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路指导和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战略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5&rec=221&run=13

市政府调研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加快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市政府调研室课题组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针对青岛、烟台、威海三城市在区域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路指导和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同时对我市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形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反映和客观要求。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空间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演化。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在更大的范围有效配置资源、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扩大市场规模、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所以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城市的重视和推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依靠地区优势提高经济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各国都把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为谋求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纷纷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形成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发展到现在,大致出现了三次浪潮,每一次浪潮过后参与的国家都明显增多,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都明显提高。第一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以1956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标志;第二次浪潮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标志是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第三次浪潮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次浪潮中,全球各地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FTA(自由贸易协定)蜂拥而出,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今天,欧洲联盟不仅形成了统一市场,而且还发行了统一的货币、加速了“东扩”,发展到了区域合作的最高水平;美国正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两大一体化组织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的基础上,加紧组建几乎包含所有美洲国家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已经进入了“快车道”,东亚合作逐步深入,中亚合作方兴未艾,东盟自由贸易区加紧推进,“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可以说,全球性的区域经济组织已经遍布世界各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地区内各国之间消除壁垒、扩大市场规模、加强相互投资、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合则双赢,分则互害。
  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近几年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参加国际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2001年11月,我国率先提出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亚洲引起了广泛的连锁反应,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2002年4月,我国又倡导成立了以推动亚洲全面合作为宗旨的博鳌亚洲论坛;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正式开始;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共同签署《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有力地推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2004年11月29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一系列文件,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全面启动;2004年以来,中国又宣布与新西兰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建设、提升综合国力必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从国内各地发展趋势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在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国内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当属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珠三角是我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的地区,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珠江三角洲阶段,涵盖了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及河口“珠三角”地区,具体有以广州为中心的18市12县的经济开发区。第二个阶段是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阶段,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个支点加海南构筑而成的“大珠三角”经济圈,有关方面抓住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机遇,在2003年8月第6次粤港联席会议上达成“粤主制造、港主服务”的共识,使粤港澳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三个阶段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阶段,是指大珠江三角洲及其辐射较强并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的经济地区。2004年6月,广东、四川等珠江流域9省及香港、澳门政府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掀开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新篇章,使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表现出了跨省域、跨流域、跨行政大区、跨不同市场经济体制的鲜明特征。长三角经济圈最初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提出,但进展一直不快,1993年上海市抓住中央开发开放浦东的机遇,提出了推动长三角大都市圈发展的构想,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实行强强联手,经过10多年的整合发展,已形成了两省一市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制度,开展了交通、信息、旅游、环保、天然气管道、规划、人才等7个方面的专题合作。长三角两省一市相关的16个城市政府,也加强了交流合作,先后在交通、科技、人事、旅游、信息、质量监督、金融、商贸等30多个专业部门建立了对口联系协调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加强了各种跨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整合。