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5&rec=244&run=13

朱向东(1955.1~2005.9)男,汉族,山东省莱阳市沐浴店镇老树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9月1日在赴台湾学术交流考察期间,因意外事故不幸逝世。生前任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朱向东1970年12月应征入伍,1974年8月由部队选送到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77年10月大学毕业后到国家计委统计局农业组工作,1978年2月在国家统计局农业组、农村司工作,1984年11月后历任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副处长、处长、副总队长(兼农经司副司长),粮农中心主任、挂任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机关服务中心代主任、办公室主任、农调总队总队长,1991年4月任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2001年1月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他在担任粮农中心主任期间,以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好评和资金设备方面的支持。在北京市统计局挂任副局长期间,投入大量精力抓全市农村统计和城市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在担任机关服务中心代主任和办公室主任期间,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在担任农调总队总队长和兼任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期间,主持农村统计制度方法的深化改革,推行农村抽样调查重要数据汇总方式的变革,完善农村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圆满完成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的多项重要任务,组织完成农业普查工作主要数据库的开发和数据传播工作,领导完成41个研究课题,第一次采用了光电录入先进技术,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2001年1月担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后,先后分管办公室、工交司、农调总队、企调总队、计算中心、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资料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单位。他组织修改完善国家统计局机关多项规章制度;领导完成国家统计局机关网络改造工程、统计信息主干网络提速工程、统计信息工程扩建项目的立项工作;主持开展国家统计局统计元数据库和国家四大基础信息库之一的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组织改版国家统计局内部信息网、中国统计信息网,使网站访问量不断攀升;组织开展国家统计局历史档案电子化的工作;适时推动了国家统计局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直接领导和筹建了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出版了协会刊物《市场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民间调查业的健康发展。他在人生里程的最后一站,还为推进海峡两岸四地统计事业的合作献出了全部力量。
  他几十年来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统计,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为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生命之火燃烧到最后一刻。

林宪祖(1892~1980.11)字稚芗,掖县(今莱州市)东南隅村人。幼年丧母,随祖父读私塾,学习刻苦,天资聪颖,能精通诗文,更练得一手颜体好字,因此以文书谋事。在不到20岁时就去开封的一家税局做录事,又曾任江苏省的侯补县知事、北京政府财政部任用简任职等,后经介绍到东北军第一军张宗昌的部下当秘书长。1924年任山东督办公署秘书长、兼山东省长公署政务厅长。1926~1928年,任山东省省长,后寓居天津。新中国建立后,于1958年任天津市政协社会人士学习组组长。1963年12月,任天津市政协第三届委员。1980年病逝。
  林宪祖一生坚持自学,尤酷爱读报,他的知识多是从报纸上学到的。他曾三次代表张宗昌谒见张学良,为张宗昌说项,以得其收留。“九一八”事变后林宪祖带领全家由大连回到天津,并竭力主张张宗昌回北京,不为日本所利用。通过和东北军张作相等将领联系,又征得张学良的同意,张宗昌才由旅顺返回北京。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天津,准备南侵山东。当时日军别动队的头子--日本浪人张宗援(其日名伊达顺之助,曾为张宗昌的日本顾问),约林宪祖一起攻打济南。他以退出政界多年,身体有病等由推辞,经过巧妙周旋,终于脱过难关。后日军又逼他任天津市维持会长,他均未答允。林宪祖坚决不当汉奸的民族气节可嘉,但对共产党的认识还有个过程。全国解放前夕,因历史上的问题,非常害怕共产党,只身去上海大儿子处,准备逃往台湾,但囊中无钱而止住上海。天津解放后,闻知共产党对他们这些人很宽容,才返回天津。此后在党组织教育下,明确了党的统战政策,一直拥护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并鼓励孙辈积极参加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

