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掌故与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5&rec=272&run=13

凤凰山的故事
  在福山古现村(今属开发区)东南有一座凤凰山。此山有三顶,中间高,两侧低,远看形似凤凰展翅。
  相传,古时候,有一老汉在凤凰山下种了一片西瓜。因老汉种瓜上心,那一片地里的西瓜长得特别好,满地的西瓜,其中一个特别大,谁看见都觉得惊奇。有一天,一个白发飘须的老道士来到西瓜地,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大西瓜,他用拐棍指着那个特别大的西瓜,说提前买下了,等到冬至准时来取瓜。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碎银子,交给老汉。老汉一听以为对方在说胡话,冬至已是地冻三尺,大雪纷飞的时候,西瓜早就冻烂了。待他还要再问时,老道士不知什么时候,已无影无踪了。
  斗转星移,西风渐凉,大雁南飞,落叶满地,整个凤凰山早就由绿变黄了。老汉那满地的西瓜也早已枯蔓,说也奇怪,只有那个大西瓜还是晶莹翠绿,个儿还在疯长。“冬至”将近,老汉实在是冷得抗不住了,冒着满天的飞雪,忍痛将瓜摘下来,抱了回去。“冬至”那天,白发老道拄着棍来取瓜,发现地里西瓜已被老汉摘走,气得来到老汉家,见面就怒斥老汉不讲信用。老汉争辩道:“你这个人怎么不讲道理?天这么冷,我怕把瓜给你冻坏了,出了个好心才把瓜给你摘回来,天天用棉被包着,不信你看!”说着老汉撩起被,只见那瓜更加青翠,在烧热的炕上闪闪发光。老道听到这里,无可奈何将西瓜抱走,老汉不解地也跟在后面。
  那老道来到凤凰山下,将西瓜放在半山腰间,手持桃木剑,焚上一炉香,然后用剑直指天空,口中念念有词,约有半个时辰,只听见一声鸟鸣,大山劈开了一道缝,那老道急忙将西瓜塞在缝中,只见那山缝裂开了一道口子,老汉直眼望去,见那裂缝里闪出一道道金光,里面有座宫殿式的建筑,在宫殿的房顶四周树上全挂满了金银财宝。忽地一声,那西瓜裂了,流出了一地鲜血。从里面宫殿里伸出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凤凰头,大叫三声后,那西瓜竟变成了金色的西瓜,虽说裂了却没有裂开,说时迟那时快,老道猛然上前想抢住那西瓜,可那西瓜呲溜一滚,滚进那宫殿里,待老道想跳进去时,一道金光闪过,满山颤动,山忽地合了起来。那老道只在刚刚开缝的地方发现了几个金西瓜子,忙拾起来,回头挖了老汉一眼道:“都怪你,这西瓜若熟透了咱俩今天能得一座金山。唉,天意呀!”说着揣着这几颗金西瓜子走了。
  后来人们便称此山为凤凰山。直到现在山半腰还有一道深沟象刀切的印一样。当地百姓为了不再让人破坏这山,便在山上修起了一座庙,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方八乡的人都到这里赶庙会。说也奇怪,从山上流出的溪水,流到古现古城河里,人们常常会拾到金块和金粒。所以这条河后来人们都叫它黄金河。河两岸的古现人,靠着在河里淘金沙,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这里的人们有了钱,教育子孙们发奋读书,到了明清两代,出了近百个进士、举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户部尚书王阝少,最有影响的当数清末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

(吕伟达)

姊妹易嫁
  相传很早以前,集后村(今属牟平区高陵镇)有一老两口,无子,只有孪生闺女。姊妹俩模样相似,容貌俊俏,举止文雅,父母倒也心安。
  父母将孪生女儿自小许配于人。爹把大的许配给北乡泊子村孙家,妈将小的答应给南乡宋家。后来得知,孙家富庶,宋家贫寒。
  平日,小女儿在妈妈面前,会说会道,嘴甜如蜜,又会见机行事,受母宠爱;大女儿忠厚老实,沉默寡言,只知干活,不如其妹讨妈喜欢。
  两个女儿大了,出嫁时,孙、宋两家择的是同天“好日”。
  “好日”那天,吹吹打打两台花轿分北右南左地落在大门口。妈妈亲自到门外,将花轿看个仔细,右面胜过左面十分。由于妈妈偏爱小女,暗下移花接木之心。抱女上轿时,妈妈把小女儿放入右边孙家的花轿里,又把大女儿放在左边宋家的花轿内,来了个姊妹易嫁。
  三天以后,两个女儿“回九”,妈妈特意在小女儿面前说明经过,表白自己对小女儿的亲昵。
  小女儿回到婆家,心感妈妈偏袒之恩,晚上对丈夫撒娇:“千里姻缘一线牵,你知道吗,我妈就是咱们的牵线人。”接着,就把妈妈如何以李代桃的经过陈述一番。丈夫听罢,气愤万分。第二天,将原聘大女为妻,娶来的却是小女之事,原原本本地禀告其父,并决意休妻。其父听后,也感不平,依着儿子,将其休回娘家。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小女被休之事,很快传到了南乡宋家。宋家也感丈人家不义,更不甘心受辱,也把妻休了。
  小女儿难舍富地,大女儿平白受屈,妈妈后悔莫及,娘儿三个抱头嚎啕。在封建社会里,两个女儿被休,是人间极大的不幸。女儿内心惭愧,决心不再他嫁,最终老死在娘家,掩埋在一起,至今“双胞坟”仍存。

