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统计局关于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4&rec=191&run=13

1993年2月26日
1992年,我市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
成就。据初步统计,有三类六项主要指标均实现新突破。一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突破200亿元和3000元,分别达230亿元和3658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33.6%
和33.2%,均比1980年翻两番多;二是,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人均储蓄
突破2000元、1000元、2000元,提前八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三是,三次产业
的比重顺序,突破“二、一、三”(1991年为47.2%、33.O%、19.8%),变为“二、三、一”(1992
年为48.3%、26.1%、25.6%)。我市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和国民
生产总值过二百亿元的城市行列。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瓶
颈”约束日渐明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农业抗御灾害能力仍较薄弱;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
的拉力显得不足等。
一、第一产业(农业)
1992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油有所减产,但由于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
业,建设“海上烟台”和“山上烟台”,所以第一产业的速度和效益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内部结构
进一步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9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为63亿元,下同),比上年(下同)
增长27.6%,与农业总产值增长29.6%的速度基本同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降
为25.6%,首次降至30%以下。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9.7亿元(24.4亿元),增长5%;林业增加
值2.3亿元(2.0亿元),增长1.8倍;牧业增加值8.7亿元(8.3亿元),增长17%;副业增加
值1.8亿元(1.8亿元),增长30%;渔业增加值16.5亿元(26.5亿元),增长67%。在按90年
不变价计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中,林牧副渔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1.7%上升到61.3%,其中渔业
增加值占全部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8%上升到42.1%;按90年不变价计算的果品、牧业、
渔业三业总产值达67.24亿元,增长49.4%,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8.9%上升到67.9
%;按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三业产值达1259元,比上年增加417元,其中果品产值占全部农业总产
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1%上升到10.3%;果品产值的增量是种植业产值增量的2倍,因而在粮油大
幅度减产的情况下,种植业增加值和产值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五类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油料减产三成,粮食减产不足一成;蔬菜增长二成,果品增
幅最高,达六成多,总产突破80万吨,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1992年产量 比上年土%
粮食 266.32万吨 一8.5
夏粮 118.12万吨 一7.4
小麦 118.12万吨 一7.4
秋粮 148.20万吨 一9.4
玉米 108.26万吨 一10.7
地瓜 31.72万吨 一2.8
大豆 5.02万吨 一14.6
粮食耕亩单产 573公斤 一8.O
蔬菜 108.14万吨 20.4
瓜类 10.47万吨 9.5
花生 24.83万吨 一35.3
果品 85.30万吨 66.1
水果 85.17万吨 66.2
苹果 61.17万吨 73.2
梨 15.54万吨 52.4
葡萄 2.43万吨 45.O
干果 0.13万吨 8.3
蚕茧 O.26万吨 4.O
桑蚕茧 O.20万吨 17.6
柞蚕茧 O.06万吨 一25.O
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造林绿化取得新成就。1992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89万公顷,其
中荒山荒滩造林2.27万公顷,超额完成全年造林计划的37.9%;完成疏林补植1.93万公顷。造
林成活率达90%以上,是我市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
牧业稳定增长。1992年,我市在重视全民办牧业的基础上,重点抓了100个集体畜牧业规模经
营带头示范村和100个集体畜牧业规模经营脱贫村的“双百”工程。全市畜牧业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肉类总产量17.03万吨,增长1.2%,其中猪肉产量11.16万吨,增长3.4%;牛羊奶产量
5.35万吨,增长13.6%;禽蛋产量12.28万吨,增长10.O%。但家禽特别是鸡出栏只数和母猪
年末头数有较大幅度下降。
渔业生产有突破性发展。由于全市加快“海上烟台”建设开发步伐,199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
70.88万吨,增长30.3%。其中海产品产量70.43万吨,增长30.4%。淡水产品产量O.45万
吨,增长23.O%。在海水产品中,仅海蜇产量就达8.16万吨,增长3.6倍,增量是总产量增量
的38.7%。海水产品中,捕捞40.99万吨,增长22.2%;养殖29.44万吨,增长43.8%。至
年末,全部水产养殖面积34.72万亩。按90年不变价计算的渔业增加值的增量约占第一产业增加值
增量的73%,使农业增加值增幅提高22.2个百分点,“海上烟台”建设卓有成效。
农业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年末金融部门农业贷款余额19.83
