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村及(企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16&run=13

芝罘区幸福镇
该镇位于烟台市市区西北部,辖23个行政村,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77公顷,全镇现有8900户,2.3万人,有3.个村村民户口农转非,非农业人口510人。
该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闻名遐迩的鱼果之乡。拥有十几个岛屿,沿海地区除盛产加吉鱼、黄花鱼等鱼中佳品外,还盛产海参、鲍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这里还是驰名中外的烟台苹果的发祥地。每年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各种新鲜蔬菜、生猪、家禽、蛋、奶等副食品。
1993年,全镇实现社会总收入6.3亿元,财政收入1037万元,人均分配达1900元。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该镇根据人口多、土地少的特点,积极发挥邻城近郊和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海上养殖加工业、建筑安装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共有镇属企业20家,镇村企业总数达200多家。
在工业生产中,注重发展多层次的横向联合和外向型经济,全镇已形成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行业比较齐全的经济结构体系。到1993年底,企业固定资产达15234万元,职工1万余名,完成工业产值3.56亿元。有12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3个企业达到省系统级企业,4个企业达到市级企业。全镇有2个独资企业,12个中外合资企业,4个出口创汇产品。
农业生产坚持优质开发,优质高效的原则,突出以水产业为重点。1993年全镇水产业完成新海区开发59公顷,老海区改造21公顷,水产品总量达到2.3万吨,实现收入6700万元,纯收入3000万元。仅大疃村的人工对虾养殖一项就创纯利800万元。畜牧业、果业、蔬菜生产等稳步发展,成效明显。绿化造林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区率先实现了绿化"双达标",1993年一次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第三产业高起点、大规模、快节奏、全方位发展。尤其在旅游开发、房地产开发、市场流通业方面有较大突破。1993年全镇第三产业实现总收入2.4亿元,其中集体实现收入9600万元,个体实现收入1.4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23平方米。村村建有幼儿园、妇女之家、图书室、游艺室,许多村已建成花园式村庄。全镇实现了劳保退休制度。全镇共有普通小学8所,成人教育学校、职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学校各1所,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教职员工200人。镇政府成立了芝罘通用技术研究所。全镇有科技领导小组34个,学术研究会14个,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70名,初级职称560名。该镇率先在全省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制度,全镇实行合作医疗,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镇政府设文化站1处,负责全镇的文化体育活动,幸福镇农民艺术团多次获省市区表彰奖励。该镇连续几年被评为山东省体育活动先进乡镇。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公路、铁路、海运、空运都十分便利。全镇700余部电话通达世界各地,通讯方便。

芝罘区只楚镇
该镇位于烟台市芝罘区、福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交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34770人口,有菜田493公顷,果园587公顷,粮田131公顷,森林覆盖率42.5%,镇村企业343个,从业总人数16564人,是一个以工业为主,菜果林粮综合经营的"近郊型"乡镇。1993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10.6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64亿元,工业总产值6.54亿元,财政收入2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元。
近几年来,先后有5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只楚镇视察。该镇先后得到省、市、区20多次表彰,获区"文明镇"、"文明镇政府"、市"十佳乡镇"、"科技带头乡镇"和省"明星乡镇"、"双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1.环境、资源和发展优势
该镇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特别是珠玑村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国内第二条农民铁路和铁路储运公司,已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北方物资交易中心。
通讯设施与烟台电讯枢纽大楼结为一体,实现了全镇通讯"程控化"。电力和水资源亦可满足供应。
镇政府驻地以北,是只楚镇工业龙头区,其西北有初具规模的化工区;镇政府驻地以南,除星罗棋布的镇村企业外,是蔬菜、水果和土特产生产基地。西牟村的香椿,号称"风味一绝";以中国大樱桃发祥地苏家坡为代表产地生产的只楚镇大樱桃,俗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该镇蔬菜年产量3200多吨,水果年产量120多吨,生猪、奶牛、鸡、兔等饲养量逐年上升,海珍品(扇贝)也后来居上,为农特产品的精加工、细加工和保鲜加工提供了优越条件。
2.企业、产品与产业结构
该镇企业发展迅速,固定资产总值已达2·6亿元,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全镇有18个实业总公司,辖158个厂家,其中镇办33家。拥有过亿元产值的企业1个,过1000万元企业15个,过500万元伞业6个,过200万元企业32个。现已形成工业、农业、运输、建筑、建材、商业、服务业7大重头行业,工业为重中之重,占产值的78.8%。重工业拥有电线电缆、机械制造、汽车内饰、铸造、建材等12大门类;轻工业拥有医药、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酿造、工艺美术、钟表等14大门类;化学工业拥有阻燃剂、聚氨脂、涂料、染料、活性碳、塑料等8大门类。国内功率最大、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个辐照交联电缆生产线在该镇建成投产。
高新技术领航是全镇工业发展的特征。全镇与30多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营大企业结成高层次紧密型横向经济联合,先后有610多名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自愿应聘来镇工作,共研制开发出高、精、尖新产品50多种。其中1种填补国际空白,2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2种填补国内空白,19种填补省内空白;创部、省优产品13种;获全国优秀产品大奖赛5枚金牌,在国际性博览会上获1枚银牌。有3个项目被国家列为"星火"和"火炬"计划,1993年又有8个项目被山东省列为"星火"和"火炬"计划。只楚村、珠玑村、芝水村和宫家岛村号称只楚镇"龙虎工程四金龙村"。烟台市电缆厂、烟台市第二电缆厂、烟台市内饰材料厂、烟台市珠玑针厂、烟台市第二啤酒厂、烟台第二制药厂、烟台市气体压缩机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烟台分厂、艾丽根电脑针织有限公司、烟台市拔丝五金制品厂、烟台市压力容器二分厂、烟台市机床功能部件厂、烟台市鲁东化工厂、烟台市矿车厂等是只楚镇"龙虎工程二十五企业"的佼佼者。机场 灯光电缆、光线光缆、潜油泵电缆、彩电高压引线、阻燃剂、烟港啤酒、TM声数汉语卡、量具刃具、织针、拔丝五金制品、硫酸庆大霉素、矿车、电子原器件、鞋帽等为只楚镇的优势产品。
只楚镇"外向型"经济方兴未艾,现已兴办三资企业13家,引进外资500多万美元,出口交货值1520多万元,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香港、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芝罘区初家镇
该镇位于烟台市芝罘区东南郊,总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5.2万,辖46个自然村。该镇依山傍海,物产丰富,风光秀美。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创业,取得了突出成就。1993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8亿元,实现经济总收入6.7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
1、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全镇现有工业企业350多个,形成了机械、轻工、化工、针织、服装、电器、建材、饮食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199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亿元,销售收入4.3亿元,实现工业利润2300万元。全年工业投入2.2亿元,其中进行技改项目6个,新上内联项目32个。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奖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全镇完成出口交货值2000万元。有10个村54个企业积极稳妥地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企业股本资金总额4600万元。
2.农业综合开发成绩显著。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资金、政策、科技综合投入的原则,依托市区,服务市区,使果品、蔬菜、水产、畜牧4大城郊型农业基地初具规模。菜果面积、产量稳步提高。1993年蔬菜开发面积已达360公顷,产量1215万公斤;果业开发面积653公顷,总产量达293万公斤。畜牧业开发潜力增大,全镇以刘家滩、孙家滩等村存栏达1000多头的奶牛场为基地,以金桥乳制品厂为龙头,大胆走出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路子。水产养殖前景广阔,至1993年底,全镇已开发水产养殖293公顷,产量达1700万公斤。
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发挥山海优势,投资1400多万元完成了市重点旅游项目--黄海游乐城一期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黄海家具城主体工程已完工,规模巨大的凤凰商城也正在积极筹建。房地产业以老村改造为主,使农民的居住条件向城市化转变。1993年全镇新建住宅楼52栋,总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实现利润850万元。工商饮食服务业本着"集体、个体、联合体"一齐上的原则,简化审批手续,规划经营场地,全镇工商饮食服务业发展到1165户,实现利税3600万元。物资流通业现有集贸市场3处,共开设摊位2000余个,年成交额1200余万元。
另外,全镇的交通邮电、科技环保、精神文明建设,也走在全市前列。

