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3&rec=117&run=13

【概况】2004年,潍坊市继续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国民经济信
息化“三化”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兴潍”战略,科技工作呈现崭新局面。全市实
施各类科技计划261项,投入研发经费2753万元。全市财政科技拨款17811.45万元,
其中科技三项经费11746.45万元。完成科技成果107项,有102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
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16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21家,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完成240.7亿元。农业科技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在
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海洋科技快速发展,海洋化工产业完
成销售收入35亿元,海养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
业已达1240家,资产总额已达185亿元。科技合作层次加深,科学普及成效显著,在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科技计划】2004年,潍坊市继续本着“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的原则,科技计划实
施再上新台阶。列入国家、省计划107项,争取项目经费1763万元,占全省17地市总
和的十分之一强。其中争取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40项,资金835万元,贷款额度达到
6980万元;争取省级各类科技计划67项,资金928万元,贷款额4000万元。市级项目
安排154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990万元。为确保科技计划目标的完成,进一步加强科
技计划管理,促进了工作高效、有序运转。本市所承担的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及
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均按预定进度如期完成。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2004年,潍坊市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
现新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40.7亿元,同比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
值比重13.21%,全年增长2.9个百分点。
2004年,潍坊市新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国家级6家,全市高新技术
企业达到了221家。潍柴电控喷射单燃料CMG公交车、潍坊沃华医药集团心可舒滴丸2
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山东晨鸣涂布新闻纸等22个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
青鸟华光锂电池、汽车专用电池、诸城兰凤集团蓝绿光激光器、北汽福田模具等6个
国家“863”计划项目,实施顺利,效益突出,逐步实现产业化。

【传统产业改造】潍坊市传统产业在近几年嫁接改造的基础上,2004年认真贯彻市委
、市政府全面实施“三个一批”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改造提升。全年确定传统产
业改造项目95个,全市已建成企业科技研发中心387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技术中心
3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全市研发、应用科技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1200多
项。围绕电子信息、海洋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等产业,研究开发出一批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新开发国家级新产品60多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发展
到580多种,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潍坊市已被确定为全省信息化示范市和全国重点联系市,海化集团
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建设试点企业。《海化MIE总体方
案设计、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及产品应用示范》列入国家“863”计划。山东晨鸣、
北汽福田潍坊模具厂、新郎服饰、潍坊四棉被确定为山东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
企业。山东寿光被确定为山东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县市区。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
管理和应用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都取得实
效。

【农业与社会发展】2004年,潍坊市的农村和社会发展工作,以加强农业现代化基地
建设和农业企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农业高新化、农村
经济信息化进程,农村和社会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重点组织了国家、省、市各类农
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70项,向国家、省筛选申报各类科技计划42项。其中,有
25项列入国家、省科技发展计划(国家7项、省18项),争取省级以上计划资金805万元
。“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法国伊拉兔适应性养殖研究”
、“寿光国家级蔬菜科技示范园专家大院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国家农业园区科技
服务体系模式及政策研究”列入国家“863”、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计划、国家农
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农业科技开发计划,农村信息化建设
试点计划获得国家滚动支持。“蔬菜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和“心可舒二次开
发研究”、“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诸城牧工商特色科技示范园”4个项目通
过竞标,分别列入2004年度山东省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园区发展计划,获得支持资金
220万元。诸城、高密通过竞标,分别列入了国家科技部“粮食科技示范工程计划”
的试点示范县和辐射县,将连续获得国家2年的计划资金支持和5年(到2010年)的计划
滚动支持,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项目资金支持70万元。全市农业科技信息建设列入
国家“863”、“十五”科技攻关和星火计划,已在全市5个县市区、10个乡镇、20个
企业、100个农户开展应用试点。特别是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海水养殖方面取得显著成
效。市农业科学院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小麦新品种的
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培育出耐盐碱和大穗高产小麦新品种2个,已进入山东省区
域试验,大穗高产品种10-7通过省级专家测产验收,产量达到600公斤/亩。北部滩
涂海水养殖综合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

【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国内科技合作方面,以加强平台建设着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在
全面推进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基础上,与中科院沈
阳分院、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市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多
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参加了第六届深圳高交会,潍坊市22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深圳高交会上,签订合同(协议)35个,项目总投资17.8亿元。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积极贯彻“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和
渠道,推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出访考察团11个,执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
目团4个,分别访问了印度、匈牙利、保加利亚、泰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乌克兰、瑞典、芬兰、丹麦、挪威等国家和地区。引进国外专家25人,执行
国家和省政府间合作项目10项,提高了科技对外开放水平。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印信
息技术贸易洽谈会暨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等国内有关高
等院校、印度电子与计算机软件技术出口促进协会主席桑德尔等23名印度软件专家及
1000多人参加会议。建立了“中国-印度信息技术合作基地”,4家印度企业入驻潍坊
高新区孵化器,签署中印合作协议42项。承办了国家科技部和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联合
召开的中美农业科技园区国际化研讨会和国家科技部的保护地栽培技术国际培训班,
国家科技部领导和中美专家120多人出席会议。

【科技成果】2004年,潍坊市完成科技成果107项。其中:农业方面26项,工业方面
14项,医疗卫生方面65项,其他方面2项。达到国际水平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0项
,国内先进水平9项。全市102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潍坊亚星化学股
份公司氯化聚乙烯生产设备及配套工艺的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16项
科技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评出市科技进步奖8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
4项,三等奖48项。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突出计划立项、政策舆论两个扶持,积极搭建技术创新、科技
合作、科技中介三大平台,坚持引导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国际化、集团化和产业化
龙头企业方向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240家,其中196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85%。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主力军。全市
民营科技企业职工总数112485名,大专以上科技人员26030名,高级科技人员3991名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185亿元,技工贸总收入453亿元。有25家民营科技企业
技工贸总收入过亿元,43家过5000万元,159家过1000万元,836家过500万元。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民营科技促进会、技术市场服务中
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48家,组织各类
科技合作活动100次,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名,引进项目500个,提供技术咨询2000人
次,签定各类项目合同300项,技术交易额达5亿元。

【科技政策与法规建设】为推进全市科技进步和创新,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
一步加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决定》,把科技进步作为硬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
核体系,把财政科技投入、科技奖励、目标责任制、创新体系建设及科技激励机制,
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
为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推动民营科技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出台
了《潍坊市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首次召开了全市科技企业工作会议,制定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为民营科技企业大发展奠定了
基础。

【科学技术普及】深入开展“五月科普宣传月”、“山东省科技活动周”、“科教进
社区”和“百万农民星火科技培训行动”,举办了科普展览、开放科普馆、科技报告
会、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举办各类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
文艺演出、社区科普竞赛、科普报告会172场次,组织举办各类科技讲座和技术培训
班3792期,编印科普“口袋书”8套、16万册,发放科技书籍、科普挂图、明白纸60
0多万份。推广新技术840多项,解决农民生产中技术难题4200多项,培训各类技术人
员96万多人次。
(于曦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