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综合实力的评价和分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62&run=13

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东北部,是我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沿海十大港口之一,
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1994年末总人口为630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社会经济发
展迅速,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烟台的综合实力看,在全
国18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居前列。由中国城市评价中心评出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
中,烟台名列35位。
城市是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先进社会文明的集聚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
对于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有代表性、信
息量大的重要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可以客观地
反映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从比较中认清自身的发
展优势和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推动城市的协调发展;还可对社会经济
发展的进程进行监测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烟台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
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经济实
力与效益显著增强,社会结构趋向合理,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基础
设施较为完善,环境质量较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较高的城市之一,也是
我国投资硬环境比较好的城市之一。

一、经 济

经济实力与经济效益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一)经济买力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各级领导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开发,抓
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19791993年固定资
产投资累计达229亿元, 为1979年之前30年累计13亿元的近18倍。 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
4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6.6倍,平均每年增长13.5%,比改革前每年
增长5.5%快了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收购总额1993年达42.3亿元,比1978年3.5亿元增长
12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081万吨,比1978年增长1.8倍。市场繁荣活跃,1994年消
费品零售额12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长3.9倍。经济实力的
增强,使财政收入也明显增加,1993年财政收入为17.6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平均
每年增长10.2%,它为烟台市的社会经济提供了资金保证。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城市整体效益的综合指标,1994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为727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7倍,平均每年增长。12.7%;1994年社会劳
动生产率(劳均国内生产总值) 为11900元,比1978年增长3.8倍,平均每年增长10.3%;
1993年人均财政收入279元,15年间增长了2.8倍,平均每年增长9. 4%。反映工业企业
综合经济效益的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1993年为10.13元,比上年增加了1.89元;百元固定
资产实现的产值为192元, 比上年增加32元。 工业产品的产销率也由上年95.1%提高到
1993年的96.3%,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2.3%。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烟台地处胶东半岛,有较大港口和长达3500多米的码头,有26个泊位,其中万吨级
码头9个,又是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物产丰富,烟台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和优势,解
放思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利用外资。1994年出口创汇总额达8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自营出口创汇3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5亿美元。在对
外贸易扩大的同时,利用外资从无到有,领域不断扩大,19841994年累计共签订利用外
资项目三千多个,其中投资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33个,累计投产的三资企业已有
1301家,实现利税9.9亿元,90%的企业盈利。1984-1994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已达16.2
亿美元,其中1994年就达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利用外资已向大、高、精、尖发展。
以上均反映了烟台市吸引外资的能力显著增强,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外技术合
作和劳务出口也取得较大进展。
烟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除吸引大量国内游客外, 国际旅游事业发展也较快,
19911993年每年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2万余人,外汇收入2千万元,均比前几
年有较快增长。
列为振兴烟台经济的"龙头"的烟台五区的建设和开发1993年有了突破性进展。五区之
首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十年来发展迅速,已跨入全国开发区先进行列。"窗口"和"
龙头"作用已开始发挥。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3.5亿元,比1990年增长10倍,财政收入
2.82亿元,全部企业实现利税3.2亿元,比1990年增长8倍和13倍。工业企业人均利税和
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市平均高一倍。1993年新签订外引内联项目655个,实际利用外资额
o.61亿美元,一批高精尖项目相继投产。技术开发区增强了对全市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
力。

二、社 会 结 构

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起着结构性制约作用,因而社会结构的合理和优化是城市社会
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
非农业人口比重是反映城乡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烟台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被城市所吸纳,使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快提高。1993年烟台市总人口
为63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98.9万人,比1978年的45.4万人增长近1.2倍,占总人口的比
重由8.1%上升为15.7%,增加了7.6个百分点,而改革前26年仅增加1.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是反映城市化和社会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按国内生产总值
计算,烟台市第三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21.1%上升为1994年28.8%,上升了7.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而改革前26年每年仅增加0.2个百分点。按社会劳动人数计
算,1993年烟台市全社会从业人员为365万人,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71.3万
人,占19.5%,在职工人数中从事第三产业人员占41.4%。 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繁荣了
市场经济的发展,1993年在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国有经济的人员占85.2%,在80.7万职工
人数中,国有经济的占66.7%,城镇集体的占28.6%,其他经济单位的占4.6%。
文教卫生事业费用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城市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烟台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了社会事业的相应发展。全市1993年文教卫生事业费
实际支出44296万元,比上年增长30.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2%,其中教育事业费实
际支出为27492万元,占财政支出19.9%,比上年增长32%。1993年国有基建投资总额中
用于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投资的为1.63亿元,占总投资5.7%,以上比例在188个城市中
均处于较高水平。政府给予文教卫生事业较多的投入,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结
构的合理化。

