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4&rec=73&run=13

【概况】2004年,全市农业系统紧紧抓住中央、省加大“三农”政策支持力度,农产品价格上扬等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任务目标和措施要求,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71.23亿元,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同比增长13.1%,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粮食生产】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全市共落实小麦补贴面积12.2万公顷,安排粮食直补资金2569万元,以14元/亩的标准按时足额兑付给种粮农民,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搞好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生产,突出抓好莱州、牟平、龙口、招远、海阳等地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市优质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35万公顷,同比减少4.4%;总产197.6万吨。

【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4057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666.7公顷。积极做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争取工作。经过努力,龙口市自2005年起被正式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全市共有8个县市区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

【农业结构调整】各地按照市里提出的“42111”结构调整思路,以优化区域布局为重点,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膨胀壮大果品、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根据各地的产业优势,市里重点抓了栖霞、招远苹果产业带建设,蓬莱、龙口葡萄产业带建设,莱山、福山、芝罘的大樱桃基地建设,莱阳、海阳的蔬菜基地建设,牟平、栖霞的食用菌基地建设,全市优势产业和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凸现。2004年,全市新发展蔬菜面积1.4万公顷,蔬菜总播种面积6.07万公顷,总产279.9万吨,比上年减少4.9%。新发展果园1.3万公顷,果园面积14.5万公顷,果实套袋120亿个,总产达到308.7万吨,比上年增长13.5%。食用菌养殖面积达550万平方米,产量4万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帮助龙头企业做好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为鲁花、益生、喜旺、天府、中粮、威龙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国家、省贷款贴息资金2200万元;争取民和牧业、益生种禽、东方海洋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居全国、全省之首。全市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812家,同比增加26家;过亿元的50家,增加6家;过10亿元6家。龙头企业带动市内外农户280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40万人。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地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市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近2000个,其中较规范的388个,会员8.2万户,拥有固定资产2.6亿元,年经营收入8.4亿元。烟台市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农业部的充分肯定,烟台市被列为全国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市之一。9月份全国人大农经委刘明祖主任、李春亭副主任专程来烟台市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进行调研。

【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市依托龙头企业,认真抓好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制订了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绿色食品出口行动计划”和“果品出口行动计划”,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市里重点抓了10个果品、8个蔬菜、4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各县市区也立足自身优势,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印制了1500份《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可持续农业》致全市农民的公开信,发到了全市的6584个行政村和580多个农业企业,向广大农民宣传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意义、目的和操作要点,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浓厚氛围,加速全市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到2004年底,全市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7.5%,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初具规模。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总数达到249个;获得ISO9000、ISO9001、HCCP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120多家。

【农产品市场开拓】市农业局积极做好以果品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龙头企业和县市区农业部门先后在北京、深圳、泰国成功举办了以果品为主的农产品推介洽谈会,进一步叫响了烟台苹果品牌。共签订购销合同和协议118项,合同量30多万吨,合同额20多亿元。在10月11~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大会组委会专门调运烟台苹果参加交易会精品专场展示,并作为山东唯一礼品赠送给出席交易会的中央领导和部委负责人。11月份,在市农科院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烟台)北方果树苗木交易会,参展客商和农民达到3万多人次,合同交易量230万株。交易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拉长了果业产业链,也进一步确立了烟台市的全国优质果树苗木繁育基地的地位。积极开展创建“中国食品名城”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3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提高了烟台市农业名企、名品、名牌的知名度。

【农业对外开放】紧紧抓住省里建设胶东制造业基地和烟台市建设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的机遇,以各类经济园区和龙头企业为载体,创新招商模式,重点在果蔬种植、畜禽饲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项目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大商社的合资、合作,搞好大项目、大资金的引进。年内,全市农业合同利用外资9.14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实际利用外资4.54亿美元,同比增长91.5%。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量达到82万吨,出口总额达到13.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农村劳动力转移】烟台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见》,8月份在龙口召开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目标、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部署。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农广校、中等农业院校、农村职业学校为龙头,建立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以市县乡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站)为依托,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根据农村劳动力特点和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20多个行业和工种,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技能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转岗就业的技能和素质,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全年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对1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技能培训。

【农业科技服务】深化体制改革,支持鼓励县乡两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与龙头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方面合作搞攻关、联手搞开发,走科研、推广、经营一体化的路子,增强服务活力,提高科技服务效率。全年共组织开展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9个,省级科技攻关项目5个,国家重大区域推广项目9个,引进开发农业新品种20个,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42项。抓好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全市新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2.1万人,总数达到13万人,培训新世纪青年农民7000人。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现场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全年共培训农民100多万人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市基本形成了县有服务中心,乡有服务站,重点村、重点企业有服务点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年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价格、市场、项目和技术等方面的信息5000多条。烟台市农业信息中心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信息化试点单位,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落实党在农村政策】在全市开展了土地承包法执法大检查,认真解决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四不到户”问题。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停收乡村公益事业金、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政策规定,严格控制筹资筹劳金额和数量,涉农收费公示、公开率达到100%。全市农民减负31000万元,人均负担降到38元,减少64.4%。完善农村财务监管机制,大力推广农村财务“双代管”和电算化管理,全市实行“双代管”的乡镇98个,实行电算化的镇96个,分别占乡镇总数的67%和66%。

【农业综合执法】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6个县市区成立了农业监察大队;下放农业行政审批项目2个,转变管理方式1个;制定下发了《农业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办法》、《农业行政执法人员违法办案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执法行为。深入开展大规模的农资打假行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立案查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255起,捣毁制假窝点18个,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00万元。针对近年来因使用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或因栽培技术、环境污染和气候等因素引起的农业事故纠纷不断增加的情况,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农业事故鉴定评估专家工作组,制定出台了《农业事故评估鉴定细则》,使农业事故的鉴定处理走上了有章可循的轨道,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烟台市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制定的有关文件和《细则》在全省给予转发。

【贫困村帮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做好对口栖霞市贫困村帮扶工作,市农业局及局属单位市农科院、农技推广中心分别对口帮扶栖霞市李家沟村、上郁都村和芋东岙村。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教育培训、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对李家沟村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7万元,先后建立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室、科技书屋、科技培训教室和党员活动室四位一体的高标准的场所,改造修缮了村学校幼儿园的校舍;建起一座集拦蓄水和行路两用的漫水桥,主体工程完工,可为该村改善水浇地条件数百亩;积极帮助该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帮助购买苹果苗木2.5万棵,新发展果园23公顷,新发展食用菌2万棒,帮助繁育花生种1000余公斤。
  对上郁都村无偿投入12.305万元,改造维修水渠1530米,修整村道300米,修建一处自来水平塘416.5立方米,帮扶贫困户13户,帮扶困难学生9人。多次组织苹果、大樱桃、植保、土肥等方面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解农业科技知识,举办果树技术培训演讲会,参与农民千余人次。
  对芋东岙村先后投入10余万元,建起无机玻璃钢大棚4个,标准香菇大棚42个,扶持发展食用菌养殖,年增加纯收入14.7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改良果树品种,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优质核桃、日本甜柿、李梅杏等苗木3000多棵,引进波尔山羊200多头。选派技术人员驻村200多天,聘请专家讲座20余次,培训农民500多人次。筹措资金4万多元,打深井一口,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并为该村安装了闭路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