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2&rec=15&run=13

【量建设业】 1990年是烟台市城市建设工作贯彻治理整顿方针取得重大成果的一年。市政府确定的突出一个重点,办好六件实事,提高两个水平,抓好七 项重点工程的任务基本完成。特别是在门楼水库增容脱贫系统工程建设中,市建委分担的21个村202户民房搬迁任务按期完成。在市区建设义务劳动七项工程中共组织义务劳动工日44.9万个,义务机械台班4.3万个。南郊绿岛建设、建筑垃圾清运、管道煤气厂区平整、只楚路拓宽、城市容貌达标、东郊一级公路建设和两个广场改造完成预定任务。同时,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奉献日活动,有20多万人参加。全市县以上建安企业在开工面积比上年减少4.83%的情况下,竣工面积增长6.08%;完成施工总产值3.74亿元,比上年提高7.8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655元,提高2%,创利润总额3868万元,提高16.23%;建筑工程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烟台市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地级市第一名,获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台阶活动"齐鲁杯"。烟台市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烟台工商银行大楼获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该公司青工于建友、栾云周在首届全国青工技术大赛中分获抹灰第一名和第十名。
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全年市区节水量达1938万吨,较上年增长21.43%。植树18.5万株,栽草坪5.38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绿地126亩,栽植攀绿植物4.5万株,栽植绿篱4.88万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1.3%,较上年增长1.8%1人均公共绿地5.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2平方米,绿地率达29.02%,比上年增长1.62%。年内新增公共交通营运车辆16辆,市区乘车难有所改善。组织申报了全市城市热力规划,并通过省建委批准市政府做出实施规划,并通过可行性论证。市区新增供热面积5.9万平方米,并完成铺设市府街小区供热外网6500米。
年内市区新建住宅32.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提高34.56%。市区房产总数累计已达1061.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26万平方米。5个房管处完成维修总工作量60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3%,房租收入1300万元,租金收缴率达到99.9%。年内市区住房特困户全部解困。
1990年是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绩最大的一年,全面完成了省政府及省环保局下达的各项任务和工作指标。两级政府全面实施《市长环境保护责任书》和《烟台市环境保护"538"系统工程》,实现污染治理投资3000多万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20项指标达到了国家核定水准,在全国卫生城试评中,环保指标获最高分。建成城市噪声达标区面积10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147平方公里,实现工业废水处理率39%,重复利用率45%,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115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52%,年减少工业粉尘排放量2000吨。有步骤地开展了《"八·五"环境保护规划》、《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区划与对策研究》、《海域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和《全市陆域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等方面的研究,为宏观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环境管理、科研监测、环境法制、环境统计均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
全市土地管理工作已由初创阶段,逐步走上了全面建设的发展阶段。年内全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管理法规宣传和国土观念教育,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和土地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同时对近几年来各级政府越权批地和各种形式的违法占地案件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查,为建立土地管理工作新秩序打下良好基础。在土地的利用保护方面,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方针,在进一步加强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各项鼓励政策,积极抓好土地的复垦开发。为切实保护好现有粮田,开展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在业务基础工作方面,继续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和以权属调查为核心的城镇、村庄地籍调查与登记发证工作。全市普遍实行了农村宅基有偿使用,并进行了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试点。据统计,年内全市用于土地开发复垦方面的资金达1000多万元,开垦各类土地26792亩,其中耕地10859亩,不仅超额完成了年度开发计划,而且实现了当年开发复垦土地数量超过了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数量。
村镇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年内完成29处乡镇、998个村庄的规划调整任务,全市共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434万元,其中用于道路建设4812万元,自来水建设1622万元。改造、硬化乡村路面302公里;使325个村庄用上了自来水,受益人口22.85万人;新装自动电话乡镇17处。有2.68万户农民新建、翻建住宅,占总户数的1.7%,全市新建各类生产建筑42.28万平方米,兴建各类公共建筑33.14万平方米。
(延年)
【工业】 "七五"期间,全市工业系统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保证了生产稳定发展。1990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242.97亿元,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完成157.22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84倍和1.34倍,平均每年分别递增23.2%和18.6%。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达到47.6亿元,(1980年不变价),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78.9%和3倍,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2.3%和24.5%。