亿元,增长24.4%;农民对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达2.54亿元,增长95.5%。年末实有农业机械
总动力340.38万千瓦,增长2.2%;全年机耕面积556万亩,增长1.5%;农村用电量12.83亿
千瓦小时,增长16.5%;农用化肥(折纯)19.16万吨,增长O.1%。
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地位不够稳固,抗御干旱能力仍不强。随着基建规模的扩大,不同
程度存在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有些地方由于农产品收购资金不到位,出现打白条现象。另外,乱集
资、乱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由于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的扩大,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第二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增强。199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百亿
大关,达111亿元,增长39.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2%上升到48.3%。第二
产业增幅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速度6.1个百分点,增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50.5%。
工业:实现高速高效增长。199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01亿元,比上年增加32
亿元,增长37.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4.3个百分点,与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38.8%基本同
步;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3.2%上升到43.9%。工业增加值的增量占
国内生产总值总增量的45.8%,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1992年,全市工业系统积极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市场为导向,深
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步伐。随着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工业进入高速增
长阶段,其主要特点:
一是产销基本统一,速度效益基本同步。全市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增长25.8%;销
售收入增长23.7%;利税总额为19.66万元,增长25.9%,其中利润总额增长34.8%;亏损企
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O.39亿元,亏损面由上年的14.1%下降到11.1%。增加值达61亿元;增长
33.9%,净产值达60.46亿元,增长34.7%;工业品产销率达90.46%,比上年上升1.75个百
分点;资金利税率为8.96%;上升O.74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6.26,上升O.59个百分点;净
产值率26.16%,上升1.38个百分点;按净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0843元,增长24.88%;
资金周转次数为1.51次,与上年持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9.51%,上升7.24个百分点。
二是乡镇工业成为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和整个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全市乡镇工业增加值
53亿元,增长55.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2.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乡镇工业增加值增
量为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量的66.9%,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30.6%。
三是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趋向优化。在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8.91
亿元,增长26.7%,重工业增加值32.12亿元,增长41.2%;国有工业增加值27.26亿元,增
长27.1%,集体所有制工业增加值31.41亿元,增长40.4%,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
工业增加值2.36亿元,增长34.7%;大中型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明显回升,全年增加值为23.34
亿元,增长17.3%。
四是列为全国“百强”县的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牟平五市县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
力和支撑点。1992年,五县市的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和
销售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增长幅度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26和6.12、5.79、1.74个百
分点。其中五县市利税总额占全市利税总额的54.3%。
五是工业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市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出口交货值33.1l亿元,增长35%,占
同口径销售产值的15.2%,比上年有所提高。
六是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全年乡镇及以上工业推出新品种710种,新产品产值率达9.06%;
优质产品产值63.25亿元,优质品率26.72%,提高1.8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
96.89%,提高1.8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1992年产量 比上年±%
