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6&rec=25&run=13

【综述】 “八五”期间,莱州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较发达、发展活力较强的县(市)之一。全国
第一、二、三届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100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高县(市)第五位,全国民
营科技密集区,国家卫生城市。
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5%,比“七五”末的1990年增长179.6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8%、18.27%和15.24%,分别比1990年增长133.41%、159.82
%和321.03%。工农业总产值167.9亿元,比上年增长9.3%,比1990年增长306.24%;其中
工业总产值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9%,比1990年增长333.52%,农业总产值39.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1.05%,比1990年增长228.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2.74亿元,比1990年
增长175.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比1990年增长166.02
%。外贸出口收购总值17.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8%,比1990年增长836%。完成财政收入1.54
亿元,比上年增长23.31%。1995年底全市总人口为87.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O.06万人,增
长-O.07%,比1990年增加-O.46万人,增长-O.52%;其中农业人口77.26万,非农业人口
18.3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
农村经济。1994年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政策和指示,在不放松粮
油生产的同时,狠抓了“两水一牧”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了乡镇企业“688”工程,实现了
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三个增长的目标。1995年,在“平原稳粮油、山区抓林果、沿海攻
水产、面上搞畜牧”的农业发展思路指导下,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农业三十工程”、“畜
牧业百、干、万工程”、“水产业四个一万亩养殖开发工程”和“乡镇企业‘高’字突破、二次创业
工程”,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特色农业初具规模。莱州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月季花之乡”,金
城镇被命名为“扇贝之乡”;过西镇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鲈鱼生产基地。农业创名牌活动,成效显著,
莱州市首次参加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共获6枚奖牌,其中果品获3个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
“掖单4号”玉米良种获银奖。“掖单”、“西星”牌系列玉米种、“小草”牌无毒苗木、“华星”牌大
白菜良种和“龙潭”牌大姜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全国防护林现场会在莱州市召开,标志着全
市的林业管理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与“七五”相比,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建设加快了进度,特
别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全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2628元,比上年增加30.16元,
比1990年增加1696元。
工业经济。1994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不断加大技改投入,
全市完成技改投入6.88亿元。1995年,继续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骨干、名牌两大带动
战略,开展了“管理效益年”和“降低总成本一个百分点”的活动。市属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率比上
年降低1.33个百分点。宏祥系列产品和西由光明铅笔芯,创国家级名牌,市服装厂的欧斯卡衬衫荣
获“中国精品衬衫”称号,莱州特瞎、光州啤酒、橡胶轮胎、施工升降机、高压钻探机等均为省和烟
台市名牌产品。草艺品、银磊集团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集体商标。莱州市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家县级市
参加了全国质量认证产品展览会。1995年全市完成技改投入5.7亿元,其中市属工业完成1.2亿元,
比“七五”末增加一倍。市印刷厂引进全自动凹印机项目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投产的目标;棕榈油
项目已破土动工,望儿山金矿深部开采项目完成施工设计,并达成合作开发协议;乡镇工业完成技改
投入4.5亿元,环日钢瓶和宏祥冰柜等共14条先进生产线,全部运行投产。在企业改革方面,1994
年根据烟台市提出的市属企业三个“三分之一”、乡镇企业“四个层面”的总体要求,重点在国有资
产管理、企业干部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配套完善,促进了产权改革由点的突破向纵深发展。
1995年,企业经过改组和改制,已形成规模经济。以骨干企业和骨干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
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先后重组了黄金、石材、化工、滑石、东方汽配、大海食品等大型企
业集团,全市企业集团总数达47个,其中市属企业集团18个。市畜禽集团和外贸公司联合组建的大
海食品集团,为省内县级外贸改革首创,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1995年底,改制
企业达1725家,股本金总额达19.5亿元。与“七五”相比,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乡镇企业进一