1990年,全市列入考核的50种主要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27种,有6种增长幅度在20%以上。全市完成销售收入(乡镇以上)9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工业品外贸收购额达到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占全市外贸收购总值的79.94%。
全市重点考核的183种产品、205项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率为94.61%。优质品率达到24.08%,比上年高出O.42个百分点,重点考核的乏9种产品、50项耗能指标比历史最好水平降低15项,占可比项目的75%,比上年降低的21项,占可比项目的42%,万元产值耗能4.31吨,实现综合节能率为7.3%,千瓦时产值比上年提高O.45%。
工业企业发生事故起数比上年减少30.6%,直接经济损失比上年下降32.2%,千人死亡率比省规定的考核指标减少69%,较上年下降3.2%,安全生产状况好于往年,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也都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计划。
"七五"期间,全市对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1.6亿元,比建国以来的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尚多2.9亿元,为"六五"期间投资的1.2倍。到1990年底,全市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已达95亿元,全市大中型企业已发展到133个,比 1985年增加86个,已成为全市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
"七五"期间,全市工业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大、中、小型相结合的工业体系。到。1990年底,全市乡镇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30个,比1985年增加483个,由35个大类300个行业小类组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电子、食品、饮料、纺织、缝纫、化工、塑料等骨干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完成了龙口电厂装机容量40万千瓦二期扩建改造工程,从根本上缓解了垒市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黄金生产规模从小到大,迅猛发展,黄金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合成革、煤炭、钢材、水泥等工业从"六五"期间的初具规模已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的骨干和龙头企业。全市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0年底,全市乡镇办工业企业已达到1261个,总产值达到31.2亿元(1980年不变价)。5年间,乡镇办工业发展到轻、重工业比例协调、阵容整齐、工业产品门类齐全,具有34个大行业260多个行业小类的乡镇办工业体系,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1990年,全市工业生产在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的形势下,保持了稳步增长,首先在于积极调整调控力度,适时启动市场,促进工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其次是正确分析形势,抓住中心工作,实现重点突破。主辨六项工作。一是强化销售,开拓市场;二是以市场穷导向,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四是认真搞好第二轮承包,稳定企业,稳定经济;五是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六是加强领导,强化调度,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张清林)
【农业】 全市樊出粮油生产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林、牧、副、渔各业俱兴。
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22.92亿元,增长20%。粮食总产276.67万吨,比上年增长35.2%,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总产111.3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花生总产36.53万吨,增长109.9%;水产品总产46.06万吨,增长11.7%;果品总产46.52万吨,减产21.8%。
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大,效果好,无论规模速度、效益质量,都是近十年来最好的一年。全市共投工4271.万个,投资2.05亿元,完成水利工程项目25918项,增加蓄水能力1955万立方米,扩大和改善水浇地87.9万亩。植树造林取得很大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8.1万亩,"三长"绿化工程责任状完成列全省第一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88%。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24.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其中农用拖拉机6.48万台,83.73万千瓦,分别增长1.3%、0.7%。 科技兴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推广的20项新技术、新成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玉米、小麦、花生良种普及率均达90%以上,种衣剂、秸秆还田、玉米施用钾肥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70~80%以上,增产菌施用40%以上,覆膜面积达到90多万亩。
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果。吨粮田开发、吨粮乡镇建设和重点乡镇开发全部达到或超过年初制定的目标。50万亩吨粮田平均亩产达到1054.6公斤;184万亩带动田亩产803.8公斤;35处吨粮乡镇建设,3个乡镇一年建成吨粮乡镇;26处重点乡镇综合开发,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深化农村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一个以县级为龙头,乡级为纽带,村级为基础的上百署已套,纵横交错的服务网络在全市初步形成。各级采取得力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集体凝聚力不断增强。
