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6&rec=175&run=13

【烟台日报社工作综述】1994~1995年,烟台日报社紧跟市委的工作部署,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开拓创新,优质高效,各项事业取得很大发展。1994年,接办
了《烟台科技信息报》,初步形成了日报、晚报、科技报、资料荟萃三报一刊的报业集团的基本框架。
报纸宣传卓有成效。两年里,坚持“两为”方针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办报宗旨,充分发
挥日报、晚报、科技报、资料荟萃三报一刊优势,宣传力度有很大提高。1994年突出宣传了市委“构
筑大高外经济格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总目标、“换脑筋、创一流、树形象”的总要求
和“抓落实、搞突破、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方针。全年主要抓了对外开放、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
革和科技进步“三大战役”报道和烟台市“双文明”活动的报道。其中,精心策划组织的“经济运行
质量千里行”报道,行程3000多公里,历时10个月,发表稿件40多篇,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部
分稿件被《大众日报》在一、二版重要位置转载。“经济运行质量千里行”系列报道获全省“精品工
程奖”。全年陆续推出杨青松、孙世民、赵金兰、冯建治、周安吉等烟台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人
物。其中,反映赵金兰事迹的通讯《主人魂》在《人民日报》一版刊发。该年度《烟台日报》在全省
好新闻评比中名列前茅,被授予“宣传烟台突出成就奖”。
1995年,烟台日报、晚报扩为8版,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突出名牌带动骨干带动经济发展战
略、加强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三改一管”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
放等中心工作取得新成就、新经验的宣传,集中报道了全市开展的“三学”活动、“5.23英雄群体”、
全市综合整治、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等新典型新思路好作法。报社围绕以上宣传重点组织策划了“四
行”系列采访报道活动。即配合市委加大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工作力度的“垄上行”;配合市综合整
治的“街巷行”;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车间行”;突出市委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思路的“江
南行”。“四行”活动中记者转变作风、改变文风、狠刹长风,深入田间地头、车间、街道和群众之
中,写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其中“垄上行”系列采访报道获全省“精品工程奖”。该年度“三报一
刊”有74件次新闻作品获省以上好新闻作品奖和专业报好新闻奖,被授予“宣传烟台突出成就奖”。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4年以来,进一步完善经济部门承包责任制,本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
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增收力度,重点扶持膨胀广告、发行、印刷等支柱项目。同时,开源节流,
压缩各项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性开支。两年来经济收入平均以30%幅度增长,固定资产达到3100万元,
比“七五”末增长3.3倍。
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在全社实施了“双层聘任,双向选择”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职业道德教育,强
化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大力弘扬敬业、拼搏、创新、争先和一盘
棋精神,对全体编采人员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业务和微机培训。两年来有30多人获全国省市行业先进
称号。
办报条件得到改善。在烟台晚报推行了编采稿件微机化;综合管理部门实现了微机管理;建成了
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料信息库;中层干部和编采人员配备BP机;印刷设备得到更新;购置使用文字、
照片卫星传稿接收设备。使烟台日报社办公效率、记者通讯手段以及报纸信息量得以很大提高。
【庆祝《烟台日报》创刊50周年活动】 1995年9月18日烟台日报社在市政府礼堂隆重举行《烟
台日报》50华诞纪念大会。市委、国家新闻出版署、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主要领导以及人民
出版社、《新华文摘》、《江苏画刊》、《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社、威海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负
责同志和全市各界代表800多人应邀参加了纪念大会。大会回顾了《烟台日报》50年的光辉历程和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呼吁战斗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市委书记王树建、国家新闻出
版署副署长梁衡在纪念会上讲话。他们对烟台日报社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新
的更高的要求。晚上,在市体育馆,由海政歌舞团进行了庆祝《烟台日报》创刊50周年文艺演出。
【烟台日报社印刷设备上新档次】烟台日报社先后投资677万元,于1994年购置安装了北京PJ2787
一03型、PJ2787一02型彩色轮转印刷机,上海产YP4787C型大滚桶彩色轮转印刷机,大大地提高
了报纸印刷能力。不仅提高报纸印刷质量,而且迈入了印刷出版彩色报纸的新时代。
【烟台日报社代印《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社于1994年4月起正式代印《大众日报》,
1994年7月起代印《人民日报》,从而结束了胶东地区读者看隔日《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的历史。
1995年,人民日报社进行了全国26个代印点质量评比中,烟台日报社名列第一,受到通报表扬。
【烟台日报社启用计算机新闻资料管理系统】 1995年1月,烟台日报社计算机新闻资料管理系统
正式启用。该系统投资6万余元,采用4台微机、2台打字机,设有《人民日报》、《烟台日报》、《烟