海阳县东村镇
东村镇占地106.5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总人口47007人。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为50322万元(现价);农村经济总收入3.5亿元,是1978年的30倍,比1984年增长了16倍;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1201元,是1978年的11倍,比1984年增长了5.4倍。
该镇属暖温带,年均降雨量860毫米,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农作物以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芋头、水果而著称,是海阳大樱桃的主要产区之一。
该镇交通十分便利,距火车站40公里,距海水码头6公里,到烟台100公里,到青岛150公里,境内公路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可与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地区和全国各地进行电话传真联系。
该镇共有耕地3167公顷,1993年农业总产值实现4313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1846吨。全镇拥有农用机械1280台(套),农机总动力18563千瓦。有大小水库.4座,大口井90眼,有效灌溉面积1973公顷。以北部山区为主,全镇有果园面积967公顷,其中水果673公顷,优质干杂果294公顷,1993年果品总产量3970吨。有桑园60公顷,年产蚕量42吨。以南部平泊区为主,蔬菜种植面积367公顷,其中露地菜267公顷,塑料大中棚100公顷。全镇有林地3669.6公顷,森林覆盖率45%,木材蓄积量达30000立方米,1993年经济育苗达到15公顷。大牲畜饲养量达763头,养长毛兔20500只,肉食兔10500只,奶山羊1360头。以粮油为基础,以果、菜、林、牧、桑为重点,两高一优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该镇工业起步于70年代,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拥有镇办企业12个、村办企业58个,固定资产总额7238万元,从业人员8561人,集机械制造、铸钢、服装加工、汽车修理、建筑建材、食品加工、冷冻冷藏、电气仪表之大成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先后建成合资企业6个,利用外资额200万美元。1993年完成工业产值36028万元,创利税2600万元,出口交货值达4000万元。生产以汽车、轮船配件、工艺服装、防盗门、铝型材等为主的52个系列,180种产品,产品广泛销往全国各地,有工艺服装、铸钢件、无头对虾、太阳能热水器等十几个出口产品。机油压力语言报警器、轻体板门两个产品获国家专利,铌铸铁汽缸套、曲轴强化镀铬新工艺两个项目填补省内空白,90-60钢铸件为出口免检产品。拥有省级企业集团山东众冶集团公司一处和县级企业集团建筑集团公司、新型建材实业公司两处,以此为龙头,大大加快了镇村工业"大、高、外"格局构筑进程。
全镇共有集体商业网点78个,从业人员193人;个体商业网点2341个,从业人员3762人;服务行业发展到231个,从业人员307人。全镇拥有汽车99部,全年货物运输量为380万吨。1993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780万元,比1978年增长23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4925万元。第三产业体系在发展中完善,在发展中走向了快速振兴之路。
该镇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是烟台市首批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科普乡镇,计划生育连年获市、县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也都抓住机遇,得到了较快发展。

牟平区宁海镇
该镇地处牟平城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辖65个自然村,5万多人口,1700公顷耕地,其中粮田1200公顷。乡镇企业710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
该镇经济发达。1984年工农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被誉为"江北第一镇"。1989年有镇、村企业486个,
集体固定资产3.5亿元,集体总收入8.5亿元,纯收入1.4亿元。全镇达到4级以上技术水平的工人有4000多名,引进各类技术人才1500多名,其中助理工程师以上的有300多名。该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一个以纺织、机械及农副土特产品为中心的创汇体系。1989年,全镇外贸出口收购额达7365万元。全镇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村达到37个,1989年水浇地面积达到90%以上。镇、村两级全部成立了农技站(队),引进并推广良种和新技术。1989年虽遇特大干旱,但全镇粮食平均公顷单产仍达6817.5公斤。1989年,全镇人均分配达1086元。西关、新牟里、文化里、王家瞳等村都相继建起了居民楼,实现了街道城市化。
1990年,该镇经济总收入率先在山东省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纯收入1.6亿元。全镇有近1/3的村集体总收入超千万元,其中全国最佳农民企业家常宗琳和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李德海所在的新牟里、西关村,工农业总收入均突破亿元。全镇农村公共积累达4.3亿元,人均占有1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2327万元,是1978年的122倍,人均465元。1990年,在全国乡镇百颗星评比中,该镇荣获最高奖"大地杯",名列全国乡镇之首,被誉为"中国乡镇一颗星"。
1991年,全镇完成集体工农业总收入14.19亿元,纯收入2.1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27.8倍和88.6倍。有28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千万元,其中5个村突破1亿元,最高的西关村总收入达到3亿元。全镇人均分配1213元。全镇集体企业540多处,其中镇办企业25处。集体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79亿元。1991年,全镇有30多处企业产品直接或间接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43亿元。1991年,全镇粮食总产达到1474万公斤,公顷单产达到10410公斤。
1992年,全镇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7亿元,纯收入达到3.66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90%和58%。有3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千万元,其中6个村超过亿元,最高的新牟里村和西关村双双突破6亿元。全镇人均分配1611元。有53个村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占农村总数的81.5%,按小康镇的要求,已提前8年达到了小康水平。1992年底,全镇集体企业发展到600多处,其中镇办企业25处。集体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亿多元。镇、村两级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7亿元。1992年,全镇外贸出口交货值达2.07亿元,成为省、市状元镇。全镇粮食总产达1196万公斤。
1993年,全镇完成经济总收入53.1亿元,纯收入5.4亿元;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45.4亿元,实现利税4.3亿元,均比上年翻番。全镇集体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亿多元。全镇乡镇企业总收入过亿元的村已达12个,其中西关明珠总行总收入达到13亿元。
镇村企业是宁海镇总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和优势所在。为了进一步强化镇村企业的主导地位,1993年该镇采取4条措旋,加快镇村企业的发展步伐。一是大力发展骨干村和骨干企业,实施了"三十"工程,即发展10个亿元村,10个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的镇办企业,10个总收入过4000万元的村。二是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全镇用于"大、高、外"项目、高精尖产品和骨干企业的投入超过5亿元。三是组建企业集团,使企业向大规模、高效益方向发展。镇、村级共组建企业集团27个,组建了东海和环保两个镇办企业集团。四是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体制为突破口,在镇村企业中大力推行股份制,全镇股份制企业达157个,发行股票总额3亿元。
该镇还实施高科技驱动战略,加速构筑"大、高、外"经济格局,推动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指导方针上,主要抓了3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产品结构调整,三是资金投入调整。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抓好3点:一是以高带大,就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型项目,以规模效益带动全镇经济发展。二是以高促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注意向高科技目标进军。三是以高推高,利用原有的科技优势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赢得新的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该镇还抓了"三外"企业(外国、外地、外向型)的突破发展。全镇"三外"企业达400多家,总收入28亿元。在国外市场上,新牟里村1993年在美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办起5家企业;文化里村与香港合资组建了佳伟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创我国赴南非海域捕捞先例,8艘大功率渔船扬帆莫桑比克,拿到了14年的独家捕捞权;王家疃村在俄罗斯注册了中国村级第一家贸易公司,年贸易额达1亿多元。在国内市场上,宁海镇立足胶东,面向全国开发开放。西关村先后在海南、大连、伊春等地办起了30多个企业,在县内外边远山区租赁土地近600多公顷;镇环保厂到新疆、河南等地办起3个分厂。宁海镇已向国内外输出资本5亿多元。1993年合同利用外资2000多万美元。全镇年出口超千万元的"三资"企业和创汇企业有20多个,有180多种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1993年出口交货值达到3.2亿元,创汇6000多万美元,成为山东创汇第一镇。
该镇还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纳入乡镇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内。出台了“四放开”政策:即放开经营范围、放开经营方式、放开从业人员、放开经营场所。1993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00个,营销收入达3亿元。
宁海镇在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社会各项事业都有进一步发展。1993年宁海镇党委被市委授予烟台市农村党建工作先进乡镇称号;镇妇联被省妇联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该镇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文教卫生、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1991-1993年,宁海镇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1994年上半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实现32.4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9.25亿元,增长40%;完成工业产值21.4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7亿元,增长49%;实现纯收入3.4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7609万元,增长28.5%;为进一步跳跃发展奠定了基础。