棉纱 2.93万吨 3.9
棉布 13708万米 一20.6
印染布 10099万米 一5.O
丝织品 959.74万米 一8.9
丝 641吨 一25.O
机制纸及纸板 15.71万吨 22.7
饮料酒 35.82万吨 5.1
啤酒 22.13万吨 8.1
罐头 3.97万吨 16.1
日用陶瓷 1287万件 8.2
原盐 51.43万吨 17.O
缝纫机 2.81万架 一8.5
手表 129万只 一35.7
钟 332.82万只 一30.7
木钟 47.17万只 一24.5
家用洗衣机 4.25万台 一58.3
电风扇 196.12万台 7.7
挂锁 9360.23万把 44.1
原煤 222.05万吨 一O.4
发电量 55.84亿千瓦小时 3.5
生铁 5.80万吨 一4.6
成品钢材 23.87万吨 17.8
水泥 437.87万吨 36.7
硫酸 16.08万吨 5.3
农用化肥(折100%) 10.43万吨 一7.4
载重汽车 4198辆 90.O
小拖拉机 1.12万辆 一8.9
交流电动机 13.18千瓦 一38.O
内燃机 341.1万千瓦 23.2
轮胎外胎 146.61万条 44.9
滚动轴承 376.5万套 39.1
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经济效益水平仍然不高,有些企业潜亏严重;对
市场具有拉动力的骨干消费品显得不足等。
建筑业:1992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建筑业也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全年建筑业
增加值10亿元,增长55.8%,是增加值增幅最高的行业,在经济全面增长的情况下,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O%上升到4.4%。全市建筑企业全部实行项目承包,充分调动建筑职工的
积极性,全市建筑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建筑质量有所提高,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全
部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由上年的3.5年缩短为3.3年,其中全民基建缩为3.9年,比上年缩短1.3
年;更新改造项目建设缩为2.1年,比上年缩短 O.1年,项目投产率由上年的49.1%上升到51.5
%。
全年县以上单位房屋竣工面积187.6万平方米,增长24%,其中住宅面积85.7万平方米,增
长30.8%;农民建房90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72万平方米。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生产、
生活条件,优化了环境,美化了市容。
三、第三产业
1992年,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
达60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长28.1%,增幅仍高于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上年的19.8%上升为26.1%。其中第一层次流通领域中的运输邮电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26.3
%;商业饮食和物资供销、仓储业增加值为14亿元,增长32.1%;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二层次为生
产、生活服务部门;第三层次为提高人口素质服务部门;第四层次为社会公用事业服务的部门的增加
值为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7.4%,扣除不可比因素,增长24.5%。
运输邮电业:1992年,随着生产的高速增长,全市的客货运输量均有增长,航空海港建设有新
的突破。至年末已开通空中航线11条38个班次,开辟了国际货运空港和直达韩国的海上航线,为外
商来烟投资和国际国内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
全年各种交通工具共完成客货周转量及邮电完成情况
1992年 比上年±%
货物运输量(发送量) 3337.7万吨 9.8
铁路 504.5万吨 一O.2
公路 2665.O万吨 11.6
水运 168.1万吨 15.2
空运 O.14万吨 61.O
旅客运输量(发送量) 3915.3万人 6.7
铁路 225.4万人 1.1
公路 3453.4万人 6.8
水运 226.1万人 9.O
空运 10.4万人 62.9
1992年 比上年士%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 1878.8万吨 32.O
出口 964.4万吨 41.5
进口 914.4万吨 23.3
市话年末到达户数 48704户 45.9
农话年末到达户数 10941户 12.1
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的“瓶颈”约束已比较明显,特别是铁路,车皮供应率下
降。
国内商业:1992年,我市着力抓转换商业、物资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市场。全市商业物资
企业积极参与全国大流通、大市场、大商业,在全部商业和绝大部分物资企业中实行“四放开”,国
内商业企业出现购销两旺的好势头。但消费市场相对于经济增长和生产资料市场显得平稳。全市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达83.81亿元,增长20.2%;增幅为89年以来最高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仍增长12.7
%。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62.09亿元,增长20.6%;集团消费品零售额7.12亿元,增长24.3
%,增幅较高;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4.59亿元,增长16.7%。
从不同经济类型零售总额看:全民企业32.39亿元,增长26.8%;合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增长
较快,分别为56.6%和28.O%。全民、集体、个体企业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
的36.6%,39.5%、16.9%变为38.6%、36.9%、18.O%。
在消费品零售额中,用的商品增幅最高,达26.6%;吃的商品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所占比重,
均相对减少了;吃、穿、用商品所占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42.3%、15.7%、42.O%
变为40.5%、15.6%、43.9%。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商品比重下降,用的
商品比重在提高。