步发展,乡村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2%。工业资源导向型的黄金、盐化工、建材、食
品等优势产业,已经形成。机械、电子、汽车配件、建筑装饰等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
基础工业建设成效显著,自来水供水量比“七五”末翻了两番;新建110干伏输变电站2座,35千
伏输变电站6座,总容量达lO.59万千伏安,使输变电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基础工业项目的建成,
大大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外经外贸。1994年坚持以“两大两高”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
出口贸易的领域和渠道。1995年,又探索出与国外大商社、大企业、大财团的联系与合作的新途径。
成功地举办了第六届月季花节、'95莱州国际友人金秋联谊会和迈向“九五”莱州发展恳谈会等三次
大型外引内联活动,特别是莱州市与韩国北济州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创省内县级市对外关系史首
例。全市由出口供货型和外贸依赖型企业向自营出口创汇型企业转变,由来料加工企业向合资企业转
变,并兑现三资企业返销合同、垄断经营资源型出口产品、集约生产龙头和名牌出口产品。全市完成
合同利用外资额62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0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4%和5.5%;
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5倍,并在烟台市首次涌现出自营出口企业创汇突破千
万美元的市工艺品集团和三资企业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的朱桥皮件厂。
第三产业。1994年发动国营、集体、联体、外资一齐办第三产业,市投资300多万元改建农村
商品市场5处,新增金融机构19处,城市载体功能日趋完善,电话交换机总量达3.5万门。三条商
业街正式投入运营,新增商业网点4000多个,市场体系发育步伐进一步加快。1995年,继续加强市
场建设和发展个体私营绎济。市场交易额达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059
户,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位居烟台市各县(市)、区榜首。市区南关市场完成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蔬菜
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南关、北关生活小区市场已在规模设计中。“菜篮子”工程初见成效,全市新上
冬暖式大棚200个,成立了“副食品服务中心”,市区蔬菜价格基本稳定在低于烟台市平均水平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底莱州港累计投资达1.37亿元,一个三千吨级杂货泊位主体工程已
经完成,万吨级泊位水下工程已竣工;莱州港被批准为地方港立项,一类开放港口已完成省内批准手
续,大连海运集团已决定开辟莱州至大连滚装航线。自来水复线东线三期工程完成总投资额的75%。
总长54.4公里的海莱路莱州段和文三路正式通车,环海公路已开工修建三山岛以东至金城段。一万
门市话扩容工程已经结束,邮电大楼已完成土建工程。市区改建双电源和土山 110千伏输变电站工
程已全部完成,并开始筹建柴油调峰电厂。城区市容美化,完成月季花长廊和文昌广场的建设及绿化
任务,铺草坪面积达7万平方米。莱州市获全省城市“三上”活动“齐鲁杯”特别奖,全国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和分管市长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长荣誉称号。
社会事业方面。科技事业,全市实施烟台市级以上各类科研计划项目65项,取得科技成果40项,
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成果奖222项。新增民营科技机构44家,总数达180家。莱州市被国家命名为全
国首家“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
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教育事业,市投资兴建的“文峰中学”已建成招生,莱州市级职业学校已
经批复;1995年基本扫除文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并通过省政府验收;高考取得优异
成绩,升学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职业和成人教育培训达30万人次。文化事业,新建市博物馆、图
书馆已竣工交付使用,市广播电视中心主体土建工程形象进度已完成60%,东南山区有线电视光缆
传输工程已开工。长达140万字的《莱州市志》即将出版。环境保护事业,1995年,顺利通过全国
第三次卫生城市大检查和环保CCP工程暨省、市长目标责任验收。福利保障事业,全市农村实现了社
会养老保障、救灾扶贫、优抚安置、五保供养等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并有了法律保障;社会基本养老
保险、失业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险事业,运行良好。
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8.4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亿元;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9.5%,比
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
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2.2件/万人,实现了万人2.5件以内的控制目标。
(莱州市政府办公室)
【出口创汇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到1995年底,累计批准利用外
资项目345个,合同利用外资额2982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5452万美元;累计投产三资企业达
150多家。“八五”期间,外经贸部门始终把办好现有三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出口创汇作为
工作重点抓在手上,取得显著成绩,1995年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0208万美元。
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典型树样板,集中精力抓骨干企业的出口创汇,总结推广了市工艺品
