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劳动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0&rec=59&run=13

【概况】2001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牢牢抓住
社会保障和促进就业两条主线,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全市劳动和社会保
障工作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劳动力市场“三化” (科学
化、规范化、现代化) 建设、劳动保障监察、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企业经营者年
薪制试点及劳动保障宣传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两个确保”更加巩固。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工作目标、政策措施、工作
要求“三不变”的方针,坚持把“两个确保”作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和第一位的
工作来抓,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7613.4万元,发放7072.8万元,使进入再
就业服务机构的下岗职工都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 向全市企业统筹范围内的
10.05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4亿元,实现了“一人不漏、一天不拖、一分不少”
的要求,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3月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顺利通过了山东省劳动和社
会保障厅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检查验收。截止到年底,通过劳动力市场求职
登记的达3.4万人次,实现就业的达2.1万人。强化职业介绍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发布,
全市12个县市区和两个开发区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实现了共享。普遍开展用工预测、就业
指导、职业介绍和劳动保障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共举办大型洽谈活动18次,提供就
业岗位9800个,有6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大力发展劳动就业服务
企业,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80人。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输出劳务2.5万人。实施了第二
个“三年十万” 再就业培训计划, 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
1.72万人,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逐步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实施范围。开展了“十个一”
再就业援助行动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大检查活动,促进了全市就业形势的稳定。截止到年
底,全市共安置各类城镇人员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职业培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广泛采用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等级培训和短缺技术
工种应急培训,全市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13.2万人。完善了技师评聘、管理办
法,加大技师考评力度,全市技师、高级技师数量达到6920人。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
工作,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共鉴定发证1.32万人,换发证1.78万人。
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在全市举办了“信通杯”烹饪技能大赛,参加了省举办的“鲁能贵
和皇冠杯”烹饪技能大赛,11名选手被授予“山东名厨”称号,潍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
局荣获组织一等奖。技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招生数量突破5800人,列全省第一位。
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效果初步显现。逐步完善了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
导价位、最低工资保障等制度,制定了全市107个职位(工种) 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
位,扩大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覆盖范围。引导企业随效益变化合理增减工资,全
市实行工效挂钩的地方企业已达839户,职工29.54万人。积极稳妥地进行国有企业经营
者年薪制试点,在全市绝大多数企业中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工资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
制有所增强。
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力度加大。 全市先后组织了4次专项执法大检查,共检查用人单
位4658户次,依法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879份、《行政处理决定书》156份、《行政
处罚决定书》17份,查处和纠正劳动保障违法问题5933项。依法取缔和规范社会职业中
介机构67家, 规范企业用人手续2.08万份,查处工时违法单位171户,补办劳动合同鉴
证手续4.61万份,追补劳动报酬2028.85万元,社会保险扩面419户,涉及职工6.56万人,
追缴养老与工伤保险费2251.77万元, 失业保险费1487.22万元。 初步建立起劳动关系
“三方”(企业、工会、职工) 协调机制,共受理和处理劳动争议598件。其中,仲裁调
解90起, 裁决3 92起,其它方式处结116起,按期结案率达到100%。依法受理行政复议
案件12起,积极纠正了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 2 001年,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门把下岗职工走出再就业服务中心,推进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作为2001年
的重点工作,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易后难、依法有情、确保稳定的原则,采取
“保老、扶中、推青”的措施,把劳动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分开处理,把并轨的着力点
放在理顺劳动关系上,积极主动地帮助下岗职工平稳出中心,顺利接保险,尽快再就业。
截止到年底, 全市出中心分流安置再就业1.12万人,再就业率为45.4%。临朐县、昌邑
市、高密市、坊子区和市属部分企业已实现并轨, 其它县市区和大部分市属企业也正在
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并轨。
(康恒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