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7&rec=67&run=13

【农村经济工作】1996年,全市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奋斗目标,组织打好科技兴农、增粮、增收和扶贫四个攻关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达到194.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达到74.9亿元,比上年增长3.9%;林业产值达到3.4亿元,与上年持平;牧业产值达到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渔业产值达到79.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0元,比上年增长23%,乡镇企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达到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净利润达到6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粮食总产达到307.6万吨,比上年增长1%,创历史第二个丰收年;油料总产43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4.2万公顷,总产达到228万吨,基本与去年持平,水果总产达到21 4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苹果172.9万吨,比上年增长13.8%;肉类产量达到38万吨,比上年增长10.1%;禽蛋产量达到29.6万吨,比上年增长16.2%;牛羊奶产量达到13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年末大牲畜存栏量52万头,比上年增长16.4%;年末家禽存养量达到4509.9万只,比上年增长18.5%。
林业生产,坚持造林与管理并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顾,以争创一流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强化领导,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全年计划指标。全市共完成造林补植0.4l万公倾,占计划的124%,发展干杂果经济林1.6万公顷,占计划的123%;育苗O.12万公顷,占计划122%,补植完善农田林网0.54万公顷,占计划的16.2%;四旁植树432万株,占计划的216%;封山育林2.2万公顷,占计划的163%;中幼林抚育8.3万公顷,占计划的124%。各项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
渔业生产,围绕创建海洋经济强市这一中心工作,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使海洋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和运行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154.2万吨,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海水产量达到152.8万吨,比上年增长16.2%,淡水养殖产量达到1.4万吨,增长3.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围绕"三为主"的治水方针,强化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积极探索、培育、总结适合本地情况的治水模式,使全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呈现出了投入多、规模大、档次高、质量优的可喜局面。全市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521项,占计划的120%。其中兴建拦蓄补源工程944项,占计划的169%;扩大改善水浇地3.9万公顷,占计划的116%;发展节水灌溉面积O.8万公顷,占计划的113%;渠道防渗处理276公里,占计划的13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6平方公里,占计划的104%。
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整个农机总动力不断向结构优化,配套合理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全市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5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其中排灌机械9.3万台、81.3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7.7%、7.3%;农用汽车达到1.6万辆、13.9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2.1%、减少2.2%;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7.7万台、85.2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2.4%、1%;联合收割机达到0.1万台、3.2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27.2%、15.6%,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全市机耕面积36.7万公顷,占总数81.1%I小麦机播面积23.8万公顷,占总数90.4%,小麦机收面积17.3万公顷,占总数65.8%;机脱达到175.36万吨,占总数13.38%。
农业科技成果呈现质的飞跃。全市引进农业新品种、新品系78个,选育出苗头性新材料26个;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38个,总面积达24.3万亩;肉牛改良站80处,冷配牛4.1万头。春膜秋覆、地瓜脱毒等一系列增产效果显著的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3%,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全市有38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了省、市级鉴定。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8项,国内、省内领先水平的22项,有3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共推广农业新技术342项,累计推广面积626.7万公顷。全市引进培育试养的新品种达七、八个,其中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采用基因工程研究培育出的"901"海带新品种市场供不应求,在四省市推广面积达0.13万公顷,亩增产5成以上。同时,鱼虾类的工厂化育苗、池塘暂养、室内越冬化养殖技术已得到成功的推广应用。养成的100万尾鲈鱼,深受市场欢迎。全市新开发引进银杏、仁用杏、板粟、三倍体毛白杨等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1万公顷;有5项科研成果获省、厅、市科技成果奖,完成科研项目6项。其中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徐孟贤)
【农村由小康向现代化迈进】1991年市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奔小康活动的决定》,提出到"八五"末,全市农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因地制宜,选准路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农村奔小康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到1996年底,全市有8个县市区达到小康标准,占全省34个小康县的23.5%;有173个乡镇、5590个村跨入小康行列,分别占全市乡、村总数的89.1%和85%。全市提前五年基本实现小康,成为全省四个率先跨入小康的市地之一。在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之后,如何推动农业和农村进一步发展,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下步要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组织和引导农民由小康向富裕迈进,作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总体构想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规划为主线,以生产条件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生活水平现代化为着力点,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合理规划。分步实施,争取到2000年初步培植起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雏形,并有部分县、乡、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指标是,到200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以上;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基本思路是:按三个产业推进,抓两大面貌改观,做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生产、生活共同提高。第一,加速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农村第一产业现代化进程。第二,加速乡镇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高起点发展农村加工业,加快农村第二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第三,加速社会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按照产业化的路子,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第四,加速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硬环境建设,用力抓好村容村貌改造,加快农村生活设施的现代化进程。第五,加速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切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行为的现代化进程。
