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9&run=13

栖霞县建于1131年。位于山东半岛腹地,地处东经120°33′一121°15′,北纬37°05′一37°32′,是烟台市唯一的内陆县。境内以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为地貌特征,总面积201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8.82米,素有"胶东屋脊"之称。年平均气温12℃,年均降雨量754毫米。全县辖13镇、10乡,946个村,68万人口,由17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97%。改革开放以来,栖霞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确立了以资源开发来拉动加工业发展,促进三大产业同步迈进的发展战略,全县经济呈现出强劲势头,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三种产业的结构比由1978年的55.7:32.2:12.1优化为1993年的32.2:42.5:25.3。199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2.5亿元,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50.9%,比1978年增长3倍多。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7.6亿元,比上年增长80.7%,比1978年增长3.5倍。财政收入8613万元,比上年增长27.1%,比1978年增长了近两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比1978年增长3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比1978年增长5.6倍。
县以上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2209元,比上年增长20.5%,比1978年增长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280元,比上年增长20%,比1978年增长了近3倍。
一、农业
栖霞县是粮油和经济作物综合发展的农业县,土地总面积20.45万公顷,平均每人 O.31公顷,是山东省人均数的1.5倍。草地面积4万公顷。耕地面积6.47万公顷,林地面积5.93万公顷,果园面积4万公顷。近几年来,栖霞县把发展市场农业作为振兴全县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立足山区自然优势,走优质高效的发展路子,农村经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小生产向大市场、自然农业向设施农业三大跨越,初步形成了"两高一优"农业的基本框架。1990年被国务院授予"夏粮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0.4亿元,比上年增长81.8%,比1978年增长4.5倍。农业总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84%,比1978年增长1.7倍。粮食总产37.4万吨,比1978年增长33.4%,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83年增长5.5%。花生总产5.8万吨,比1978年增长34%。粮经作物总收入10亿元。全县共发展每公顷收入1.5万元以上的高产值田3133公顷。有200多个村分别引进养殖了牛蛙、甲鱼、七彩鸡、北极狐、梅花鹿等30多种经济动物,规模养殖达89个,养殖大户发展到3000多户。建设大中型塑料大棚2000个,立体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6667公顷)。
栖霞苹果产量连续4年居全国之冠,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县"。到1993年末,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4万公顷,其中优质果园面积达到1.8万公顷,果品总产量达3.09亿公斤,优质果率70%以上。有5000吨优质苹果进入国际市场。果业收入3.4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元。全县先后用于果业开发的资金达2.5亿多元,劳动积累工1200多万个,拓荒植果1万公顷。铁口镇的银杏,臧家庄镇的富士,占疃、庙后乡的大樱桃,寺口镇的山楂,蛇窝泊镇的大梨、苹果等11个特色果品基地已初具规模。在近几年的果业生产中,栖霞县牢牢把握科技这一重要环节,聘请了国内外70多位专家讲课,传授和研究出幼树早期丰产、纺锤形修剪等30多项新技术。聘请了11位高级工程师作为常年技术顾问,使果园管理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全县果品产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并培养出农民农艺师700多名,果树技术员3000多人。全县共引进国内外新品种60多个,生产的红富士、乔纳金、新乔纳金、新红星、北斗等优质品种国内外享有声誉。到1993年末,有10个品种获市优、6个品种获省优、1个品种获部优称号。栖霞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第一批"苹果基地生产县”;优质苹果出口基地项目被国家科委纳入国家“星火计划”。
二、工业
栖霞县的工业基础较差,建国前,只有3盘红炉,4处缫丝房和1处季节性的榨油作坊。1949年产值242万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建材、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冶金六大行业为主体,兼有电器、制革、五金、印刷、工艺美术、服装、木材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93年,上扩改总投入达6亿多元,完成技改项目84个,新上项目35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22个。四级工业其完成产值52.7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5倍;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6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7倍;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93.39%,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18903万元,比上年增长45.1%,比1978年增长4倍。全县拥有县以上工业企业93个;拥有乡镇企业711个,其中乡镇办工业91个,村办工业620个。全县主要产品130多种。共有100多种荣获省、部、国优称号。棒槌花边,品种繁多,工艺精巧,在国际市场素享盛誉,1986年荣获国家金杯奖;云梦牌芝罘绸,为栖霞丝绸厂出口创汇的拳头项目,产品一直畅销意大利、瑞典、法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银鸥牌TL一1涂料用滑石粉、"白洋河"牌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栖霞县建材、黄金工业发达。县镜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和开发的矿藏有40余种。特别是大理石、滑石、石灰石、花岗岩以储量大、纯度高、易开采而闻名。大理石总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是山东省黄金储量和产量重点县之一。1993年全县水泥企业发展到8处,年生产能力达165万吨,完成产量105.8万吨,产值23989.9万元,销售收入20621.7万元,利税4185.3万元,占全县乡工业总利税的31.5%。全县现有6座金矿,固定资产9700万元,1993年6座金矿完成黄金产量27098两,产值6290万元,利税1864万元。1983年,村民马云香淘得大粒度沙金一块,重801.3克,折纯金13.9两。滑石储量约为1000万吨,年产量12万吨,产品优良,供应全国20个省、市,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第三产业