城乡集市贸易更加活跃。全市城乡集市共有520处,增加34处;全年成交额28.77亿元,增长
32.5%。但商业效益有所下降,费用水平有所上升。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投资的强力拉动,使生产资料市场购销兴旺。全市物资供销机构全年物资总购
进73.80亿元,总销售77.53亿元,分别增长29.2%和28.O%;库存总值3.90亿元,上升14,
O%。县及县以上单位主要物资消费情况是:煤炭517.98万吨,增长4.8%;钢材31.72万吨,
增长18.3%;水泥76.08万吨,增长44.4%;原木19.21万立方米,增长1.6%,锯材5.54
万立方米,增长25.1%。但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扬,建筑材料价格更为明显。
金融保险业:金融事业发展加快。一九九二年信贷收支基本平衡,全市金融系统年末各项存款余
额186.8亿元,比年初增加41.4亿元,增长2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5.9亿元,增
加28.7亿元,增长26.8%;各项贷款余额188.3亿元,比年初增加31.4亿元,增长20%,贷
大于存1.5亿元。全市金融市场活跃,年末拥有证券转让部3个,证券转让代办点46个,全年发行
各类证券7.5亿元,比上年多发5亿元,证券交易额5392万元。全年拆借资金成交额35亿元,比
上年增加11亿元,调剂外汇成交额54351万美元,增长33%,其中从市外调入12198万美元,增长
78%。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保险业方兴未艾,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迈出新的步伐。1992年,各种保
险费收入24.46亿元,其中国外业务2.21亿元,分别增长42. O%和44.7%;保险赔款支出15.23
亿元,增长1.19倍;赔付率为62.26%。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有突破性发展。全市全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突破30亿,达30.16亿元,
增长25.5%;自营出口商品总额突破1亿美元,达1.9亿美元,增长46%。
利用外资有重大突破。外商投资领域扩大,从工业拓展到商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全市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外资额突破八亿美元,达8.6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88亿美元,分别
增长3.14倍和2.90倍,是前八年总和的1.5倍和1.3倍。其中三资企业协议外资额7.86亿美
元,实际利用外资2.43亿美元,分别增长3.22倍和3.6倍,是前八年之和的1.9倍和2.1倍。
在合同外资额中,外商向商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投资达3.3亿元,对外开放以来,全市利用外
资项目累计1495项;合同总额累计26.71亿美元,其中外资额14.48亿美元;三资企业发展到1118
家,全市有出口产品的企业达2015家;利用外资在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共45个。利用外资向高精尖、
大型化发展,特别是9月8——15日,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更把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横向联合推向新
高潮。一周时间各项经贸活动交易总额折人民币57亿元,其中利用外资3.93亿美元;千万美元以
上的项目14个,出口商品成交额O.29亿美元,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可引进市外资金2.40亿元;专
利技术、新产品交易引进市外资金O.59亿元,名优特新产品销售成交额4.72亿元。葡萄酒节大大
加快了烟台改革开放、外引内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步伐。
国际旅游:全市全年共接待国际游客2.68万人,增长34.4%;旅游外汇券人民币收入2277.8
万元,增长39.4%;旅游部门实现利润总额752.2万元,增长3.1倍。
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果。全年共获得市级科技成果345项,增长11%,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的16项,国内首创的6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73项,填补省内空白的71项,省内先进水平的20项,
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83项,市科技进步奖77项。
推广科技成果94项,其中农业55项,工业及其他39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可增加经济收
入6.12亿元,粮食增产22万吨,花生增产5.7万吨,节电2432.5万度。
科技投入增加,队伍壮大。全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及各部门、各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均
有增加。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20.5万人,其中取得高级技术职称的有4004人,中级技术职称的
有29734人。另外,十分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全年引进外国专家93人,增长65%;派出国外培训考
察人员116人,增长1.2倍。
科技机构增加。全市共有全民科研机构46处,民办科研机构475处。
全年专利申请431件,增长17%,累计专利申请1492件,当年实施专利技术334件。
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4274万元,增长53%,其中技术交易额2844万元,增长44%。
教育、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高等学校当年招收本科生5176人,增长17.O%,其中
普通高校3200人,增长2.5%;在校生13415人,下降16.6%,其中普通高校8745人,增长1.6
%,成人高校4670人,下降37.6%。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现多层次全面发展的局面。年末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6.85万人,
增长13.1%,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1.03万人的59.6%,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成人