(于希明)
【海阳和门楼库区扶贫】1995年12月15日,市政府第49次市长办公会确定,"九五"期间,全市扶贫的重点放在海阳市和门楼库区。海阳扶贫工作要以项目扶持为重点,以人才扶持为基础,扶强带弱,帮点带面,确保1998年海阳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上位次"的目标,门楼库区扶贫工作要坚持困地制宜的原则,立足于当地优势,重点搞好水果、蔬菜、水产、畜牧业的开发,确保到1998年,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占有增幅和集体积累人均占有增幅达到福山区的平均水平。1996年,市委、市政府把海阳和门楼库区扶贫列为全市36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一年。一年来,经过外力扶持和内力启动海阳和门楼库区扶贫工作开端良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1996年,海阳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增长25.3%,增幅比全市高6.1个百分点,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6亿元,增长12.4%,增幅比全市高3.6个百分点,利润9000万元,增长37.3%,增幅比全市高29.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1.15亿美元,增长32.6%,增幅比全市高1.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7725万元,增长1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8亿元,增加3.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比去年增加329元,增长18.6%,增幅比全市高5.9个百分点。有关县市区及中央、省属驻烟单位以及市直有关部门共落实帮扶项目130项,有116项已组织实施,其中71项已完成,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共落实帮扶资金6835万元,其中无偿资金2290万元,政策性免收1497万元,周转金1802万元,各种贷款1246万元。
门楼库区扶贫,1996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劳动力就业、口粮补助、农转非、库区开发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确定28个市直部门和34个区直部门与库区村实行对口包帮。在一年的时间里,各级各部门按照"上山、下水、进庭院"的发展思路,大搞农业综合开发。一年来,市区两级共为库区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帮助新开发水果、干杂果7016亩,淡水养殖285亩,发展养羊1300只,长毛兔1.13万只,牛390头,猪3200头;整修自来水设施18项,修复扬水站9座,新建蓄水池3个,整修渠道1400米,硬化路面14公里;重新启动工副业项目8个,改造老企业6个,追回外欠款14.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800万元,实现利税4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1923.72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农民人均纯收入2207元,增长31.6%,安置新生劳动力456人,占应安置的31%;农村一类班子达28个,占库区村总数的82.4%。
(王树海)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烟台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相对原乡、村两级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而言),已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年底,全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2245个,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25%以上,拥有固定资产总值49390万元,连结50多万农户。目前,我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分两大类、三种形式。两大类:一是由农户自身组成的;二是以国合企业为依托组成的。三种形式:一是农产品加工销售联席会议。如山东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席会议,会员单位已达14个县市区,联合农产品加工企业120多家,二是行业协会;三是合作社。这些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上,都是以农民、为主体,会员(社员)进出自由,交纳股金,利益联结,实行"自我组织、自我协调、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管理上,设置会员(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重大经营决策通过会员(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实行一人一票制;在经营上,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会员(社员)服务为宗旨;在利益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股分红为辅,适当留有积累。其组织,主要围绕粮油、畜牧、水产、水果、蔬菜等大宗骨干产品开展经营服务,它涉及种、养、加、运、销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已成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可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保护农民的利益。它一方面为农户搞好生产资料供应、信息传递、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等服务;一方面组织千家万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把农副产品按质按量地供给企业和消费者,这样不仅可满足于企业和消费者的需要,也可大大方便农民。并还可代表农民与有关部门、企业等在产品销售价格上进行协商、谈判,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还能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管理教育农民提供便利条件,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更有力地引导、调控农村市场经济和教育农民。
(曹玉汉)
【农业新品种研究开发工程】 围绕到本世经末增产5亿公斤粮、5万吨肉的总目标,市政府以烟政发28号文下发了《全市农业新品种研究开发实施意见》。一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圆满完成了预期的阶段目标。一是引进和选育了一大批高产优质新品种、新材料。全市共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78个,其中小麦7个,玉米21个、花生25个,蔬菜(黄瓜、番茄、大白菜、辣椒、圆葱、芸豆)25个,选育出带有苗头性的新材料26个。引进国外苹果新品种7个,其中美国嘎拉4个,澳大利亚粉丽1个,日本清明、昂林各一个。引进西门塔尔牛、梨本赞牛冻精8万份,引进加拿大约克、丹麦长白等瘦肉型种猪60余头。二是建立了一批档次高、品种全的良种繁育基地。全市共落实良种繁育基地138个,总面积达24.3万亩,繁育良种1498万公斤。扩建市级苹果良种种苗原种圃5亩,建立8个县级一级种苗圃、接穗繁殖圃2000亩。建立肉牛良种冷配点80处,冷配母牛4.1万头,建立瘦肉型种猪繁育基地4处,提供瘦肉型优良父母本种猪2300余头。为夺取全市明年农牧业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推广普及了一大批增产效果显著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全市共推广农业新技术324项,累计面积达10608万亩,其中病虫害综合防治357万亩,平衡施肥869万亩,春膜秋覆10.5万亩,引进繁育脱毒甘薯苗200万株,果树摘叶、转果、套袋、铺设反光膜等高档果品综合生产技术30万亩。四是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向着广泛性、实用性方向发展。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农业新品种研究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充分利甩现有的农民夜校、函校等场所,采取田间地头与场所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全市围绕新品种研究开发工程共举办培训班51期,发放技术材料5万份,传授新技术31项,受训农民达2.3万人次,有5000多名农民领取绿色证书。
(李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