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6&rec=27&run=13

【综述】 1995年,莱阳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
值完成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亿元,分别增长10.2%、
30.3%和29.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全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5
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出口创汇1.0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地方财政收入8228万元,比上年增长18.2%;上缴支出9897万元,
比上年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495元,比上年增加2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8
元,比上年增加422元。到1995年底,全市总人口为89.7万人,比上年末略有减少,人口出生率
8.48‰,人口自然增长率2.21‰。(主要经济指标,由莱阳市统计局提供)
农村经济全面增长。围绕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全市上下以增加农产品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为基本方向,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食品加工出口为工作重点,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
了较快的发展势头。1995年,全市农村总收入124.2亿元,比上年增长44.5%;粮食总产47.1
万吨,增长3.6%,花生总产7.9万吨,增长6.8%;蔬菜总产71.7万吨,增长6.7%;水果
总产16.4万吨,增长3.8%。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紧紧围绕“抓骨干、创名牌、上档次、增效益”,加大“三改一管”力度,
工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1994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97.1亿元、实现利税2.2亿元
的基础上,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实现利税4.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8%和26.5
%。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机械汽车、食品加工、家用电器、资源开发四大产业的
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入8.4亿元,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9个。永
立集团的薄壁镀铬缸套项目总投资达1亿元,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首家该种产品的生产企业。按照优势
互补、互利互惠、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扩大了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联合挂靠,加强了同中西
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全市共对口洽谈项目110个,引进项目14个,引进资金3895万元,引进设备
177台套,在中西部地区合作建厂19个。
第三产业日趋活跃。1994年,全市规划改造了大黑石埠粮食批发市场、姜疃禽蛋市场等14处市
场;投资9000万元开发了七星路、清水路、金山路三条商业街。1995年,又投入建设资金7800万
元,对三条商业街和两大批发市场进行了配套建设。第三产业的基础设施水平处于胶东县级领先地位,
其中大黑石埠粮油批发市场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在长江以北省市已颇有影响。国合商业的大经贸格
局初步形成,先后与700多家大企业、大公司建立了总经销、总代理业务,代理经销品种达760多个,
在市外设立窗口800多个。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各类个体业户由1994年的2.4万户发展到3
万多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00多户,从业人员6.1万人。
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1994年,全市组织外出招商活动12次,合同利用外资5500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289万美元;社会出口商品供货总值10.2亿元,出口创汇5891万美元。1995年,
全市新批建利用外资项目7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7044万美元,出口创汇1.08亿美元。在组织劳务
输出、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和农业生产资料保税仓库运营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各项政策进一步深化。在农村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积极推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成功探索走出“三个一”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即:一条路子,坚持走农业
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一个体制,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一个
载体,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到1995年底,全市组建起各种类型的合作社270多个,入社农民9.5
万户。农村合作社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卖难买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
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商品化水平。莱阳市深化农村改革的做法,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省及
烟台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在企业,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重视和加强了股份制改制企业
的规范完善。以兼并、划转为主要手段,加快实施战略性改组,先后对10家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活
化资产1亿多元。
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94年,拓宽整修了丹崖路、大黑石埠市场路、赤万路和部
分乡村公路,新完成市区道路硬化面积8.93万平方米;完成了柳沟铁路立交桥的施工建设。1995
年,又投资1290万元,完成了莱穴路路基工程;投资900万元,改造硬化县乡公路25公里,使公路
通车里程达到476.6公里,道路硬化率达到32%;完成了城区第二条供水复线工程,日供水能力达
到9万立方米;投资2600万元,开工建设了1处220千伏、1处110千伏和2处35千伏输变电工程,
全市供电量达到4.2亿千瓦时;城乡电话通讯实现了程控化,电话装机容量达到3.4万门,电话普
及率达到每百人2.07部;同时,完成了8个中心集镇工业小区的规划设计。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以全民文化教育为主线的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纳入了经常化、系统化、多
样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全市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科技工作被国家科委正式命名为
“全国科技先进市”。教学成绩突出,1995年,全市高考录取学生1393人,中考录取学生1048人,
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卫生工作获“省级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单位”称号,卫生防疫跨入全省先进行
列。社会秩序稳定好转,全市社会治安案件发案率比1994年下降12.7%,刑事案件发案率比1994
年下降17.2%。
(官振利 盖松亭)
【全民文化教育成效显著】 1994年初,莱阳市认真总结已坚持了3年的农民经常性、系统化教育
工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全民文化教育。全民文化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邓小平
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实现社会秩序的长久稳定、加快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目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