牟平区姜格庄镇
该镇位于牟平区东北部,南依炮山与龙泉镇接壤,北临黄海之滨,西至孟良口与大窑镇交界,东与文登市初村镇毗邻,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属半丘半泊地形,地势南高北低,山脉趋南北走向。山上林木覆盖、郁郁葱葱。地下金、铁、铜矿产已有发现,有待开采。主要河流有广河、汉河、念河,全属季风雨源型河流。流区内沟渠涧溪纵横交错,塘库湾井星罗棋布,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境内海岸线长22.5公里,近海深度20米左右,海底平坦,可供发展养殖业海域1000公顷,可供开发的滩涂养殖面积1660公顷。船舶云集的金山港湾,水域面积3.5平方公里,是境内天然良港。漫长的海岸面上,砂聚成山,石英品位占85%,是极其丰富的建材工业重要原料。3.5万亩海滩防护林带,是我国沿海防护林带重点保护区。1993年底,全镇总人口53204人,其中农业人口51625人,占总人口的97%,非农业人口1579人,占总人口的3%,此外,还有海外华侨、港澳台胞300多人。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邮电事业发达,烟(台)威(海)公路和正在修筑的烟威汽车专用路横贯东西,境内四条公路干线贯通南北,全镇有国营客运站点三处,村村通客车,每日客货运输车辆来往如梭,交通网络可谓四通八达。全镇村村通邮、通电话,程控电话日益普及,1993年增装总机7门155部,可直接与国内外取得通讯联系。近年来,初步形成了"镇办、村办、两水(水产水果)"三足鼎立,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业并举的经济格局,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9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084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645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3%;农业总产值1439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6.7%。全镇有工业企业81家,其中镇办11家,村办70家;个体逾千家。现已拥有冶金、机械、建材、纺织、制鞋、印刷、塑料、食品加工、汽车修配等58个行业门类。镇办的主要工业企业有砂轮机厂、灯具厂、建筑公司等。年创利税均在40万元以上。
全镇5000公顷耕地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是烟台市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660多公顷果园,90%以上属红富士品种系列。1993年果品产量1069.3万斤,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是烟台市苹果出口创汇基地镇。镇境渔场广阔,海产丰富,盛产鲅鱼、黄鱼、刀鱼、比目鱼、丁鱼和藻类、贝类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进一步强化耕海牧鱼意识,走"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海水开发新路。1993年水产品总量15646吨,总产值9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2%。全镇蔬菜基地达227公顷,总产值达1.8万吨。此外,全镇还有30多个饲养(兔、鸡、猪、羊)专业大户,畜牧业总收入占农业产值的15.4%以上。
姜格庄镇自古就有姜格庄、上庄、酒馆、松岚4处市集,集期均为五日一集,每集上市贸易成交额14万元。1993年全镇商业网点1360个,其中集体260个,个体1100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68万元。
全镇现有高中1处,初中3处,学区小学11处,村办小学27处,职业中等技术学校1处,中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8.9%。村村办起幼儿园,幼儿园入园率99%。全镇文化娱乐场所47个,其中镇文化站1个、影剧院1个、录像放映场3个,医院l所。村村成立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妇女之家、老人活动室及图书室。群众文化活动有文艺创作、摄影、秧歌、高跷、抬阁、舞狮、琴棋书画、戏剧演唱等。
镇办砂轮机制造厂生产的砂轮机已形成单相和三相立式、台式、除尘式和手提式四大种类16种规格的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1万台,其中"S3ST一250"砂轮机创省优标准。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品种规格齐全,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产品远销全国158个销售点,并进入国际市场。
镇办灯具厂与航天工业部第四规划设计研究室结为技术性联营。主要生产路灯、工矿灯、框架式日光灯、投光灯、厅院灯等40多个品种。年产量15000盏,以"优、新、廉、信"赢得众多用户青睐。

莱山区解甲庄镇
该镇北濒黄海,南偎群山,辛安河总汇9条小河纵贯入海,山水相依构成海滩、河谷、平原、丘陵、山地5种地形,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面积110平方公里。1993年该镇辖43个村,总人口47930人。全镇80%的村安装了自来水,有4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全镇绿化面积26.5平方公里,农村人均住宅面积18平方米。全镇实现程控电话自动化,可直拨全国各地,并安装了国际直拨电话。
镇政府对文教卫生、商业服务、交通电讯、工业小区等作出了多方面的规划并付诸实施。林家疃——孔辛头公路拓宽工程,由外商投资建设的集商贸、旅游、娱乐一体化的“贵族城”等重点工程正在建设中。
该镇为连接烟台、威海、牟平等县、市区的交通枢纽,石(岛)烟(台)公路、烟威(海)一级公路横贯镇中,与莱山机场、烟台港相近,海陆空交通方便。
1993年该镇工农业总产值达6.1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全镇有工业企业123家,其中镇办7家,村办116家。有造纸机械、铜杆、水泥、文具、塑料粉末、磁性材料、电子元件、化工染料、造锁设备、纯锡工艺、服装、砖瓦等行业;农业形成海产品、水果、蔬菜等商品生产基地;集市贸易活跃,全镇共有个体工商业者4000多户,年可增加收入1亿元,是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全镇有中小学校39所,幼儿园43所,在校学生6000多人,适龄儿童和中小学生入学率、入园率均达100%。全镇有影剧院1处,医院1所,文化活动室40个,老人活动室10个。群众文化活动有文学创作、戏剧演唱、琴棋书画、舞蹈曲艺等。
镇属烟台市造纸机械总厂所产造纸机械,有50个品种,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烟台市水泥厂所产325#、425#、525#"芝罘"牌水泥产品已经国家质量认证,销往省内外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年生产能力为20万吨。烟台市水泥厂与港商联办的烟台依斯特文具有限公司所产办公文具,产品直接销往国外市场,年可创汇100万美元。郭家屯村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联营的牟平磁性材料厂所产磁性材料,产品有Y30、Y30BH、 Y35型等,畅销省内外,市场信誉较高。牟平银鹰工艺品厂生产的银鹰牌锡工艺品,设计新颖独特,富有民族风格,是装饰、馈赠、珍藏的佳品。
海产品有对虾、海参、扇贝、鲍鱼等。东泊子实业联合总公司依靠海上开发,成为解甲庄镇第一个亿元村。