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02万人,增长29.1%。
年末初中在校学生25.67万人,增长2.5%;小学在校学生48.47万人,下降3.2%。小学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73%,分别上升 O.25和O.67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有文化艺术事业机构22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
10个;图书馆11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222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4个,文化站207
个;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发射台3座,发射功率238.5千瓦;电视台3座,电视发射台15座,发
射功率20.18千瓦,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4416万份,各类杂志108万册,图书(出版系统)40万册。
卫生、体育:全市年末卫生机构1055个,减少51个;共有病床位13724张,增加276张,千人
拥有病床位2.18张,增长1.9%,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169人,增加447人,千人拥有卫生技术
人员2.89人,增长2.5%;共有医生8157人,减少36人,千人拥有医生1.30人,略有下降。
体育事业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各类比赛中,获国际铜牌1枚;获国家级金牌14枚,
银牌13枚,铜牌3枚;获省级金牌109枚,银牌54枚,铜牌60枚。
各群众体育团体活动活跃。体育人口达全市人口总数的35%。在全市中心完小以上的学校中100
%地推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校学生达标率91.2%,全市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
县7个,有7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莱州、招远、龙口已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
列。
四、开发区建设、开发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突飞猛进,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内外投资形成热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8.73亿元,增长1.8倍,累计达27.304乙元;新签外引内联生产项目318个,增长5.6倍,
累计达492个;项目合同总投资39.07亿元,增长12.8倍,累计达54.23亿元。三资项目发展迅
速,全年引进三资项目162个,增长5.75倍,累计492项;三资项目投资4.92亿美元,增长16.8
倍,累计7.04亿美元。投资超亿元的项目8项,超千万元的91项。开发区新投产项目50个,累计
130个,其中三资项目投产25个,累计60个。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19亿元,增长90.7%;出
口总额7116万美元,增长9.8%;全区企业实现利税1.54亿元,增长1.9倍。
目前,开发区开发布点面积已扩展到12平方公里,烟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窗口”、“龙
头”作用已经显现。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60.5亿元,增长75.3%,其中:县及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47亿元,增长99.2%;
农村集体投资12.5亿元,增长48.8%;城乡个体投资6.56亿元,增长30%。
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7.08亿元,增长1.9倍;更新改造投资5.90亿元,增长
9.2%;商品房建设投资3.01亿元,增长34.1%。城镇集体投资5.30亿元,增长41.5%。
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年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7.28亿元,增长1.2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
由上年的38.3%上升至41.7%,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能源、原材料工业及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能源工业完成投资4.96亿元,增长
62.4%;原材料工业完成投资11.40亿元,增长1.67倍;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2.67亿元,
增长56.9%。
高新技术建设项目取得明显成效,92年在引进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上下功夫,如电炉钢、白
卡纸、黄海热电、空调器、西港池二期工程、彩电荫罩、百万吨盐田、合资水泥等一批投资额在亿元
以上的大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建设。将有力促进我市向“大、高、外”经济格局迈进。
生产性投资增长快于非生产性。全年生产性投资30.59亿元,增长106.2%,所占比重由上年
的72.2%上升到73.8%;非生产性投资10.88亿元,增长82. O%,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8.7
%下降到26.2%,其中住宅投资5.79亿元,增长85.6%。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7.7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7.O%。
六、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有突破性进展,城市面貌大有改观,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完成市政建
设投资6341万元,比上年又有增加。全市用于道路、电力、煤气、给排水、运输邮电、大型经贸中
心等建设资金是历年最多的。年初确定的市区18项建设工程全部按计划完成:其中建筑面积1.07
万平方米,新装1.5万门程控电话的邮电21分局、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国际经贸大厦、lO万
千瓦的黄海热电工程已竣工投产;预备役靶场、大庆路建设、游泳馆、民生区级商场、市中变电站均
已竣工;西港池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的白卡纸项目已完成投资5亿元,高压氧仓