协调发展、错位竞争、多元和立体的合作框架,正在推动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区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受珠三角、长三角的启发,全国各地都在加强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环渤海的区域一体化已由京津塘的合作开始向河北、山西、内蒙古及我省扩展,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带动下迅速启动,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也正在加快推进“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所有这些,既为我们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带来了挑战,也为我们的胶东半岛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区域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交流与协调发展越来越得到各级各方面的重视,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两大战略以来,省及相关城市陆续开展了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与规划,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半岛区域经济合作与融合,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了半岛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但实事求是地讲,与长三角、珠三角乃至京津唐地区相比,我们的胶东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刚刚提出,许多方面还没有破题,相关城市合作交流的层次还比较低,资源和产业整合、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统一、经济政策协调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影响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整体竞争能力。
  (一)经济区域观念比较淡薄。胶东半岛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缘关系和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区域经济单元。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行政区划,以及由此形成的体制性、政策性和设施性障碍,使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行政区经济思维定势,由此出现的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矛盾,严重制约了胶东半岛这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区域经济单元的发展。
  (二)产业同构性较大、互补性较差。在计划经济时期,青烟威三市区位优势相近,资源条件相似,人文特点相同,产业门类和经济结构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是在所难免的,其负面影响表现得也不明显。但在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这种产业格局越来越暴露出了产业集中度低、互补性差、相互配套率不高的弱点,影响了半岛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发挥。站在单个城市的角度分析,三市的产业规划是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各自制定的,都是合理的,但是跳出单个城市从整个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角度仔细分析,三市的主导产业有许多是相互重叠的,产业的过度雷同必将分散有限的力量,最佳配套半径内的配套率低,难以互相借力发展,影响区域内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据调查,目前半岛地区最具优势的家电产业本地配套率也不到20%,计算机、手机本地配套率只有10%左右。
  (三)招商引资缺乏统一政策协调。招商引资是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打造面向日韩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青烟威三市都把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吸引国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移,提升了制造业发展水平,这是非常可喜的。但随之也带来了各个城市为争外资、上项目而出现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问题,降低了整个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招商引资效率和效益。近几年来,尽管各城市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在政策协调方面还缺乏实质性措施,无序竞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四)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整合不够。近年来,在国家和省里统一部署下,青烟威三市强化措施,密切协作,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承载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应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机场和港口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合理的业务布局和专业分工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总的目标是,打破行政分割造成的经济、贸易、制度、市场壁垒,充分发挥三市比较优势,加快整合各市资源,努力提高产业配套率,不断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强化要素集聚功能,尽快形成青烟威三市产业布局合理、经济政策协调、城市功能互补、整体效率较高和竞争优势明显的经济一体化格局。
  (一)按照一体化要求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关键。青烟威地区聚集了山东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是全省发展水平最高、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经济区域,三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通,合作发展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很强,理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走在全省的前面。一是各相关城市要克服封闭排斥心理,树立区域发展“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协同”、“共赢”思想。应主动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和部门经济束缚,以开放的心态,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发挥所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主动加强联系沟通,积极融入半岛经济一体化,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的开放和重组,努力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和协调。加强三市之间的干部交流,改革三市的财税管理体制,强化对三市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规划指导,及时协调处理好三市的利益关系,指导和引导好三市的经济合作。