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渔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5&rec=95&run=13

【渔业综合实力】2005年,烟台市海洋产业总产值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2%。水产品产量191.8万吨、产值153.3亿元,渔业总产值34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21.8%和24.5%;。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2万公顷,育苗水体51万立方米;各种渔船1.4万艘、30千瓦;水产冷库540座,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累计完成渔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各类渔港码头发展到37个,其中国家中心渔港2个,一级渔港7个;从业人员20万人,渔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比上年增长18%。

【渔业产业结构】渔业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养殖、捕捞、加工为主,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了水产苗种、养殖、捕捞、加工、商贸物流和休闲渔业六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苗种企业发展到2000多家,产值15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海参、大菱鲆、半滑舌鳎、扇贝苗种生产基地;名优高效养殖快速发展,产值43亿元,占养殖产值的60%,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鱼基地238万平方米和海参增养殖基地1.27公顷,养殖产量占渔业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49%;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66家,加工总量89万吨,产值140亿元,其中精深加工占70%以上;近海减船转产成效明显,捕捞渔船由2000年的1万多艘压减到7000多艘,累计培训转产转业渔民2万余人次,远洋捕捞渔船发展到81艘,产量13.5万吨,产值5.7亿元;渔业商贸物流发展迅速,产值26亿元,水产批发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已建成4个水产保税物流仓库,正建设总投资10亿元、占地66.67公顷的烟台水产物流中心;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累计放流各类苗种4.5亿尾(只),建设北部海区人工鱼礁产业带1066.67公顷,营造海底森林2000公顷,发展以游钓休闲、观光旅游、渔家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渔业园区基地和龙头企业】全市规划建设了10大渔业园区、10大养殖示范基地,按照管理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的模式,成立专门管理组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促其快速发展。开发区大季家水产食品工业园吸引水产加工企业46家,投资总额9.6亿元,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蓬莱潮水海洋食品工业园有9个水产加工项目投产,3个过亿元项目正在建设中。莱州朱旺养殖园区工厂化养鱼大棚发展到200个,面积12万平方米;海阳大闫家养殖园区养鱼大棚发展到520个,面积40万平方米。在园区基地发展的同时,一批新兴骨干企业快速膨胀,全市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1个增加到21个,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从2001年1个加工厂发展到14个,出口额由200万美元增长到7500万美元,成为全市出口创汇十大企业之一。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集育苗、养殖、加工、物流为一体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年出口创汇5300万美元,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

【渔业科技】全市重点建设10个国家“863”产业化开发中试基地和水产良种产业化示范基地,15个省级特色科技园和科技兴海基地,围绕新品种引进、选育和生态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取得渔业科研成果14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3项。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半滑舌鳎人工育苗难题,在全国率先攻克大菱鲆、半滑舌鳎、漠斑牙鲆等名优海水鱼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技术,运用杂交、克隆和提纯复壮等技术手段培育出抗病高效的海参、鲍鱼、海带、扇贝等新品系新品种,2005年烟台市成为全国唯一荣获海洋科技创新一等奖的城市。全市水产养殖品种达到38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品种认证增加到8大类60个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发展到4.67万公顷,占全省认定总面积的50%,良种覆盖率达到90%,其中产量万吨以上的9个,产值过10亿元的有海参、大菱鲆、扇贝,最高的海参产量1.5万吨,产值20亿元。

【渔业招商与出口】成功举办了烟台国际渔业博览会、中日韩--烟台渔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洽谈会,积极参与北京、大连、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国际渔业博览会,组织龙头企业赴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渔业产业招商,截止到2005年,全市共引进渔业外资项目280多个,外商投资总额9.6亿美元,其中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大项目17个,外资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台湾、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坚持走出去,组织170多个加工企业通过了美国HACCP、欧盟注册、日本和韩国食品卫生注册,认证数量占全国1/9,拿到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全市水产品出口额由2000年的2.6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9.5亿美元,年均递增31%;出口品种由原来的30多个,扩大到现在的120多个;出口国家由原来的日本、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扩大到现在53个国家和地区。

【海洋经济】年内烟台市海洋经济板块仍为国内外投资热点。2005年,全市续建及新开工建设涉海大项目69个,总投资181亿元,完成投资60多亿元,主要集中在港口交通、造船及海洋机械、渔业、滨海旅游、盐及盐化工和海水淡化6大产业。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548亿元。

【海洋综合管理】烟台市连续三届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管理示范区,被人事部、国家海洋局评为全国海洋管理先进单位。规范海洋开发秩序出台了《烟台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和《烟台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编制了《烟台市海洋功能区划》,进一步完善了海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推行海域使用许可、有偿使用和功能区划三项制度,依法审批各类用海,保证海阳核电、烟大铁路轮渡、烟台港西港区、大宇造船等重大涉海项目用海,全市累计审批确权用海项目3202个,确权海域总面积6.48万公顷,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2548万元。蓬莱、海阳、长岛、莱州、牟平5个县市区成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3个县市区成为全省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全面推进海域勘界工作,全市需勘定的7条海域界线,已完成4条界线行政协调,2条正在征求意见,1条正在推进。

【海洋环保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强化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市级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全市沿海布设监测站位92个,加大对海洋生态监控区、赤潮监控区、重点排污口的监控力度,开展海水浴场监测预报和海洋潮汐预报,掌握全市海洋环境动态,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启动芝罘湾保护行动,加强市区海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取得初步成效。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新批崆峒列岛、千里岩岛2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4个,总面积18万公顷;新建5个省级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万公顷。开展“海洋环保世纪行”大型采访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海洋环保意识。

【渔业资源管理】在海洋捕捞上,严格实施海洋捕捞许可证制度和双控指标,并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报废制度,减少捕捞强度。在海水养殖上,全面推行了养殖许可证制度,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海水养殖业管理的意见》,对养殖生产全过程进行规范,全市共发放养殖证2188本,发证面积4.6万公顷,占应发面积的80%。加强休渔期管理,成立由分管市长挂帅的伏季休渔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海陆联合检查和市场检查等措施,打击违规捕捞行为,保护渔业资源。

【平安海洋建设】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建立了市、县、乡、村、船(养殖单位)五级渔业安全管理网络,在莱州金城召开现场会,推广“四统一、七严禁”等海上安全生产防控经验,加强基层和基础管理的“双基”建设。强化安全检查和抢险救助,制定渔业安全、防治赤潮、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和防台风、风暴潮及海冰等应急预案,建立海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十五”期间,全市共组织抢险救助112次,救助渔船120艘,渔民722人,挽回经济损失1800万元,被评为全国海难救助先进集体;维护渔区海域稳定。各县市区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种渔区海域纠纷,协商解决市际、县际海域划界中的分歧,协调解决港口、军事、旅游休闲、渔业等各方用海矛盾,全市共处理海域纠纷26起;充分尊重渔民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对征用、占用渔民基本生活用海的,都进行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加强海洋监察执法。整合渔政、海监、渔监、船检执法力量,联合边防、工商等执法部门,强化联合执法。在全市推行海洋监察网格化管理,将海岸线划分为30段,岛屿划分为12个组群,99名执法人员分工负责。组织开展“保护蓝色国土--海盾联合执法”行动、伏季休渔管理及港口用海、海沙开采、海洋环保等专项执法检查,维护正常海洋开发利用秩序,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2005年,全市审批海域使用项目1200多个,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07起,都做到了“零投诉”,市海洋监察支队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执法监察优秀示范单位”称号。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