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6&rec=21&run=13

【综述】 芝罘区是烟台市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中心,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属城郊结合型区。
到1995年底,辖4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70个行政村、172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52平方公里,
总人口51.1万,耕地面积1663公顷,人均耕地O.0033公顷。1994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2
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8亿元;社会总产值55.4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37.2亿元,建筑业
总产值7.4亿元;工业利税1.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3061万美元,出口商品总额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985万元。1995年全区完成国
内生产总值26.6亿元,比1990年增长4.5倍,占“八五”计划的280%,年均增长40.4%,比
“七五”末翻了2.5番,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1亿元,比1990年增长7.3倍,年均增长52.6
%,比“七五”末翻了3番;社会总产值80.2亿元,比1990年增长6倍,占“八五”计划的365
%,年均增长47.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是1990年的19.9倍,年均增长376.9%;
出口商品总额5.7亿元,比1990年增长8.9倍,占“八五”计划的285%,年均增长58.3%;地
方财政收入9646万元,按可比口径,比199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
4789元,比199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2822元,比1990年增长1.2倍,
年均增长1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比1990年下降1.3个千分点。
着力改善经济整体素质,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大投入,膨胀规模。1994~1995
年全区共完成经济总投入18.2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0亿元,技改投入5亿元,新上投入在i000万
元以上的大项目27个。到1995年底,全区总产值过亿元的村和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累计达到15
个。企业产值过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街办企业累计达到5个,利润过30万元以上的居委会累计
达到10个。加大力度,狠抓调整。到1995年底,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有8个“特高效”
农业项目在省以上部委立项,芝罘区被列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和全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
区。到1995年底,工业增加值达到12.1亿元,工业设备、技术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占40%以上;
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建筑业施工面积达到123万平方米。到1995年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
到1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7%。三次产业的比例由5.1:55.2:39.7调整
到4.6:53.7:41.7。开拓市场,强化管理。在全区广泛开展了“赛效益、赛融资、赛名牌”和“扩
销促收百日会战”等活动,到1995年底,全区工业资金利税率达到9.2%,提高1.9个百分点,工
业增加值率达到26.1%,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3%,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区融进资金7亿元。全年开发新产品45项。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到1995年底,
全区完成改制企业累计达到571家,占总数的86%,组建集团累计达到17家。加快了待业、养老、
医疗、住房制度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县以上职工养老和待业“两金”统筹率分别达到98%和
100%。1994~1995年全区城市再就业3072人。农村养老保险投保面和投保率分别达到100%和96
%以上,被市政府授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先进区”称号。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发展。1994年平
均每个利用外资项目合同外资额达106.2万美元,烟台商城利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光纤光缆、
太平洋大酒店、PC钢铰线等建设项目利用国外贷款达1000万美元,烟台合金炉管厂成功地与法国玛
努尔工业集团嫁接,双方共同投资1.09亿元,其中法方投资5500万元。1995年平均每个利用外资
项目合同外资额达到115万美元,单项外资比上年增长47.5%;在新批准的25个利用外资项目中,
300万美元以上的达到6个。出口商品总额达到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烟台轻工企业总公
司取得自营进出口权。
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工作,1994~1995年全区共完
成科技投入4.3亿元,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32项,开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新成果44项,
培植产值过1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0个;只楚村高科技工业园先后被省科委和国家科委
批准为山东省唯一村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和全国第一个村办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创办了“黄河流域
