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6&rec=91&run=13

【农村经济工作】 1994年和1995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农业总产值(按
1990年不变价),1994年达到159.8亿元、1995年达到183.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3%、14.9
%;比1990年分别年均递增17.7%、21.1%。农村经济总收入,1994年达到1065.8亿元、1995年
达到1330.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4.3%、24.8%;比1990年分别年均递增41.8%、48.3%。农
民人均纯收入,1994年达到1772元、1995年达到2261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3%、27.5%;比1990
年分别年均递增16.1%、21.9%。乡镇企业总产值,1994年达到910.7亿元、1995年达到1141亿
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7.1%、25.3%;比1990年分别年均递增49.3%、56.2%。粮食总产,1994
年达到288.5万吨、1995年达到304.8万吨,比上年分别减少9.2%和增长5.6%;比1990年分别
年均递增 O.8%、2%。油料总产,1994年达到42.2万吨、1995年达到43.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
6%、2.9%;比1990年分别年均递增2.9%、3.5%。水果总产,1994年达到161.2万吨、1995年
达到190.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6%、18.1%;比1990年分别年均递增28.2%、32.6%。肉类总
产,1994年达到29.4万吨、1995年达到34.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7.4%、17.3%;比1990年
分别年均递增16.8%、20.6%。禽蛋总产,1994年达到22.2万吨、1995年达到25.5万吨;比上年
分别增长27.6%、14.9%;比1990年分别年均递增18.3%、21.6%。水产品总产,1994年达到127.8
万吨、1995年达到132.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6.2%、3.9%;比1990年分别年均递增22.6%、
23.6%。全市的粮食总产1995年创历史第二个丰收年,果品、水产品、肉蛋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林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5年全市完成造林补植25.8万亩,育苗2.8万亩,建育苗基地
277个,经营面积1.1万亩,四旁植树380万株,完善农田林网9.3万亩,完善农林间作1.1万亩;
新封山育林20万亩,银杏工程建设1万亩。
渔业生产按照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上效益的总体思路,推进了渔业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加快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1995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水
产品产值达到59.8亿元,增长10.3%。
农业机械和农机化程度呈现新的增长态势。1995年,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6.7亿元,比
上年增长8.4%;农机总动力达到3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农用拖拉机75321台,84万
千瓦;农用汽车达到1093辆,74.2万千瓦;排灌动力达到75.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保持
稳中有升趋势。1995年全市机耕542万亩,占总数的80%,小麦机播358万亩,占总数的94.5%;
机收255万亩,占总数67.3%;机运占农田总运量的80%以上;机脱达到161万吨,占总数的53%。
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展顺利。1995年,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481项,扩大改善水浇地66
万亩,发展管灌10.5万亩,微灌1.32万亩,完成渠道防渗323公里;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9处高
标准自动控制果树微喷工程;引进美国技术建成1处脉冲式微灌工程,完成水利基建工程12项;全
年水利建设总投资2.54亿元。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1994年经科委系统评审农业科研获奖项目55项,其中省级二等奖6项,三
等奖12项;市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7项。科研成果115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2
项,国内先进水平61项,省内先进水平52项。推广项目130项,增产粮食2.1亿公斤,增产果品
1.5亿公斤,增产水产品2400万公斤。1995年,全市获奖项目43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
2项,三等奖12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科研成果133项,其中达到国
际水平4项,国内先进水平60项,省内先进水平30项。推广项目150项,增产粮食2.2亿公斤,增
产果品1.8亿公斤。1995年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积极推广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配方施肥、
良种良法配套、小麦精播、地瓜脱毒、病虫害防治等十大粮食增产技术。有1万名农民接受了绿色证
书教育,422名农民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推广养殖新品种虾夷扇贝3000多亩,引进和推广加拿大
扇贝3万亩,亩增效益20%以上,推广“烟杂1号”海带新品种养殖100多亩,比普通品种增产1
倍以上;全市10多万亩虾池有9万多亩推广了综合养殖新技术,基本扭转了虾池亏损的局面。推广
了板栗“六个一”栽培技术10万多亩,引进开发了银杏、无花果等果树新品种;嫁接良种板栗、银
杏等达到300多万株。
(徐孟贤)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 “八五”期间,全市围绕粮油、果品、水产、畜牧、蔬菜五大支柱产业,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
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一是建设生产基地。具体实施了“412”基地建设工程(即市
里抓40个市级基地,每个县市区抓10个县级基地,每个乡镇抓2个乡镇基地),并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外商合作搞开发。1995年,全市已建立各类生产基地643个,面积419.1万亩,其中市级基地
40个,面积88.8万亩;县级基地137个,面积159.9万亩;乡级基地466个,面积170.4万亩。二
是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本着“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的原则,通过“挂、
靠、联、改、扩、建”等形式,采取资金、技术、人才集中扶持的办法,培植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贸
易骨干龙头企业。到1995年底,40个市级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4.5亿元,创汇1.6亿
美元,带动基地300多万亩,农户100多万户。三是建立健全产业化运行机制。利益调节机制,通过
实行契约化管理、股份合作制、建立风险基金制度等,使产业化各环节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
沾、联心联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服务保障机制,重点抓了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在生产、
