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人民政府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2&rec=202&run=13

第77号
《潍坊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已经二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第七次市政
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张新起

二三年十月十五日
潍坊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
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及有关法
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在本市行政
区域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本办法所称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出现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发生
或可能发生大范围的影响公众健康的其他传染病。
本办法所称重大食物中毒,是指一次性出现200人以上或死亡3人以上的食物
中毒,以及在学校或全国性活动期间发生的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
本办法所称重大职业中毒, 是指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或死亡5人
以上的职业中毒。
本办法所称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是指大范围的影响公众健康的自
然灾害,以及生物、化学袭击事件或核辐射、核泄漏等事件。
第三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
挥部,统一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协调和处理工作。
指挥部由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
成员包括本级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卫生、公安、财政、计划、经贸、
交通、教育、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农业、林业、工商、质量监督、药品监督、
安全监督、物价、环保、科技、建设、市政、国家安全、新闻宣传、纪检监察等
有关部门和爱卫会、红十字会、驻潍部队的主要负责人。
根据处理突发事件的需要,指挥部设立办公室和若干个工作组,确定办公室
和各工作组成员组成。发生突发事件时,由本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召集,各成
员迅速到位,集中办公。
第四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
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一)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辖区内突发事件处理的组织领导,综合协
调,制定策略,落实责任,发布信息;
(二)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
测、预警、调查、控制、防护、健康教育等工作;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人
力、物力、技术、信息等卫生资源储备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加强
人才、技术培训和医疗设施建设;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督促被管理单位和人员落
实处理突发事件法定义务和责任;
(三)计划部门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基建、物资贮备等重大项目的审
批和立项;
(四)经贸部门根据控制突发事件物资储备要求,合理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物
资的储备、供应和补给,必要时对相关物资实行政府专控,统一供应;
(五)外贸部门负责突发事件所需物资的进口工作;
(六)民航、铁路、交通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负责职责范围内的交
通卫生检疫和物资运输工作;
(七)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负责涉及口岸和
入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行李、邮包等的卫生检疫工作,及时
与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信息交流;
(八)农业、林业、畜牧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家禽、家畜、野生动物、
植物、昆虫等可能传染源或危险源的检验检疫工作;
(九)公安部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现场的处理和封锁,保证现场的治
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保障突发事件处理车辆的畅通;
(十)工商、质量监督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加强对相关产品的日常监督管理,
保证质量,指导消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十一)财政部门负责做好突发事件应急资金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
事件财政支持机制;
(十二)民政部门负责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应急物资、资金的募集和发放及困
难人员救济工作;按要求做好传染病死亡病人和中毒死亡者的处理;
(十三)科技部门负责提供应急处理所需的有关科研资料,支持开展科技攻关;
(十四)教育部门负责对学生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公共安全知识和基本的个人
防护技能教育;
(十五)新闻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对突发事件进行宣传报道,对居民
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十六)邮政、电信部门负责提供相关通讯物资和技术支持,保证应急处理的
通讯畅通;
(十七)药品监督部门负责对应急处理所需的药品、器械等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十八)环保部门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环境监测和环境危害评价,做好环境污
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十九)安全监督部门负责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并协
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
(二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涉及突发事件中已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
员的各项医疗保险救助工作,确保参保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助;负责处理突发事
件引发的劳动就业和劳动纠纷问题;
(二十一)物价部门负责加强价格监督管理,防止和查处借突发事件之机乱涨
价、乱收费行为;
(二十二)建设、市政部门负责做好突发事件期间建筑工地的卫生管理、市容
卫生管理等工作;
(二十三)爱卫会负责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
(二十四)红十字会负责处理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资金的募集、管理和发放,
以及血源的储备、采集、使用和管理;
(二十五)驻潍部队负责做好驻军突发事件处理,并与地方有关职能部门相互
配合、相互支持,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
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第六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
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
检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所需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建立人才
储备和物资储备,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市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给予必要财政支持。
第七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
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八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强对农村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农村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体系。
第九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
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突发事件应急
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条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根据省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制定全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市政府批准。
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根据省、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
本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人员组成、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
(二)突发事件监测及预警体系;
(三)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五)突发事件的分级及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六)突发事件预防、重点区域隔离控制、应急的设施、设备、药品、器械、
防护用品、消杀剂及其他物资的储备与调度;
(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社会学、心
理学、犯罪学、经济学、信息传播学等学科的专家库;
(八)突发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护理、环境监测、社会治安、
国家安全等相关专业队伍建设和培训。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
时修订、补充。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
法规的规定,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爱国卫生、全民健身和
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卫生防病常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
门应当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
识和应对能力。
第十四条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市、县(市、
区) 均应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设防保站,村卫生室设监督检查员。
各级行政区划内所有医疗保健机构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指定相应机构或人员
依法承担疾病监测任务,形成“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疾病监测
网络。
第十五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
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负责开
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
正常运行。
监测与预警工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
评价监测数据,并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
突发事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
第十六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应当定期组织突发事件
危险性分析评估,根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和专家组的意见,及时采取防范
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第十七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
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物资
储备。
第十八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医疗救治体系
建设,配备相应的急救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
件的救治能力。
市政府设立与本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相适应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具体承担传染
病人的收治任务。必要时可以设置传染病应急后备医院。
县(市、区)政府应当在县级综合医院设置传染科,建设独立的传染病门诊和
隔离病房, 或就近、就便改造1所卫生机构作为县级人民医院的传染病分院。有
条件的县(市、区)也可建1所传染病医院。
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立传染病门诊和隔离观察室。
第十九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
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
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演练,推广新知识和新技术。

