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6&rec=68&run=13

【综述】 1994~1995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总体环境质量、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
目标,坚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一齐抓,认真实施CCP系统工程,开展
城乡一体化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抓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
加快解决影响对外开放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环境问题。重点加快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建设,
全市增加集中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烟台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20.55%。关停并转了烟台钢厂、烟
台机床附件厂、烟台电厂甲站机组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全市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不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各城镇饮用水源水质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继续对夹河、黄水河、罗山河、五
龙河、东村河、北河、小鱼鸟河、抹直口湾、海庙后湾、庙岛湾、庵里水库等“七河三湾一库”进行
环境综合治理;对乡镇企业实施了与县属以上企业同样的管理,严格禁止“五小企业”,遏止了农村
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两年中,CCP系统工程共投入环保资金11.4亿元,完成环境建设项目和
污染治理项目300多个。在全市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增长下,保持了全市总体环境的基本稳定。同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断加强了环境法制建设,深入开展领导决策层、企业法人层、
中小学生层、社会公民层四个层次的环境法制教育,连续两年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深化完善了
环保目标责任制,全面推动了环境监理员制度,严格了环保执法监督,深入开展了打击取缔非法提金
工作,巩固发展了环境保护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刘新民)
【“266”环境整治】 1995年初,为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市政府提出要用3年时间实施“266”环
境整治,即保护好夹河、黄水河两个重要的饮用水源,综合整治徐家店镇、沙河镇、古柳镇、诸由观
镇、北沟镇和只楚镇6个区域的水泥粉尘、烟尘污染,加快治理全市现有6个麦草制浆造纸厂的黑液
污染。抓好“266”环境整治是改善全市环境质量和对外开放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全市环境保护工作
的重中之重。按照市政府确定的“三年大见成效”的治理目标,各有关县市区、有关单位,加强领导,
加大措施,狠抓起步年各项任务的落实。对夹河、黄水河两个饮用水源,增加监测点位10个,增加
监测频次120次/年,加强了质控管理和现场监理密度,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土法炼金违法活动,
开展了常年打击,保持了饮用水源符合国家标准;对6个麦草制浆造纸厂,采取转产、改变原材料结
构、提取木质素等方法,平均减少污染负荷30%;6个区域的水泥粉尘、烟尘污染,也取得良好成效。
(刘新民)
【环境保护机构建设】 1994年底,国务院批准成立莱山区后,为加强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市委、
市政府决定在莱山区成立烟台市环境保护局莱山分局,该分局由烟台市环保局派驻,行使莱山区环境
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1994年,莱州市、龙口市率先在工业比较发达、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建
立了由人事部门定编、环保部门派驻的乡镇环保专管机构。在此基础上,1995年又有莱阳、海阳、
招远、芝罘等县市区在有关重点乡镇设立了环保分局或环保所。乡镇环保专管机构的设立,有力地推
动了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
(王文祥)
【环境监测与科研】 全市环境监测系统有市级环境监测中心站1个,县级环境监测站12个。到1995
年末,共有监测人员239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35人,高级工程师13人,工程师46人,
助理工程师130人。拥有离子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红外光谱等监测仪器、设备150余台套。
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声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及排污收费监测、污染事故
仲裁监测等业务。全市整体监测水平居全省前列,烟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是国家首批优秀实验室之一,
多数县级环境监测站为省先进监测站。在环境监测方面,1994~1995年全市共取得各类监测数据
195723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11个县级监测站顺利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完成了大沽夹河和门楼
水库省控监测点位的认证工作;建立了监测数据的计算机传输网络,使全市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工作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有77人参加了省组织的监测项目样品、理论考核,化验员持证上岗人数达296人
次。在环境科研方面,全市共完成环境科研课题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15个。其中,《烟台市环境污染
经济损失估算及环境保护对策的费用效益分析》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环保局科技进步一
等奖;《烟台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研究》获省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光合菌处理啤酒废水
及菌体应用研究》获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有关单位联合研制的“HL型常温多功能磷化液”分
别被国家科委、国家环保局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1996年度国家环境保护
最佳实用技术推广计划项目”。
(王伟 王文祥)
【长岛生态环境建设】 长岛县坚持把美化海岛、维护海岛生态平衡、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作为
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在全社会形成了“富靠海、美靠海”的发展意识,积极构建“人爱鸟、鸟护
林、林涵水、水养人”的良性生态循环圈,建设海上生态县。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地走出
一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的立体生态型养殖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养殖生物“食物链”,净化了养
殖海域水质,保持了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绿化,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4%,是全
国人工造林率最高的县份,人均占有林地600平方米、绿地100平方米。林茂聚群鸟。长岛成为驰名
的候鸟驿站。每年春秋两季栖息迁徙的候鸟有240余种、数百万只。其中受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贵
鸟类49种,世界“濒危动植物红皮书”所列重点保护鸟类11种。为爱鸟护鸟,长岛县把每年9月
15日~10月15日的候鸟集中迁徙期确定为全县“爱鸟月”,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设立了鸟类
救护中心。通过爱鸟,达到了护林的目的,1982年长岛松毛虫株率高达50%,现在基本上消灭了松
毛虫。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长岛对雨水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全县屋檐接水户达4000
多户,年蓄水量6万立方米,城区硬化路面基本都配套了蓄水池,每年为工业、建筑、旅游、绿化等
提供用水1万多立方米,还先后修建引水环山渠5000多平方米,水库、塘坎44座,治理水土流失面
积1l平方公里。由于长岛县坚持抓生态建设,形成了“青山、碧水、蓝天”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
先后被省政府和国务院列为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
年获全球“环境500佳”提名。
(刘新民)
【环境质量状况】 1995年,市区和各县市政府驻地城镇大气中,三项主要指标基本符合国家《大
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二级标准;全市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O.166毫克/标立方米,芝
罘区年均值为O.262毫克/标立方米,与1994年(O.259毫克/标立方米)比较,上升1.2%;全
市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36毫克/标立方米,芝罘区为O.120毫克/标立方米,与1994年(O.114
毫克/标立方米)比较,上升5.3%;全市氮氧化物年平均值为O.024毫克/标立方米,芝罘区年
均值为O.034毫克/标立方米,与1994年持平。全市地面水环境质量较以前有所改善,符合GB3838—88
三类标准;夹河和12个县市区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良好,基本上未出现超标现象。夹河入海口、
五龙河中上游、黄水河上游、界河和辛安河水质均有超标现象。全市各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且
基本稳定,但港池、河口和部分海域近岸污染较重。全市城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在64.4~74.2
分贝之间,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环境噪声中,交通噪声所占比重有下降趋势,但生活噪声有所
上升。全市降水PH值范围为4.20~8.90,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现过酸雨,与“七五”期间和
“八五”初期相比较,全市酸雨频率下降趋势明显。总的结论是,全市环境污染总体水平不高,污染
问题基本得到控制,有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
(王伟 王文祥)
责任编辑:吴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