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5&rec=223&run=13

【概述】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5年3月20日动工建设。辖区面积220.7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2个社区管理处,共29个居委会、93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达到15.26万人。
  2005年,全区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位居第6位,已成为烟台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经济实现跨越发展,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70.04亿元、工业总产值610.23亿元,分别比上年净增加68亿元和200亿元,增长33.5%和48.8%。第一产业增加值9.75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210.27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50.02亿元,增长18.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6:77.9:18.5,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3.6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34.2亿元、区级财政收入8.5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3%和47.9%。工业税收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85.1%。完成进出口总额46.3亿元,其中出口20.1亿元,分别增长78.9%和100.3%。全区人均GDP达到18.21万元,比上年增长26.6%,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9倍。GDP、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13.5%和15.8%,税收、出口占全市的18.1%和32.8%,利用外资、人均GDP、外贸出口等6项指标居全市首位。每平方公里投资密度为1.93亿美元、工业产值11.4亿元、利税2.3亿元,在全市、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按照“大工业立区”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外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国内制造业从南方向北方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取得了辉煌成果。全年引进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和内资工业项目)275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07个,合同外资额7.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全区累计兴办外资项目967个,合同外资额3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8亿美元,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2个,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7个。韩国、香港、美国、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及美国通用、韩国LG、德国汉高乐泰、日本三菱等36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进区落户。
  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0.46亿元,。建成区内全部实现“九通一平”,贯通全区东西的长江路、206国道两大主干道路全线开通,成为新的城市景观,综合管沟等供应设施建设同步跟进。西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大幅提升,电力、热力、通信等均扩容增建,客运西站投入使用,公交线路增加,满足了迅速增加的企业和居民需要;东区内涉外医院、彩云城、华新大厦等一批公益、商贸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海滨、河滨景区靓丽。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由2004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6位,进入国家级开发区6强,区域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再生资源加工示范区、出口加工区B区、A型保税物流中心为全区加速发展创出新的优势。在山东省率先通过ISO14000国家示范区认证,被联合国环境署和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示范区”;管委会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国首家“一区两地”模式的出口加工区B区,通过海关总署等9部委联合验收,开始封关运作;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获准“圈区管理”;A型保税物流中心在全国北方城市和国家级开发区中,首先通过国家海关总署等三部委的联合调研;全区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同时也是全国进入试点名单的3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以机械汽车、电子通讯两大产业为龙头,以新材料、生物医药、化纤纺织、食品加工为重点的6大支柱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创出了雪佛兰轿车、LG手机、斗山大宇挖掘机、纽士达氨纶丝等名牌产品,已建成全国重要的挖掘机、氨纶丝、汽车及零部件、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台式电脑、消费电子生产基地。
  文教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无危房和“村村通”工程,政情社情持续稳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居民安居乐业。

【工业】工业产出实现新突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净增200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509.99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占全区工业的83.6%。“十五”期间,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3.4%,比“九五”增长了16.1个百分点,5年翻了2.6番。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69%,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75.2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实现工业利税3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工业综合效益指数239.73%,比上年提高7.02个百分点。
  工业龙头企业扩张迅速。全年50家重点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9.06亿元、工业利税29.72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的83.4%和82.2%。东岳汽车全年生产轿车8.7万辆,比上年增加3.67万辆;实现产值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浪潮乐金移动通信全年生产手机716万部,比上年增加409万部;实现产值71.41亿元,比上年增长78%。鸿富泰电子全年实现产值3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0.5%。新时代健康产业全年实现产值2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4%。4家企业全年实现产值200亿元,比上年增加116亿元,占全区当年新增加工业产值的58%。
  工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全年新投产工业企业18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63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53亿元,占全区当年新增加工业产值的18.8%。其中得宝数字通信1月投产,实现产值14亿元;东岳动力总成3月投产,实现产值12.5亿元。至2005年末,全区投产工业企业达到115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7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53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20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全年实现工业利税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44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7家。
  工业支柱产业加速膨胀。全年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化纤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专用及交通设备制造业、电气电子及仪器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等6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5.9亿元,比上年增长60.9%,占全区工业的81.3%。其中通用专用及交通设备制造业和电气电子及仪器制造业两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34亿元,比上年增长67.9%,占6大支柱产业的70.7%,占全区工业的57.4%。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8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4%,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6.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贡献份额加大。实现工业增加值183.15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67.8%;全年工业企业上缴税金28.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工业税收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85.1%。