三、人 口 素 质

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素质的高低对城市发展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
用。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口素质较高,人口素质的提高又为城市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因而人口素质与城市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
互制约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反映了人口控制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人口素质的高低。人口
自然增长率越低,人口素质越高。烟台市在人口控制方面抓得较紧,取得了很大成绩,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7.7 下降到1993年的271 ,比全国城市的自然增长
率9.4 低7.3个千分点。改革开放后的15年(1979199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每年下
降速度为8.2%,比改革前26年(19531978年)平均每年递减3.3%的速度快了一倍多。人
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为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素
质的提高。
烟台市在经济发展中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比较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93年高等
学校共有7所,在校学生数18207人,比上年增长35.7%;中等教育已向中等专业技术教
育多层次发展,,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43.9万人,比上年增长10.5%。每万人口有中学
生697人,每万人口拥有的大学生为29人,每万职工的成人高校学生数为76人,都高于全
国平均数。升学率有所提高,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由1990年的94%上升到1993年的98%,
比全国平均升学率82%高16个百分点,但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只有22.8%,低于全国平
均升学率44%的21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学生的巩固率都在99%以上。
科研事业方面,1993年末国有科研机构有34处,民办科研机构279处。1993年共取得
科技成果355项,推广重大科技成果95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可增加经济收入6.2亿元,
增产粮食2.3亿公斤,节电3万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47.5%。科技队伍
不断壮大,1993年末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4.45万人,比1990年增长33%,其中取得高
级技术职称的7857人,占3.2%;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48229人,占19.7%。每万职工拥
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为454人,比上年的391人增长了16.1%。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身体健康素质的增强,
使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死亡率下降。1993年人口死亡率已降为6.61 ,比.1990年降低
0.38个千分点。

四、生 活 质 量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
较高的生活质量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烟台市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
费收入为4112元,比上年增长37.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
入1772元,比上年增长31.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3%。若与1980年比较,城
乡收入水平分别增长8.7倍和6.1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每年增长6.6%和4.5%,反映
出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物价上涨幅度,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沿海14个城市中居中
等水平。居民储蓄大幅度上升,199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3.2亿元,比1978年
增长85倍;人均3702元,在14个沿海城市中居第7位。
家用电器的普及程度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1993年在每百户城市家庭中,拥
有彩色电视机95台、电冰箱94台、收录机94台、洗衣机89台、照 相机44架、录放机23
台、摩托车4辆。烟台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已超过小康标准,在我
国城市中处于前列。
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1993年人均居住面积8.4平方米,也已超过小康
标准,在14个沿海城市中居第4位。
社会保障事业在改革中获得发展,全市已积累保险基金2.4亿元,80%以上的农民参
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有10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先进单位。由集体供
养的五保户占65%,社会困难户比上年减少近一半,基本上都得到了社会救济。

五、基础设施及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及环境是城市功能完善程度的标志,也是城市发展实力的综合反映。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
1993年市政建设投资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城市供水、供电和供气能力得到
改善,1993年全市供水综合能力为28.3万吨/日,供水总量达8037万吨,人均日生活用
水量为147.5升,自来水普及率达98.4%。全年全社会用电量为51.53亿千瓦小时,其中
城市居民生活用电1.17亿千瓦小时, 人均生活用电量89千瓦小时。 管道煤气供气总量
2326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总量5181吨,气化率高达97.7%,居全国46个主要城市的第
三位。
道路交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良好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可以增进城市有机体的运转,
方便居民生活。全市公路、水路、航空线路相互连接,构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1993年
各种运输工具的货物运输量为3624万吨,比1990年增长28%,港口货物吞吐量2081万吨,
比1978年增长1.8倍。 1993年市内道路长度为361公里, 道路面积为605万平方米,其中
1993年新扩建15万平方米,建成桥梁37座。1993年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4.1平方米,
比1980年增长2.3倍,在全国46个主要城市中居第4位。实有营运车辆142辆,每万人拥有
公交车辆4.2标台,比1980年增加0.9标台,全年客运总量4505万人次,平均每天客运量
为12.34万人。出租汽车发展十分迅速,1993年底达1365辆,比上年增长1.8倍,每万人
拥有由1980年的1辆增加到16.1辆。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1993年邮电业务总量达3.4
亿元,比1990年增长2.5倍。全市城乡已基本实现通讯程控化,1993年末城乡电话总户数
已达8.7万户,比1978年增长8.8倍。电话装机容量增至21.7万门。每万人拥有电话机308
部, 比上年增长33.3%,市话普及率达15%,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移动电话用户已达
3948户,无线寻呼用户1.6万户,比上年增长90%。
城市环境质量是评价城市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烟台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注意了环境的建设。1993年城区绿化覆盖面积为143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为1323公顷,
公共绿地面积为26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平方米,在全国46个主要城市中居第10
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市区拥有公园8个,面积146公顷。在环境保护和"三废"处
理方面成效显著,1993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3.9%;工业废气处理率为97.4%;工
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0.7%;垃圾类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总之,烟台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
经济实力雄厚,综合效益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2)产业结构和劳动者的就业分布比
较合理,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3)人口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素质较高;(4)居
民生产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小康水平;(5)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环境质量较高。随着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烟台市应抓住时机,进一步发挥优势,使烟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再
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发达的第三产
业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良性运转,方便
居民生活,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对于沿海开放城市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还是投资
环境的重要条件,烟台市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完
善市场体系,促进商业、金融、旅游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二,继续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
破。广开外资筹措渠道,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速"三资企业的发展;扩大出口创
汇与提高效益相结合,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出口创汇
体系,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档次;同时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步伐。
第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从
战略高度加快发展交通通讯,搞好港口和机场扩建工程,注重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近期内要将烟台建设成为交通畅通、水电供应充足、环境优美的具备良好投资环境的现
代化城市。
第四,强化科技教育,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继续把科技教育放到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增加智力投资,提高科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
后劲;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还将带动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和经济趋向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

一九九五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