1990年是。"七五"最后一年。整个"七五"期间,全市广犬农村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1990年与1985年相比,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2.14倍,年平均递增25.6%。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21.2%,年平均递增16.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2.6%,年平均递增7.2%;粮食产量增长38.8%,年平均递增6.8%;花生总产减少21.2%,年平均递减4.7%,水果总产减少17.4%,年平均递减3.7%;水产品增长1.65倍,年平均递增21.5%,森林覆盖率,年平均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24%,年平均递增4.4%;有效灌溉面积减少11.2%,年平均递减23.6%。
(徐孟贤)
【交通 邮电】 年内新增公路52公里,全市通车量程达4234.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增至152.7公里,占全省一级路的22%,二级公路增至630.3公里;沥青路面达1361.6公里,占公路总长的32%。烟(台)青(岛)一级公路已全线贯通。全市新增民用汽车6000余辆,共达4.56万辆。全市地方公路客运量2941.2万人,比上年增长9.6%,周转量20.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4%。货运量2309.2万吨,周转量14.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3.7%、9.2%。
铁路年客运量20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7.7%,乘车拥挤状况基本缓解。货运量440.4万吨,
比上年下降0.5%。烟台火车站新建的候车厅已投入使用。新建桃(村)威(海)铁路于11月破土动工。
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118.5万吨,比上年降低6.5%客运量171.4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烟台港的吞吐量为668万吨,客运量为95.6万人次。4月开通了蓬莱旅顺客贷滚装运输班轮。
烟台民用航空的客货运量显著增加。年客运量达4.3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61%,货运量722吨,比上年增长了20.3%。
联合运输事业持续发展。去年办理公、铁、水、空联运货运量105万吨,旅客联运票12.6万张。
年内,烟台市邮电系统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部、省局考核的12项通信质量指标,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各项经济计划任务。邮电业务总量完成计划的105.92%,比上年增长21.34%;邮电业务收入完成计划的118.84%,比上年增长37.6l%,高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利润总额完成606.36万元,占年计划的19038%,比上年增长57.92%;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332元;比上年增加662元;人均业务收入为23583元;人均收支差额为9565元。烟台局邮电通信能力有了新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获得省局质量管理奖,实现了第四个安全年,并获邮电部和省委授予的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在全省邮电部门优质服务杯竞赛申
获得第一名,连续第四年被市委、市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七五"期间,烟台邮电通信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局邮电固定资产原值增加8014.1万元,相当于1985年总值的2.7倍,长途电路增加667条,相当于1985年总数的3.32倍;长途自动交换机从无到有,新装500路端;市话交换机增加7920门,相当于1985年总容量的1.03倍;农话交换机增加2130门,相当于1985年总容量的7.1倍,市区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6.3部,5年翻了一番。用户电报交换机原装14.0线,去年更新为256线。全市已形成以烟台为枢纽、具有相当规模的邮电通信网路。通信装备不断进步:电信通信正在由人工向自动、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程控交换和光缆传输设备首先在市区采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县以上实现了长途电话自动、半自动拨号。邮政通信继烟台邮政枢纽实现机械化之后,报刊发行已采用微机操作,还有邮件转运的闭路电视监控,邮电港的无线指挥调度和电信营业的微机管理也均已实现。邮电业务蓬勃发展,"七五"期间,除大力发展传统业务外,还积极开拓新型业务,相继开办了用户电报、礼仪电报、无线寻呼、邮政快件、特快专递、邮政储蓄、集邮等,各项业务发展迅速。1990年与1985年相比,函件增长6.l%,汇票增长6.9%,包件增长17.4%,电报增长26.64%,长话增长3.55倍,市话用户增长1.42倍。经
济效益明显增长,"七五"期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年平均增长30.74%,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41.6%,这两项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608元上升到9332元,年平均增长15.16%。
(张宜人 景兰芳)
【商业外贸】 全市国合商业部门深入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以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稳定经济为中心,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克服经济大环境偏紧带来的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城乡市场供应充裕,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59.1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国合商业国内纯销售额分别增长17%和3.7%;城乡集市贸易额16.88亿元,增长41.5%。日用工业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敏感商品货源充足,优质名牌耐用消费品供应比较丰富。"菜篮子工程"建设有了新的进展,肉蛋菜奶等主要副食品供应状况明显改善。市场物价涨幅指数继续回落。市区零售物价总指数仅比上年同期上升1.l%,涨幅回落了15.6个百分点,是近十几年来物价最平稳的一年。地产工业品推销成效显著。全市流通企业推销地产品总额达到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2%。为农业生产服务迈出新步伐。全市组织供应化肥55万吨,农药7000吨,农地膜3000吨,各类成品油36.52万吨;粮食合同订购完成2.63亿公斤,占计划的100.2%。
