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5&run=13

龙口市(原黄县)地处东经120°131 ′20"--120°44′45″、北纬37°27′45"--37°47′30″,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市域总面积840平方公里,境内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7℃,无霜期195天,年降水量为600多毫米。
龙口市历史悠久。在夏代以前,为隅夷地;夏代属青州,商末属莱国,周代属莱子国。秦始设黄县。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县,建立龙口市。今辖1区、19镇,640个行政村,60万人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龙口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六五”至“七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每年以19.4%的速度递增。进入"八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全市人民的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先后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山东26个强县行列,且位次不断提高。199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45亿元,比上年增长7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544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9.8亿元,比上年增长94.4%;财政收入达1.74亿元,增长40.8%;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16亿多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3.4亿元,人均储蓄3380多元。
一、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龙口市的农业生产素以精种高产而著称,并享有"小麦之邦"的美誉。198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中国农村综合发展示范中心"。近几年来,龙口市在奔小康活动中,以实现"双千市"(粮食亩产1000公斤,种植业平均亩收入1000元)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稳"、"活"结合的方针,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和"两高一优”农业,使全市在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993年,全市粮食亩产达i010公斤,种植业平均亩收入1190元,成为烟台市第一个和全省第二个农业过"双千"的县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龙口市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效益为目的,在全市形成了以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开发热潮。全市新增经济田i000公顷,总数达2867公顷。"海上龙口"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新增海水养殖面积567公顷,总面积达867公顷,水产品总量达8.3万吨。林果生产也取得了良好成效。提前一年达到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八.五"绿化标准,新增果园2333公顷,总面积达12333公顷,果品总产超过20万吨。畜牧业养殖在技术、品种、规模上有较大突破,国营、集体养殖场达72个,畜牧业收入达2.34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开发进一步加大,投资3000多万元,投工448万个,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300多项。由于狠抓农业综合开发,大大加快了农村奔小康的步伐,农业总产值达到13.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4.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714元,全市共有14个镇、470个村跨入小康行列。
二、积极构筑"大、高、外"工业格局,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龙口市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以家电、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和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的拳头产品,是山东省家电生产基地。进入"八五"以来,龙口市坚持以大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围绕构筑"大、高、外"工业格局,积极实施集团化、股份化、科技化、工贸一体化和外向化的"五化"战略,全力推进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转变,积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再造企业发展新优势,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全市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越来越好。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龙口市坚持横抓工业强镇、强村,纵抓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牵动力和辐射力的龙头单位。同时,坚持抓重点,带全局,推动各个层次集中全力促发展。1993年,全市工业产值一举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6.2亿元;工业产值亿元镇由上年13个增加到16个,其中6亿元的镇6个,超10亿元的镇2个;工业产值过亿元的村由4个增加到13个;企业集团发展到15个,其中省级集团9个;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2个。二是经济效益好。各级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抓技改,上档次;抓管理,降消耗;抓销售,促清欠,工业生产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效益实现同步增长。1993年,市、镇、村三级工业产销率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镇村工业资金周转天数较上年加快80天;三级工业实现利润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利润增幅比产值增幅高21.3%;有14处镇利润过千万元,市属企业利润过百万元的由上年的7个,增加到18个。工业品出口大幅度增加,全年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7.1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三是投入规模大。全市坚持以投入促调整,以投入促发展,围绕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千方百计增投入,搞改造,上规模,促调整,1993年共实施技改、扩建和新上外经项目813个,计划投资26.8亿元,当年投入12.2亿元,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有36项,投资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加大。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支柱作用日益突出
龙口市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商业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第三产业呈现出大发展的新局面。1993年,全市用于第三产业的投入达到2.5亿元。在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方面,一年建成了6条商业街、7个农贸市场和9座商厦,并开工兴建了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胶东商城。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屺II母岛旅游开发区设施和景点建设已完成2000多万元投资,小莱山溶洞旅游景点投入使用;徐福旅游系列景点开发建设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交通运输业方面,新开通龙口至日本神户的集装箱班轮和龙口至大连的滚装航线,万吨级渔码头开工建设;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万吨级杂货码头已立项,港口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710万吨。市域内道路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市区通各镇公路全部实现了柏油化。市内公交车已发展到8路,公交车拥有量居全省县级首位。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较快,程控交换机达2.1万门,全市通讯实现程控化,所有电话全部开通国内直拨。房地产开发步伐也不断加快,全年交付竣工使用城市住宅面积达12.4万平方米。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崛起,个体工商户达2万多户。199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4亿元,比上年增加72.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1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7.5%,集市贸易额达4.6亿元,比上年增加33.3%。
四、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有较大进展
围绕扩大开放,龙口市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在大力加强城市交通、通讯、能源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设立了龙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口市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和屺lII母岛旅游度假区,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全市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已累计兴办三资企业216个,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特别是在1993年,龙口市抓住机遇,全面加大工作措施,全力扩大对外招商引资成果,年内全市新上利用外资项目113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8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5%、101%和41%。目前,到龙口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展到16个,招商引资的前景越来越好。龙口市在坚持利用外资以兴办工业项目为主的同时,还将利用外资的领域拓展到农业和第三产业,1993年共批准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项目23个,农业利用外资项目9个。在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龙口市还努力做好对外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使三资企业的效益大幅度上升,1993年全市已投产的三资企业共完成产值7.24亿元,实现利税6150万元,创汇4518万美元,分别是上年的3.9倍、4.5倍和4.2倍。龙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龙口外向型工业加工区的开发步伐也不断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铺开,已完成7500多万元投资;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在40公顷地片上基本实现了"四通一平"。全市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全市出口商品交货值达7.9亿元,比上年增长68.8%。
五、积极实施“科教兴龙”战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为推动全市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层次和运行质量,龙口市认真组织实施了"科教兴龙"战略,不断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地位,积极探索经、科、教相结合的路子,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纳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通过大力实施"借脑工程"1993年全市共引进各类科技人才1484名,在经济建设和各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龙口市还广泛开展了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活动,并顺利地通过省科委和国家科委的验收。1993年,龙口市还争取省和国家“火炬计划”6项,国家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5项,均居全省县级第一;全年申报专利55项,累计达到362项,名列全国县级前茅。目前,龙口市采取高新技犬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达50家,其中5家被正式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龙口市不断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共有1793名初、高中毕业生考入中、高等院校。职业中专发展到5所,设置专业达32个,在校学生达3370多人,职校学生占全市高中段在校生的44.4%。在计划生育工作方面,继续狠抓了基层计生队伍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1‰,成为全省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单位。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被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推开,农村敬老院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有9处达到省级先进水平。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取得较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