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周齐在烟台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4&rec=3&run=13

(2005年1月2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4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中共烟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解放思想,迎接挑战,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积极推进跨越发展,全市经济呈现既快又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1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839.7亿元,增长27.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85.6亿元、利润199.5亿元,分别增长60.4%和68.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亿元,增长3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5亿元,增长47.2%。总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84.4亿元,增长33.1%。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凸现。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水果、水产、畜牧、蔬菜、食用菌等高效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80%。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突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和十大产品集群,工业结构升级,产业特色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518亿元,增长43.6%;四大支柱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3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2.8%;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由20家增加到30家,利税过亿元的企业由24家增加到4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2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7%提高到23.7%。东岳汽车、浪潮LG、玲珑橡胶等项目迅速膨胀,南山铝板带箔、16万吨MDI、鸿富泰电子等新建项目以及海阳核电、海水淡化等前期项目顺利推进。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物流业,启动夜间经济,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内外著名的百盛、东方家园、国美、澳柯玛等商业企业入驻我市。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3.1亿元,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0.4亿元,增长16.7%;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3亿元,增长30%。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等行业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对外经贸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分别增长84%和92.1%。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9.9亿美元,增长35.7%,其中出口45亿美元,增长35%。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分别达到60.2%和130.3%,创历史最好水平。加工贸易增势强劲,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4.4%提高到50%。“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各类园区在规范整顿中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总量在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由第8位前移至第7位,出口加工区B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12个省级以上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总额的34.8%和51%。国内合作成效显著,全市共引进内资338亿元,增长163.4%。对外交往日益活跃,与友好城市的合作取得实效。APEC电子商务博览会、第六届国际果蔬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
  --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市属大企业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有序进退、保值增值。困难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较好地维护了职工权益。大力开拓资本经营,绿叶制药、山东吉龙两家公司股票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我市上市股票总数达到12支,全年募集资金11亿元。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达到69.4%。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并下调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3.2亿元。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当年落实补贴资金2582万元。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突破。财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分配体制和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出口退税改革顺利实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规范整顿土地市场效果显著。市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文化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了“三年见成效”的目标。按照打造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努力提升城市内涵,改善城市环境,城市整体形象有了较大改观,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年完成城乡建设投入60亿元,其中中心城市完成20亿元。滨海广场、南大街、滨海东路等新建和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只楚路综合整治、二马路拓宽改造工程完工,国道206线烟蓬段改造、养马岛大桥建成通车,为城市增添了新亮点。渤海天然气开始向工业企业供气并具备向市区供气条件,烟大铁路轮渡工程全面开工,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部分社区街道、公共场所得到有效整治,市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完善了城镇空间、生态绿地和产业布局以及路网结构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县级市和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0元,分别增长10.4%和13.1%。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全面推行了工伤和女工生育保险制度,“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20元提高到260元。爱心捐助活动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继续深化,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探索建立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了87个村、5.9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了历史性缺水村人畜饮水解困任务;新增乡村道路硬化里程1375公里,新增通车村60个;投入农网改造资金5.3亿元,农网供电能力增加10%。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年初确定的为民服务20项实事圆满完成。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有142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改革纵深推进。外商、外来人口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环境明显改善。文化创作成果丰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初步完成。体育工作再创佳绩,我市运动健儿在第28届奥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打破5项世界纪录。新一轮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再上新水平。着力建设“生态城市、绿色烟台”,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1.3千公顷,市区新增绿地40公顷。全面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和技术服务措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地震、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和安定团结。以争创全省全国文明城市为总目标,深入开展“我为烟台添魅力”以及建设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诚信烟台”建设,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围绕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构建矛盾纠纷疏导控制体系,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保持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积极推进“阳光政务”工程,决策公示制、预告制、通报制进一步完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格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了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的良好形象。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面对跨越发展的更高要求,要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用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实干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新思路,科学运筹,以调控促改革、促开放、促调整、促发展;必须善于把握全局,突出关键环节,在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上,实施重点突破;必须坚持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心实意关心人民生活,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大力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你追我赶、干事创业的发展热情。这些都是全市上下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经验体会,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大力发扬,不断丰富完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奋进、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友好人士热情参与、积极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各阶层的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烟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省属驻烟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烟台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04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骨干企业膨胀不快,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民土地征用、城市居民拆迁、企业改制破产等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化解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职能和作风转变还没有到位,部分工作人员全局观念淡漠、服务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行政不公、为政不廉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下决心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政府工作安排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内经济活力明显增强,我市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的内在增长机制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市场推动和政府调控良性互动的新阶段。