唐王征东在招远的传说
  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说。按《唐书》,李世民亲征,取道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平州(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之间,并未自东莱泛海。而贞观十八年,张亮率兵四万,舰五百,自东莱泛海东征高丽,然而是否到过招远,亦不可考,但民间传说的广泛流传,亦可作为历史的一种佐证。
  架旗山的由来架旗山位于招城以西五六华里的地方,山势虽不险峻,但景致秀丽,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每当云起山麓,不三日必有雨,故架旗阴雨为招远旧时八大景之一。相传为唐太宗征高丽屯兵架旗处,后得名架旗山。
  王常救架唐朝,张星村有个卖油郎,名叫王常。此人素性刚直,心地善良,好打不平,有一身过人的力气。一天傍晚,他挑着油担儿回家,路过玉皇庙埔,月光下,碰上一个强盗在大树那边正持刀向一个行路人索要钱财。王常见此情景,不由怒火中烧,悄悄放下油挑子,抽出扁担,几步窜了过去,朝那强盗没头没脑地打来,只须几下,那歹徒便倒在那里不动了。被救人上前打拱施礼,感激王常的救命之恩,王常赶忙谢绝。借着月色,王常见这人面色和善,衣着整齐,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被救人问王常姓名住址,王常说了句“你快赶路去吧”,便挑起油担子急呼呼地回了家。
  你道被救人是谁?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是东征高丽来到此地,为察访民情,他乔妆打扮,四乡奔走,没料竟碰上了拦路强盗。李世民回县城后,打发县官寻访卖油人的下落。县官按指定的地点,很快找到了王常,并告诉他因救驾有功,皇帝有封。
  开始王常不想随县官进县衙受封,怕耽误了卖油,可那县官岂能容得!无奈,王常只好随县官进得大堂,李世民衣冠楚楚,上前迎接。李世民道∶“恩人,我要封你为官!”王常说∶“我没有念书不识字不会做官。”“我封你为将!”王常又说∶“我没学武艺不能带兵打仗。”李世民问他愿意干什么?王常说∶“我还是卖油吧。”李世民见王常那憨厚老实劲儿,情不自禁地说了句“真是忠诚的良民!”后来送了他个尊号叫“铁扁担王常”,并按时派人送来银两,让王常供奉老母。
  七十二冢子毕郭镇一带,往南到黑都泊,往北伸至青杨铺、小杨家有七十二座大坟丘,民间称为七十二冢子。据传唐王征东时大将铁玉战死山岗山,柴绍死在淹菜岭,七十二冢子便为当时埋葬将军的地方,为防盗墓,一共修了七十二座坟墓,将军埋在哪里,并不知晓。
  黄花坡更名玲珑镇芮里村旧称黄花坡,相传旧时村子周围长满没人高的芦苇。唐王过此,村民们躲在芦苇丛里偷窥,弄得芦苇瑟瑟抖动。李世民见了,高声问道∶“内里有人吗?”几个随从立即拈弓搭箭,李世民怕伤着人,一举马鞭阻止了。后来,村民知道那人为大唐皇帝后,为感念皇帝的仁慈,便把黄花坡村名改为“内里”,后又写成了“芮里”,但仍读作“内里”。
  狗儿山的棘子招远和龙口交界处有一座山称狗儿山,此山上的山枣棘子与别外不同,不长刺。据传李世民东征时,曾登上此山览胜,突然刮起一阵风,将其皇袍掀起,挂在旁边一棵山枣棘子上,划了一条口子,李世民恼怒,道∶“混帐,今后不准长刺。”皇帝金口玉牙,从此狗儿山上棘子不再长刺。此说荒诞,但狗儿山上棘子却是真不长刺,究竟何因,只能就教于生物学家了。
  琵琶岭上断子弦招远东北部的玲珑山,山势险峻,旧有匪患。李世民东征路过,派大将驸马都尉段志贤进剿,因天晚驻扎在山前村东的琵琶玲上。夜深时贼人偷袭,将段志贤杀死在营帐中。琵琶岭断子弦,这也应了大将犯地名之说。

(宋桂俊刘家国郭翠凤)