【农业】全区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农业产值2.51亿元,增长9.9%;林业产值0.06亿元,增长26.7%;牧业产值1.22亿元,增长10.6%;渔业产值14.55亿元,增长1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1亿元,增长11%。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8.9%。

【国内贸易】贸易业取得长足发展。年末注册批发零售业企业和个体商户达到4756家,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4601家,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5.8万人。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2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1.5%,占全区GDP的4%;完成商贸设施投资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全区投资总额的6.8%。彩云城、家世界超市、振华商厦、韩国商品批发城等相继开业,购物环境显著提升。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成绩突出。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6.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9%。其中进口总额26.15亿美元,增长65.3%;出口总额20.11亿美元,增长100.3%。在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13.11亿美元,增长190.1%,占出口总额的65.2%;加工贸易出口14.69亿美元,增长114.8%,占出口总额的73.1%。
  进出口企业规模膨胀。至年末全区企业发展到273家,年内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6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29家、5000万美元以上的6家、1亿美元以上的2家,其中浪潮乐金出口额达到7.5亿美元。全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达到137%,高于全市90.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区出口总额年均递增45.3%,比“九五”加快了31.2个百分点,5年翻了2.7番。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和内资工业项目)275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07个。全年合同外资额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增长124.9%。“十五”期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24.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86亿美元,分别比“九五”累计增长248.7%和85.5%。至2005年末,累计引进项目2844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967个。累计合同外资额38.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外资到位率(实际利用外资占合同外资额的比例)达到54%。进区投资的国家(地区)达到37个,其中韩国、香港、美国、日本和台湾的投资额列前5位,合计投资项目806个,合同外资额30.94亿美元,分别占全部外商投资项目的83.4%,占全部合同外资额的80.3%。
  国际旅游继续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8万人,比上年增长12.6%;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生产性投资104.56亿元,增长59.7%;非生产性投资66.52亿元,增长26.2%。全年新开工房屋建筑面积36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4%;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99.3万平方米,增长59.9%。
  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全年完成30.46亿元,比上年增长6.3%。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配套投资显著增加;206国道管网配套和绿化工程全面完工;长江路西延工程基本完工;新铺设10条沥青路和9条土路基基本完工,总长度21.3公里;黄金河、南夼河得到综合整治。
  “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6.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85.5亿元,分别比“九五”累计增长350.5%和835.6%。
  大中型建设项目显著增加。完成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65个,比上年增加23个;5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49个,增加18个;1亿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7个,增加4个。
  技术改造投资进度加快。全年安排投资项目42个,竣工项目32个,全年完成投资额24.62亿元。
  至2005年末,全区规划面积220.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历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5.6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5.79亿元;历年累计开工建筑面积1531万平方米,竣工建筑面积1155万平方米。

【金融保险】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2亿元,比年初增加20.14亿元,增长26.8%;储蓄存款余额39.71亿元,比年初增加9.75亿元,增长32.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9.87亿元,比年初减少0.68亿元,下降1.1%。年末全区银行机构11个,营业网点40个。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0.8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2亿元,比上年减少15%;人身险保费收入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年末全区保险机构2个,从业人员74人。

【财政税收】税收强劲增长。全年完成各项税收总额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涉外税收25.81亿元,增长50.8%。国税税收2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地税税收5.97亿元,增长23.7%。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年内实现财政总收入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区级财政收入8.51亿元,增长47.9%。财政支付能力继续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支出1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生产建设支出6.76亿元,增长20.5%。
  “十五”期间,全区税收、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7.6%、38.5%,分别比“九五”增速加快了25.9个百分点和16.7个百分点,5年分别翻了2.3番和2.4番。

【社会环境】人口继续增加。年末户籍人口为15.2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80人,死亡人口57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2‰。
  就业继续扩大。从业人员(不包括个体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1.1万人,比上年增长25.3%。在岗职工全年平均工资21490元,比上年增长2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896元。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3元,比上年增长15.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777元。城市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1930元,比上年增长12.5%;恩格尔系数为30%。
  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在就业、社保及农转非三项政策推动下,4400多名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27000多名农民享受到“两保一补”。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6193元,比上年增长11.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46元。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23元,比上年增长35%;恩格尔系数为35.5%。
  社会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区4.36万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3251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保险金。全年共征缴各项保险费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完善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及国际教育的完整体系,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3处,在校学生2.61万人,专任教师1766人。200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高中段普及率达到98%。烟台工程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1万人。
  科技工作成果显著。全年承担火炬计划项目8项,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项目52项,取得科研成果46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累计达到91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8.87亿元,占全区工业的45.7%。麦得津生物工程公司自主研发成功了世界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类抗癌新药;氨纶集团攻克的芳纶丝产业化生产技术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封锁;锦筑食品设立了山东省首家跨国公司食品研发中心。
  卫生事业稳步提高。全区各类卫生机构135个,病床位376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69人,其中医生273人。
  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连续第5年通过审核;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管委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认证;循环经济建设被列入国家试点园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365天,其中优级达到162天。