九省区技术市场信息发展中心”和“山东省技术市场交易信息中心”。到1995年底,全区科技进步因
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到52%。教育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九年制义
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区中小学教学设施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二类标准。文化工作,组织开展了“双
创”和“双基”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体育工作,1995年荣获全省首届百县田
径运动会金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一名。医疗卫生工作,1995年,全区农村集体办医和合作医疗分别
达到97.8%和61.8%,顺利通过国家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的复查。
努力提高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1994~1995年全区共
完成城乡综合开发面积172万平方米和32个村的旧村改造详细规划,荣获全省村镇建设“十、百、
千”活动先进区称号。到1995年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9平方米,郊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
到24.3平方米。增加市场供给,加强物价管理,1995年零售物价涨幅控制在11.5%。狠抓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1995年荣获“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加大市
容环境卫生管理力度,1995年顺利通过城市齐鲁杯“三上”评比,继续保持了国家卫生城的荣誉。
【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芝罘区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的
一项重要内容,本着“把握区情,坚定不移,积极推进,慎重稳妥”的原则,以“转换机制,增强活
力,提高质量”为目的,坚持抓关键、抓重点、破难点,有计划、分阶段地整体推进以校长聘任负责
制、教职工定编聘任制、全员岗位责任制、经费总额包干制、校内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五制”
改革。到1995年底,校长聘任负责制、教职工定编聘任制、全员岗位责任制改革已结束,并取得明
显成效。全区中小学校的一大批政治素质优良、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高、年富力强的同志被推上了
校级领导岗位,共聘任校级领导164名,改革后,校级领导干部中,35周岁以下的达到22.3%,比
改革前提高了13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的,中学占78.7%、小学占33.8%,分别比改革前提高
了6个和10个百分点。对不称职校长实行免职或降职使用,打破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在教师聘任中,
制定了《全区教职工聘任制实施细则》,对教师严格考核,进行多轮聘任、双向选择,共聘任教职工
3557名。对不称职的教职工实行待聘、试岗制度,对417名落聘人员进行了合理分流、妥善安置,
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学校内部活力,达到了人尽其才、优化组合的目的,充分调
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在校长和教职工聘任基本结束后,研究制定了《校长工作条例》、
《学校党组织工作条例》和《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获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芝罘区针对治安环境复杂、工作难度大的特点,在定
期分析治安形势、研究对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1995年,全区刑事发
案、重特大刑事发案数与1994年持平,治安案件下降,破案率、查处率均提高20%以上,荣获全省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以落实责任制为抓手,实施综合治理一把手工程。建立和完善了与“一把手负总责”相配套的调
度通报、责任追究、检查考核、一票否决等规章制度,通过逐级签状,将全区1030多个基层单位的
综治工作全部纳入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在全区形成了“区委调度镇、街、牵头部门;综治办调度驻区
大系统、大单位;镇、街调度辖区厂企”的三级调度机制,构筑起“上下同心、配套联动”的综治格
局。以“打管控”为主线,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抓住不同季节的犯罪规律,把群众反映的热点
作为打管控的重点,分别开展了春季“打流追逃”、夏季“扫丑治乱”和“打霸除恶”、冬季着重控制
打击流窜盗窃犯罪等专项活动。全年入室盗窃、机动车盗窃、自行车盗窃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5%、
20%和41%。以夯实社会根基为重点,推进基层基础工作上档次。全区各种群防群治队伍达364支,
6680人,加上2.2万人的看门望锁队,初步形成了以巡警大队为主体,以群防群治队伍为依托的农
村、居委群防群治,厂街、军地、政企联防联治,企事业单位内部自防自治的“三防三治”体系,形
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呼应的整体网络。全区居民防盗门安装达7万多户,安装率超过90%,安装无
线报警装置1500多户,机动车安装防盗装置31000多套。市区私房出租合同管理达80%以上,暂住
人口办证57000多人,办证率97%以上。推进家庭“细胞工程”社会化建设,促进了辖区内“家安
人安社会安”。深入开展了“法律进万家”活动,全区先后举办了3期副科级以上干部法律知识培训
班,参训620多人次。对刑释解教的青少年,普遍采取立一份档案,建一个帮教组织,两个月进行一
次回访考察,办一期培训班的“四个一”帮教措施,从而降低了重新犯罪率。广泛开展了创建安全单
位、安全村和安全校院的“创安”活动。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为根本,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整顿。抓
教育,深入开展学习“5·23”英雄群体和济南交警精神,不断激发队伍的内在活力;抓机制,普遍
健全和完善了队伍考核、竞争、激励、监督等机制;抓整改,及时查处违纪行为;抓班子,带出一支
好队伍。1995年,全区有10个政法单位荣获“护航杯”,3名政法干警荣立三等功,10名荣获“十
佳卫士”称号,213名受到嘉奖。