台晚报》、《资料荟萃》等数据库,每天将当日出版的报纸进行分类、标引、储存于微机中。查询资料
时,只要输任何一个条件,便可快速、准确地调出所需资料,为编采人员和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优质
的服务。同时,还利用该系统编辑出版了《烟台日报》索引、《烟台晚报》索引,对本报及各图书馆、
资料室具有重要参考保存价值。
(王英斌)
【《烟台晚报》版面丰富】 1994年4月1日,《烟台晚报》改为周六刊,9月8日改为4开8版,以
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党性、贴近生活、增强活力、服务大众。主要版面有要闻版、综合新闻版、国际
版、埠外传真版、文摘版、文苑版、人物版、花季版、养生版、晚霞版、法苑版、读书版、生活版、
“哈哈”漫画版及文化空间版等,实现写、编、排全程微机化。
(张玉敏)
【《烟台科技信息报》面貌更新】 《烟台科技信息报》是面向全国发行的4开4版周报。1994年8
月,其主办单位由烟台市科协变更为烟台日报社,实现由团体办报向报人办报的转变。版面作出重大
调整,从原来侧重农村和农技的报道和宣传,转向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家庭生活等更广阔的领域,以突
出科技方面的权威性、解释生活科技的实用性、除疑解惑的知识性和引人入胜的趣味性。改版后,报
纸内容充实,信息量和报道视野日益扩大。
1995年,该报一版开展了“科技进步一百篇”的大型报道,从生活中的口服液泛滥现象到市委
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决策,力求立体化、多侧面地反映现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报纸整体质量提
高的同时,一大批有探索性和深度的新闻作品涌现出来。其中,吴殿彬同志撰写的《窗口与视野》获
全国时事论文奖和中国时事报道奖。在1994年和1995年山东省专业报评选中,本报先后有11篇作
品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数目和等级连续两年在全省地方专业报刊中名列第一。另外,该报有4
篇作品获烟台市首届东方杯新闻奖,1篇作品获山东省青年新闻奖。改版后,烟台科技信息报的财经、
帐务处理逐步走上正轨,报纸经营额逐年增长,1995年已突破40万元。1995年4月,该报还成功地
完成了全国科技精品博览会的组团工作。
(王朝荣)
【《东方时报》更名为《烟台开发时报》】 1995年9月,经上级批准,《东方时报》更名为《烟台开
发时报》,由4开8版改为对开4版,每周一期。1995年,该报社调整了办报指导思想,以宣传烟台
市对外开放、全方位开发为报道重点,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突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和
“大高外”产业开发方面的情况报道,以烟台市、沿海14个开放城市和环渤海经济圈为主要发行覆
盖区域,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一、加强编采队伍建设。3月,根据报社的发展实际,重新调整了部室,按需要对新闻专业人员
进行了编采分流,使报社整体工作做到了分工合理、衔接有序,力求达到精干高效务实;加强业务培
训,累计投入数万元购置图书资料和业务书籍,派编采人员分批赴云南、四川、济南、上海等地培训
和实地采访;在考场上,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科学地制订了编采人员工作量考核办法,使工
作效益和经济收益直接挂钩;努力创造条件,为编采人员提供良好的采访设备和办公条件I在业务评
奖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多种方便。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于12月召开了首届通讯员座谈会,并举
办了培训。
二、提高办报质量。围绕狠抓报纸质量、提高办报水平这一工作中心,扎扎实实开展行之有效的
工作。首先,在每期报纸编排之前召开由业务骨干参加的“编前会”,总结上期报纸情况,商订本期
报纸的稿件编排及版式风格。其次,规范采编运行机制,制订了《编采运行条例》和《编辑流程》,
对稿件的编辑、划版、打印、校对等程序进行了严格规定,界定了责任,做到了严丝合缝,不出漏洞。
第三,精心组织编采“重头稿件”,和新华社等国内著名新闻机构建立长期业务关系,由这些新闻机
构定期为本报提供专稿,并特邀一批国内著名文人学者为本报著文撰稿,如艾青、峻青、曾敏之等先
后为本报题词撰稿,峻青先生还担任了本报副刊特邀顾问,以其较高的办报品位和办报质量得到各级
领导及社会各界认可。配合全市性重大活动,搞好“战役性”报告,先后推出“来自重点项目的报道”、
“名牌战略”等重头栏目,配合重大经贸活动如“东亚城交会”,集中优势进行报道,有力地促进了
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第四,实行社会承诺,对报纸质量进行社会公开监督。为加强社会监督,公开在
报纸上刊登声明,凡报纸在文字上出现明显错误,对举报者一律给予每字10元奖励,有效杜绝了错
别字出现。第五,建立了评选好新闻制度,8月份进行了建报以来第一次好新闻评选活动,在此基础
上,积极向上级推荐参评作品,有3名同志获1995年省级新闻奖,1名同志获国家级奖。报社被评
为1995年烟台市优秀报刊。第六,建立来信来访信息反馈制度。对来信来访建立登记、迅速反馈当
事人或部门、并进行跟踪调查,直至在报纸上公布处理结果,对沟通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发挥好舆论
监督职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建立三级发行网络。针对本报读者区域跨度大,比较分散的特点,适时调整对
策,确定了三级发行,保证质量的原则。对沿海14个开放城市及其他地区的读者通过邮政部门发行;
对各县市区读者通过兄弟报刊投递网发行。对开发区订户实现自办发行,投递快捷迅速,有效保证了
发行质量。
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整体素质。为保证新闻工作者廉洁勤政、杜绝以稿谋私,以版谋私现象,
下发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条文,制订了《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规定》,规定严禁借工作之便索
要被采访单位物品,不得随意接受对方的宴请,馈赠礼品价值30元以上的一律上交,凡有违背者,
除对当事人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在内部管理上,要求干部以身作则,并制
订了《领导干部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和《中层干部十条标准》。加强对工作纪律遵守情况的监督,
严格了考勤制度,保证了全体人员职业行为的规范化、正规化。对一些重大采访活动和比较敏感的采
访题目,制订了逐级请示制度,层层把关,严格审稿程序,有效地防止了政治事故的发生。认真接受
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的检查监督,没有出现各种事故,没有违规出报,受到上级新闻部门的
表彰。
(栾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