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全程服务和供销合作社等1000多个中介组织的服务,科技推动机制,通过发展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档次。1995年全市已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2种,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国家、集体、企业、
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加大对龙头企业投入,壮大实力;宏观调控机制,通过搞好规知布局、组织协调、
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于希明)
【25处重点多镇开发】 199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第一轮26处重点乡镇开发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同时确定,全市再抓25处贫困乡镇,实施第二轮重点开发。三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包帮单
位通力合作,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重点乡镇农业综合开发。一是市、县、乡三级都成
立了重点乡镇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加强对重点乡镇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还
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重点乡镇开发的优惠政策,并确定44个市直部门与重点乡镇结成对子,实行对口
扶持。二是因地制宜,选准经济发展路子。各乡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
中心,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果、畜牧
和蔬菜生产,发展乡镇企业,开发庭院经济,建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格局,培植各种类
型的生产专业村和专业户,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三是市直包帮单位认真负责,从各方面扶持重点乡
镇加快发展。各包帮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重点乡镇筹集资金、联系物资、提供技术、引进项
目、培训人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年来,市直包帮单位共为重点乡镇筹措资金2.72亿元,提供
化肥3066吨,柴油515吨,煤炭500吨,研制开发新产品43个,完成技改项目50个,新上项目16
个,提合理化建议210条,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650期,培训人员52.4万人。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重点乡镇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1995年,25处重点乡镇粮食总产量达到3.08亿公斤,比1992年增
加2711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5.8亿元,比1992年增长35%,增幅比全市高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所得达到1920元,增长161%,增幅比全市高30个百分点;村集体积累人均占有达到365
元,增长135%,增幅比全市高59个百分点;村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占有达到532元,增长177
%,增幅比全市高37个百分点;果园面积人均占有达到O.73亩,增长74.8%,增幅比全市高52个
百分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新成果。经市县两级考核验收,25
处重点乡镇全部达到或基本达到了市里制定的考核标准,完成脱贫任务。
(王树海)
【农村奔小康】 “八五”期间,烟台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奔小康作为统领农村工作的总抓手,选准
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实施力度,促进了全市农村奔小康快速、健康发展。
在宏观指导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坚持实事
求是的原则,牢固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尊重群众的意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
而行,行不通、办不到的事情决不强加给群众。到1995年底,全市有8个县市区、165个乡镇和5318
个村达到小康标准,分别占县、乡、村总数的66.7%、85.4%和80.9%。
(王德祥)
【股份合作制蓬勃发展】 1990~1993年,先后在海阳县、莱阳市进行了试点,1994年,市委、市
政府在莱阳市召开了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现场经验交流会,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试
行意见》。到1995年,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项目)发展到1.3万家,股东57万个;股本金总额
55亿元。烟台市农村股份合作制主要有三个特点:①股份合作制已进入农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形式。全市种植业股份合作制项目已发展到1523个,股本金达1.1亿元;
林业252个,股本金达O.2亿元;水产业923个,股本金达1.2亿元;畜牧业412个,股本金达O.6
亿元;农产品加工业1682个,股本金达6.8亿元;流通服务业4886个,股本金达6.6亿元;②股份
合作制突破了集体投股的单一格局,发展模式呈多样化。在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组织中,集体控股
的企业(项目)3858个,占30%;集体参股的3215个,占25%;社会持股的1671个,占13%;私人
组股的4115个,占32%。③股份合作制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一是制定了股份合作制章程;二是健
全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领导机构;三是进行了资产评估,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严禁集
体资产的流失;四是理顺了分配关系,使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项目)的规范率达到80%以上,
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曹玉汉)
【创农业名牌工作】 1994年,在全市开展了“创农业名牌年”活动,1995年,市政府又提出“骨
干、名牌”带动战略,把农业创名牌工作正式纳入全市创名牌工作的议事日程。据不完全统计,到
1995年底,全市累计投资1.4亿元,引进农业新技术150多项,新品种170多个,农产品精深加工
设备100多台(套),创出了红富士苹果、山东梨、大樱桃、速冻蔬菜、浓缩果汁、龙口粉丝、龙丰伊
面、海珍品等30多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烟台市连续两年在全国果品评优中取得优异成绩。1994年
获得了前20名中的15个位次,包揽了前7名;1995年又获得了30枚苹果金牌,包揽了苹果金牌的
前16名。在抓好名牌产品开发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名牌产品的宣传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舆论
工具和展销会的机会,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覆盖面。在1995年第四届
世界妇女大会上,烟台苹果被指定为大会专用苹果。另外,积极做好名牌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依法
保护名牌,到1995年底,全市已有60多个农产品的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了册。“皇家牌”、“鲁冠
牌”、“润飘牌”苹果、“鲁霞牌”扇贝、“龙大牌”蔬菜、“双塔牌”粉丝等产品的商标还抢先在
美国、日本、加拿大、阿联酋、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注了册。
(房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