项目、商城、美食城、长途汽车站、电视中心、国际金融大厦、西南河食品商场和市区污水处理工程、
正在建设或准备中。全年新铺煤气管道34公里,自来水管道27公里,新铺道路10公里,面积13万
平方米。市供热面积74万平方米,增加34万平方米。
全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44.45亿千瓦小时,增长14.2%。其中工业用电33.18亿千瓦小时,
城市居民生活用电O.96亿千瓦小时,分别增长13.3%和7.3%。
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48.3万吨/日,供水总量12319万吨,其中生产用水7354万吨,生
活用水4271万吨。城市共节约用水2766万吨。市区的煤气供应总量达2295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
量1861万立方米,分别增长56.9%和70.3%,用户已达5.9万户,比上年增加1.3万户。92
年市区气化率达96.4%,比上年上升21.1个百分点。
1992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4%;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
车辆5.1标台,比上年增加o.5标台,市区运营车辆153辆,出租汽车487辆。
环保工作圆满完成了历时5年的市政府“538"环保系统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全市建设
烟尘控制区总面积147.9平方公里,覆盖率100%;市区和各县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
标准以上;12个城镇饮用水水源符合国家饮用水质标准,702公里海岸线近岸水面水质达标率在95
%以上;声环境质量除芝罘区交通干线某些路段超标外,全部达到居民混合区目标要求;全市每年产
生的520万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率接近100%,综合利用率达63%。
七、物价
市场物价涨幅有所提高。全年城市零售物价上涨幅度为6.7%,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
升8.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27.1%。
主要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情况
1992年比上年上涨%
食品类 11.3
粮食 35.9
副食品 10.9
蔬菜 26.2
肉禽蛋 O.9
水产品 15.6
鲜果 一3.2
衣着类 1.6
文娱用品类 一10.2
建筑装潢材料类 7.O
燃料类 52.7
服务项目 27.1
工业品价格指数 7.7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计划生育措施的完善,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建国以来的最低点。
全年出生人口5.74万人,减少O.4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12‰;死亡人口4.19万人,减少O.17
万人,死亡率为6.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6‰。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29万人,仅比上
年增加0.52万人,其序农业人口533.59万人,非农业人口95.40万人,分别减少和增加2.47
万人和3万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1992年城市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跃上2000元大台
阶,达2296元,增长17.7%,扣除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生活费支出2070元,
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跃上1000元大台阶,达1043元,增长14.9%,其中生产性纯收入
943元,增长14.2%。
年末职工人数79.10万人,增长2.6%,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52.28万人,增长4.1%;集
体所有制职工52.28万人,下降1.8%;其他所有制职工3.17万人,增长15.2%。
职工工资增加。全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19.94亿元,增长20.2%;职工平均工资2564元,增
长15.1%,扣除房租补贴后平均工资为2513元,增长12.8%,二者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
素后分别增长6.2%和4.1%。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年末居民人均储蓄跃上2000元大台
阶,达2162元,比上年增加452元。
城乡建设不断发展,人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达8.22平方米,比上
年增加 O.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O.13平方米。但仍有少
数收入低的城乡居民生活、住房比较困难。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城镇福利院收养170人;农村敬老院192处,收养5303人SOS村
有孤儿131人;全市福利企业352个,安排残疾人就业7091人。
注:1、为便于直接反映三次产业情况,利于各级领导及广大读者了解三次产业的划分,更利于
从单纯追求产值转到更重视效益方面来,本公报首次按三次产业顺序排列,但第三产业还包括其他为
生产生活服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如:地质、房地产、交通护理业和国家机关、政党团体、
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
2、本公报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业增加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可按比价计算。
3、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业增加值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利润、税收和折旧等价值,不包括能源、
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价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主要是前者不包括国外净要素收
入,后者则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