会主义新人为目标。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层、四化、五项工作”。“三层”,指在教育对象上,
要抓好农村、机关企事业和学校三个层面。“四化”,指在教育方法上,要抓好4个层次。一是教育
内容系统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道德,从时事政策到法律法规,从文明常识到行为规范,从经济理论
到致富技能,都做出系统规划;二是教育时间经常化,就是坚持常年抓、不断线,形成制度;三是教
育形式多样化,就是在搞好灌输式、输导式教育的同时,采取演讲、电化教育、文体活动等形式,把
教育搞得生动活泼;四是集中教育形式规范化,就是为集中教育设计一套比较固定、比较严格的教育
程序。“五项工作”,指在教育的组织和领导上,要抓好教材编写、教师配备、基地建设、活动开展
和组织领导等5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副书记任组长的全民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市委
宣传部负责总的协调和实施,教委、机关党委、党校、工委、农委、内贸委、科委、团委、妇联等部
门共同参与。乡镇、村庄、企业、学校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了组织体系上下贯通。市里
成立了教材编写班子,先后编写了《谈礼仪讲道德》、《爱国主义知识》、《民主与法制》、《实用科学技
术》、《梨乡儿歌选》等十几种教材。其中《谈礼仪讲道德》在全市发行6万多册。各乡镇、村庄和企
业还根据各自的实际,编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实用教材。全市各级还从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党政
干部、大中专院校教师、科技人员和企业家中,选聘专职兼职教师3000多人。全民文化教育的常年
坚持,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莱阳市全民文化教育工作得到了中央、省、烟台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1995年被中宣部列
为向全国各大新闻单位推荐的30个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之一。
(李勇)
【农产品加工出口业蓬勃发展】 “八五”初期,莱阳市委、市政府调整了经济工作思路,提出以食
品工业作为发展乡村工业的基本方向,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出口企业。1993年又作出加快农产品加工
出口企业发展,带动农业开发开放的决定,提出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的“金字塔”式结构和
“3510”工程。“金字塔”式结构,是莱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结构的形象比喻。即在农业和农
村经济产业化中,塔上层是一批食品加工出口销售企业,塔中层是一批为加工出口销售企业配套的原
料采购和初加工企业及农户、个体户,塔基层是种植业、养殖业等原料生产基地。“3510”工程,是
莱阳规划的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方案。具体内容是从1993年到1995年,建成投资500万元以上的
食品加工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30个,投资100—500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50个,投资50—100万
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0个。这一思路的明确和实施,使全市的乡村工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质量向前发展。1995年,市乡村三级工业的固定资产由1991年的6.21亿元增
加到19.4亿元,其中食品工业由1.38亿元增加到6.5亿元;三级工业利税由1.1亿元增加到4.8
亿元,其中食品工业利税由1236万元增长到1.6亿元。1995年,以速冻蔬菜为主的食品加工出口
量达到10万吨,创汇1.01亿美元,居全国县级之首。食品工业的迅速崛起,对莱阳区域经济发展
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影响之一,推动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从1991年到1995年,莱阳蔬菜由
10万亩发展到25万亩,水果由30万亩发展到50万亩,养殖业亦呈现高速增长。这期间,粮田面积
虽然压缩了一些,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粮食总产稳中有升。影响之二,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
转移。食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吸纳劳动力,而且间接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也很
大。据初步统计,莱阳为食品加工业配套的种、养、加及运、销等方面,共吸纳劳动力8万人左右。
影响之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食品工业的发展,吸纳了较多劳动力,增加了城镇人口,提供了
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扩大了第三产业的市场容量。1995年,莱阳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3.3亿元,
是1991年的近6倍。
【农村合作社工作得到健康发展】 自1994年底开始,莱阳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马克
思主义合作理论为指导,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以引
导农民自我组织和以供销为主的国合商业转轨变型为重点,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推进农
业现代化建设为基本方向,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社。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多种形
式,一个体系”的总体思路。一个目标,就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
机制;两个重点,一是组织农民参与和组织合作社,二是国合商业特别是供销社转轨变型,与农民结
合兴办合作社;多种形式,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合作社就兴办什么样的
合作社;一个体系,就是在纵向上以产业和产品为主组建专业社,在横向上以行政区域为主组建联合
社,或者叫综合社,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合作社体系。农村合作社组织首先在照旺庄镇祝
家瞳村发起,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宇敏对兴办合作社认识早,行动快,率先组织本村农民办起了第一个
农村合作社一莱阳宇敏蔬菜供销合作社。农村合作社组织的产生,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
求,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在全市产生很大的轰动,仅一个多月时间,照旺庄、沐浴店、穴坊、古柳、
赤山、谭格庄、柏林庄、姜疃、团旺、大夼、龙旺庄、河洛等乡镇,农民自发组织各类合作社50多
个。农村合作社的兴起,对以供销社为主的国合商业企业以很大的启示和震动,敦促国合商业企业迅
速放下了“官办”的架子,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千方百计向农民回归,争抢合作社组织者地位,
与农民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带动国合商业企业转轨变型。到1995年底,全市共兴办各类合
作社270多个,入社农民9.5万户,入社股金5295万元。莱阳兴办农村合作社工作所以能够健康发
展,关键是市委、市政府在工作指导上牢牢把握6条原则。(1)经济组织原则。合作社是农民自己办
的集体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依法登记,照章纳税,承担经济和民事责任。(2)自愿原则。入社自愿,
退社自由。(3)为社员服务的原则。合作社在内部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社员购买生产资料和销
售农产品提供服务。(4)民主管理原则。社员权利平等,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以交易量为依据
的分配原则。以社员购买合作社商品和向合作社交售农产品的交易量为主要分配依据,股金分红不
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6)培训原则。定期对社员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莱阳兴办农村合作
社的实践,初步产生了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强产供销之间的
联系,为产业化提供了有效载体。三是提高社会服务程度,完善了双层经营体制。四是促进城乡结合,
为国合商业转轨变型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莱阳兴办合作社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省及烟台市
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盖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