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烟台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战略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61&run=13

(代前言)

烟台市市长 张华福

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极富活力的"生长点"中心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要参与国际分工,进
行"国际级较量",必须有一批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作依托。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发
展与竞争中占有应有的地位,就必须加快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建设进程。就北方而言,建设现代化国
际性城市,无论从国际竞争的需要还是从国内解决经济发展上的"南重北轻,,问题来说,都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烟台处于北方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有着良好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理应在北方
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把烟台建成北方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我国
改革开放与发展的需要

首先,环渤海经济圈的开放、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巨大合作潜力给烟台带来千载难逢的腾飞机
遇。当代世界看好亚太,特别是东北亚地区被认为是21世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
地区之一,各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可行性。而环渤海恰恰处于这一区域的中心和黄
金地带,具有良好的合作便利条件。党的十四大适时作出了"加速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的战略决
策,使"中国最有经济价值的渤海海峡"更魅力大增。从而也使得位于这一"圈"内的重要城市烟台,更
加有利于广泛地大规模地开展国际间的经贸合作;更加有利于吸引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资金、
技术和管理经验,承接他们的产业转移;同时,也可以向尚处于资源型发展水平的远东地区输出产品
和技术;还可以凭借中央对环渤海开放开发的倾斜政策,吸引内地企业到烟台设厂办企业,增强内联
实力。
其次,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使烟台成为我国北方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乐园"。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
扼守渤海口,处于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三大经济区的交汇点。北跨渤海
可与东北经济区以及原苏联远东地区相通,西经山东内地可与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华中内地相接,
东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咫尺相隔,是欧亚大陆桥海上通道的重要出海口,烟台因此而成为极为重要
的交通枢纽城市和日趋活跃的沿海经贸合作投资区。1984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2年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四十优"城市。烟台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是建设国际深水大港的天然
良址,有可能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远洋集装箱中转基地、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基地;烟台莱山机场
已被国家批准为国际客货空港;公路交通是全国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电信发展很快,可与全国各大
中城市及156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通话。改革开放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进行
经贸合作,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0多亿美元。伴随着烟大火车轮渡、"蓬旅桥隧"跨海通道等几项跨
世纪工程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环渤海高速公路圈、铁路圈和纵贯南北交通大动脉,将使烟台这
一开放前沿城市更具吸引力,成为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投资热点。
第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将使烟台成为我国北方经济腾飞的"龙头"。改革开放以来,烟
台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1991年成为全国43个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城市之一;1992年进入"全国
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在环渤海17个地市中排名第四,有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1993年,全市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3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5%和74.7%;外贸出
口商品收购额达到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合同利用外资13.3亿美元,是改革开放8年总和的2
倍,年均递增36.4%。有22个乡镇、1305个村达到小康水平,长岛县成为全国第一个达到小康水平的
县。