牟平区武宁镇
该镇占地60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是一个半山半泊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黄金、石墨等。1993年全镇辖40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总人口28703人,农业人口占90.1%。
全镇的程控电话、传真机可直接与国内外联系。县第二自来水场和5.15万千伏安变电站坐落镇区。该镇还规划建设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和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西苑商业住宅区。境内有牟(平)、乳(山口)、烟(台)、威(海)公路和烟威一级汽车专用线贯通,距烟台机场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1993年,武宁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1.4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2.3%;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全镇现有工业企业300多家,其中镇办企业12家,村办企业154家,个体160多家。形成了机械、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建筑建材、黄金采选、印刷、服装等十二大行业格局,现有出口创汇企业12家,出口产品主要有花生制品、工艺地毯、挂毯、园艺工具、皮革制品、肉食鸡、海产品等;农业形成了水果、蔬菜、水产等商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和鲜活商品年出口创汇达1300万美元;1993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1%,林业占1%,畜牧业占17%,副业占30%,渔业占1 9,5。商业贸易活跃,现有专业市场4个,大型商贸城1座,个体工商户1200户。1993年个体工商业收入9200万元。
该镇现有中等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学2所,小学7所,幼儿园41所,在校学生30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镇文化娱乐场所43个,其中影院1座,歌舞厅1个,文化室40个,敬老院1、处。有医院1所,卫生室40个,体育场1个。群众文化活动有文学创作、秧歌、耍龙灯、戏剧弹唱等。
镇属牟平渤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葵花牌"烤生果产品有烤果、油炸花生仁、种皮生仁、乳白生仁等8个品种20余种包装规格,其中"葵花牌"烤生果获全国保健食品"金鹤杯"奖,油炸花生仁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创汇1650万美元。牟平黄海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鹰牌"丝织地毯被评为烟台市明星产品和省优产品,连续3年获山东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第一名。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牟平东华工具厂生产的"工字牌"精密耐磨铰刀属国家专利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年销量10万把。南堠食品厂生产的"鱼鸟河牌"老少乐花生畅销全国各地,其J中乳皮花生被评为省优产品。

牟平区高陵镇
该镇地处牟平区中南部,位于东经12°23′、北纬37°13′。面积144平方公里。属丘陵山区,南部偏高,北部稍低。库容总量5800万立方米的高陵水库坐落在镇驻地西南1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是天然的游览胜地。1993年底,辖56个村民委员会,61个自然村。总人口45501人,其中农业人口44308人,占总人口97%;非农业人口1193人,占总人口的3%。
镇驻地面积1.6平方公里,有主要道路4条,总长4公里,总面积5.5万平方米。有年供水总晕59.6万吨的自来水塔4个;有容量6300千瓦变电站一座。镇驻地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23平方米,程控直拨电话200门。
该镇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烟(台)乳(山寨)、牟(平)乳(山口)公路纵贯境内,并与烟(台)威(海)高速公路相连。北距县城15公里,西北离烟台40公里,东与威海相隔60公里,离烟台民航机场20公里。通讯、通邮极为方便,已经开通的程控电话可与全国各地直接通话和收发传真。电报与全国并网,实现了自动转报。
199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413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6089万元,农业总产值8048万元,年出口交货总值1000多万元。全镇有工业企业77可,其牟镇办企业12个(中外合资企业2个),村办企业65个,已形成纺织、染织、建筑安装、玻璃加工、机械、化工、医疗器械、黄金采选、工艺品、砖瓦等为骨干企业的工业体系。农业经济蓬勃发展,是全县粮油生产的主要产地之一。各种水果、干杂果和蔬菜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发种植。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步伐不断加快,1993年,全镇种养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
该镇是牟平县中部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贸活跃,集贸市场5个(其中大型专业市场1个),面积2.2万平方米。全镇商业户120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980户。1993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6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25万元。
全镇现有中小学36处,其中中学4处(职业中学1处),小学32处,幼儿园50所,在校学生54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镇有广播站、文化站、全县一流水平的影剧院和医院、文化室24个,新华书店1个,老人活动中心1处:全镇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广泛深入,1991年被山东省体委授予体育工作先进乡镇称号;1992年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文化先进乡镇称号。
该镇黄金储量丰富,有金矿14处,其中县属2处,年采矿总量达10万吨。全镇有陶器作坊30多处,陶器制品远近闻名。该镇年产苹果2589吨,成为全县的苹果镇,主要品种有新红星、红富士、北斗等。高陵镇毛巾厂生产的远洋牌"8615"系列浓缩印花面巾、"1840"系列割绒印花枕巾获省优称号,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部分进入国际市场,销往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该厂生产的"远洋牌"纯白餐巾直接畅销韩国,年创汇100余万美元。高陵实业公司生产的"珍珠牌"支镜形成一大系列,3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各地,远销伊朗、伊拉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长岛县南长山镇
南长山镇位于渤海海峡、庙岛群岛最南端。岛陆面积12.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02公里,是山东省最大的海岛镇。
南长山镇是长岛县政府驻地。全镇辖11个行政村,岛上各种基础设施齐全,一级标准水泥公路村村相连。岛上电力供应充足,由华东电网供电。年供水量36.5万吨,供水管网总长20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100%。邮电现已开办3000门程控电话、电报电传、移动通信和邮政特快专递等业务,直拨电话可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上栈桥、海底世界、水族馆以及城区统一供热工程正在兴建。全镇绿化面积覆盖率达52%,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
南长山镇水路连接胶东和辽东半岛,岛上建有3000吨级港口和滚装运输码头,每天有26个班次的客轮、轮渡往返于蓬莱至南长山(平均30分钟一个班次),开辟了南长山至韩国、日本的国际海上运输航线;南长山镇距烟台机场70公里,形成了海陆空立体运输网。
1993年,南长山镇经济总收入5.19亿元L比上年增长45%。其中,渔业总收入28062万元,占总收入的54.1%;工业总收入16906.6万元,占总收入的32.6%;建筑商业等收入6931.4万元,占总收入的13.3%。渔民纯收入连续8年超过2000元,人民生活水平提前10年达到小康标准。南长山镇是烟台市对外开放重点乡镇,海域辽阔,资源丰富,盛产对虾、鲅鱼、牙鲆鱼、河豚、真鲷等经济鱼类30多种,自然生长的贝藻达160多种,是闻名遐迩的扇贝、鲍鱼、海参等海珍品的故乡,发展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品生产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丰富的自然优势,带动了全镇各业的全面发展,现已发展5大企业集团50多家企业,形成以海珍品养殖为主,水产品加工、捕捞及修造船、塑料制品、建筑、光学玻璃、旅游服务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沿岛周围已形成广阔的蓝色“牧场”,扇贝、海参、鲍鱼等海珍品人工育苗、养殖和海底地播增殖已具规模,并且效益显著。同时,南长山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首先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低档次、粗加工产品向精细加工、高档次产品转变。近几年来,南长山镇建起水产品冷藏加工厂17处,并先后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粒冻加工设备8台(套),日单冻能力80吨,一次性保鲜储存能力达2500吨,提高了冷冻技术和产品质量,使产品出口创汇率提高40%以上。二是由冷冻型产品向鲜活产品转变。攻克并掌握了鲜活产品的暂养、冰鲜、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技术,为提高创汇率开辟了新路。三是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变,水产品加工种类形成冷冻、鲜活、罐头、干熟食品和综合利用产品6大类500多个品种。其次是扩大合作领域,南长山镇已建立"三资"企业16处,并在国外开办了亚美(加拿大)水产有限公司、亚美(美国)水产有限公司和美国恒达食品有限公司,还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设立了办事机构,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市场,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捕捞业在开发南海、东海渔场的基础上,又远征贝劳、马绍尔等国际渔场,开创了群众渔业远距离、跨国域开发的先例。
南长山镇自古以来就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水产品贸易十分活跃,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市场5处,面积1.5万平方米,年销售各种水产品10多万吨,是国内水产品的重要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

