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5&rec=10&run=13

海阳县位于胶东半岛中南部,地处东经,120°50′一121°29′,北纬36°16′一37°10′。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海阳(因县地处黄海之北,故名海阳)。县境南北最长64公里,东西最宽54.4公里,总面积1881.5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0公里。全县现辖11镇、12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732个行政村、752个自然村。总人口7074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7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3‰。1988年,海阳县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县(市)、区之一。1993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0.7亿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41.2倍、8.5倍和4.5倍;完成国民收入28.4亿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46.2倍、9.8倍和4.8倍;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3.3亿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52.6倍、10.7倍和5.9倍。
海阳县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区,山地面积占19.02%,丘陵占44.02%,平原占34.38%,海岸占2.4%。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月年均气温一2.7℃,7月年均气温24.4℃,年平均气温12℃。年均降水量787毫米。全县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38条,年均径流总量4.4亿立方米。海岸面积45.2l平方公里,海滩沙细坡缓,海水清澈,被誉为"黄金海岸"。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9.17万公顷,潮滩1.55万公顷,具有广阔的海上开发前景。县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石灰石、滑石、大理石、金、铁、铜、硫铁、铅、多金属、水晶、石墨、重晶石、石棉、铝等矿床和矿化点。花岗岩资源十分丰富,产品畅销国际市场。海水生物资源丰富,有鱼类78种,蟹类21种、虾类14种、贝类70种,藻类41种及刺参、海蜇、鲍鱼等。有草本药材278种,林木65科364种。一、农业
近年来,全县在大力发展粮油生产的同时,以果品、水产、蔬菜、蚕茧、畜牧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格局已基本形成,“科技兴农”措施逐步得到落实。1989年,该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夏季粮油创高产达标单位"称号,并被确定为全国粮食基地县。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7.6亿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15.2倍、4倍和2.3倍;其中种植业产值7.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9%;林业产值O.2亿元,占1.1%;牧业产值2.4亿元,占13.7%;渔业产值7.8亿元,占44.3%。全年粮食总产量42.9万吨,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5.4倍、1.4倍和1.1倍。培育的"海花一号"花生品种,1982年公顷单产达10991.25公斤,创世界花生单产最高纪录,1993年花生总产50879吨,分别是1949年、1978年的6.6倍和1.3倍,花生及其加工品出口国外,享有盛名。县内水果生产历史悠久,海阳樱桃以其久远的历史、甜美的口味、丰富的产量而著称,自1990年始每年5月28-30日为"海阳县樱桃节",同时举办具有海阳地方特色的海阳大秧歌表演和商品交易会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促进了海阳经济的发展。海阳系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先后有青香蕉、红富士、印度、新红星、乔纳金等品种被评为省优果品,发城镇王家山后村的红富士苹果被评为全国第一,并被评为绿色食品,1993年出口27.5万公斤、创汇160万元。县果品公司的"凤凰山"牌苹果以过硬的质量享誉国内外市场。梨、桃、杏、山楂、板栗、银杏等果品产量高、口味好,其加工制品销往国内外,受到赞誉。1993年,果品总产11.5万吨,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11倍、3.6倍和2.7倍。蚕茧生产历史久远,建国前生产的丝绸出口欧美等国。1993年蚕茧总产1427吨,居烟台市首位,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245倍、9.1倍和7倍。近年,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塑料大棚达1万个,日光温室黄瓜单产创全国最高纪录,速冻芋仔及黄瓜、西红柿被评为绿色食品,蔬菜总面积达9200公顷。1993年完成荒山造林8650公顷,实有林地面积5万余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6平方公里,建水库、塘坝407座,电灌站220处,有效灌溉面积3.4万公顷,滴、喷、灌800公顷,并被定为"全国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县农机总动力24.03万千瓦,农机化作业程度达60%以上。县内饲养的黄牛出口日本,颇受欢迎,1993年黄牛存养量2.85万头,长毛兔存养量65万只,肉类总产量1.8万吨,蛋类总产量1.7万吨。水产业发展较快,海水捕捞由机动船代替了木帆船,捕捞实现了机