集团、荣华塑料有限公司、庆仁灯具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搞好出口创汇的做法和经验,全年涌现出
17家出口创汇超100万美元的企业。其中,有3家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构成全市出口创汇
的主要支柱。二是加强了三资企业的后期管理。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从狠抓资金到位率、开业投产率、
销售利税率、出口创汇率入手,按国际惯例规范三资企业}同时,市外贸委、工业委、计划委等部门,
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了办事效率,主动给企业提供了高效、优质、全方位“一条龙”服务。三是
建设了一个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
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系统的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了
更加宽松、优越的环境。
(莱州市外经委)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全面推动科技进步】 莱州市在全面实施“科教兴莱”的同时,积极适应市场
经济两个转变,把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事业作为科技兴市、加快发展的措施牢牢抓在手上,使其走上了
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迅猛发展之路,被舆论界誉为“莱州现象”。“八五”期间,全市12家
民营科技企业分别进入全省“三十”强和省级“优秀民营科研机构”行列,2家被列为全国民营科技
百强企业,莱州市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
市委、市政府针对民营科技的发展,大力实施“扶、帮、推”工程。政策上“扶”,先后出台了
《莱州市民营科技机构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等多种政策,从资金、税收、成果评奖、职称评定等
13个方面放宽口子,倾斜扶持。管理上“帮”,遵照“量质并举、协调发展”原则,把规范管理和
优质服务当做保障民营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发展上“推”,促其参与国际竞争,
发挥民营优势,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并且根据民营科技机构的自身条件,引导建立四种发展模
式。一是以农业为主的“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模式;二是以国有企业为主
的“厂所分离,公助民营”模式;三是以乡村企业为主的“一厂一所、以所带厂”模式;四是“筑巢
引凤,借鸡下蛋”模式。1995年全市民营科技组织已发展到186家,门类涉及一、二、三产业,从
业人员176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00多人,固定资产11亿元,流动资金12亿元,承担的各
级科研计划150多项,取得了包括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成果103项,获烟台市以上科技成果奖
51项;自身效益突破3亿元,累计获社会效益350亿元。
(莱州市科委)
【农业“三十”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 1995年,农业的骨干带动战略实施得力,“三十”工程取
得突破性进展。十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效显著。全市确定了市畜禽集团总公司、大家乐食品有
限公司、种子集团、金城浅海养殖等10个加工企业为骨干,开展了挖潜、突破和创新活动,全年共
加工各类农产品2.97万吨,完成产值3.65亿元,实现利税8972万元,出口创汇1123.9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1.3%、23.7%、34.1%和41.8%。其中,市畜禽集团总公司加工肉鸡9030吨,
完成产值145000万元,实现利税1650万元,出口创汇520万美元。十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有了长足
的发展。扇贝基地,养殖面积达1.2万亩,总产5.7万吨;优质果品基地,新增果园9900亩,改
接换头5000亩,总产6万余吨;作物良种基地,繁育面积40万亩,制种310万吨,形成繁育、推广、
经营、服务于一体的良种生产体系;浅海立体混养基地,放养面积9500亩,总产1121吨;无毒苗木
基地,育苗1200亩、出苗1000万株;还有大姜基地、肉食鸡基地、黄牛基地、花卉基地和名犬基地
等。十大农副产品创名牌成就斐然。“掖单”牌、“西星”牌玉米系列良种,“小草”牌无毒苗木、“华
星”牌大白菜和“龙潭”牌大姜均在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莱州市荣获“中国月季之乡”,金城镇荣
获“中国扇贝之乡”称号。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小草沟园艺场的“红富士”苹果、店子乡马
家夼的“新红星”苹果、南十里乡土家沟的“玫瑰香”葡萄获金质奖;小草沟的“千秋”苹果、市农
科所的“掖单4号”玉米种获银质奖;夏邱镇南段的“莱选1号”桃获铜奖。在省果品评优会上,莱
州有3个样品被评为特优果品,4个样品被评为省优果品。在烟台市第二届果品评优会上,莱州获1
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这些名优评奖活动,加快了莱州市农业市场化、
产业化进程。
(莱州市政府办史志科)
【以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不断深化企业改革】 1995年底,全市组建企业集团47个,其中市属企
业集团17个(含省级集团1个),乡镇企业集团30个(含国家级集团3个,省级集团21个)。全市改
制企业1725户,市乡两级改制企业总数分别占同级企业总数的77%和83%。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
制改造832户,股本金总额19.5亿元。企业改组方面,全市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
以资产为联接纽带,打破地域、所有制和隶属界限,重点推行了六种模式:一是以资产为纽带,实行
强强联合组建集团。山东环日集团与山东鲁庆橡胶集团优势互补,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了“山东雄鹰
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达1.5亿元。二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行强弱联合组建集
团。以中外合资企业银磊集团公司为龙头,兼并联合市建材工业公司、中国北方(莱州)石材出口基地,
形成了资源、加工、市场三位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固定资产达1.68亿元。三是与国家大型企业集