莱州市金城金矿
该矿扩建于1980年10月,现辖红布、马塘、东季3个分矿和马塘第二采区,占地64公顷,拥有职工998人,固定资产总投资l亿元,共有8条生产竖井、2座选矿厂,日采选冶综合能力850吨,年产黄金3.2万两。
该矿立足改革,强化管理,注重科技,广招人才,真抓实干。组建次年企业即扭亏为盈,实现黄金产量1.085万两,比原来几个小,矿的总产量翻了两番,当年获纯利232.5万元。
"七五"期间,黄金产量和利润年平均递增率达32.2%和47.01%,先后被国务院、山东省、烟台市黄金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授予"七五"期间为黄金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进单位、"金星企业"、"明星企业"等称号。1989年,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990年,黄金产量突破万两,获烟台市利税大户称号。1991年,生产黄金2.85万两,实现利润1018万元,晋升为省级文明单位;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行业百强企业"。1993年,建成"吨金"矿山,实现利润4300万元,在全国同行业市属集体企业中,产量、产值、利润均居首位。1991-1993年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评价中,分别位于有色金属采矿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第19名、16名、20名。
在抓好黄金生产的同时,该矿一贯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办矿方针,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海上捕捞、养殖、冷藏加工“一条龙”生产线;在矿内投资400万元,兴办了钢球加工厂、食品加工厂、服装加工厂,对内为职工服务,对外承接加工业务。还投资600万元,兴建了通宝实业公司,在柞村乡开办了股份企业石材加工厂;与深圳金科研究所合资经营的深莱电器公司,总投资600万元,引进高科技产品PTC热敏元件,生产多种规格、多种用途的组合发热体,暖空调器等产品。以上这些项目都是靠黄金的优势滚动发展起来的,每年创产值4000万元,完成利税400多万元。
该矿矿长兼书记赵德成,是莱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高级经济师。金矿组建时期,他针对管理层次混乱,人浮于事的状况,果断地撤销合并了原来各分矿重复设置的8个科室,裁减了近2/3的行政人员,并在金矿实行生产、安全、物资、资金、人事等"十统一"管理,精简高效,有力地保证了全矿工作的统筹安排,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各行其是松散经营的混乱局面。在借签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他亲自组织制订了企业各专业系统的《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积极推行现代化计算机管理。随后文在全矿范围内实行了"五定一保一挂"经济承包责任制,即:定人员、定岗位、定指标、定费用、定责任、保证安全生产;工资奖金与生产完成情况挂钩。
他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坚持走科技兴矿的道路。几年来,先后投资100多万元,选送160多名生产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每年举办各类管理技术培训班,1991年。在矿内建起职工中专学校,他还不惜重金从外地聘请各类技术人才。仅1993年,慕名到金城矿工作的技术人员就有21名。随着人才的汇集,金城金矿的科研技改不断加快发展。其中"尼龙袋装尾砂垛矿柱新工艺"、"下向进路胶结充填法"、"选厂预先筛分工艺改造"等技术革新项目,均创造了年几百万元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省、市科技二等、三等及进步奖。在仅8年的时间里,他凭着科学的经营管理,实干的精神,带领全矿干部职工,把一个管理混乱,年亏损83万元,濒临倒闭的镇办小矿,发展成为全国重点黄金企业。自1987年以来他连续7年被莱州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6年被烟台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先后获得烟台市"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企业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山东省黄金工业局、省黄金总公司授予省黄金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被国务院黄金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七五’,期间为黄金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受到李鹏总理亲自接见。1992-1993年,他连续获国家统计局"有色金属矿采选行业前一百强优秀企业家"称号。

山东方圆集团公司
该公司地处烟台、青岛、威海市之间,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交通发达,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集团,也是国内建筑机械行业成立的第一个集团,以研制、生产各种建设机械为主,兼营建筑、工程安装、交通运输及其他贸易。集团下辖方圆建设机械厂、海南省海口方圆工贸公司、中美合资富兰克 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等14个分厂、所、公司,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国内最大的建筑机械生产基地。公司占地26万平方米,拥有厂房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职工1380人,其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28人,固定资产总值8600万元,主要生产设备620台(套)。坚实的物质基础,雄厚的技术力量,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生产的建设机械设备主要有:JZC系列、JS系列混凝土搅拌机,HBT系列混凝土输送泵,PLD系列混凝土配料机,QTZ系列塔式起重机,JCQ系列混凝土搅拌输送车,HZC系列混凝土搅拌站等30多个品种。有4种产品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4种产品获部科技进步奖,2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公司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办事处20多个,销售网点400多个,产品已遍布全国各地。1993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居国内同行业之首位。

烟台新亚企业集团总公司
该公司位于烟台市区,面积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实体。从业职工2500余人,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年产值1.1亿元,被市、区两级授予“明星企业”称号,为烟台市重点开放单位之一。公司拥有机械制造、电器、仪表、食品、饮料、汽车修理、建筑安装、装璜、服装、印刷、银行、房地产开发以及宾馆等18个行业、近60余种主要产品。
公司机械工业的龙头--烟台钢模板厂是国家建设部、物资部定点企业,是全国钢模板行业唯一的国家二级企业,建筑用组合钢模板、制冷设备、冷风机、激光仪表、节能灯具等名优产品畅销全国12个省、自治区、市,经久不衰。
公司食品加工业的支柱--中、新合资的烟台芝星食品有限公司,其拳头产品"新新即食面",连获国内4项大奖,并列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销售网遍及国内18个省80余个县、市,并远销新加坡、俄罗斯、马来西亚及柬埔寨。该产品已初具名牌效应和一定的生产规模。
铝型材制造及加工业、食品工业已列为总公司重点发展行业。公司与台湾及沈阳合资的烟台黎明铝业有限公司,总投资436万美元,由台湾引进先进的2000吨及880美吨挤压机,年生产5000多吨节能型铝型材及其制品,将成为公司的创税利大户企业之一。投资1500余万元,由美国、意大利引进了食品饮料生产自动线,形成了饮料、食品、奶制品等多功能的食品中心,以"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为宗旨,以一流设备为基础,以医学、食品营养学等有关学科理论为依据,以现代化管理和先进工艺为手段,使产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久负盛名。
总公司注重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横向联合。与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赴海外地区考察,洽谈合资项目,开展技术交流。目前,总公司正在进一步广泛引进人才、资金和设备,内引外联,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瞄准国内外能适应自己能力的高、精、尖产品,以更大的势头向前发展。
总公司辖属企业还有中外合资烟台九龙服装有限公司、烟台市新亚食品厂,烟台市冷食糖果厂,烟台市汽水厂,烟台市新亚印刷厂,烟台市新亚电器厂,烟台市激光仪表厂,烟台华康电梯安装公司,烟台市装饰安装公司,烟台市环湖宾馆,烟台市新亚汽车大修厂,烟台新亚供销分公司,烟台北京橡胶制品经销处,烟台新亚综合商店,烟台新亚供销经理部,烟台新世纪高技术发展中心。

