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及思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21&run=13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对全市90年代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的重点产业以及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做了全面的规划。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全国上下出现了加快步伐、竞相发展的大好形势。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烟台市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大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做了调整,重新确立了全市90年代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思路,以引导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建设烟台,发展烟台,繁荣烟台。
一、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烟台,是全国、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之一。经过10年的开放和建设,烟台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港口和交通优势比较明显,完全应该在国际分工和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烟台市确定90年代后10年及下一世纪头20年的战略目标为;构筑"大、高、外"经济格局,建立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其基本内容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港口为依托,以经贸为基地,以交通、旅游为特色,以建设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步伐;经过大约30年时间的努力,把烟台基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基本设想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93年到2000年,为起步阶段。要基本构筑起"大、高、外"经济格局,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翻四番的目标,人均占有国内生产总值1.5万元,人民生活进入富裕型阶段;确立全国交通大枢纽、大通道地位,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出口创汇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沿海旅游带;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奠定基础。
第二步:从2001年到2010年,为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人均占有5万元以上;建成我国北方大港和国际区域性交通枢纽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出口创汇总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大城市,全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拉开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主体框架。
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为建成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以八角、烟台港为中心的现代港口群体,形成滨海带形组团式经济结构、城市功能完备先进的城市群体,从而把烟台基本建设成为区域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上述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90年代的基础能否打好。因此,烟台市委、市政府以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为中心,提出了90年代发展战略,号召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努力拼搏,推动全市90年代国民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主题,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以"五区"为龙头,以两港三线为纽带,强化四大支撑点,挖掘四大潜力点,实现重点突破,推动国民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90年代,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要保持20.5%一23.2%的发展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年递增10%一12%,第二产业年递增21.2%一22.6%,第三产业年递增28.6%一33.4%。力争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第三个翻番,到2000年实现第四个翻番。
二、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坚持"稳一块、活一块"方针,推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开放开发,加速农业市场化进一程。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稳定粮食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扶持、保护、调控,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抓好粮食精种高产区和节水农业示范市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保护价、粮食风险基金和储备制度。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服务的等综合措施,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80万吨以上。
进一步加强农业开发开放步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坚持开发起步、开放推进的原则,做好"引洋、养野、串季、返古"的文章,加快建设"海上烟台"、"山上烟台"和"三高"(高产、高值、高效)农业示范区的步伐。拓展建设"海上烟台”的领域,全面发展海洋经济。通过"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加速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进程。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山海田三分天下,种养加全面发展"的农业新格局。到本世纪末,林果产值要达到60亿元,渔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使烟台农业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增长。
以构筑"大、高、外"格局为目标,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是烟台市工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希望所在。无论是城市工业还是乡镇企业,都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加速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到本世纪末,在全市基本形成机械、电子、食品、化工、建材、黄金、化纤、聚氨酯等技术领先、市场广阔、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及配件、家用电器、计算机及电子通讯产品、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造船、白卡纸系列产品等六大战略产品,建设化纤及深加工、聚氨酯深加工、盐及盐化工、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黄金及制品加工和建筑材料等六大原材料及深加工基地;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大型骨干企业,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打得住、叫得响的名牌产品。近期内,继续抓好导电玻璃、三菱水泥、电子网目板、造船等22个市级调度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微机键盘、数控转塔刀架等30个重点技改项目,为增强“九五”发展后劲打好基础。
以市场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放开搞活、四轮驱动"的方针,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把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作为加快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突出重点来抓。搞好第三产业的发展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起点、大规模的商贸设施,建成几处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必须的早市、夜市等集贸市场。坚持国家、集体、个体、外资一齐上,加快第三产业建设步伐;坚持硬件、软件一齐上,在加快各类商品市场建设的同时,努力突破生产要素市场,重点培育金融、技术、信息、劳动力、产权、房地产市场,积极探索期货市场。争取外国银行和外地金融组织到烟台设立分支机构。抓紧组建区域股票和股权证转让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烟台国家级专利技术市场优势,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为社会化大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强对第三产业和各类市场的管理监督,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同时加快开发全市的旅游资源,使其尽早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好国家级金沙滩旅游度假区和养马岛、芝罘岛、长岛、蓬莱阁、昆嵛山、文峰山等旅游景点,形成以考古、观光、体育和海上娱乐为特色的沿海旅游带。
