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12&run=13

长岛县位于渤黄二海交汇处,系渤海咽喉、京津门户。全县由32个岛屿组成,历称庙岛群岛,习称长山列岛,岛陆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6公里。
长岛县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全县辖8乡、2镇,40个行政村,4.3万人口。
长岛县属季风区大陆气候,因受海水调温作用,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243天。奇礁异石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1988年8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长岛县海域辽阔,水质肥沃,自然生长的贝、藻类达138种,鲍鱼、海参、扇贝、海胆等名贵海珍享誉中外,发展人工增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列岛周围又是百鱼回游必经之路,经济鱼类达30多种。长山列岛素有候鸟"旅站"之称,每年春、秋两季途经的候鸟200余种,总数达百万只之多,1982年和1988年先后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长岛县药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陆地药材有204科509种,海洋药物91科154种。此外,砚石、球石、隧石、盆景石、磨石等也有一定的藏量和开采加工价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对外开放以来,长岛县委、县政府大胆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探索适应海岛经济的路子,海岛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十几年间,全县经济指标成几倍、十几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前实现小康。1992年7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长岛县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1993年,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又向"富裕型"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8亿元,人均1.8万元,比1978年增长6.5倍;国民收入达到7亿元,人均1.6万元;乡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渔业人均纯收入2918元;财政收入达到2541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万元。全县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长岛县经济以渔业为主,渔业生产走"以养兴渔"的路子,实现了猎捕渔业到农牧渔业的战略转移,海洋开发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县海上筏式养殖面积达4000多公顷,海底地播面积1333余公顷,整个列岛周围46000多公顷水域已形成一个广阔的"蓝色牧场",并且还先后在县外开发养殖400多公顷。增养殖品种由原来的海带、栉孔扇贝扩大到贝、藻、珍、鱼十几个品种;养殖形式也由单纯筏式养殖转变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坑道人工养殖等多种形式。继以海带养殖为主的"水中捞铜"第一次浪潮和以扇贝养殖为主的"水中捞银"第二次浪潮之后,全县又掀起了以鲍鱼等海珍品养殖为主的"大海捞金"的第三次浪潮。1993年,县乡村三级投资3000多万元,育苗场发展到26处,鲍鱼育苗水体达3万平方米,鲍鱼存养量达3000万头,栉孔贝2667公顷,虾夷贝67公顷,养鱼80万尾。现拥有渔船2000多艘,总动力42630千瓦。面临鱼类资源下降的严峻形势,大功率船开辟了东海、南海渔场,1990年以来,还先后组织进军西非、贝劳、马绍尔等国外渔场。近海小功率渔船根据资源变化,灵活地进行捕养兼作,养殖捕捞互补互促。1993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20.6万吨,其中养殖产量14.1万吨,占68.5%。
在全面推进"耕海牧渔"战略的同时,海岛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海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县委、县政府从海岛实际出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组建了育苗、加工、船业、轻纺、塑料5个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海岛特色和一定规模优势的海岛工业基地。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亿多元。
以资产承包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特征的改革给渔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到1993年底,全县有8个乡镇、20个村的365个单位实行了资产承包,承包总值达到8982万元;有113个单位实行了股份合作制,股本总额2717万元。渔村改革壮大了集体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目前,村级拥有生产资料8亿多元,占渔村全部生产资料总值的95%以上,渔民人均拥有家庭资产1万多元。企业改革,按照"先起步,后完善,再规范"的原则,根据《条例》精神和海岛实际,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步伐。1993年,县直企业已试行股份制的有5家,11个小门店实行了租赁,乡村企业已有12家实行了股份制。同时,还大胆探索了国有民营、公有私营的路子。目前,更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正在推行中。党政机构改革,精简后的机构总数为27个,比原有机构减少40个,人员编制330人,比原有人员减少180人。以"提租不补贴、出售公有住房、超标准加租、实行住房公积金"为内容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到1993年底,全县已出售公有住房127户,面积达到8800平方米。物资分配制度改革和1992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的粮油放开体制改革已收到了良好效果。
针对长岛对外不开放的实际,长岛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巧作开放文章,对外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以一个县的名义同香港中银集团合资,总投资1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合资县"。1993年,全县新批合资企业22家,合同利用外资534万美元。全县岛岛有合资企业、村村有创汇项目,合资企业已发展到66家,项目总投资9345.8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3004.3万美元。与此同时,还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多次到国外举办经贸洽谈会,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地建立和开辟了合资企业和经贸窗口,开通了长岛至日本和韩国的海上运输线。1990年以来,全县自营出口创汇连续4年突破1000万美元。1993年,全县外贸收购总额达2273万元,自营出口创汇1232万美元。还积极争取成立了长岛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筹备处和海关办事处,设立了长岛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开放二类口岸也通过了省级验收,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七五"以来,全县共投资4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市场建设,兴建了2处千吨级滚装码头,建成使用了南隍城港、砣矶港和南龙须港,开通了蓬莱、长岛至砣矶的轮渡航线。全县水泥公路总里程达到80多公里,主要街路硬化率达到98%以上。从事海上运输的船舶达到103艘,总运力5709吨,1067个客位,功率12540千瓦;社会营运车辆发展到422辆。1993年,完成客运量63万人次,货运量67万吨。大钦岛客货码头和长岛港轮渡码头两项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新添置的两艘滚装轮渡已投入运营。1993年,通讯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县筹资2300多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数字微波传输程控本地网,使10处乡镇全部实现了电话程控化,装机容量达6000门,移动龟话、无线传呼也相继开通。搞活市场流通方面,充实扩大了对外办事机构和销售"窗口",在国内外建立了30多处办事机构,建起了一处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海珍品综合批发市场。商业流通方面,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形成了第三产业空前发展的热潮。1993年,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业户达1380户,从业人员770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亿元;集贸市场成交额达3404万元。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已开辟了10多个旅游景点,兴建了一处万人海水浴场,开辟了海上旅游新航线,每年接待旅游观光者100多万人次。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9%。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面貌年年都有大的改观。村镇改造工作在全省开展的"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中,被省政府授予先进县称号。环境保护全面完成上级各项指标,顺利通过市政府组织的检查验收。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1993年,全县渔村人均纯收入2918元,居全省首位;职工人均工资2796元;年末城乡储蓄总额41616万元,人均储蓄9645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9.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9.8平方米。全县电话装机达4542部,每百户安装电话32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4%。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岛各项事业的繁荣。全县已建立县、乡、村三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广播电视网络。校改工作首批跨入全省先进县行列;全县万人占有大中专毕业生650人,职工队伍中等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22.7%;"七五"以来,完成52项水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5项填补国内空白,28项分别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教兴鲁"先进单位称号;精神文明建设被授予省级先进县称号;连续12年无计划外生育,保持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的称号;先后被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双拥模范县、全国普法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