1993年栖霞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2%上升到25.3%。全县商业网点已发展到1.62万个,集贸市场65处,市场总面积510万平方米。1993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4601万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3.08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万户,私营企业102家,上缴税收931.5万元,约占全县税收总额的15%,成为栖霞县经济格局中一支重要力量。全县运输邮电业发展迅速,1993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50万吨,货运周转量9761万吨/公里,客运量212万人,客运周转量11297万人公里。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01万元,年末电话用户达到4753户;全年全县对外贸易商品收购额35580万元。社会出口商品供货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7.5%;合同利用外资4599万美元。
1990年栖霞县始建山东省最长的商业街,位于城区烟青公路东侧,全长1620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集商业零售、批发、娱乐、饮食服务和金融为一体,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到1993年底,商业街已全部竣工并出售商品房80%以上,其中外地客户占10%。
四、基础设施
栖霞县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境内公路纵横交织成网,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蓝烟铁路、烟青一级路、烟青三级公路、文招路、海掖路、204国道等重要干线穿境而过。全县通车里程达到516公里,其中,柏油路面占50%以上,实现了村村通车,并获得烟台市1993年度公路建设与管理第一名。县境东部的桃村镇,是山东省重点开发镇。蓝烟铁路、烟青一级路穿镇而过,成为胶东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蓝烟铁路段,县境内长23公里,设2处火车站,4列客车、9列货车对开,分别开往青岛、济南、北京、上海、烟台等地。年客运量940万人次,货物发送量17.6万吨,到达量55万吨。
县境内有22万伏变电站一处,11万伏变电站两处,3.5万伏变电站11处,供电负荷达到4.2万千瓦;有小型水力发电站12处,年发电量为3000千瓦。县内有4150平方米邮电大楼1座,1993年投资4300多万元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新上了移动通讯,扩大了无线寻呼系统;23处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国际国内直拨。城区规划科学,沿地势布局规整,错落有致,有南北大街5条,东西大街8条,并修有32.5公里的环城路,道路铺装率达到96.6%。同时,在白洋河上架起了跃进桥、翠屏桥等7座大桥,把城区有机地连在了一起。城区绿化总面积62.8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0.2%,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63平方米。已形成了一个以公园绿化为中心,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众多的绿地花坛为绿化点,以小片树木为绿化带的点、线、面辉映成趣的绿化网,初步创建了春花、夏荫、秋绿、冬青的优美环境,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卫生县城";县城规划被评为全省优胜单位。1993年全县基础设施总投资2亿元,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五、对外开放
1993年,该县实施了"2000平方公里全面对外开放,三大产业全方位招商引资"的对外开放战略,组织经贸团组,采用"小分队、多批次"的方法,积极组织参加了上级举办的香港洽谈会、青岛小交会、中韩洽谈会,自行组织了深圳、北京招商新闻发布会,组团赴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进行考察访问和经贸洽谈,使全县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引资数量成倍增长,引资范围迅速扩大。1993年全县合同利用外资4598.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64.4万美元;嫁接改造项目22个,全年累计开业的三资企业21家,有18个乡镇实现了招商引资零的突破。桃村镇、桃村村分别被列为烟台市利用外资第一镇、第一村。
合作范围进一步拓宽。合作对象由香港、日本、韩国、台湾延伸到美国、捷克、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93年底,全县利用外资项目累计91家,行业涉及食品、化工、土产、农副产品、房地产开发、饮食服务、机械制造修理、建材八大类。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独资项目遍布城乡。
六、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1993年全县获得科技成果4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市级6项,争取科技贷款1610万元,新发展民营科研机构10个,推广科技成果50项,增加经济效益2.8亿元;引进中级以上职称的国内外专家286人次。县选矿药剂厂研制的棒粒状黄原酸盐产品,县野夼汽车配件厂研制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钢模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县无氧铜材厂研制的铝钛碳硼四元合金晶粒细化剂产品,1993年通过省级鉴定,其中碳含量指数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全县共有各类学校730所,其中,市级花园式学校达到475处,数量和质量均为烟台市第一。在校学生90176人,教职工7768人;成人学校23处,年培训能力15.1万人次。1984年后,全县通过多种渠道投资1亿元,完成校改六配套任务,1991年被命名为校改达标县。1993年共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868人,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8000人,全年教育设施总投入1600万元。全县大中专万人比为160.9。全县有卫生机构12处,拥有卫生科技人才991名,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县内有1.1万多平方米的病房大楼1座,目前正在施工中,占地3.3公顷的中医院新医疗区,规划设计一步到位,分三期工程,1994年底一期工程交付使用,门诊、病房大楼建筑面积i万平方米;医疗技术、设备在山东省县级同行中名列前茅。全县拥有可容纳千人以上的影剧院5座,大型体育运动场1座,大功率广播电视发射塔1座,电视覆盖面积达90%以上,无线广播覆盖率达到95%以上。反映栖霞风情风貌的电影纪录片《胶东屋脊百里行》已经发行放映。图书网点900多处,遍及城乡。民间剪纸形式多样,80年代以来,创作的50多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参加了全国民间剪纸展览。体育战线捷报频传,原县业余体校学生崔云美,在土耳其打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女子1500米纪录;史彩娟又于1986年3月,在匈牙利夺得国际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全县共获国家级金牌10枚,银牌4枚,铜牌1枚。1992年蛇窝泊镇被国家授予"全民健身先进乡镇"称号。
县境内名胜古迹较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其中,县级13个,市级4个,省级2个,国家级1个。位于牙山东麓的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总面积46.7公顷,拥有各种纪念建筑物295个。牟二黑子地主庄园,坐落于城郊古镇都村,为国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地主庄园之一,占地面积近2公顷,有楼、厅等房舍480余间。整个建筑庄重巍然、古朴典雅。县境东南部以"十八盘"为中心,由蛇盘路、饮马湾、月明池、通天河、钓鱼台等景点组成的"百里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忘返;西北部有因盛产灵芝而得名的艾山,山下温泉涌流,历来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