但与此同时,一些制约发展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因势利导,发奋工作,努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东部突破烟台”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三个明显、两个高于、一个跨越”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赶超战略,更加注重解放思想,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按照上述目标,今年要集中抓好以下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紧紧围绕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集中力量培育“三个一批”,提升工业规模和层次。一是培育一批支柱产业。突出四大支柱产业和十大产品集群,搞好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条,凸现产业优势,增强集聚效应。重视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我市制造业科技装备水平。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积极推进以港兴市。二是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聚集,着力引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推动优势企业快速扩张,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在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力争汽车、手机、电脑三大集群率先实现突破,全面完成“2358”工程目标任务。三是培植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引导和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搞好品牌培育,在做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做强品牌,力争获得更多的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要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品牌经营,放大品牌效应,争创国际品牌。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努力争取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25%以上。
  突出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规模扩大、档次提升。一是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组织实施好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三个十”工程,培植大型流通企业、骨干市场,繁荣夜间经济,拓展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高标准建设特色专业物流园区,争取进入国家首批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城市行列。二是突出发展旅游业。精心打造滨海生态旅游胜地和“山海风情、人间仙境”的城市品牌,抓好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设施的开发整合,丰富旅游产品,优化要素结构,充分发挥各旅行社和旅游组织的作用,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年内,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15亿元,增长23%以上。三是突出发展交通运输业。完善以高等级公路为主框架的公路网络,调整优化全市港口布局,积极开辟海上、空中运输航线,努力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城市综合运输能力。同时,积极发展金融、中介、信息咨询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年内,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30亿元,增长16%。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抓好365个投资过亿元的投资项目,加快推进烟大铁路轮渡、国道206线(蓬莱至龙口段)改造工程、龙烟铁路、海水淡化、胶东引黄调水、烟台港西港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海阳核电、国电蓬莱发电厂、东岳汽车扩建、鸿富泰工业园、环日子午轮胎等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外资、民资扩大投入,积极争取国债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在继续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项目支持的同时,增加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推进优质企业境内外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程序,对非政府投资的项目,不再实行审批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做到规范化征用土地、集约化利用土地、市场化经营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二)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优质专用粮油品种,膨胀发展果品、水产和畜牧业。继续深入开展“中国食品名城”创建活动。抓好国家确定的苹果、水产品优势产区建设。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搞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年内,全市农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增长20%。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加大投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商贸设施、文化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年内投资3.9亿元,改建硬化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行政村基本通油路工程;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彻底改善全市农村人口的饮水状况。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园区流动。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安排2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狠抓农村政策落实,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对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支农政策,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和农村义务工。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支持引导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与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合作。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继续实施镇村“双十”、“双百”工程,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适应入世“后过渡期”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突出高科技型、环保型、节能型先进制造业,突出金融、物流、旅游、文教等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突出标准化、大规模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拓展招商领域。在主攻日韩、港台的同时,扩大利用欧美资本规模;在抓好直接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采用跨国并购、境外上市、BOT、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融资等途径,不断拓展引资市场和渠道。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机制,积极推行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代理招商。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和载体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创新机制,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年内,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25%。高度重视内资引进,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和东北地区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我市。年内,全市实际利用内资达到420亿元,增长25%。着力打造产业环境,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法治环境,提升人文环境,不断提高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力。
  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巩固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出口的同时,扩大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并促其转型升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日韩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欧美、非洲及南亚等新兴市场。改善进口商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物资和原材料进口。年内,全市外贸出口52.6亿美元,增长17%。
  积极推动“双向”开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境外投资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鼓励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以成熟技术和设备,向新兴市场转移,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利用当地资源,满足发展需要。
  (四)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完善国有出资人制度。坚持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国有资本向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集中,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促其快速发展。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大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主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困难企业的改革解困。加强对已改制企业的后续管理和服务,促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年内重点抓好60户市属企业产权改革。
  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以强化财政管理和公平预算分配为重点,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落实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奖励等形式,扶持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的优势产业和项目,不断培植新的财政增长点。坚持依法治税管税,加强社会综合治税,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管好非税收入,做大财政收入盘子。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市场,促进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推进公交、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事业领域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环境,形成崇尚创业、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保障民营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扶持发展科技型、出口型、配套型企业和有较强拉动力的规模型企业。继续实施“私营企业进园区,个体工商户进市场”活动,推动产业集聚,壮大企业集群。搞好民营经济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服务和行业协会等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达到1370亿元,增长20%。