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战略构想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着眼于发挥烟台区位、海港、空港、铁路、公
路、工业、海洋、旅游、地缘、人文等优势,着眼于世界经济的大转移、大趋势、大市场、大贸易、
大循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全面规划,逐步发展。总体设想是:三步目标,十大体系。
三步目标为:
近期目标建成环渤海地区一流城市。从现在起到2000年,主要是按照国际性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现
代化基础设施的要求,规划、构筑大烟台的基本框架,基
本构筑起"大(规模)、高(技术)、外(向型)"经济格局,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翻四番的目标,人
均占有国内生产总值1.5万元,人民生活进入富裕型阶段;确立全国交通大枢纽、大通道地位,全市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出口商品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
区和沿海旅游带,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奠定基础。
中期目标创立东北亚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21世纪头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人均占
有5万元以上;建成我国北方大港和国际区域性交通枢纽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出口
商品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大
城市,全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构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主体框架。
远期目标建成亚太地区现代化国际性大港口城市。2011年到2020年,主要是建设和完善先进的现
代化城市设施和服务功能,形成国际化的主导产业群,全面实现大烟台的规划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以入角、烟台港
为中心的现代化港口群体,形成滨海带形组团式经济结构、城市功能完备先进的城市群体,从而把烟
台基本建设成为区域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十大体系是:
1.大交通体系。以"二港三线"(烟台海港、烟台空港、蓝烟铁路、德烟铁路、烟大轮渡铁路)为建
设重点,并加快争取规划、设计和建设八角深水国际中转港、莱阳国际机场和"蓬旅桥隧"跨海通道,
拉开大城市建设框架,使铁路、公路与环渤海高速公路圈、铁路圈及纵贯南北的沿海大铁路和全国"
两纵两横,大公路相沟通;海上成为重要的出海通道;航空与国内、国际成网,形成市内海陆空立体
交叉、快速便捷,市外四通八达、连接全国,并与横贯我国与俄罗斯的两条欧亚大陆桥相交接的大交
通网络,使烟台成为全国以至东北亚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性交通枢纽中心城市。
2.大通讯体系。以建设光缆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为目标,逐步形成直达世界各地、传输和反馈全
球信息的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标准化的现代通讯网络,使烟台成为世界一流
水平的大通讯港。
3.大旅游体系。充分利用滨海城市风貌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烟台"海、仙、古、山、泉、
俗"的特点,以"一区、十景、一条带"为主体,逐步形成集观光、度假、购物、会议、文化、商贸等
为一体的环渤海大旅游圈中心,建成国际旅游名城。
4.大金融体系。目标是建立一个严密、完善、纵横交错、分布世界各地的资金流动网络,形成以
烟台金融业务辐射东北亚各国的商贸结算中心。其格局是以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包括地方银行、外
资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资金借贷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货币买卖兑换市
场,构成一个多成份、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
金融中心。
5.大市场体系。突出外向型和贸易型,建立具有世界流通规模的多层次、多功能的
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文化市场、产权市场、经纪市场6
大贸易实体,以及辅助各类贸易市场运作的生产协作市场。达到流通过程中的机械化自
动化、经营管理科学化、批发环节包装机械化、仓库立体化、储运现代化、零售自动化
和流动销售、邮寄贸易等,建成我国北方进出口货物的最大集散地和东北亚地区的贸易
中心。
6.大工业体系。以大(规模)、高(技术)、外(向型)工业经济格局为主攻方向,围绕"
六大"战略产品和"六大"原材料及深加工基地,加速名牌、拳头产品的系列开发,形成不
同门类、不同层次、大中小并举的制造、加工中心和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大中型企
业、明星企业、"三资"企业为主体,加快造就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的
国际化企业群,特别是加快发展一批跨国经营的"托拉斯"、"辛迪加",逐步使烟台成为
我国北方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北亚地区极富竞争力的工业生产加工中心。
7.大农业体系。以建设"海上烟台"、"山上烟台"、"田上烟台"为框架,以市场为导
向,走"两高一优"的路子,对内大开发,对外大开放,大力开发"两水一牧",积极发展
二、三产业,加快产品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轨,建成现代化大农业。
8.大科教体系。围绕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大力加强各类科研院所建设,积极发展
官办、民办、厂办、校办、乡村办科技,创建、开发国内外有影响的科研基地和领先的
高科技成果,以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为窗口,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产
业化和国际化,逐步形成研究、应用、推广、服务等功能齐全的市场科技发展机制。以
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以培养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逐步形成开放发达、
有机结合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努力成为北方高等学府城市和科研学
术基地。
9.大环境体系。重点从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等入手,达到
硬环境功能高效;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等消费;软环境
体现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和高度文明、健康、祥和的社会氛围。
10.大市区体系。基本思路是: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形成山耸城中,城
随山转,海围城绕,岛与城连,融山、城、海、岛为一体,呈大鹏展翅之态势的城市发
展格局。具体建设重点是:"一带",即沿海岸带东到养马岛,西至八角港,分布生 活、
旅游、疗养、港口、出口加工区,形成海滨综合开发带;"两山",即环绕塔山和福 来
山,分布商贸、居住、科教、工业、旅游区,形成环山组团开发区;"三环、四横、五纵",
即修建三条环城路,拓展四条横贯东西、五条纵穿南北的市区主干道,并打通隧道,向
南延伸,建设跨海大桥,连接海岛,形成纵横相连的市区交通网;"八大组团",即发展特
色各异的八角、芝罘、福山、开发区、黄务、初家、莱山、宁海八大组团区;"三区融合",即加速芝
罘区、福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融合,形成城市聚集体。

