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6&run=13

莱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东濒黄海,处于青岛、烟台两市之间,辖12镇、12乡、2个街道办事处,783个行政村,人口90万,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公里。
莱阳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有大理石、石墨、钾长石、膨润土、石油、氟石等80多种,其中大理石探明储量1.5亿立方米,钾长石储量1000多万吨,龙旺庄1号油气井正在钻探。农副土特产品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主要有莱阳梨、莱胡参、大花生、五龙鹅等,其中莱阳梨以其皮薄味甘美而驰名中外。全市河流遍布成网,大小水库星罗棋布,纵贯南北的五龙河,境内长83公里,流域面积1335平方公里。上游的沐浴、小平、焦家店3个水库,库容量达1.2亿立方米,可满足30万人口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莱阳发电厂装机总容量为3.6万千瓦,加上省电网分配电量8万千瓦,供电量共计11.6万千瓦。莱阳境内有6条国家和省级公路干线,公路沟通所有乡镇和村庄,烟青一级公路穿越市区。蓝烟铁路横贯东西,境内设有5个火车站。近年来,莱阳经济发展很快,199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亿元,比1949年增长66倍,比1978年增长11倍,比1984年增长5.4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4亿元,比1949年增长122倍,比1978年增长14倍,比1984年增长9倍;财政收入达到9531万元,比1949年增长187倍,比1978年增长2.3倍,比1984年增长1.97倍。
一、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莱阳农业基础条件较差,解放后到1978年,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莱阳市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特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推进农业的开放开发。一是加快了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侧重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种植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管理,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多个,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5亿元,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其中烟台龙大企业集团、莱励食品有限公司、莱协食品有限公司、北海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种植业按照“两保一活”(保50万亩粮田、50万亩果园,其余50万亩放开种植搞活)的原则,将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了1:1.8。二是加快了股份合作制的推广步伐。从1991年开始,把股份合作制引入了乡镇企业,随后逐步延伸到了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农机等领域。到1993年末,全市已兴办股份合作项目1200个,入股资金4.01亿元。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为了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狠抓了农产品良种引进和地膜覆盖、中低产田综合丰产、配方施肥、果园管理等适用科技的推广普及,注重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乡镇,规划建设了大棚蔬菜、果品、畜牧、养殖、芋头、吨粮田等生产基地,设立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试验示范区。四是加快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大搞节水型工程和现有工程的配套管理、整地改土、荒山造林和平原绿化等农业基本建设,增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199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9.9亿元,比1949年增长11.4倍,比1978年增长7倍,比1984年增长2.6倍;粮油总产达到45.8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1984年增长4.7倍、27%和12%;果品总产12.2万吨,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122倍、2.1倍和1.7倍;花生总产6.2万吨,分别是1949年、1978年的5.5倍、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1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38倍、9.1倍和1.9倍;农产品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其中速冻蔬菜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居全国县级之首。
二、三级工业生产增长迅猛
近几年来,围绕构筑"大、高、外"的工业格局,首先,大力培植了骨干企业和重点乡镇、村庄。通过落实领导干部承包企业责任制、制定落实三级企业"创先"的鼓励政策、强化调度考核等措施,突出抓了利税过百万元的市属企业和产值过亿元的乡镇、过千万元的村庄和乡村企业。1993年,全市有产值过亿元的乡镇9处,产值过亿元的村庄和企业'有7个。其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通过制定出台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奖励政策、组织乡镇和经济部门向上争取、吸引外资等途径,先后投入近4亿元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新开发了100多种产品。再次,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狠抓了三项制度改革及股份制、租赁、拍卖、破产等改革措施,大大激发了企业活力。到1993年,全市形成了机械、汽车、食品、服装、建材、化工、家电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品品种2000多个,省、部优以上产品60多个。1993年,全市三级工业投入3.8亿元;三级工业总产值达到62.2亿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1984年增长3650倍、20倍和13倍。三级工业实现利润1.59亿元。
三、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历史上,莱阳城就是商贾云集的宝地,但由于多种原因,商业一度不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要求,在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制定了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政策,落实各项扶持发展的措施,使全社会办三产的势头迅猛发展,三产领域不断拓宽。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装修、商品批发零售等行业出现了相互竞争、全社会兴办的趋势。全市各类商业网点总数达到1.2万个,其中1993年兴建的金利大厦、供销大厦、物资大厦等大型商业设施陆续投入运营。城乡各类集贸市场77处,其中国家级文明市场1处,省级2处,商贸城为胶东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之一,大黑石埠粮油专业市场是胶东最大的粮油批发市场,并被列为烟台市重点发展市场。1993年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4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7036户,从业人员3.67万人;私营企业发展到169户,从业人员2618人。全市个体工商税收完成271l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31.4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
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首先在于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南方进行了考察学习,开阔了一线干部的视野,增强了对外开放的紧迫感。同时,将年度利用外资指标层层分解给乡镇和市属企业,实行利用外资工作一票否决。市里从五大班子做起,人人分工负责一个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第二,突出重点,推动开放上档次。全市各级工作的重点是抓引进外资,确定对于部的考察、对政绩的考核、对先进的评比,首先是看对外开放搞得如何,修改了引进外资的奖励政策,运用政策手段鼓励引进外资。行业重点是农副产品加工。全市现有农副产品加工合资独资企业11处,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1万吨。项目重点是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通过实行领导分工责任制,强化调度协调工作,敦促按期开工投产。区域重点是外向型工业加工区。通过全方位招商,多渠道搞开发,加工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成,兴办合资、独资企业6个,合同外资额2500万美元,已有2个项目开工建设。第三,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对三资项目的批办实行一条龙服务,缩短了办理周期,大部分项目10天内就可办妥手续。投资4000万元新上了6000门程控电话,建设了发电厂1.2万千瓦机组,修建扩建了城区富水路、北迂回路、蚬河路,使城市的功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第四,改革招商方式,加快引资步伐。结合学习外地经验,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主要有:组织人员出国、出市找大商社、大财团敲门招商;办好现有的合资企业,以外引外招商;通过电话、书信、电报发动侨胞、侨属、涉外人员、出国留学生等帮助招商;通过新闻媒介扩大宣传招商;组织小分队出市参加青岛小交会和到韩国、香港集中招商;通过举办梨花节以节招商等。第五,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大力组织创汇。围绕扩大出口,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踊跃参加国内外各类出口商品交易会,广泛开展促销扩销活动;大力培植出口拳头产品,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争取了外贸公司的进出口经营权,增强了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到1993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15家,总投资1.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达到5656.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2.7万美元。其中,1993年全市批准三资企业61家,合同利用外资3175.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4万美元;全市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4.7亿元,分别是1978年和1984年的14倍和8.9倍。
五、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在全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实施"科教兴莱"战略。全市拥有科研机构14个,各类专业人员1.9万人。1993年,全市共取得市级科技成果62项,组织推广了32项,申报专利48项,实验和引进专利技术58项,兴办民间科研机构62家。科技进步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的比重达到48%。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所,各类中等专业学校4所,高中、职业高中及职业中专16所。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市每年都向大中专院校输送2000多名学生,在全省名列前茅。文化、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93年,全市已有广播电台1家,电视台1家,有各类图书馆60个,文化俱乐部3个,影剧院4个。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2家,医护人员2200多人,病床3000张,村级医疗所普及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