三是注重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无形之手”的作用,有效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各类企业、中介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加强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区域内的所有有利条件和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努力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四是增强青岛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青岛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知名品牌较多的优势,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不断向烟台市、威海市延伸拉长相关产业链条,加快整个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聚集,发展壮大集群经济;发挥青岛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积极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在青岛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发展总部经济,带动烟台市和威海市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挥青岛市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交易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以国际化为标准,以区域化为手段,加强三市之间的金融合作、沟通、交流,提高青岛对整个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发挥青岛市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优势,建立和健全三市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搞好沿海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联合开发,突出实现资源统配、品牌和市场共享,共同打造“中国黄金海岸线”,推进半岛旅游一体化和区域旅游便利化;发挥青岛基础设施完善,港口拉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加快发展大型物流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带动半岛区域扩大物流规模,培植物流产业集群。
  (二)推进制度和政策协调统一。国际经验表明,制度和规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保障。欧盟自五十年代开始即着力于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重点进行了各国法律协调,促进了各国GDP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上个世纪60-70年代日本东京圈的一体化同样得益于制度环境的协调。胶东半岛虽处于同一个国家、一个省内,不存在货币、关税、人员过境、外交政策等主权政治实体问题,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需要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需要建立一个无障碍和无壁垒的共同市场机制及相应法制规则。从目前情况看,青烟威三市在招商引资、土地出让、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上还存在很大差异,区域一体化还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涉及共同利益的政策出台时,三市应加强沟通,统一步调,内外平等,消除歧视,保证公平竞争;从长远看,随着一体化的深入,还应加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地方法规建设,比如说,制定《胶东半岛区域开发与管理条例》、《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合作条例》等区域合作文件,规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消除行政性壁垒、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妨碍胶东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因素,就三市各自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规范半岛地区市场秩序,保障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的自由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待遇的平等,促进三市政府依法行政,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可以考虑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一是胶东半岛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二是胶东半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三是产业布局与结构统筹考虑及先进技术促进的制度安排;四是胶东半岛各类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协调统一问题;五是鼓励成立胶东半岛企业联合会和行业协会的制度安排;六是胶东半岛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八是环境保护与治理一体化制度安排;九是教育、科技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安排;十是合作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方面的制度安排,等等。
  (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打破地域界限,统一整合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才科技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通过整合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力度。进一步强化青烟威三市在交通、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实行统筹布局、统一标准、联合投资、一体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①加强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作为山东经济最发达的胶东半岛地区,至今大部分还没有实现城际间高速公路互通,青岛到威海、青岛到烟台公路客货运输都需要3个多小时,交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加快半岛地区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打造1小时通勤圈,提高青烟威三市之间的沟通交流效率。②加快广域交通体系建设。做大做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就必须加快广域交通体系建设,拓展半岛发展的腹地。当前,重点应加快推进黄烟铁路工程、环渤海铁路大通道、烟大铁路轮渡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胶东半岛与国内外的沟通与交流。③加快能源、水利设施建设。随着胶东半岛制造业规模的膨胀,水、电的瓶颈制约将越来越明显,必须高度重视,尽早规划建设一批能够支撑未来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大型能源和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对胶东调水、海阳核电等事关半岛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能源、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省里应该进一步加大调度力度,合三市之力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增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④整合港口资源。按照《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加强海岸管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港口资源,合理划分岸线和海域功能区,解决好港口之间恶性竞争、盲目发展的问题。在处理好港口与所在地利益分配关系的基础上,依托环海高速公路、铁路等快速交通体系,按照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尽快探讨分别以青岛、烟台为核心组建南部岸线和北部岸线两个港口托拉斯的可行性,以实现资源共享和货源统配,提高港口的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⑤环境保护一体化。青烟威三市是接山连海的近邻,如果谁在环境保护上出现问题,其他两方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切实搞好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胶东半岛地区环境保护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海洋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虽然各地都有一些治理措施,但地区间的相互配合还有待于加强。2004年,国家和省在青岛市规划了一处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统一负责青岛及烟台、威海等周边地区的危险废物处置工作,目前项目进展顺利,为三市加强环保合作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今后,三城市应继续加强合作,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人才开发一体化。