山东只楚集团总公司
该公司辖33个企业,有3000多名职工,拥有固定及长期资产1.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公司靠高投入培植骨干企业,靠高科技增强竞争能力,现已形成了电线电缆、机械制造、汽车内饰材料、医药化工、冶金铸造、建筑、建材、房地产开发等行业规模。1993年社会总产值突破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23730万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向国家交纳税金700多万元,分别比1992年翻了一番。
近几年来,公司大力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与国内20多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国营大企业开展紧密型的横向经济联合,引进各类中、高级科技人才100多名,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0多名。先后开发研制出28种高精尖产品,其中8种填补了国内空白,3种替代进口,4种被列入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党和国家领导人胡乔木、宋健、王恩茂等先后来公司视察,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公司所辖的烟台市电缆厂成立于1984年,1987年与中国科学院联营,合资兴办了烟台科辐电缆厂;1989年又与香港企荣贸易公司合资,成立了烟台企荣科辐电缆有限公司。建造了国内第一条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用于工业生产的高能电子加速器辐照交联电缆生产线,先后开发出国家级新产品4个,填补国内空白产品2个,替代进口产品2个。该厂被国家机电部列为定点生产厂家,并被省科委批准为高新技术生长点企业。1993年,该厂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1450万元,成为芝罘区第一个产值过亿元企业,被芝罘区评为"工业明星企业第一星",获市工业明星企业称号。
烟台市汽车内饰材料厂是为一汽集团配套生产汽车内饰材料的专业厂家。开发生产的高回弹聚氨酯冷熟化组合材料填补了届内空白。1992年,该厂与香港富朋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烟台百浩利产业用呢有限公司,引进挪威、意大利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起了火焰复合、色织布、汽车门内板3条生产线,为一汽奥迪、捷达、高尔夫轿车及CA一150P载重车配套生产复合装饰布、座椅面料、门内板等。1994年,该厂又与一汽经技贸开发公司联营,成立了烟台绿科高新阻燃材料厂,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阻燃灭火材料进行研制开发。1993年,该厂完成产值5816万元,实现利税742万元,被评为芝罘区"工业明星企业第三星",获市"工业明星企业"称号。
烟台市气体压缩机厂是一个以生产气体压缩机为主的综合性企业。该厂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了烟台市气体压缩机研究所,共同开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涡旋式空压机,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精尖产品。1993年,该厂完成产值2006万元,实现利税209万元,较上年翻了一番,被评为烟台市"工业明星企业"。
烟台第二制药厂与中国医药总公司联营,投资4000万元,建起了胶东地区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该厂技术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工艺先进,可生产各类抗生素原料药、片剂、中成药达30多个品种的产品,其质量全部达到国家1990年版药典标准,并出口德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
烟台有色金属加工厂立足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并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宝钢集团等科研单位和国营大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研制生产的贯流式长寿高炉风口达到美国、日本同类产品水平,是可替代进口的高科技产品。该厂1993年完成产值310万元,实现利税30万元。
烟台市振华空压机配件厂、太阳能设备厂、建筑材料公司是只楚集团新兴的骨干工业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烟台华盛建筑工程公司,烟台建筑综合开发公司是只楚集团的两大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雄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势力,在建筑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山东莱东石材集团总公司
该公司原为莱州市普渡口村村办企业,1990年,同日本名古屋东刈谷株式会社共同投资600万元,使公司成为享有独立进出口权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公司现已形成年开采云灰、条灰、山水、雪花白等大理石荒料1万立方米,锈石、珍珠花、樱花红、黑白花等花岗石荒料1.2万立方米的开采规模和年产板材20万平方米的生产规模,并生产锯、磨、切流水线的成套石材加工设备。公司同时注重加强雕刻艺术品的研制、设计与开发,所制作的人物、动物、佛像等石雕精致工巧、栩栩如生,每年生产石雕数万件,销往江北大部分省、市,并远销欧、美、亚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喜爱。公司先后承接的大连富丽华大酒店,北京亚运村会议大厦和国际彩电中心,南京中央商厦等装饰工程受到社会各界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1992年,山东省政府要向友好省日本山口县赠送一座仿古石亭,公司及时圆满完成任务,将一座19米高的象征中日友好的石亭雕刻得自然浑成、韵致无限,受到日本方面的极高评价。1993年,公司再上新台阶,下设7个分厂,拥有塔吊、空压机、铲车、矿山翻斗车等设备上百台(部),带动全村实现总收入16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4500万元,利润1600万元,出口交货值360万元。全村拥有固定资产3500万元,人均分配达到4000元。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云来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审时度势,善于学习、运用知识和把握时机。1982年,他就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全村统销粮8.9万公斤、贷款5.8万元的困境,决定适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因地制宜,开采普渡口村蕴藏6亿立方米的石材,以改变本村的困顿局面。他走南闯北,访专家,翻资料,借以了解并掌握国际国内的有关情况。1984年,他借贷127万元办起了石材加工厂。1986年,当他得到大连在建的四星级富丽华大酒店正招标石材装饰装修的信息时,立刻北上,运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和艺术家般的设计才华力挫群雄,得到酒店合资港方老板的赞赏与信赖。他带领一班人马以艰苦的创业精神、精湛的技艺和一流的服务,将普渡口村精美的石材、石雕、饰画镶嵌在富丽华大酒店的地面和墙廊上,使酒店更加富丽豪华,也为普渡口村的石材业做了一份活广告。之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的石材生意商纷至沓来,该村石材先后用于大连国际大酒店、大连华能热电厂、长春汽车城、沈阳电业局、哈尔滨中俄友好大厦等处的装饰上,使普渡口村的石材响遍了东三省。1989年,北京亚运村建设全面展开,王云来又抓住时机,将有关专家请到家乡考察,以普渡口村自身的优势争取到亚运村会议大厦、亚运村国际彩电中心的石材装饰工程。他率本村60名精英日夜兼程,争创优质工程,感动了亚运会总指挥张百发,也得到亚运会主席陈希同的热情赞赏。由此,普渡口村的石材又响遍了京城。在抢工程、抓质量的同时,王云来还注重加强技术引进与开发,先后从国家航天部聘来数十名高级专家,对本村的石材加工进行技术指导。1992年,引入意大利石材机械的先进技术办起了石材机械制造厂,很快研制出程控切割机、自动喷砂大锯、花岗岩板材生产流水线、8头连续研磨等新一代石材专用机械,并走上市场,订户络绎不绝。1993年,引入吸收了火力切割、定向爆破、无声爆破等新技术,并投资1200万元,新上两项自动化石材生产线,使公司形成了采石、板材、柱材、石雕、建材机械自成一体的生产体系,使普渡口村当之无愧地荣膺"中国石材第一村"称号。
在发展石材业的同时,王云来不忘乡村建设。从1988年起,用5年多时间,投资120万元,搬掉两座山包,填平4道大夼,造出了十几亩平场。参考日本、意大利等国图样,自行设计、筹建起50多座水电暖齐备、每户220平方米的村民别墅楼。他还努力完善村民家庭投资计划,除完全实行村民退休制外,还出台一种"公孙园"的新举措,保证了老人的经济来源,保证了全村人的共同致富,使普渡口村成为现代化的文明新村,使莱东石材名扬天下。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普渡口村的变迁拍成了电影,发送世界140多个国家。