  (五)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围绕树立“魅力城市”、“生态城市”、“开放城市”形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动城市建设向“五年大变样”目标迈进。集中政府资金,引入外资和社会资金,重点抓好滨海景区、幸福、港站和文化广场等区片的改造建设,加快体育公园、学院路建设,搞好滨海路等重要路段的绿化美化和设施配套。加快推进世贸中心、韩国产业转移配套社区、市区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大南山旅游风景区、雨岱山主题公园等经营性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进一步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扩大控制性详规覆盖面,强化规划约束力。按照“管理重心下移”和“责权统一”的原则,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强化城市街道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
  紧紧抓住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战略机遇,推动中等城市崛起和县域经济发展。科学制定7个县级市城市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园区建设和产业带动,迅速扩大城市规模,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次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合作机制,突出强市,扶持弱市,突破中游市,搞好产业分工,有效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实现跨越赶超。加快生态市建设,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结构性污染治理,改造淘汰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点源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综合治理,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重视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搞好生态建设与保护。增强海洋国土意识,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六)进一步统筹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适应性建设人才。加强城乡统筹,调整基础教育布局结构,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加快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烟台职业学院和烟台技术学院等院校的规划建设,支持各类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营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着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强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博士后工作站、三校科技园等载体建设,完善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研发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搭建网络化数字设计与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充分发挥驻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整合共享资源,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应对人口出生高峰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以内。积极备战第21届省运会,进一步提升我市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加快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兴建一批全民健身点。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抓好艺术生产和文化交流,组织好重大文化活动。繁荣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做好史志档案和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老龄和残疾人事业。
  (七)进一步强化富民安民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抓好就业再就业。贯彻实施《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注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再就业优惠政策享受范围,鼓励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做好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工作,确保有就业愿望的困难群体有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0万人以上,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以上。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激发民众创业致富的激情,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员投资兴办实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引导民间资本参股、入股各类企业和项目,鼓励群众多形式投资,促进个人资产流动、增值。建立正常的收入增长机制,在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依法查处违反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和拖欠职工工资行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鼓励农民投资兴办股份合作经济,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分配机制,调节二次分配,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养老保险实际缴费职工净增3万人。推进企业年金制度试点,完善医疗保险相关政策规定,制定工伤、生育保险配套政策和农村养老保险经费管理实施办法,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坚持全面覆盖、分类处理、合理保障,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认真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措施和五保供养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廉租住房制度,努力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社区妇女儿童工作网络,切实贯彻老年人优待办法,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继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今年,要围绕为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改善住房、综合整治居民小区环境、增加市区集中供热面积、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等方面,为广大市民办好16件实事。对于这些实事,将集中力量,落实责任,确保年内兑现。
  (八)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扩大和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继续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发展慈善事业,彰显魅力城市、爱心烟台的城市个性。继续以争创全国、全省文明城市为龙头,推进各个领域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切实搞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部队现代化建设,更加扎实地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营造公平社会环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行政。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健全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进一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的工作监督、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坚持从严执政,保证公正执法。规范整顿市场秩序,开展专项检查治理,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和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强制消费等不法行为。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系统,构建失信处罚机制,着力打造“诚信烟台”。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下大气力抓好“全国最安全城市”建设,着力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社会环境。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活动和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把“严打”整治斗争、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律服务等工作,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做好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疏导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长效管理,开展专项整治,消除事故隐患,严防重大恶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和指挥系统,增强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灾害的处理能力。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提高执政能力做出了全面部署,完成新时期的新任务也对提高行政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一年,我们必须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实践中开拓新境界,掌握新本领。要善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不满足,争创一流,在确立目标、制定决策、推进工作等各个环节,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科学准确地判断形势,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善于在各种困难和压力面前,立足自身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前进中干事创业;善于应对各种竞争和挑战,及时发现并牢牢把握各种机遇,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权,努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两个务必”,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不搞任何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审计法》,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各项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第一尺度”,千方百计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体察实际情况,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在各项工作的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不断完善激励约束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工作落实中的规范、引导、激励、约束作用。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实现赶超战略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干出水平。要本着明确、管用、透明、方便的原则,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政绩评价体系和考核监督办法,为推动政府工作再上新水平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坚决执行清正廉洁的行为准则。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遏止以权谋私、行贿受贿、为政不廉、行政不公等各种歪风。认真落实廉政承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杜绝行政过程中腐败行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经营性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招投标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保证各级公务员廉洁从政。
  各位代表,烟台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付出更大努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烟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赶超发展,把烟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