第三章报告与信息发布
第二十条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公共卫生事件。
第二十一条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办法第二
十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市、区) 政府、市属开发区管
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
级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报告,并同时向市、省、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
告。
县(市、区) 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政府报
告;市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政府报告。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
人隐瞒、缓报、谎报。
第二十三条接到报告的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依照本办
法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采取有效的
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第二十四条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可能波及的范围,
必要时应当及时向毗邻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发现已经发生或者可
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同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五条建立突发事件报告、举报制度,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
发区管委会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报告、举报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隐患时,都应当及时
向所在地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所在地政府、开发区管委
会及其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或者不按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
接到报告、举报的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处
理。
对报告、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
委会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奖励。
第二十六条严格遵守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
向社会通报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

第四章应急处理
第二十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相关专家对突
发事件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初步判定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及启动范围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启动全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市政府决定,并向省政府报告。
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县(市、区)政府、市属各
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并向市政府报告。
第二十九条突发事件的处理实行属地管理。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
区管委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协调和实施。负责组织或
协调本行政区域留验站等必要应急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需要留验观察等特别管理
的人员,按户口所在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由所属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
会负责;外市的人员,由留验站等首接机构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
会负责。
第三十条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指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
术机构,协助做好突发事件技术调查、确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
第三十一条应急预案启动后,突发事件发生地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
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
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专业技术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
部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集中力量开展医疗救治、预防
控制及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十二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及
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
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
第三十三条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
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
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第三十四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
发生地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
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对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群
体性防护等措施。
第三十五条市、县(市、区)政府在必要时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停工、停业、停课,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
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及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的决定。
第三十六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可以依法对进入本行
政区域的人员、物资及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第三十七条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并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第三十八条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有
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检验、技术分析和监督监测,对各地突发
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第三十九条交通工具上发现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
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其负责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通
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点和营运单
位应当立即向交通工具营运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市、区)政府卫生行政
主管部门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
的医学处置措施。
交通工具上的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由交通工具停靠点的市、县(市、区)
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铁路、交通、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
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措施。必要时,按照当地政府或突
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命令在机场、车站、码头和交通道口设置检疫站、留验
站。
涉及国境口岸和入出境人员、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行李、邮包等需要
采取传染病应急控制措施的,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
援,对就诊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任何医疗卫生
机构和个人均不得拒绝接诊或拒收病人;对需要医学观察的立即收入专门的观察
室,并做好隔离防护和会诊;对需要转送至指定医疗机构诊治的确诊病人、疑似
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安排专用车辆运送,并将病人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受
的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
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
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对传染病病
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应当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
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县(市、
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
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四十一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
委员会应当做好动员、组织和协调工作,团结协作,群防群控,按照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指挥部的要求做好监测点的设置和监测工作,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
乡镇、街道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做好宣传教育、疫情报告、人员的疏散
隔离、救治及其他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乡镇(街道)、村(居)卫生组织建设。市、县(市、区)政府、
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
提高基层卫生组织的传染病监测、预防、控制、诊断、治疗水平。
第四十二条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的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
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应当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
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按照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的措施。对需要治疗和转诊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四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基层设立责任疫情报告
人,负责疫情登记和报告;设立基层监测点和传染病管理检查员,负责责任单位
和地段的检查、技术指导和情况报告;设立传染病管理监督员,对传染病的预防、
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
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第四十五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应当提供必要资金,
保障因突发事件致病、致残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
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
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
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第五章罚则
第四十七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
门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
报、谎报的,依照《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对政府和管委会主要领导人及其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
流行或者对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未按规
定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
供应、运输和储备的,依照《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对政府和管委会主要领
导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
者对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及
其有关部门对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
调查的,依照《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对政府和管委会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
门主要负责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
他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
由本级政府或者上级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
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
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市、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有关部门拒不履行应
急处理职责的,由同级政府或者上级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
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
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
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责任
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二)未按规定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
(三)未按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四)拒绝接诊病人的;
(五)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第五十三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按本办法规定履
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
阻碍交通,拒绝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突发事件现场,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
和检验的,或者干扰、破坏采取应急措施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或者纪律处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
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分别依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
法规处理。
第五十五条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制假售假、欺骗消
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能
分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