赵琪(1882-1957)名赵德升,字瑞泉,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城里西关村人。他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毕业后去德国学习,回国后历任胶澳总督府德文翻译、淞沪警察厅督察长兼高等外交顾问、龙口商埠局局长、山东督军公署顾问、山东省长公署参议、津浦全路商货统捐会办等职。1925年7月,任胶澳商埠局总办兼山东全省戒严高级执法官。1929年南京政府接管青岛后,改任青岛土地、房产整理委员会顾问,筹办地方公益委员会顾问。
  他的前半生中,做了两件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第一件是华洋债务诉讼案。1911年11月,济南德华银行华人买办携该行存款银5.2万两逃匿,德国东家欲将损失转嫁给中国存户。赵琪为其大哥存入该行大洋7.3千元,虽几经交涉,仍被拒绝付款,因决定以个人名义诉诸法律。为打好这场官司,他“辞铁路差,垫讼事费”,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向济南德领事署提出申诉。诉讼之初,德行欲以强凌弱,压倒对手,公然越出法律轨道,对赵琪进行人身侵扰,胁迫其退出讼事。赵琪态度坚决,在斗争艺术上更做到“克敌攻坚,动无失策。”终于1912年4月10日,由济南德领事署做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德华银行偿还原告全部存款及利息,并责令被告负担诉讼费。德行洋东于5月30日向德国大理院提出反告,要求撤销德领事署的原判。经大理院审查于1913年6月25日终审判决:“驳回其不服之上诉,并责令担纳诉费等金。”首次胜诉,鼓舞了存款户主,又有43家公推赵琪等代理其事。德华银行慑于前车之覆,又鉴于款主存款巨大,深恐败诉承担更大的损失,因表愿以“七成七之数”归还存款。至此,二次诉讼亦告终结。
  第二件是修筑龙口港。1917年6月,赵琪被推选为龙口港兴筑公司总理。他亲自丈量海水,征租土地,修订章程,签订合同,绘制图样,拟定方案,筹措资金。整个工程由中国人自己设计,集资通用大洋12万元,1918年9月动工,1919年10月5日竣工。工程历时年余,未伤一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座欧美最新发明、铁骨水泥式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栈桥码头。码头全长250米,宽8.97米,高5.95米,所有设施一应齐全。1920年4月17日,中国“荣兴轮”首靠码头成功,自此,码头投产,轰动了全国。
  1938年1月,日军侵占青岛后,任伪青岛治安维持会会长。1939年1月,任伪青岛特别市公署市长,3月,兼伪华北临时政府委员。1940年4月,任伪青岛特别市新民会总会会长、农事合作事业辅导委员会委员长、市势调查委员会委员长。1943年3月辞去伪青岛市市长之职,专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华北劳工协会理事长,后改任伪华北棉产改进会会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在北平市(今北京市)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入狱,1949年释放。1957年病故。

责任编校:于雪

·小资料·

三国人物--王基
  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今山东招远)。王基是魏国后期的奇才之一。军事上王基最擅长的就是对战局的准确分析,甚至出现过因为反复请战以至对上抗命违诏,对下力排众议的奇事。同时王基非常善于用兵,曾以奇兵夺取孙吴粮仓,俘获大量敌军及军事物资,也曾协同领兵粉碎毋丘俭、诸葛诞的叛乱。内政上,王基具有优秀治理能力,青州刺史王凌因为有王基的帮助得以收到青州人士的称赞,以致发生王凌坚决不把王基放回中央的怪事。王基治理的州郡号称“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以至“敌不敢犯”。王基治理的江夏,号称“明制度,整军农,兼学校,南方称之”。学术上,王基深通郑玄之学,并敢于与当时以经学知识丰富的著称的王肃辩论。王基又是一位孝子,自小与叔父相依为命,而以孝顺著称,在其功成名就后,还特意分出自己的封邑给自己的堂兄弟以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王基还是一位正直清廉的臣子,他长期担任要职却治身清素、不营私产,死后家无私财。他在目睹魏明帝大兴土木后敢于上疏直谏,而他的上级曹爽专制导致国内风化大坏,王基也敢于不畏强权撰写《时要论》加以讥讽。综上所述,王基是一位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三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