全市外贸系统以"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出口创汇"为中心任务,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立足烟台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第二年自营承包任务,取得了烟台外贸体制改革以来的最好成绩。至年底,全市出口商品收购完成16.3亿元,超额29.37%完成国家计划,较上年增长12.15%。其中供省货源9.4亿元,自营出口完成1.76亿美元,超额24.16%完成承包基数,超额3.53%完成国家计划,比上年增长16.59%,占省争取指标的100.75%;出口创汇12789万美元,占基数的95.44%;上缴中央外汇8823万美元,超基数1.47%。各出口企业均按时足额完成了上缴中央外汇任务。
全年共派出26个贸易团组,分赴17个国家和地区,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在出国推销中,重点加强了对欧美远洋市场和高价区的开发,全年远洋市场的销售额达7052万美元,占出口比重的40%,比上年增长10%。参加青岛、广州三次交易会,共成交8458万美元。接待来访客户473批次891人(次),分别较上年增加1.92倍和1.9倍。年内广泛开展"两清挖潜"活动。通过多方面努力,融通和拆借临时贷款1.7亿元,从企业内部搞活资金L 32亿元,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紧张状况,基本保证了外贸正常资金的需要。全市共开发出口薪产品85种,增加收购额2880万元。同时,还通过多种贸易方式推销地产品出口,使地产品出口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仍比上年增长、10%,超额5%完成计划指标。全市15大类出口商品有13类收购额比上年增长,总收购额达16.3亿元,占国家计划的。129.37%,比上 年增长12.15%。11个县市区外贸公司均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其中牟平、莱阳、莱州、海阳、蓬莱、栖霞、招远、龙口8个县市外贸公司收购额超亿元,牟平、莱阳两县、市收购额过2亿元。
(刘学利 延年)
【财税】 "七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财政收支规模进一步扩大。1990年全市财一政收入达到103487万元,比1985年的59106万元增长75.09%,平均年递增11.85%;财政支出达到90009万元,比1985年的40201万元增长123.90%,平均年递增17.49%。1990年全市收支相抵当年结余44.1万元,其中市级1.2万元,县(市)区级42.9万元,改变了1986年以来连续4年出现赤字的局面,但凰镔赤字累计仍有3553.8万元,其中市级1.2万元。1990年的收入预算为102802万元,实际:完成,103487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00.67%,比上年增长10.80%。分项目完成情况是:工商税收完成91091万元,占预算的99.71%,比上年增长10.94%;企业收入完成293万元,比年初预算短收1698万元;农业税收入完成2689万元,占预算的99.85%,比上年增长12.51%;农林特产税收入完成2852万元,占预算的109. 69%,比上年增长67.08%;耕地占用税收入完成967万元,占预算的114.17%,比上年下降25.15%;排污费、水资源费收入完成2096万元,占预算的98.59%,比上年增长19.57%;以港养港收入完成1254万元;新增粮食调拨经营费收入完成691万元。
全市推销国库券5292万元,特种国债2903万元,均超额完成了省分配的任务。
1990年的支出预算为94296万元,实际完成90009万元,占预算的95.45%,比上年增长13·92%。几个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城市建设维护费支出6876万元,下降0.66%;专款支出4001万元,增长24.10%;支援农村生产支出4310万元,增长31%;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支出3503万元,增长12.93%;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26468万元,增长9-81%,其中教育支出1561.4万元,增长10.01%;科技3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支出925万元,增长15.d9%;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6170万元,增长13.27%;行政管理费支出8166万元,增长10.37%;公检法支出3662万元,增长17.56%;价格补贴支出15654万元,增长35.34%。
年内全市税务部门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12.17547亿元。其中工商税收入库10.24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5%,增收1.02亿元;国营企业所得税入库9867万元;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入库4585.4万元;预算调节基金入库4159.6万元;烟酒专项收入150万元以及教育费附加688.6万元。
工商税收入库额占年度计划的100.43%,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其中按收入级次划分:中央级完成6854、万元,占年度计划的99.05%,没有完成计划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退税超计划;省级收入完成4492万元,占年度计划晦111.47%,比上年增长8.67%,增收358万元;市县级收入完成9.1091亿元,占计划的100.94%,比上年增长10.93%,增收8979万元、通过税收"支帮促",可为企业增加产值6.1亿元,增加利税9000万元。通过税收检查,全年共查补税款2105万元。个体工商税收入库1.6828亿元,比上年增长7.82%,增收1220万元。个人收入调节税入库633.3万元,比上年增长64.45%,增收248.2万元。涉外税收完成1421.1万元,比上年增长50.6%,增收321.2万元。
"七·五"期间,全市税务部门共组织工商税收40.24431亿元,平均年递增14.4%,比"六·五"期间增加收入21.85亿元,增长1.19倍。税务部门牢固树立生产观念,广泛开展税收。支帮促"活动,扶持经济发展,初步实现了"发展经济、保证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平均每年为全市增加产值4.6亿元,增加利税7250万元。
(董新杰 黄涛)