【获全省村镇建设“十、百、千”活动先进区称号】 芝罘区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以城
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村改造为重点,深入扎实地开展村镇建设“十、百、千”活动,加速推进城乡一
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994年通过“小康县”考核验收,跨入“小康县”
行列。一是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八五”期间,全区投入村镇建设资金10亿元,用于村镇公建、
生产建筑、住宅建设、市场建设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区累计完成旧村改造、综合开发施工面积
160多万平方米。同时出现了农村兴办铁路、索道、大型游乐场等新生事物。城郊差别明显缩小,1995
年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5%,比1984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以镇为中心的城区框架逐步形成。
以黄务镇为中心建立的“卧龙外商投资开发区”,由日本工业团地、台商投资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组
成,已吸引大项目5个,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1994年黄务镇驻地配套兴建住宅8万平方米,各
类商贸、文体、科技、服务等公用建筑达13万平方米。以只楚镇为中心的高科技工业园已通过省级
鉴定,区内的汽车内饰材料、制药、电缆、精细化工等企业正在膨胀规模,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基本形成。幸福镇芝罘岛的旅游资源业开发全面起步,阳主庙、空中索道、激光枪战城等旅游项目如
雨后春笋,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旅游度假产业集中带正在兴起。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全区
村庄自来水、卫生水人口普及率达97.1%,各镇已达100%,80%的村庄实现了供水管道化。农村
卫生厕所改厕率达80%以上。村镇主要道路全部硬化、绿化、美化,全区道路人均占有面积达到5.16
平方米。全部村镇实现了电话程控化,普及率达每百人拥有14门。部分村已通上了煤气。科技、文
体、商贸、服务等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也有很大发展。全区各镇共建养老院6所,幼儿园69所,中小
学校44所,教学设施达到了国家教委规定的二类标准。4个镇全部达到全省体育先进镇标准。四是
农民住宅质量不断提高。“八五”期间,全区70%的村相继开始实施旧村改造。如只楚镇新桥村1985
年下半年开始规划建设,现已建成住宅楼16万平方米,村内形成了桃园、红果、美蓉等5个生活小
区,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环境。珠玑村从起步建设开始,坚持高标准,配套设施一步到位,水、电、通
讯、煤气、暖气、闭路电视全部采用地下敷设到户,标准高于城市一般住宅小区。
【全国第一个村办国家级民营科技园】 1995年8月,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在烟台市芝罘区只楚村建
立国家级民营科技园——烟台只楚民营科技园,这是国内第一个村办国家级民营科技园。
该园内有8个工业企业,6个民营科技机构,2000多名职工,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工程技术人
员282名,其中高级36名。他们先后与中科院联营的烟台市电缆厂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辐射交联电缆
生产线和高能电子加速器;与一汽集团联营的烟台汽车内饰集团公司,形成了为一汽集团配套生产汽
车内饰材料的生产基地;与中国医药工业公司联营的烟台第二制药厂是我国胶东地区最大的抗生素生
产基地;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烟台
生产试验基地;与宝钢集团联营的烟台鲁宝有色合金厂,开发生产的有色金属铸件系列产品,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产品除供应宝钢外,还畅销全国各大钢厂。至1995年底,这个园区已与全国科研单位、
大专院校和国有大企业联营、联合的达20多家。“八五”以来,共开发省以上先进水平的新产品32
种,其中10种填补国内空白,4种替代进口,4种被列入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现已形成
了光电通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群。1995年,完成工业产值3.7亿元,其中高
新技术产品产值占80%,实现利税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4.7%。
【东山街道办事处获中国街道之星称号】 芝罘区东山街道办事处位于烟台市东北端,南依奇山,北
临渤海。辖20个居民委员会,1个家属委员会,面积5.4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3761户,人口67301
人。改革开放以来,东山街道办事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街政建设为重点,党组织建设为保证,
在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自1986年以来,连续9年荣获“烟台市文
明单位”称号,1990年被评为烟台市“模范街道办事处”,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1995年
分别被省政府和国家民政部命名为“齐鲁街道之星”和“中国街道之星”。在经济建设中,他们充分
利用辖区内中央、省、市、区属企事业单位多的环境优势,在因地制宜培植“高、精、尖”工业的同
时,着力发展第三产业。至1995年底,街直企业已发展到20个,居办商业网点达169处。1994年
街居经济总收入达1.5亿元,1995年实现经济总收入2.05亿元,利税突破2000万元,夺取了全
市街道经济工作的三连冠。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他们建立了纵贯办事处、下属部门和单位、居委会、
居民片,横联党政工团的“四级四线”文明网络,大力倡导“团结、友爱、文明、进步”的居民精神。
涌现出文明楼院561个,文明街巷34条,文明家庭2301个,“全国先进文明小区”1个,省级文明
街区2个,市级文明街区2个,五好家庭占总户数的80%以上。街道文化站1991年被文化部评为“全
国先进文化站”。特别是他们与辖区内357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了《综合治理责任状》,实行一票否
决,并在20个居委会设立了“综治办”,建立了区域性的群防群治网络,连续10年未发生重大刑事
案件。
(高永玉 高新华 滕鹏 刘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