【西区经济建设】全年3个街道办事处实现生产总值46.7亿元,比上年增长51%;工业总产值71.18亿元,增长60%;工业利税4.83亿元,增长48.9%;出口额2.33亿美元,增长190.4%;地方财政收入4118万元,增长55.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6亿元,增长211.1%。

【烟台出口加工区B区】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北至旱夹河,南至黄金河,西至绕城高速公路,东至206国道。一期工程于2004年5月动工,投入资金1.2亿元,对1.19平方公里区域实行隔离封闭。至2005年底,挖填土石方230万立方米,修筑区内道路120平方公里,并沿路敷设给水、电力、热力等各类管线,绿化面积9万平方米,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的标准;面积达12.7万平方米的14幢标准厂房主体均已封顶;海关和管理局办公楼、监管卡口、监管仓库等面积1.1万平方米的建筑设施竣工并投入使用;海关监管围网设施及监控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并于2005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
  B区招商对象主要是韩国、日本、港台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先后参加国内外大型经贸洽谈会7次,组团境外招商5批10人次,接待境内外来访客商400多人次,组织人员赴国内其他城市招商9批次,新引进项目10个。完成合同外资7598万美元,内资注册资本600万元。
(开发区组织部史志办)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公司】占地28万平方米,另有新建工业园区位于开发区F-11小区,占地30万平方米。已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拥有资产总值18.4亿元,员工26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技术力量雄厚,是省级技术中心;先后通过了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QS-9000、TS16949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拥有完善的理化分析和计量检测手段,公司的计量理化中心是“国家二级计量单位”。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资产保值增值达102%。
  公司的主要生产经营项目包括机械加工、粉末冶金、热处理、连铸机结晶器、冲压、表面处理、修复及预保护、电气设备、房地产开发建筑和宾馆酒店等。主要产品系列有汽车空调全系统、各类车用空调冲压件、汽车连接器、钕铁硼永磁材料、硬质合金辊环、石油射孔弹壳、微机锅炉保护器、高低压开关柜、棒材自动打捆机、冶金设备、钢坯结晶器、卡特比勒及大宇销轴等产品项目。其中,主导项目车用空调全系统是与世界一流的汽车空调生产商--日本电装株式会社及丰田自动织机、丰田通商合资生产经营,主要产品汽车空调压缩机总成、冷凝器总成、冷暖风总成以及其它构成零部件,可配套微型及中高级轿车、中型及大型客车、卡车及工程建筑机械等;2005年,引进压缩机压铸生产线、大巴组装线、变排量压缩机电磁离合器组装线,年产已达36万套生产能力,是国内唯一生产车用空调全系统的基地,产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主要配套乘用车有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州本田、华晨宝马、天津丰田、北京福田、北京吉普、湖南长丰、长春一汽丰越、东风本田,客车有四川丰田、南京依维柯、厦门金龙、深圳进出口、深圳好德,工程机械有大宇重工业、山松同推、卡特彼勒、广西柳工机械。
  粉末冶金项目。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NdFeB磁性材料专业生产设备,流水线生产全部采用无氧控制等最先进的工艺技术,生产能力500吨/年,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H)MAX已达到N52水平,产品除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日本、欧洲等地区;硬质合金辊环生产线为国内首条采用无污染、全封闭式生产线,彻底实现无尘化生产,技术装备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外20多家钢铁公司高速线材生产线配套,年生产能力为100吨,综合经济指标连续5年居于全国第一。
  新建东星工业园区,一期工程总投资4408万元,总面积3.7万平方米,2004年10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2005年在园区内有烟台东星空调管路有限公司、烟台首钢东星结晶器有限公司、烟台首钢东星大韩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经营生产。其中,空调管路有限公司2005年实现产值5256.2万元,实现利润635万元;结晶器有限公司的连铸机结晶器项目通过北京市科委鉴定,2004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公司已同42个厂家签订协议或供货合同,产品规格达43种。
  烟台首钢东星大韩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30日正式成立,主要生产汽车类、摩托车类、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电动工具等粉末冶金零件。项目一期工程投资6.7亿元,于10月份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00吨粉末冶金的生产能力。
  2005年公司投资1500万元进行东星工业园二期工程建设,年内完成2.8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投资1.069亿元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建设。烟台首钢东星(集团)公司为烟台市“2358工程”企业,是山东省重点骨干企业,2005年获得开发区综合十佳企业称号。