【科教文】 年内,全市科技工作呈现蓬勃发展局面。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72项,总完成率达107.6%;获得科技成果295项,获国家、省各类科技奖励4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74项;当年专利申请量305件,专利实施量165件;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正式实施了全国引进国外智力综合试点,执行引进计划19项,引进外国专家22人,派出21人;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各项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农业推广了471项先进技术,实施了十大技术开发,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花生2500万公斤;实施62项星火计划项目,年产值2.48亿元,利税4960万元,促进了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工业上实施科研开发课题290项,推广科技成果27项,"重点新产品开发超前调研"评审20项;实施火炬计划28项,在开发区内建成高技术开发科技园,全市高技术产品产值已达4亿元。全市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目益完善,技术市场管理走上法制轨道。年内市科委组织制订了"八五"期间科技发展计划纲要及配套计划、规划。年底,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了全市科教兴烟大会,作出科教兴烟的决定,确定1991年为市"科技进步年",标志科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七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587项,其中发明4项,达到国际水平的59项,获国家科技奖励22项,获省奖励149项。科技兴农有了全面发展,培育了紧凑型玉米等农作物良种20多个,实施了农业十大技术开发课题,50万亩吨粮田全面达标。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全面恢复建立,一度出现的"网破、线断、人散"的不良局面基本得到扭转。工业上攻克了200多项重大技术难关,重点推广了150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开发了近3000种新产品,建立了聚氨酯工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实施星火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振兴,新开辟的专利、科技外事、技术市场等领域健康发展并卓有成效。"七五"期间科技进步新增经济效益60多亿元,在国民经济增长诸因素中所占比例达到39.2%,比一六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全市科技力量逐步壮大,各类型科研机构达到300多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8.3万人。
年内,国家教委正式批准烟台市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市政府成立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召开2次会议,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在99.4%以上,毕业率达98.6%,初中入学率达94.1%,高中入学率达40%,151处乡镇首批实施5年义务教育。职业学校专业门类达50多种,在校生7.1万人,村办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达50%,各种职业培训达50万人次。全市拥有高等学校7处,在校生1.77万人,另有2.13万人参加高教自学考试。全市104处学校开始全面实施"五四"学制,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市区共建共育三项实验受到国家、省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教育基建有新的进展,公办校改完成投资4600万元,福山区和长.岛县公办校改经省验收达到优良等级。农村达"花园式"标准的中小学585处,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6194万元,完成全年征收任务的91.7%,勤工俭学总收入3928万元。全市建起70处电教窗口学校,组织卫星电视师专学历培训2000人,初中教师岗位合格培训780人。全市14名教师被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市教育局为21344名民办教师颁发了证书。教育改革初见成效。
市文艺系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先后举办业余党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辅导班,《刑事诉讼法》、《集会游行示威法》辅导员培训班多期,开展了党的三基竞赛活动,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鼓励作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以寻找更丰富的创作源泉,全年共出版、发表文学作品250万字、完成新创作剧目24台,市直专业剧团共演出239场,观众达46万余人次;举办了全市首届文艺创作奖、10次系列美展及与兄弟市联展,举办了京剧艺术节,期间演出京剧27场;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县活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城市影院改造及标准化服务活动、县级博物馆文管所达标活动及各种文艺培训活动;新成立文化市场管理科,制定地方性规章10余项;搞活对外文化交流,市京剧团访演西班牙、葡萄牙,市艺术团访演日本,均大获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年内,各艺术门类获全国奖7项、华东6省1市奖5项、省级奖64项,是文艺事业喜获丰收的一年。
(钟锦芳 竹林)
【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年内共完成门诊量1048万人次,收治病人28万人次。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088处,比上年增加62处,病床发展到13600张,比上年增加301张,卫生专业人员增加到23125人,比上年增加546人。业务总收入达19811.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卫生工作开创新局面,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因病致贫现象初步得到解决。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开展,各项措施得到落实。防病灭病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脊灰连续6年、白喉连续8年无当地病例发生。麻风病防治达到了全市基本消灭目标,并连续4年杜绝下流行性曲血热死亡病例发生。国家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到157.12/lO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5.1‰和2.76/万。爱国卫生运动登上新台阶,11个县市区已全部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在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烟台市和莱州市分别获全国地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和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称号,得分均雄居榜首。