神笔刘耳枝
  明代晚期,掖县(今莱州)出了一位著名书法家,名叫刘重庆(1579~1632),字幼孙,号耳枝,官至户部右侍郎。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思宗帝见太和殿(即金銮殿)悬挂的匾额上字迹模糊,便命工部官吏重新择人题刻。很多廷臣都保举刘耳枝,皇上遂命其书写。耳枝悬腕运笔,挥洒自如,一挥而就。工部大臣见字写得沉雄矫健,商定在雕刻之前,先试挂于殿前上方,奏请皇帝圣驾光临与百官同赏。这天,群臣们来到大殿下,思宗一看,字体雄浑,很高兴。当发现“太”字少了当中的一点,成了“大和殿”时,便问刘耳枝:“古时大、太通用,你故意这样写吗?”耳枝答:“不是。”思宗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这不写错了吗?”群臣无不惊愕,耳枝则镇定自若。“待我补笔。”他撩袖握笔,饱蘸墨汁,举目仰视,然后运足气力,将笔朝上一掷。大笔脱手而出,不偏不歪,给大字点上一点。群臣拍手称绝,思宗龙颜大悦,赞叹道“卿真乃神笔也!”
  神笔有着“神”的传奇。据说,刘耳枝青少年时,曾在霹雷下救过一只母狐。后来,这只狐狸修道成仙,为报答救命之恩,在挂匾赏字的时候,暗隐身形,掩住“太”字的一点,耳枝掷笔的一瞬间,它闪躲开,驾云飘走。还有的说,他向高空投笔,被狐仙接住,迅即把“大”字加上一点,故“太和殿”三字神韵威武,气势非凡。
  “狐仙报恩,飞笔添点”之说,当是无稽之谈。据《掖县志》载,刘耳枝少时家贫,曾在大泽山中,居红庙石屋内,潜心攻读,夙兴夜寐,习书不辍。没钱买纸,硬采柿叶学书。人赞:“挥毫大泽龙蛇舞,采向空山柿叶稀。”可见,刘耳枝的“神笔”来自毕生的勤奋。

王懿荣与天津泥人张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王懿荣接到和议已定、停办团练的上谕,他将团练事宜善后工作处理完毕后,由烟台乘坐小火轮到天津。
  有一天,他微服到天津古董行去搜求文物。当来到北城根时,看见一个人在大声吆喝着:“买呀!买呀!二两银子一个,李中堂老娘的泥像啊!”
  顿时,围上来许多人,来看中堂老娘的像。王懿荣信步向前看个究竟。当他拿起泥像端详时,不觉心头一乐。原来,泥像捏得鲜活生动,栩栩如生。刚要上前搭话,猛地来了几个兵丁,不分青红皂白,就向前抓住卖泥像的老人。王懿荣一看,顿时大怒,喝道:“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凭什么乱抓人?”
  为首一个小官模样的人上下打量着王懿荣,阴阳怪气地说:“什么人呀,敢管中堂衙门的闲事!”
  王懿荣一听,冷冷一笑道:“原来是李中堂的人,敢问这位老人犯了什么法呀?”
  那小头目一看王懿荣不卑不亢,脸色语言透着硬气,不免迟疑了一下,道:“吾乃总督衙门总管,中堂大人叫这个泥人张给中堂大人老娘捏泥像,他漫天要价,非要二十两银子。中堂大人嫌贵,这个刁民竟将原泥像带回去,公开在市集卖。这有辱中堂大人脸面,所以我们要拿他回去,交给中堂大人发落。”
  王懿荣听罢,本想怒斥这群狗仗人势的东西,转念一想又改变了主意,道:“这是我的名刺,请回去交给你家中堂大人,就说我说的,泥像并没刻着中堂大人老娘的名讳,怎能说是中堂老娘!再者说啦,人像是崇祀用的,中堂大人老娘的人像若是能和观世音一样,人人都供着,岂不是中堂大人前世修下的恩德,岂有拿人之理!”
  那个小头目,一看名刺便忙打千道:“原来是王祭酒大人,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得罪、得罪!我回去一定禀告中堂大人。”说着向兵丁们瞪眼道:“还不快退下!”说完率众人狼狈而去。
  王懿荣这才对泥人张作揖道:“原来是张明山先生,失敬,失敬!”
  泥人张忙跪下道:“小人泥人张,今日幸得大人相救,感谢王大人大恩大德。大人怎知小人名讳?”
  王懿荣笑道:“次子崇烈常向我提起先生,今日得以幸会。先生不必言谢,继续做你的买卖吧!”说罢便离去。
  第二天一早,家人传过话来,说有个叫泥人张的来找大人。王懿荣忙吩咐家人,快请,不一会,泥人张来了,先是感谢王懿荣昨天的相救之恩,然后从袖子里拿出一尊大泥像,道:“大人,小的昨天回去,思前想后觉得没有什么报答大人的,捏了一个像给大人留个念想,请笑纳!”
  王懿荣一看,心中大喜,道:“你们艺人生活得不易,我一定要给你银子。”
  泥人张说什么也不收,两人推辞了一番,泥人张看见桌子上正放着王懿荣昨日才写好的一幅字,道:“大人,小的想要大人的这幅墨宝。”这是王懿荣昨晚写的一幅对联,上联曰:举世尽从忙里过,下联是:一心须向静中求。
  王懿荣道:“也好,这幅拙书就留给你做个纪念吧!”说完哈哈一笑。
  王懿荣送走泥人张后,直隶总督衙门来了个总管,他拿着李鸿章的请帖,请王懿荣去总督衙门赴宴。
  王懿荣听后冷冷一笑,道:“回禀你家大人,懿荣王命在身,不便打扰。”说完吩咐家人准备马匹拿着泥像行驶在京津官道上。

(吕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