,争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 5%和40%,实际利用外商直
接投资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均增长30%。
围绕又快又好发展目标,在努力实现经济工作“五个突破”的同时,加快城
市建设步伐,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
(一)努力实现做强做大现有企业的新突破。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各类
企业多形式、 多渠道增加投入,扩张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突出抓好270个投资
过亿元、 50个过5亿元的重点项目。加快培植上市资源,争取年内有2至3家企业
股票上市;鼓励已上市公司加大配股和增发可转换债券工作力度,争取募集更多
的资金。年内力争完成工业投入1000亿元。二是增强骨干企业竞争优势。对50强
等优势企业,在资本运营、嫁接改造、资源配置、退城进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
力度,加快培植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活力足、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大力实施名牌名企战略,引导企业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发展,通过强强联合、资产
重组, 特别是与世界500强合资合作,实现快速扩张。三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
水平。引导企业搞好发展战略研究,找准发展定位,采用国际化经营理念和现代
化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对重点企业家、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高水平培训,激
励企业家振奋精神、开阔眼界、自我超越,引领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力争40
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其中10家过50亿元,福田重工、福田车辆2家过100
亿元,海化、晨鸣、潍柴3家过200亿元。
(二)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突破。立足潍坊优势,找准工作突破
口,加快探索实践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一是围绕生产发展,提高农业“三化”水
平。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膨胀规模,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的龙头企业达到120家。 完善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监督检测三个体系和重大动
物疫病防控体系。 搞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 主要河道拦河闸坝建设。 完善
“110”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中国名优农业装备推广中心。二是围绕生
活宽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
三产业。年内培训农民3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
策,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
制农资价格,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三是围绕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
神文明建设。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倡导良好的乡风民俗,营造
崇尚科学、勤劳致富的氛围。四是围绕村容整洁,搞好农村规划建设。按照城镇
建设理念和社区建设模式,启动新农村社区化建设试点工程,推进乡村建设城镇
化、居住社区化。五是围绕管理民主,提高农村基层管理水平。规范农村重大事
务决策程序,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试点工
作,各县市区都要培育一批示范村。
(三)努力实现繁荣发展服务业的新突破。一是做强做大金融产业。开工建设
18万平方米的金融服务中心,吸引银行、保险、证券及各类中介机构设立服务窗
口,建设服务超市。加强银企合作,确保各银行机构信贷增量和增幅指标保持全
省先进水平。 二是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完成鲁东物流中心100万平方米的
建设任务,建成银座购物公园、国际轻纺城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5万平方米的富
华国际贸易中心。培强壮大骨干流通企业,争取年物流额过5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
5家以上。 三是积极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业。加快18万平方米的娱乐中心及不夜
城、特色街、休闲场馆等55个项目建设,促进旅游、餐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以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为重点,搞
好国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升人民商城、金宝汽车市场群、江北铝型
材集散中心等10强市场功能,争取年交易额过30亿元的市场达到5处以上。
(四)努力实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突破。一是实现研发中心建设的突破。
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今年筹资2亿元,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
域的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 年内依托企业建成5个国内一流水平的研发
中心。二是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突破。重点扶持中微光电子、歌尔电声、3V
生物、沃华科技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
体化、化学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三是实现开发
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完善“特区特管”政策,为开发区创造更有利的发
展环境。高新区要围绕“一年大突破、三年成规模、五年创一流”目标,着力提
高孵化、吸纳、研发和服务“四种能力”,加快建设光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科
技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等“六大专业园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各省级以上开
发区都要加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四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机制的
突破。制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担保、贴息贷款、风险投资
等投融资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估体系。
争取年内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五)努力实现“三北”开发的新突破。按照“一个重点、两个关键、一个目
标”的总体部署,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推动沿海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是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四个项目区投入23亿元,完成5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
配套,为项目大规模进入创造条件。二是实现项目建设的突破。充分利用资源、
政策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实退城进园政
策, 引导城区企业进区发展,确保四个项目区完成工业投入200亿元。三是实现
体制创新的突破。授予四个项目区县级项目审批权限,在滨海项目区设立市行政
审批派出机构,直接办理审批事项。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募集更多的发展资
金。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制定实施北部沿海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完善
环境评价体系和项目准入制度,建设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重点推动滨海项目区率先突破。投资10亿元,完成新增东组团30平方公里的
基础设施配套。开工建设平原水库。开工建设潍坊港万吨级泊位,实现一类口岸
开放。启动防潮大堤工程建设。加快项目聚集,确保50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完
成投入80亿元。
(六)继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
家卫生城市为总抓手,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一是完善城市
规划。搞好城市基础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编制修订重要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规划,
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是搞好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新
建和综合整治四平路、 金马路、鸢飞路、玉清街等8条道路,完成宝通街、西外
环路、 风筝广场、火车站广场及虞河综合整治5大续建工程;启动国家交通主枢
纽规划建设工作;实施电网建设“1116”工程,建设18个输变电重点项目。三是
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城市金融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公共卫生服务
中心、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商业娱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
筹建体育中心,开工建设白浪河景观带,扩建浮烟山国际风筝放飞基地。四是强
化城市管理。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集中清理违法建筑,综合整治一批背街小
巷、城区小市场,城市卫生容貌有更大改观。
坚持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搞好县级市、县城、小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形成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城市带
动农村,相互协调、统筹发展的区域城乡建设新格局。
(七)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政府义务教
育责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一费制”。做强做大职业教育。繁荣文艺创作演出,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开工建设文化艺术中心。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保障和卫生监督四个体系,开工建设公共卫生服
务中心,建设平价医院。积极做好参加二十一届省运会各项工作,广泛开展全民
健身活动,规划建设体育中心。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关心支持妇女
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做好气象、防汛、防震减灾、统计、档案、史志、民
族宗教、对台和外事侨务等工作。搞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
备役和转业军人、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抓好提升公民素
质、创建文明品牌、倡树爱心奉献等“六大工程”,推进“文明潍坊”建设。
(八)高度关注民本民生,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公