三、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主要对策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国际意识"。彻底破除不敢想、不敢做、不敢闯的固步自封、闭关
自守的小生产意识,树立创新竞争观念,从思想观念上实现由"小烟台"向"大烟台"的转变,由"国内"
向"国际"的转变,使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变成烟台人的自觉行动。勇当国内"龙头",敢在国际争雄,
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展自己,从而使烟台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内放眼全国,对外展望世界,并
立足当代,跨越世纪,面向未来。当务之急是,强化"国际意识",创造走向国际的社会氛围,造就一
大批"国际人"。在全民当中加快推广普通话,掀起学英语、学微机、学习国际经济法规和惯例以及市
场经济理论的高潮,加快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和在国际·上打交道的能力。在抓紧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
大力引进国内国际的各类适用人才,使烟台成为国内外各类一流人才的荟草地,奠定走向国际舞台的
人才基础。
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现行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对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
际化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以企业改革为中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落实企业自
主权,积极推进股份制、破产、兼并、转让、民.营、租赁、出售等办法的实施,加快转换企业经营
机制,建立能够与国际市场对接的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推向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发展集
体、个体、私营、"三资"经济及各种形式的联合经济,创造易于国际化的灵活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
力;改革财税、金融、投资及外汇制度,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快培育建设各类要素市场,尽快形
成面向世界、影响全国的开放式市场体系。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加快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既符合发展市场经济要求、与公务员制度相衔接,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宏观调控系统。
三是,进一步对外大开放,推动全市经济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使烟台受益巨大。未来发
展的出路和宏伟目标的实现仍然要靠大开放。所以,在今后柑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须坚持以开放总
揽全局,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开放上来,抓住开放机
遇,借助开放力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
和经验,推动烟台大发展。当前重点是,加快"五区"(即开发区、保税区、农业开放开发区、旅游度
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形成对外开放的龙头;大力推进"万家企业"对外开放,全面嫁接改造
老企业;加快实施"龙腾虎跃"开放工程,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村的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大到一、二、
三产业,扩大到工、农、商、学、文、卫等领域,全面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到2000年,全市利用
外资力争突破100亿美元。
四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深入开展"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活动,
讲理想、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讲纪律,努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良
好的社会风气。实行路牌、门牌、名牌、客车报站、介绍市情风光"双语化";筹建外语电台、电视台。
在商城、国际村等场所实行"双币化"。在涉外机构实行办公"双时化"。对进入流通的商品实行国内国
际"双标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规,坚持"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一个舒
适、文明、团结、友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尽快形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港口城市的强大合力。积极争取中央和
省里的支持;充分利用中央对环渤海开放开发之机和宏观倾斜政策,争取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包括烟
台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来烟台开发建设;借鉴特区和国外的建设经验,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
则,不分区域和国界,多种成份一齐上,公平竞争,谁素质好、水平高、速度快,谁就可以获得建设
权、管理权和服务权。积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在相互促进的原则下联手建设北方大城市,共同
带动整个北方经济的崛起。
编 辑 说 明
一、本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客观记述,
全面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以具体的资料介绍烟台市跻身于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这一历史事实。
二、本书体例采用分类编辑法,设章、节两个层次。
三、本书共分七章,末缀附录。为了充分反映烟台全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对历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列表介绍,并列专章和以图片形式集中介绍部
分企业。
四、 时间断限,各篇章上限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上溯,下限一般截止到1
993年底,个别章节适当下延。
五、本书稿件由市直属各部门、各县(市、区)、各大厂矿企业和驻烟有
关单位分别撰写,并经各级领导审阅。所用数字由统计局和各有关单位提供,
均经严格核对,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