为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青烟威三市早在2003年11月就共同签署协议,建立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实行区域性人才一体化开发新机制,逐步形成统一的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目前,该项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三市已在建立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机制、推进博士后工作合作机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等领域展开了合作,今后应按照这样的思路进一步拓宽领域,创新形式,深化合作,共同为三市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金融一体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体化进程,必须加强青烟威的金融合作,整合三市金融资源,提升金融对制造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当前,可以探讨建立一体化的存取款体系,实现居民储蓄存款在三市范围内的通存通兑,完善银行帐户管理,建立银行帐户管理信息网络;打破三市银行信息彼此封闭的状态,加快建设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中介体系,积极推行胶东半岛企业信用一体化,鼓励各地银行开展异地金融业务,发放异地贷款,努力实现信贷资源共享、统一结算和各商业银行资金的统一调度。
  (四)统筹区域产业布局。总的是应该按照“支柱产业配套发展、一般产业互补发展、新兴产业共建发展”的思路,根据区域内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深化产业分工,统筹规划和积极提高本区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建立合理的制造业分工合作体系,逐步形成功能互补、联动推进、均衡发展的胶东半岛制造业结构和体系。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一体化。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优化整合区域产业布局的有效途径,引进一个大项目、整合一批配套企业、形成一个支柱产业已成为各地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青岛的大炼油、烟台的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形成莫不如此。青烟威三市要在重大招商项目对接上实现突破,围绕造船、汽车、石化、电子等支柱产业,推出一批制造业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引进一批“链条化”产业招商项目,依托日韩造船业的转移,引进集聚一批造船零部件项目;依托青岛大炼油,引进集聚一批港口化工和精细化工项目;依托通用汽车、青岛汽车、华泰汽车等,引进集聚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依托鸿福泰、三星电子、浪潮乐金等,引进集聚一批IT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各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与其他城市搞好协调对接,避免无序竞争和“自相残杀”。可以借鉴长三角各市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一个城市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到另外一个城市的,企业税收由两个城市按一定比例分配,或者通过入股形式投资并分享利润。二是统一整合大企业资源,增强对整个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青烟威三市在相关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扬长避短,打造特色,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和企业,并有目的地引导大企业在整个胶东半岛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鼓励区域内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跨市兼并重组,突破地区分割,推动企业跨行政区联合,形成和壮大一批区域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带动和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竞争力。三是立足于整个半岛制造业基地,搞好产业配套发展。对于自己优势不明显、但其它两市发展较好的产业,应以开放的心态、大气的思路,找准自己在相关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搞好产业配套和发展服务,积极接收辐射和转移,不断优化半岛区域的产业布局,努力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别发展,共同做大做强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四是强化科技合作,提升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半岛各城市拥有的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转换,建设一批全基地共同拥有的综合科研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加强国际间科研合作与交流,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增强胶东半岛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统一商标、专利、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措施,共同营造良好的技术发展环境。五是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制造业营造大流通的环境。目前,整个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物流条件还比较差,应充分发挥三市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势,围绕半岛海港、空港、铁路、公路枢纽接点,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发展和引进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企业,研究建设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努力打造以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和支撑。
  (五)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一是建立一个各城市密切合作、与半岛区域外经济紧密联系的较高水平的服务与合作机制。在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和政策引导作用,依靠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克服产业布局的盲目性和各地单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局限性等问题。目前青烟威三市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但城市之间协调交流机制还很不完善,区域内部许多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政府之间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商,建议省里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建立体制化、机制化的城市协调机制。可以分三个层面逐步建立起区域内城市多层次的决策协调机制:①城市政府层面,建立由区域内城市共同参与的经济协商制度,探索设立相应的常设协调执行机构,负责统筹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重大事项及布局建设,根据区际分工的特点与内容,制定该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②职能部门层面,由三城市的人事、工商、旅游、教育、科技、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分别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协调利益冲突,提高资源共享,谋求协作型、互补型竞争格局;③行业企业层面,扶持和鼓励组建地区性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突破行政区划障碍,组成跨地区的行业联盟,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推进区域市场秩序建立,探索区域各类市场资源的联接和整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的经济矛盾。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联网建设,探索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率先实现半岛地区主要经济社会数据等信息资源的互连互通和社会治安、人事档案、户籍、交通、财税等的联网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尽快促成三市电视频道相互落地。