械化,并由近海发展到远洋捕捞。1993年捕捞产量59882吨,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13.2倍、3.6倍和3倍;海水养殖形成了港养、滩养和浅海增养的生产格局,养殖面积达5267公顷,养殖产量达59828吨,对虾养殖面积2867公顷,规模居烟台市之首;滩贝养殖面积1820公顷,居全省前列;结束了海阳不能养殖扇贝的历史,平均公顷产84000公斤,出厂率12.8%,创国内先进水平,扇贝养殖面积达580公顷,初步形成"海上海阳"的框架,迈出了由“猎捕型”向“耕海牧渔型”转变的关键性一步。1981年海阳县被国家确定为淡水商品鱼基地县。1993年,全县有各类机动渔船1968只,水产冷库38座,育苗厂11处,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
二、工业
1949年,县属工业企业仅1处,固定资产不足1万元。1993年发展到96个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5.2亿元,职工23763人。乡镇工业企业1958年为16处,1993年达6246处,从业人员9万余人。1988年在企业中推行了股份(合作)制试点。到1993年共组建和改造股份制企业37家,吸收股本金8543万元,其中个人股占15.2%。体制改革后经济效益较改制前有较大提高。县内现已拥有机械、纺织、化工、等20多个门类、100多种主要产品。1993年工业总产值达45.7亿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10265倍、30.9倍和14.5倍。其中县属工业产值1993年为12.1亿元,实现利税5535万元、分别是1978年和1984年的5.3倍和3倍;乡镇工业实现利税1.6亿元,分别是1978年和1984年的13.1倍和3.6倍。自1979年至1993年累计完成技改项目270项、投资额4.99亿元。完成新产品开发45项,其中11项填补省内空白、9项填补国内空白、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19%。先后取得省优产品称号的42个,部优称号的22个,国家银杯奖1个。在全县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活动,有4个企业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15个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万元产值耗能由1984年的4.12吨,下降到1993年的1.32吨,年均降低11.88%。"丽花"牌网扣及勾针制品分获第一、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绣花系列装饰品1988年获美国工艺品博览会一等奖;"玉艺"牌草制品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最高奖),并获第一、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十字绣机绣制品,JZC500、700混凝土搅拌机,胡萝卜素王果浆型饮料,山东2号除草地膜,电磁潜水泵,铝基稀土合金材料,便携式汽车制动测试仪,机油压力语言报警器,支撑折叠合页,双头自动碰珠,高精密行程控制梭直液压机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奥威"牌旅游鞋获国际博览会、世界蓝天杯及轻工博览会金奖和全国行评第一;淀粉制品加工技术,旋压板制微型皮带轮,"69"牌多功能电炒锅分获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银奖;爱思箱包公司被列为山东省十大创汇合资企业之一,其箱包产品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丰阳制鞋有限公司获经贸部双优企业和创汇大户称号;绣花厂年创利税居全省同行业之首。
三、交通邮电
建国后境内公路建设发展较快,现已形成国道、省道及县、乡、村公路交通网络。全县干线公路长度441公里,基本达到柏油化。1993年完成客运量73万人次,周转量3958万人公里;货运量73.8万吨,货运周转量6364.9万吨公里。蓝烟铁路从县境北端通过,海阳火车站设于徐家店村南。县城南10公里处建有凤城商港、渔港。邮电事业发展迅速,通讯方便,新开通了4000门程控电话,架设了185公里光缆,县及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开办了特快专递、移动电话,国际、国内直拨和传真业务。已达到村村通邮,许多农民家庭安装了国内直拨电话。199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44万元、收入1187万元。
四、商贸金融
解放前,境内商贸萧条。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积极扶持商业,1949年有私营商业1596户,集体合作及全民商业238处。改革开放以后,流通业发展迅猛,城乡集市贸易日趋活跃。1993年商业网点达17766个,是1984年的2.6倍。全县建有各类市场56处,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2亿元,是1978年的26.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6亿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132倍、9.5倍和3.9倍。对外经贸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自1988年首家外资企业在海阳落户后,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到1993年,累计兴办三资项目101个,项目总投资2.5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52亿美元。投产三资企业累计达50家。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2340.6万美元,共完成产值4.68亿元,实现利税4685.5万元,出口创汇6235.4万美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79%、394%、259%。三资企业出口创汇连续3年居烟台市之首。全省最大的第三产业独资项目--海阳贵族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有限公司在凤城破土动工。外贸出口连年大幅度增长,1993年出口企业达68家,出口品种15大类、92个品种,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4亿元,分别是1978和1984年的16.9倍和16.7倍;出口创汇5160万元,是1984年的680多倍。全县实现财政收入8001万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和1984年的312.5倍、5.2倍和3.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7亿元,分别是1978年和1984年的40倍和8倍。保险公司全年收保险费(包括储金)2300余万元,承担经济责任21亿多元。