团开展协作,实行外挂内联式组建集团。挂靠国家东方汽车集团,以生产汽车总成“桥”产品为龙头,
由试验机总厂、仓上金矿出资组建市东方汽车配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吸收市摇臂厂、拖配厂等6
个市属企业和18个乡村企业参加。四是同行业内企业优化改组,实行联合再生组建集团。通过市授
权化工集团经营所属企业公有资产,以资产为联结纽带,组建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五是以出口企
业为龙头,实行贸工联合式组建集团。将市畜禽集团与市外贸公司联合,形成核心层,以市大海食品
有限公司、大海种禽有限公司、大海纸箱有限公司为紧密层,并吸收与市畜禽集团有较稳定经济联系
的29处乡镇兽医站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农户为成员,组建了大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六是围绕资
源综合开发,实行产品联合组建集团。在市滑石矿、玉石矿进行强强联合的基础上,又纳入了产品相
关的11个紧密层生产加工企业,同时赋予该集团行业管理职能,成立了滑石、菱镁石协会,基本把
全市的滑石生产企业联为一体,企业改制方面,市属工业利税大户,有8个进行了不同层次和程度的
外资嫁接改造。小微亏企业从实际出发,一企一策,采取了切块分离、剥离改制、出售、租股结合、
一长两厂、切块租赁、兼并和破产等改制模式。到年底,市属19户小微亏企业全部按以上样式实现
了改制。围绕企业改组,改制,先后出台了《关于继续推进企业产权改革的意见》、《关于黄金、化工、
石材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权限的试行意见》、《关于公有独资公司组织结构设置和干部管理试行
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工业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意见》、《莱州市企业家风险金使用管理办法》、
《莱州市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金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企业的改组改制,优化了资产资源配置,
提高了全市经济运行质量。
(莱州市体改办)
【矿产资源管理纳人法制轨道】 莱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矿产32种,开发利用20种。据
统计,全市现有大、中、小各类矿山企业近400家,建立起各类矿种并存的六大矿产基地。以黄金、
石材、菱镁石、滑石矿开采加工为特色的矿业生产,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矿部门强化
监督管理,按照法律程序严格登记发证,几年来,全市矿山企业持证采矿率保持100%;全面进行审
核界定矿区范围,取缔无证开采,乱采乱挖,越界超层,出卖转让矿权等违法行为和案件;监督管理
制度基本健全,各项工作逐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保护了矿山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地促进和巩
固了矿业秩序全面好转。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益,全面贯彻了国务院150号令,矿产资
源补偿费征收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对矿山企业实行全面年检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矿产品准运制度,
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莱州市委、市政府注重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坚持实施矿产资源区域管理原则,制定了“统一规
划,规模开采,垄断经营,一口对外”的开发利用方针。几年来,新增黄金勘查矿区5个,新增高岭
土储量100多万吨,海砂6000多万立方米,白云石1.4亿吨,基本上摸清了矿产资源赋存情况。莱
州丰富的矿产资源,依法严格的管理,不断巩固的矿业秩序,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九
五”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学能手杨超】 杨超,男,1960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毕业,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山东省
教育学会理事,莱州开发区玉皇中学教师。多年来,他潜心教研,教学成绩连续十年居全市首位,承
担的国家级“STS”(科学、技术、社会)等教育科研项目均获二等奖,并被中央教科所收编于《中国
教育科研成果大典》。他探索的“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教学模式享誉省内外,1993年获
“烟台市教学比武冠军”,1994年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1995年10月以全省比赛总分第一的
优异成绩被授予“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并作为全省唯一的选手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教学之
余,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其中5个项目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他本人也被国家
教委等部门授予“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几年来,曾7次在省级会议上交流经验、举行观摩课,
1994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学研讨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产生了轰动效应。1996年6月省教委
又将他的课制成“精品录像课”,在全省推广,其教育科研成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果展览
会上展出,受到好评;发表学术论文12篇,8篇获省、全国一、二等奖。1993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市
级拔尖人才”、“烟台市模范教师”、“烟台市十大杰出班主任”、“烟台市优秀知识分子标兵”、“山东
省优秀教师”、“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等。1995年5月,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省、市
电视台、报社等10多家新闻单位专题报道了他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