"七五"末与"六五"末相比,医疗卫生机构增长21%;床位增长16.9%;卫生专业人员增长49.6%。每千人口占有床位数由1.7张增加到2.2张;每千人口占有医生数由1.03名增加到1.38名。随着集体办医、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蓬勃开展,大卫生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年内在抓好普及与提高的同时,继续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输送工作紧抓不舍,经科学选材,系统训练,先后向省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40名。竞技体育也取得了好成绩:在国际比赛中共获金牌5枚、银牌4枚;在全国比赛中共获金牌22枚、银牌15枚、铜牌13枚;在全省比赛中共获金牌52枚、银牌36枚、铜牌33枚。仅在第11届亚运会上,就有4人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获1枚金牌、l枚银牌,其余也全部进入名次。
以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和省体育先进乡镇为龙头,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出现了近代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体育、幼儿体育、伤残人体育和医疗保健体育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继莱州、招远之后,又有龙口跻身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经过复查,莱州还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11个体育先进县优秀单位之首,在12月5日召开的全国"田径之乡"命名授奖大会上,芝罘区连续三届、莱州市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田径之乡"的荣誉称号。全市申报的24个全省体育先进乡镇,有12个被省免检,另外12个全部通过验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城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5.5%,开展体育达标活动的学校达87.4%,达标率为86.5%,已有13个乡镇达到市达标先进乡镇标准,芝罘、莱州、龙口、招远、长岛等5个县(市)区经省检查验收,成为省首批"达标先进县"。经过3年努力,在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开展的中小学学生"迎亚运雏鹰起飞"田径通讯赛中,烟台市被评为全国19个优秀城市之一。
1990年是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5年内,烟台市运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国际比赛中共夺得金牌15枚、银牌16枚、铜牌6枚,在全国比赛中夺得金牌8l枚、银牌78枚、铜牌69枚,在全省比赛中夺得金牌264枚、银牌242枚、铜牌225枚。仅在第一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就夺得金牌6枚、银牌6枚、铜牌9枚,在全部41个参赛城市中,获金牌数列第12位。同时,还向省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了141名运动员,输送数列全省各地市之首。
(张林源 刘希钦)
【人民生活】 年内,全市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2137元,比上年增加213元,增长11.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仍增114.4%。其中,全民单位2294元,增加245元,增馋12%;集体单位1802元,增加164元,增长10%;合营单位2159元,增长1.7%。据对芝罘区100户居民家庭收支调查(下同),城市居民人均月生活费收入154 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最低收入户(占10%)的人均月生活费收入85元,比上年增长15.8%;低收入户(占10%)110元,增长16.6%,中等偏下收入户(占20%)125元,增长11%中等收入户(占20%)147元,增长11.5%;中等偏上收入户(占20%)175元,增长14%;高收入户(占10%)202元,增长12.6%;最高收入户(占10%)262元,增长8.8%。据全市195个乡镇、729个村的7289户农民家庭调查(下同),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0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的户由上年的18.2%提高到22.8%,500~1000元的户由57%提高到60.6%1200~500元的户由23.8%降至16%;200元以下的户由1.1%降至0.6%。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2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1.1平方米。市场物价涨幅回落。据对芝罘区抽样调查,城市零售物价比上年上升1.1%,涨幅比上年减少15.6个百分点;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6.4%,涨幅比上年回落12.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结构变化特点:一是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增长低于其它收入,工资外收入逐渐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比上年增长12.4%,从单位得到的其它收入增长22.2%,其它劳动收入增长38.9%。二是农民从统一核算单位分配的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768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统一核算单位分配的收入115元,增长18.6%f所占比重由13%上升到15%;从乡村企业得到的收入127元,增长2.4%,家庭经济纯收入521元,仅比上年增长1.2%。
三是城市居民的非商品消费的增长快于商品消费。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11.1%,人均月支出分别为10元和125元,购买商品支出比重由上年的92.9%降到92.7%,非商品支出比重升至7.3%。在商品性消费中,年人均购买食品802元,比上年增长8.8%;购买衣着用品247元,增长21.3%,比重由上年的13.7%升至15.2%。四是城市居民的享受型及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较快。在调查的20种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中,有8种增长在两位数以上。每100户城市居民拥有沙发床18个,比上年增长20%;电子手表18只,增长25.5%;电风扇108台,增长13.7%;洗衣机97台,增长16.1%,电冰箱79台,增长12.8%;彩电78台,增长21.9%;照相机32架,增长28%;家用冷风机6台,增长25%。五是农民对副食品和燃料的消费量大增。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2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生活消费品564元,增长2.5%;文化服务支出48元,与上年持平。在生活消费品支出中,食品312元,增长3%;衣着用品74元,增长1.4%,燃料23元,增长21.1%;住房及其它用品154元,与上年持平。在食品消费支出中,主食121元,比上年下降2.4%;副食品129元,增长7.5%;其它副食品55元,增长5.8%;在外饮食7元,与上年持平。
(李金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