五、科教文卫
科学技术受到普遍重视,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科技兴县规划,各级建立了科技专业队伍。县属企事业单位共有科技人员16364人,农民技术人员5074人。建国以来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300项,取得科技成果381项,获得县以上科技奖33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7项、市厅级65项、县级209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64项,填补省内空白的40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50项。共申报专利72项,授权50项,实施专利技术和开发专利产品64项。
建国后,政府大力提倡办教育,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校舍改造逐步达标。1993年有小学553处,学生45032人;初中43处,学生26832人;高中7处,学生5011人;职业中专4处,学生3118人;成人学校23处,学生1150人;幼儿园531处,幼儿19923人;教师7016名。另外,还有技校、卫校、体校、电大和聋哑学校各1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近几年,海阳加大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空前提高,1993年被高校录取的本、专科学生1290名,录取中专生766名,高考本科上线的绝对数、万人比和上升幅度均居烟台市首位。德育序列化教育受到了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表彰。
海阳文化历史悠久,海阳大秧歌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具有豪放活泼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民间群众业余演出团434个,京剧团1个,县文化馆、书画院、图书馆、博物馆各1处,乡镇文化站23处,图书室409个,电影队156个,县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5000余件。赵疃地雷战遗址、嘴子前春秋古墓、城阳城子顶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有丛麻院古寺,古昌阳城和徐耀门、徐海门起义遗址;景观有古城凤城海滨旅游区、避暑、度假区,凤城海市蜃楼、凤台日出、万米海滩浴场和招虎晴岚、千里仙岛、古藤攀杨等。在风光秀美、气候清爽的凤城旅游度假区,国内外许多单位和客商在此建有度假村、娱乐场等。
广播电视设施发展迅速,县内设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处,电视差转台2个,市设转播台1个,地面接收站50个,电视覆盖面达90%。
建国后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现已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全县有各类医院、门诊所64个、病床965张,卫生技术人员1390人,农村卫生医疗点848个。麻风病防治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1988年提前12年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食品卫生居全国先进行列,1989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县"。
体育。海阳人民自古有尚武之风,民间拳房盛兴,八卦掌、螳螂拳皆有正宗传人。1984年被省授予"武术挖掘先进县"称号。全县有田径运动场35处,灯光球场6处,海水浴场1处,业余体校1处,历年为各级体育部门输送体育人才200余人。
六、县城建设
1980年,海阳县开始按规划进行建设,县城面貌有了较快改变。1993年全县详细规划覆盖率达59.5%。城市规划确立县城向南发展,形成县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旅游度假区三区一带、三维一体的具有组团式发展远景的中等城市框架。1990年县城建设通过省级验收,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县城"。1993年,县城区建成面积8平方公里,城区道路硬化率达95.6%,供水普及率达92.6%,城区人口达7万人,公园及娱乐设施逐步配套,城区绿化覆盖率30%,人均绿地5.3平方米。城市建筑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40%。1993年5月,海阳县被省政府授予"齐鲁杯三上先进县城"称号。
七、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显著变化,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3元,分别是1978年和1984年的7.1倍和1.8倍;家用电器和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每百户拥有电视机90台、电风扇34台、收录机26台、缝纫机83架、自行车165辆;全县有职工5.4万人,人均工资额2238元,分别是1978年和1984年的4.5倍和2.5倍。1993年居民人均储蓄达1366元,分别是1978年和1984年的37.9倍和7.7倍。1987年开展社会劳动保险业务,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及全民、集体企业的职工均参加了社会劳动养老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系统逐步完善,23处乡镇均建立了敬老院,其中有7处达到省级标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率达50%。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寿命逐步延长,县内人均寿命达73岁。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993年10月海阳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