莱州光宇集团公司
该公司系莱州市西由镇光明村村办企业,下设莱州市光明铅笔芯有限公司、莱州市光明制笔总厂、莱州市光明机床附件厂、莱州市工艺玻璃厂、莱州市柔性石墨制品厂、莱州市玻璃钢厂、莱州市光明复合材料厂、莱州市光明高级铅笔油漆责任有限公司、莱州市光明建安公司、莱州市蔬菜研究所等9厂1所,有职工14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3名,固定资产净值146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000万元,生产经营铅笔、铅笔芯、机床附件、高级装饰玻璃、柔性石墨制品、玻璃钢防腐件、高级铅笔专用油漆、手动攻丝机、优质菜种等文化、防腐材料、机电、密封材料、化工等5大门类180多个规格产品,是新兴的农村商品生产基地。其中以铅笔、铅笔芯为出口大宗产品,手动攻丝机、优质菜种历年亦有出口,各类产品畅销于亚、非、拉、美等的23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完成总产值800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60万元;出口创汇高达415万美元。
"光明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善于掌握信息,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并有很强的开拓拼搏精神。1993年,他们抓住急需开发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铅笔芯产品,以适应活动铅笔大发展的需求,毅然投资数10万元建起"莱州市铅笔芯厂",并以高薪招聘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经10年拼搏建起了国内最大的铅笔芯专业化生产出口基地。于1988年建成铅笔行业中的首家合资企业,以合资企业优惠条件,开拓并发展起一个国际铅笔芯市场。他们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开发出世界一流的各类铅笔芯产品,以质优价廉的绝对优势开拓和占领国内外两大市场,特别主攻国际市场。除建立起国内外两大铅笔芯市场外,还启动国内各小铅笔厂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促使我国铅笔出口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山东宏大企业集团总公司
该公司是以莱州镇大原家村村办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实体。其前身是宏大实业公司,成立于1986年。1993年3月组建为莱州市宏大企业集团总公司,同年7月组建为山东宏大企业集团总公司。该公司现拥有固定资产4500万元,职工1600多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86名。公司靠加大投入,抓管理,促改革,上台阶,1993年完成工业产值1.2亿元,销售收入1.008亿元。
集团公司下属7个紧密型成员公司,15个企业,18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单位:
1.莱州市宏大矿产建材公司,下辖:
(1)宏大建材厂,主要生产轻烧镁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2)宏大石粉厂,主要生产滑石粉、白云石粉、菱镁粉、钙粉,产品畅销海内外。
(3)宏大塑料包装厂,主要生产塑料纺织袋。
(4)城西液化气站、城西饭店。
2.莱州市城西汽车修配总厂:该企业已与青州工程机械厂、江苏五十铃集团联合建立了2个维修站,1个轿车维修中心;与河南焦作橡胶厂、青岛橡胶工业公司联合建立了莱州轮胎供销公司,建立了轮胎专营站。正在筹备和长春一汽建立奥迪轿车维修中心,汽车配件经营部,经营各种配件。
3.宏大冶金橡塑公司,下辖:
(1)宏大冶金橡塑厂,是一个为碾米厂家、农机公司和汽车销售厂家加工配件的企业,砻谷机胶辊米机配件畅销20多个省的160多个销点。
(2)莱州市金钢石制品厂,是一个以生产大理石切割锯片为主的小型企业,其产品覆盖销售各个石材厂家。
(3)莱州市衬套厂,所产钢套制品销往全国各地,锡青钢薄僻铜套系省内独家,是山东省汽车供销集团总公司成员单位。
4.城西建筑公司,下辖:
(1)城西建筑砌块厂,生产的建筑砌块质量好、价格低,是建筑业的更新换代轻适产品,产品销往全市各个建筑基地。
(2)宏建大酒店、宏建商场。
(3)建筑公司建筑队,是一个具有三级建筑资质的企业,是莱州建筑业的佼佼者。
5.金壁石材总公司,产品以天然大理石和花岗岩为原料,品种齐全,设备先进,年产可达10万平方米。
6.莱州市天龙造型艺术有限公司,是1990年与香港万业隆有限公司合资建成的。该公司以传统的雕刻工艺为主,不断开发大理石、花岗石大型雕塑和玻璃钢雕塑,锻钢、不锈钢雕塑,大型壁画、浮雕系列雕塑工艺品。作品玲珑剔透、古朴典雅、气势飞扬、维妙维肖,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7.莱州宏大东方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是与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联营的合资企业,以高新技术专门生产制冷设备。主要产品有表冷器、风冷冷凝器、热蒸发器、中央空调风机盘管等。生产设备具有国内外90年代先进水平。

山东鑫城集团总公司
该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的山东省莱州市鑫城集团,1994年改现称,是一个工、农、畜兼营的综合企业。辖5厂、1园、2场,现有固定资产1850万元,流动资金1550万元,厂房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职工9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8人,年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公司下属单位如下:
莱州市铅笔厂。拥有当前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1-6H、HB、1-6B三大类铅笔、铅芯。铅笔有大皮头、小皮头、无皮头、色杆、印花、烫金、热印等20多个品种,年产铅笔3亿支,铅芯250吨。
莱州市漆包线厂。由中国线缆研究所技术指导,生产辛O.250-1.800毫米40多种规格高强度聚脂漆包线,年产量达500吨。
莱州市鬃刷厂。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油漆刷及日用刷、建筑用刷、艺术绘画用刷和各种专业设备的特殊用刷,年产3000多万把。
木制品厂。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刷柄和沙发板、酒瓶架、衣架等木制品,产品主要出口外销。
面粉厂。生产特1粉、特2粉、精粉,年产4.8万吨。
养鸡场。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年饲养肉用鸡50万只,销售150多吨。
园艺场。占地58.67公顷,主要生产苹果,种类有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北斗、陆澳、青香蕉、红香蕉、国光等,年产200多万公斤,并出产蜜桃、黄桃、樱桃、杏子、山楂等果品30多万公斤。
公司生产的木杆铅笔、油漆刷、木制品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德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450多万美元。公司产品在国内销售网点达27个省、市共3246家,产品质量优良,深受用户喜欢。

山东华夏实业集团总公司
该公司系莱州市夏邱镇夏北村村办企业,是中国北方石材开发基地中心。辖16处企业(其中合资企业2处)、2座石材矿山,占地10.5万平方米,拥有职工1020人,其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37人,专业技术人员137人,固定资产3800万元。1993年完成工企业产值2.87亿元,实现利税2620万元。
公司锯石制造厂属联合国开发成员单位,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明星企业"光荣称号。该厂固定资产1000万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配套。生产的26/65型、30/65型、26/80型、30/80型系列锯石机和 QD3000型单臂半自动切机,经国家鉴定,达到80年代末同类产品世界先进水平,并获得5项国家专利,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
莱京石材有限公司与日本卡娜尔株式会社合资,是山东省乡镇企业局命名的"质量优胜企业”和“文明生产企业”。该公司全部工序实行了流水线作业,年生产花岗石、大理石板材120万平方米,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公司调节器厂和聚四氟乙烯制品厂,主要生产充气弹簧、调节器、各种密封件和聚四氟制品,产品新,质量优。
中美合资莱州市华夏宾馆是第三产业龙头,投资300万元,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仿古建筑,设施齐备,既有西洋别墅的高雅清秀,又不失东方古典园林的雍荣华贵,为各地客人来烟洽谈业务和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居处。