以交通、能源、供水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主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立体式、快速反应的大交通网络,集中力量搞好海港、空港建设,到本世纪末,烟台港二期工程投入使用,三期工程大部分完成,烟台机场建成国家一级机场,并开通国际航线。同时,抓好蓝烟铁路复线改造、烟大铁路轮渡、德龙烟铁路建设以及烟潍、轸八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围绕改善供水、供电条件,抓好引黄济烟工程、夹河流域治理和龙口电厂三期工程、渤海热电工程建设,使牟山电厂尽早立项开工。围绕提高现代化通讯能力,抓好以长途传输和市话增容为重点的通讯设施建设。近期开工建设烟台卫星地面站、大连至上海光缆干线烟台段和邮政枢纽改造扩建工程。继续搞好市区的主要道路建设和供气、供热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焦。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土地、矿产管理,搞好环境综合治理,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和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确保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构筑"大、高、外”经济格局,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烟台的现实状况看,完成这一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实施改革兴烟、开放兴烟、科教兴烟“三大战略”。改革、开放、科技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动力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烟台市将按照系统工程理论,精心组织,打好改革、开放,科技“三大战役”,推动烟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行公司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加快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大致三个1/3的格局,即国家控股、社会参股的企业占1/3,国家参股、其他法人控股的企业占1/3,完全由社会控股的企业占1/3。乡镇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要逐步形成四个层面的格局。第一个层面,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搞成集体控股型的,吸收社会入股,使之发展成为全市乡镇企业的支柱;第二个层面,中等规模企业搞成集体参股型,拿出部分资产折价出售,吸收法人、职工和社会入股,谁有能力谁控股;第三个层面,选择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搞成社会法人或企业职工控股型,集体既不控股也不参股;第四个层面,对那些适合家庭经营的项目,要加快出租、出售步伐,搞成私营股份型。要鼓励企业兼并、联合,形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向跨国公司发展。
积极推进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近期内重点推进住房、医疗和失业保障制度的改革;切实搞好与国家财税、金融、投资、计划、价格、外贸等一系列宏观调控体制重大改革的对接。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认真搞好市级机构改革,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体系。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驭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积极稳妥地推行股份合作制,实现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积极培育和发展种养加、产供销、贸科运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发展和完善纵横交错、功能配套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民有组织地引入市场。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烟台的发展,最大的优势和希望就在于对外开放,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全市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成为烟台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体思路是:重点突破,梯次推进,拓展领域,跳跃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迅速膨胀"五区",改造提高老市区,形成对外开放的龙头;第二个层次,沿北部7个港口和铁路两侧展开,兴办一批工业开发小区和外商投资园区,形成对外开放的骨干;第三个层次,沿海向内地辐射,以开放促开发,带动山区和腹地发展,逐步在全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局面。
继续实施"万家企业对外开放"战略。在总结前段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一个转变、两个突破、三个扩大、四个加快"的要求,适应新的开放形势,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上档次、上水平。在开放的战略重点上,向大商社、大项目转变,着力引进高技术、高创汇项目,形成一批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相称的大型骨干企业;研究新的招商策略,在走出去敲门招商和老企业出让股权上搞突破;努力扩大外资比例和外商独资项目,扩大“三来一补”项目,扩大国际信贷业务;进一步加快农业开发、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及第三产业的开放步伐和出口创汇的步伐。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效益,争取赋予更多具备条件的企业和科技单位对外经营权,把更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加快“五区”建设,到2000年,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以上;芝罘湾保税区,争取国家批准,完成4平方公里规划区建设,形成多功能、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产优质创汇示范区、金沙滩旅游度假区和台商投资区建设,也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积极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和海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业务。加强海关、商检和口岸管理工作,保障对外开放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加快各个领域科技进步的步伐。工业系统全面实施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以科技促发展、上水平。重点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进步“百强工程,,和乡镇企业的“高”字突破、二次创业,逐步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形成带有产业方向性的超前开发研究、主导产品成熟期和替代产品成长期共生接替、主导产品成熟期不断延长三个科技进步层次,在骨干乡镇企业中逐步实现产品高档次、技术高层次、设备高水平、企业高效益的“四高”目标。农业方面,在山、海、田各个领域,种、养、加各个行业,品种、技术、储运、保鲜等各个环节,大面积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产出效益。第三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都要重视科技进步工作。按照科研成果商品化、科研单位企业化、科技推广网络化、科技市场管理法制化的要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事业。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
把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按照《90年代烟台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扎扎实实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扩展高等教育,探索与国内外联合办学的路子,加速实施紧缺人才培训、计算机教育、双语普及等“十大教育工程”,到本世纪末,使全市城乡劳动者普遍受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继续稳定教师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努力使烟台成为一个教育发达、科技繁荣、人才荟萃、各尽其才的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