共就业服务管理制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倡导非全日制就业,新增城镇就业
11万人。加大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维护
劳动者合法权益。巩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加快对老住宅片区的改造,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供
应,健全廉租房制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便群众出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健全困难群众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困难家庭就医、就学、
住房、取暖等实际困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公用事
业发展,推进柏油路、自来水“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
山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普及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完善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积极发
展慈善事业。
围绕上述重点工作,着力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一)强化招商引资,不断加大投入。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要务
之要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来抓,通过大招商,实现大投入,推动大发
展。一是着力创新招商方式。围绕高新技术、重化工、物流等产业,选准重点区
域,实行专题招商。组织好滨海项目区招商万里行等“双十”招商活动。创新风
筝会、鲁台会、菜博会的内容和形式,办好中德、中马经济论坛和产品展。二是
着力打造利用外资平台。搭建北美、东亚、东南亚、欧洲四个招商平台,更多地
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商业、运输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三是着力搞好对外来投资
项目的服务。建立以盈利水平、投资额度等关键指标为主的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对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商独资项目实行“代办制”,领导挂帅,直接调度推动。
力争全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700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亿美元。
(二)壮大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民营
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继续落实“四
个放开、六个一样”的政策措施,打破限制,降低门槛,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
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加
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等八大服务平台,为
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民营企业搞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
新,推动百强民营企业向规模集团化、品牌知名化、管理现代化迈进,促进中小
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大力发展科技型、知识型民营企业。确保新增注册民营业户
1万户、从业人员10万人、注册资金100亿元。
(三)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
退出步伐,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加大公立医院、文艺团体改革力度,基
本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任务,全面深化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人事、
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办法,对政府投
资项目实行代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搞好市级行政事业
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运营。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研究制定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意见,提升出口产品竞争
力;对出口过千万美元的重点企业,实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在巩固日韩、欧盟、
北美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落实促
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推动有条件
的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争取实现进出口总额50亿美元,
完成国际工程承包营业额2.6亿美元。
(四)搞好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提
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搞好北部沿海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合理开发和
节约利用各种矿产资源,依法严厉查处无证开采、破坏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积
极推广节能设备和先进工艺,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注重
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促进全社会节约利用资源。推广海化经验,培育一批循环经
济型园区、企业。严格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
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工艺和产品。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加大对弥
河、潍河、胶莱河、峡山水库、白浪河水库等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
搞好荒山、 沿河沿路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建设,植树造林1.2万公顷,全市森林
覆盖率达到24%以上。
(五)加强软环境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把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
的生命线,着力营造创业宽松、人居安全、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一是营造优良
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落实软环境建设的若干规定,开展外商投资环境评价,强化
有奖举报、“双评”等措施,狠抓“三乱”治理,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和投诉
事项,为投资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是推进“平安潍坊”建设。加强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认真做好信访
工作,规范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高有效预防和化解矛
盾纠纷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场所和重要设施的监督检
查,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
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工作机制。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三是
推进“诚信潍坊”建设。整顿规范生产流通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
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系统。支持新闻媒体参与、
推进社会信用建设。
四、提高行政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高效服务
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首先政府必须有一流的行政效率。各项工作要跻身全
省一流水平,就必须有全省领先的行政效率。各级政府要以此为共同愿景,努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竞争型政府,建设全心为民、团结实干、开拓创
业、争创一流的政府领导班子,建设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锐意进取
的公务员队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提高行政效率为重点,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
简化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机制。所有政府部门必须立足机制取胜,勇于打破一切
制约因素,切实建立起一整套推进发展的机制。对各级各类开发区倡导和鼓励全
面创新,强化经济发展功能,使其成为高速发展的特区。开工建设公共行政服务
中心,实行智能化办公和集约化、公开化服务,提供高效率的行政服务。
进一步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完善重大决策调研、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公
示听证制度,健全决策目标体系。二是以主要政务目标为部门目标,确立责任体
系。重点建立以发改、国土、规划、经贸等部门为主的投资责任体系,以科技、
环保、计生等部门为主的科学发展责任体系,以监察、人事等部门为主的环境优
化责任体系,实行主要目标连带责任制。把部门目标落实到具体岗位,增强工作
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岗位工作水平。三是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不能履行岗位职
责、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和软环境建设的严肃处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奖励。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人民政协通报
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地办
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
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
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
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和行政赔偿制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切实加强勤政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
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
上,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
义,强化责任,治理平庸,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到抓工作落实上,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
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
政风。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
使命, 是850万潍坊人民的热切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创造更加辉
煌的业绩,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