山东振兴集团总公司
该公司系蓬莱市司家庄村村办企业。司家庄村共310户,1100人,有耕地80公顷。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加速实施"科技兴村"战-略,走科工贸一体化的新路子,诚招天下贤,舍得花重金购买专利,被烟台市政府授予"烟台市专利第一村"称号。1993年全村固定资产6800万元,总收入1.38亿元,是1985年的20倍;实现利润1500万元,是1985年的15倍;人均纯收入2200余元,是1985年的4倍;一跃成为烟台市首批"小康村",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公司在振兴乡村经济中的主要做法一是抓引进,积极实施“借脑工程”。“借脑工程”也称“四个一"32程,即由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项技术、开发一个项目、兴办一个企业,逐步向引进一批人才、开发一批项目,兴办一批企业推进,进而振兴全村。几年来,公司共引进各类技术人才70人,创办了24个企业,企业中层以上负责人60%是由招聘人才担任的,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公司还十分注重请来各类社会名人,为振兴司家庄献计献策,起到广告效应,为公司对外合作与交往奠定了基础。二是抓投入,舍得重金买科技。公司为鼓励科技进步,制定了"四高政策”,即高薪、高利、高奖、高待遇政策:凡是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年薪都在1万元以上。科技人员可以以技术入股,按当年新增利润的10%领取奖金,极大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奖给有突出贡献人员王荆山一座200平方米的别墅式招贤楼,并免费装修一新,还按规定奖励他一辆桑塔纳轿车。1993年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重奖达40多万元。先后建了lOO多套"招贤楼",制定了住房、职称、户口、家属随迁、子女就业及生活设施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科技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司先后用于引进和重奖科技人才的投入高达460万元。在专利技术的投入方面,舍得花钱引成果,买专利。公司累计申报专利19项,获专利权18项,引进专利9项,共实施专利21项。1993年专利产品产值达385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分别占公司总产值和利税的31.4%和35%,50%的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公司先后投资170多万元,引进专利项目和重奖专利发明设计人。1987年以来,新建了55个厂子,3个是以专利产品为龙头建立起来的。如引进"市话多用测试仪"专利项目,建起了通讯器材厂;引进“高压无缝弯头”专利项目建起了船化管件厂;引进“停水自闭水”专利项目建起了水暖器材厂。1993年,这3个厂共创利税250多万元,其中"高压无缝弯头"进入美国市场。1993年,公司又从清华大学、陕西等地引进了阻燃型电热布、高级仿瓷漆、新型三角钉等专利项目。在科技服务方面,公司舍得花钱引信息、建机构,先后成立了专利办公室和科技情报研究所,建立健全了科技服务体系,并在上海、北京、海口等大中城市设立了10多个科技专利开发信息点,聘请了5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当顾问,加速了专利信息的传递。三是抓开发,坚持科研与生产一体化。采取与大专院校挂靠联合,充当他们的实验基地,通过厂内办科研所等形式,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直

接结合、相互推动。先后研制开发并投放市场的新产品32种,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4种,填补国内空白的9种,属高新技术的5种;有2种列入国家新产品鉴定计划,有2种列入省"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获得省科技奖励的2种,有4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93年新产品占有率达到52%,新产品产值占全部产品产值的62%,新增利税占全部产品利税的65%,新产品创汇280万美元。四是抓开放,嫁接国外高新技术。毛巾厂从国外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嫁接改造,生产的提花床单全部出口日本。几年来,直接购进的先进设备达100多台。利用合资合作方式引进,主动加强与国外大财团、大商社之间的来往,与香港冠连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蓬莱振兴管件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出了国际标准的推制弯头,产品远销美国及东南亚地区。1993年初,公司利用本村的矿泉水资源,与外商和国外厂家合作,引进意大利、美国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建起了第一流的高档饮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达1·5万吨,产值达4000万元,产品大部分出口外销,年创汇430万美元。还引进了美国两个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起了汽车设备有限公司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既引来了外资又可出口创汇。用租赁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节约了大量的外汇,用较少的资金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海阳县和平村
该村属东村镇,地处县城驻地,交通便利,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南距旅游胜地凤城10公里,具有开发投资的良好条件。全村874户,2457人,耕地3.3公顷,果园66公顷。
1978年以前,该村人均收入仅100元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迅速,组建起海阳和平工贸集团总公司。下属企业有建筑公司、汽车修配厂、花岗岩工艺品厂、印染机械厂、水暖器材厂、印刷厂、木器制品厂、供油站、电器设备厂、电子仪器设备厂、消防器材维修厂、塑料制品厂等22个企业,1300多名职工,拥有各种通用、专用设备500多台(套),轿车、面包车、大头车、货车20余辆。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168万元;实现利税1015万元;固定资产总额达1250万元,人均收入达1540元。连续4年被海阳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1993年,建筑公司被烟台市授予"明星企业"称号,该村 跨入烟台市"亿元村"先进行列。
为了加强生产和经营管理,该村聘请技术员、工程师、会计师等各种技术人员20余人,使企业产品保质保量,管理有条有序。并对所属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签订合同,责任明确、奖罚分明,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t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1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60元;1984年分别上升到168万元和845元。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1984年增长3355.6%、862.5%和737.4%、82.2%。
该村注重福利事业。自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税、各种集资、收费,全部由村统一交纳,未向群众收一分钱;并给村民安装了自来水、闭路电视等。由于国家建设用地等原因,村民无口粮地,为解决村民吃饭问题,自1988年起由村统一供应口粮,村民只负担口粮款的60%,剩余40%由村负担。上述几项累计开支已达150多万元。

海阳县谢家村
该村属辛安乡,地处山东半岛东南沿海,依山面海,交通方便,民风淳朴,是一方颇具开发价值的净地。全村400户,1370人,127公顷土地。村办企业海阳县染织公司下设海阳县印染厂、海阳县新兴织布厂、海阳县凤凰印织厂、海阳县印花工艺品厂等7个工厂,600多名职工,拥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印染流水线两条,各种通用、专用设备400多台(套)。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实现利税800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050万元,人均收入1280元,连续3年名列、"海阳工业第一村",并跨入烟台市"明星企业"行列。
过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直至70年代初期,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集体经济几近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毅然告别了黄土地,走上了发展工业的新路,初步形成了织染、加工“一条龙”的配套生产格局。85%以上的产品由外贸部门、国营大企业包销或间接出口,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上塑花叶布填补了省内空白,成为江北10几个城市,40多个厂家的定点生产供应基地。纯棉白细布、冲服呢、帆布及各种染色布,广泛应用于鞋帽、服装行业及玩具生产,走俏市场,深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规格齐全、品类繁多的纯棉针织内衣、汗衫、运动装也以其柔软、舒适、护肤、健美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钟爱。
近几年来,在大力发展村办工业的同时,村党总支始终坚持"以工养农,以农促工,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方针,立足本地资源,大搞山区开发。累计向农业投资近百万元,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农业机械,并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实行了种植业、果业的规模化经营。土地集体耕种,机械集中使用,公粮统一交售。由于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几年来,村里为群众发放的各种福利及负担的各类集资、收费,累计已达80多万元。今天的谢家村,机声隆隆,新房幢幢,农工并举,物阜民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长岛县乐园村
乐园村位于县城中心,现有342户,1148人,500名劳力。全村有养殖、加工、三产等22个行业,共61个企业单位,集体固定资产总值达8000多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全村经济大跨度、跳跃式发展,1992年提前实现小康。199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亿元,纯收入达到2740万元,集体积累达到1360万元,人均分配6000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0倍、65倍、40倍和30倍。
1.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创汇渔业。近几年来,乐园村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以养兴渔,以渔兴岛”战略,按照“面向市场,选准优势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进行综合开发,构筑了高产、高效、优质创汇渔业的基本框架。在稳定原有渔业捕捞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养殖投入,大力发展以扇贝为主的海珍品养殖,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扇贝养殖已由内海区向外海区、浅水域向深水域、县内向县外全面发展。目前,全村养殖面积已发展到233公顷,年产扇贝达1.2万吨,扇贝销售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5%以上。同时,还大力发展渔副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具有海岛渔村特点的渔工商一体化、产加(供)销"一条龙"的高效运行机制。目前,全村从事水产品加工、罐头、塑料、商业、运输等工副业的人员已达420人,占全村总劳力的84%。
2.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乐园村与日本、香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目前,国外市场已拓展到北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出口扇贝800多吨,平均每8天出口一个货柜,日高峰出口3个货柜,全年创汇300多万美元。还在天津、邯郸等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窗口,在北京、上海建立了长年办事处,负责销售和信息传递。1993年,仅北京办事处就销售水产品300吨,实现收入800万元。
3.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八五"以来,乐园村常年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乐园村连续8年获得了县"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计划生育连续18年保持先进,连续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科技、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义务教育普及到高中,村办幼儿园达到烟台市甲级标准,幼儿入园率达到100%,村级卫生室达到市甲级标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双拥"共建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