(宫明杰)

八角街道办事处

党工委书记主任闫庆华

概况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辖23个居委会,年底总人口161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44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29万元。街道生产总值4.08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0∶63∶1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786人,实现利税1100万元,利润1060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735人,实现利税2009万元,利润1450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04人,实现利税610万元,利润540万元。工业总产值7.7亿元。进出口总额8974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34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38万美元。
特色产业辖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地瓜、花生等;适宜种植的果树主要有苹果、大樱桃、桃、李、梨、冬枣等。种植优质大樱桃1250公顷,平均亩产值9000元左右;种植草莓30公顷,平均亩产值5000元。浅海养殖面积400公顷,生产海参、对虾、鲍鱼、海胆、扇贝、赤贝、鲈鱼、鲅鱼等。捕捞船只5100只,总动力5300马力。八角湾是天然避风港湾,低潮时水深8~15米,湾内已建成一座可停泊万吨级以上船只,集加水、加油、加冰于一体的船舶港,年吞吐量达到1亿吨。

古现街道办事处

党工委书记刘厚波主任王龙庆

概况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38个居委会,年底总人口2.57万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87万元。街道生产总值1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0∶76∶1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435人,实现利润6100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556人,实现利税1.3亿元,利润8500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655人,实现利税8000万元,利润5500万元。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54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
特色产业辖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地瓜、花生等;适宜种值的果树主要有苹果、大樱桃、桃、梨等。种植优质大樱桃729公顷,平均亩产值8000元左右;种植草莓100公顷,平均亩产值6000元。区内有8公里长的海岸线,对虾、海参、海带、扇贝等海产品养殖业和海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年总产值达8000多万元。有各类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4500人,2005年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7820万元。其中有山东金河实业公司保险粉生产基地、烟台市黄金冶炼厂、富士康集团,有集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和精细化工为主导地位的古现工业园、IT工业园等,基本形成了以新型农业为基础,化工、建材、冶炼、机械为龙头,服务业、旅游业为纽带的经济新格局。

大季家街道办事处

党工委书记范吉宏主任闫猛

概况总面积86.6平方公里。辖32个居委会,年底总人口319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61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96万元。街道生产总值30.4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8∶52∶2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841人,实现利税1.9亿元,利润1.5亿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754人,实现利税3.6亿元,利润2.9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415人,实现利税1.4亿元,利润1.1亿元。进出口额达2.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1.3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7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35万美元。
特色产业辖区内有国家级食品加工示范基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及各类企业155家,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的22家。有水产加工企业46家,其中6家实现欧盟注册,14家通过“HACCP”认证,20家通过ISO9000认证。年完成加工总量15万吨,产品形成四大系列120多个品种,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水养殖区5933.33公顷,围海、滩涂精养面积120.93公顷,育苗企业77家,主要养殖大菱鲆、海参、鲍鱼等,其中3个企业承担着鲍鱼、海参、海带、贝类培育等国家863计划。年育成海参苗13亿头,鲍鱼苗4000万头;产出海参2739吨、鲍鱼60吨、大菱鲆1500吨。6个群众性渔港拥有大小捕捞船只1000多条,总动力6.4万马力,年捕捞总量14万吨。

长江社区管理处

党工委书记孙培乐主任王强

概况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17个居委会,其中村改居过渡型居委会14个,建成区居委会3个,年底总人口3.15万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5亿元。完成生产总值7.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3∶18∶79。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20人,实现利税40万元,利润23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200人,实现利税1800万元,利润1300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300人,实现利税5700万元,利润4900万元。工业总产值1.2亿元。2005年共引进项目7个,吸引内资8860万元。合同利用外资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万美元。
特色产业2005年辖区所余耕地133.33公顷,产业经济不再以农业为主,转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同时辅以多种产业。辖区规划住宅总面积223.02万平方米,已开发98.3万平方米。各居委会的开发模式是“建三卖二留一”,居民基本告别旧村平房,在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各居委会还充分发挥自身资金、技术、经验的优势,在外界购买、置换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年底已建成各种规格的标准厂房11.7万平方米。各居委会以入股的形式开展对外招商,或以租赁的形式创利增收,仅此一项年实现集体收入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