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4&run=13

莱州市历史悠久,据记载,夏代名为"过"国,商代为莱国,春秋为莱子国,战国为夜邑。自西汉初年置掖县以来,历为郡、州、府治。南北朝称光州,隋朝改为莱州,明初升为莱州府。民国初裁府留县。1988年撤县建莱州市。全市辖21镇、8乡,1071个自然村,面积1816平方公里。
199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2亿元,比上年增长69.4%;国民收入55亿元,比上年增长77.6%;工农业总产值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77.5%;财政总收入1.9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城乡居民储蓄总额2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年末总人口878411人,比上年减少3058人;人口出生率8.76‰,自然增长率O.84‰。
一、农业
1993年,莱州市以奔小康为总抓手,按照"稳一块,活一块"的农业发展方针,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积极组织实施乡镇企业"381"工程,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粮食总产突破50万吨大关,达到50.6万吨,每公顷单产达到10260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23.5%。果品生产实现产量、质量新突破。全市优质果园面积达到6667公顷,占果园面积的66.7%:果品产量达到16.9万吨,比上年增长75.4%。"海上莱州"建设成绩显著,水产品总产达到16.6万吨,比上年增长49.8%,以扇贝养殖为重点的浅海养殖面积达到4800公顷,养殖产量达到7.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畜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完成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7%。肉食鸡饲养量达到1431万只,比历史最高年份1991年增长30.1%。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绿化造林面积2000公顷,在全省提前两年首批完成"八五"绿化达标任务。农村"奔小康"步伐加快,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5元,比上年增加274元,全市有58.8个村跨入小康行列。水利工作获得"全国人畜食用水先进县(市)"称号,农机、气象、农业科技、农村流通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发展。
二、工业
1993年,莱州市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施"抓重点、强骨干、带全局"战略,使工业产量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市工业总产值108.9亿元,乡镇办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5%和88.5%,增幅分别比历史最高的1992年高出40%和61%。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规划的38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8.7%,占全市工业总投入的40.3%。骨干企业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市属光州啤酒厂、金城金矿等8家利税大户完成工业产值4.2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分别占市属工业产值,利税总额的21.5%和69.2%;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工业总产值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8%,形成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发展格局。其中"381"工程所属81个企业和村庄完成工业产值39.7亿元,实现利税4.4亿元,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产值和利税总额的46.2 9/6和56.3%。经过多种形式的改组和改造,到1993年底全市已组建起11个市属工业企业集团和6个乡镇企业集团,"大高外"的框架正在逐步形成。
三、外向型经济
1993年,莱州市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整体开放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推动效应。一是投资推动。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额达到901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592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4%和190.7%,实际利用外资约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3%。二是产出推动。全市已投产的85家"三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7.3亿元,实现利税708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1%和106.4%,分别高出全市工业产值、利税增幅的38.6%和63.4%。三是市场推动。1993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6.3亿元,比上年增长58.1%,占全市乡镇办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6.8%。四是产业升级推动。1993年全市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企业80家,引进175台(套)国外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构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机制转换推动。中外合资企业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广泛采用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有效地转换了企业的经营机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内部活力,全年全市"三资"企业人均创利税3650元,并涌现出银磊、啤酒、面粉厂等一大批"三资"企业典型,带动了全市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第三产业
1993年,莱州市积极实施市场建设、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战略,把第三产业推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99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4%和29.3%。国营、集体流通企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商业、供销、粮食、物资四大集团完成销售总额17.7亿元,实现利税39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5%和25.8%。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年内新增3634家,总户数达到2.05万户,上缴税金3090万元,占全市地方税收总额的17.3%。机关兴办各类第三产业经济实体518个,完成销售收入1.7亿元,实现利税1302万元。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投资9700万元,完成了文昌路、文泉中路、府前西街等2万平方米的商贸设施建设和食品一条街的搬迁拓宽任务,市区主要街道两侧底楼层全部改建成商业门市,新增网点210个,新建和扩建了8处大型农贸市场。
同时,人才、劳务、资金、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也正在发育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超前建设了城市15平方公里的道路骨架;自来水复线一、二期工程已竣工;莱州港完成投资6100万元,占一期工程的41%,3000吨级滚装码头主体工程的水下部分已全部完成;引黄工程已批准立项;29处乡镇全部开通了国际直拨电话,用户达到1580家;开发区"三通一平"工程初具规模,改造建成投产项目29个,完成投资额8581万元。
五、科技教育
1993年,围绕实施"百亿工程",莱州市不断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拓宽经、科、教相结合的路子,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完成烟台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12项,比上年增加29项,其中7项填补国内空白,一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1项获烟台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被新闻界誉为"莱州形象"的民办科研事业不断向高层次拓展,有7家民办科研组织跨入"山东省民办科研组织30强"行列。1993年,莱州市全面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实施"燎原计划"为主要内容,狠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跨世纪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农村技术文化学校、工业业余学校和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12.8万名农民和6.2万名职工进行了培训;全市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电大、职大、函大和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教育普及程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另外,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3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1.46亿元,人均244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18.6%。
六、体制改革
1993年,莱州市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企业改革方面,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1993年,全市市、乡、村三级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893家,股本金总额达到9.8亿元;租赁、拍卖和抽本经营企业达到298家,收回投资3466万元。成功地创出了公有民营、职工控股、向外商出售企业全部产权、外商控股嫁接改造大中型企业等产权改革模式,对全面深化企业改革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市、乡行政机构改革,撤并转副科级以上行政事业机构34个,分流机关行政事业人员1163名,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宏观管理体系。另外,住房、养老、待业等各项配套工程改革步伐加快,住房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并开始运行,职工养老和待业“两金”统筹额达到3520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面达到100%,投保率90%以上。 1993年,莱州市提前两年完成"百亿工程"计划,并再次名列"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