对跨地区的市场主体投资申请、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推行网上审批,方便申请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共同营造区域间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三是加强区域间信用制度建设。统一青烟威三市的信用评价标准,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档案、信用激励引导机制和失信预警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征信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披露系统,打造三市信用信息公共平台,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四是建立区域间的执法协作机制。加大三市联合执法力度,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建立执法办案协作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积极组织查处侵犯知名企业合法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对跨区域制假造假、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四、我市在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要有大的发展,我市必须率先突破。建议省里从加快推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东、中、西部互动的战略布局出发,进一步加大“东部突破烟台战略”实施力度,加强对烟台市培植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地把一些对胶东半岛全局具有较大拉动和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放在烟台,扶持烟台加快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我们也应该围绕“东部突破烟台”的要求,努力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找准坐标,确立更高的对手,奋力追赶,努力发展得更快更好,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及全省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份额。
  (二)推进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我市要起带头作用。首先,从地理位置看,我市位于青岛和威海之间,不仅与两市直接相连,而且是沟通青岛、威海两市的桥梁和纽带,不经过烟台,青、威两市不可能实现硬件设施对接。因此,要实现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要实现三市硬件设施的接轨和融合,离不开我市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其次,从经济实力看,2004年我市GDP占到青烟威三市的34.06%,是烟、威两市总和的61.9%,我市与青岛接轨了,自然就可以影响威海与青岛的接轨。再次,从产业结构看,我们有不少企业生产的是中间产品,具有较为明显的“配角经济”特点,是胶东半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接轨青岛、加强与整个半岛区域内的企业合作,既可以促使我市企业开拓市场,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出青岛”与“突破烟台”的关系,抓住“突出青岛”的有利机遇,以“突出”带“突破”,以“突破”促发展,更加自觉地将各项工作置于全省的大格局中,搞好定位、寻求定位,在更高层次上“突破烟台”、提升烟台,为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全省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莱州、莱阳、海阳、招远、栖霞等县级市,应充分发挥与青岛距离较近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青岛,积极与青岛制造业大企业和青岛所属区市对口联系沟通,找准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各产业链中的位置,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
  (三)在胶东半岛一些产业集群中,我市要强化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已经明晰的是,我市已形成了分别由通用东岳、浪潮LG、鸿富泰三大龙头企业带动的汽车、手机和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各自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配套企业,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并正在向整个半岛地区衍生、扩张和拓展,在半岛地区相关产业中,烟台市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大龙头企业从一开始就是高点起步,其母体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品牌、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通用东岳公司的母体企业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5位,在汽车行业排名第1位;浪潮LG公司的母体企业是世界著名的韩国LG电子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147位;鸿富泰的母体企业是台湾鸿海集团,是全球IT企业四强之一。这些母体企业都将烟台的子公司作为其在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加以培植和膨胀。通用东岳汽车规划的生产规模是50-60万辆,把烟台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浪潮LG手机规划到2007年产能达到3000万部,并实现零部件配套本土化,成为在中国市场的重要筹码;鸿富泰设想到2009年出口突破100亿美元,把烟台建设成为在大陆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我市应紧紧跟踪世界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培植三大核心企业,积极发展配套企业,整合力量全力推进,努力实现三大产业集群超常规、突破性地发展,带动和辐射整个半岛地区相关产业集群规模的快速膨胀和质量的明显提升。
  (四)扩大胶东半岛区域的对外联系与沟通,我市要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烟台毗邻韩国、大连,位于胶东半岛、环渤海圈两个经济圈的结合点,是加强半岛地区对外联系沟通、扩大半岛地区经济腹地的重要城市。与西部的沟通,有正在建设的黄烟铁路,能够加强半岛地区与鲁北地区以及陕西煤炭基地的联系;与东部的沟通,有国家规划的中韩铁路轮渡,能够加强半岛地区乃至全国与韩国的沟通与联系;与北部的沟通,有正在建设的烟大铁路轮渡,到2006年建成后,必将进一步加强胶东半岛与东北三省和华北地区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烟大铁路轮渡在胶东半岛与东北三省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必将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成倍地延伸扩展半岛地区的经济腹地,增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加快推进这些战略大动脉项目的建设,彻底改变烟台交通末端城市的地位,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立足山东、沟通南北、面向东亚、连结日韩的交通枢纽城市,带动整个半岛地区内外交流与合作。
  (五)缓解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电力紧张局面,我市要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青烟威三市虽然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但电力负荷增长迅速、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初露端倪。据了解,2004年仅青岛市用电总负荷已高达250万千瓦,在电厂满开满发加上省网调入100万千瓦的情况下,高峰时段仍有20-30万千瓦的缺口。可以预料,随着半岛地区制造业规模的迅速膨胀,电力瓶颈制约将越来越明显。克服这一瓶颈制约的途径,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向半岛地区增调电力,二是在半岛地区加快建设火力发电厂,三是建设核电。温家宝总理已于2005年3月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核电,这是中国核电迈向积极发展战略的正式标志。目前山东海阳核电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开工计划,项目规划为六台百万千瓦机组,总投资600亿元,项目建成后能够使我省彻底摆脱目前的电力紧张局面。

(许吉庆迟玉国姜洋)

责任编校: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