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4&rec=257&run=13

烟发〔2004〕29号
(2004年12月3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全市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四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培植十个优势产品集群
  1.汽车及零部件产品集群。以东岳汽车、北方奔驰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以三个十平方公里汽车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在开发区和莱山、蓬莱、莱阳、海阳、栖霞,发展轿车、客车、载重货车和改装汽车,并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在芝罘、福山、牟平、莱州、龙口、招远等地发展零部件产业,积极吸引日韩产业转移,提高汽车工业的本地化配套水平,尽快形成年产30万辆轿车、0.6万辆客车、13.1万辆载货车(轻卡、重卡、改装车、特种车)的生产能力,扩大烟台汽车工业的知名度。
  2.船舶及配套产品集群。发挥海岸线较长的天然优势,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在开发区和蓬莱、龙口、莱州等地优选规划几处造船工业基地,并搞好水深、基岩、风向等数据测评和可研报告制作,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对日韩船舶产业招商,搞好与国内大型造船企业挂靠联合,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船舶、豪华游艇等整船产品,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仪器等配套产品和修理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07年现有船舶制造企业形成80万载重吨生产能力,把烟台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特种船舶生产基地。
  3.工程机械产品集群。依托大宇重工、方圆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在开发区和莱阳、海阳,发展工程挖掘机、多功能型塔机、大型混凝土搅拌机等产品,着力提高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规模实力。以冰轮集团等企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制冷设备、数控机床等通用机械产品,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4.电子信息产品集群。以浪潮LG和泰信电子等手机生产企业为龙头,积极吸引日、韩、台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手机零部件企业落户我市,拉长手机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体系,建设国内重要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生产基地。以东方电子、鸿富泰精密电子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整机、电脑主机板、显卡、计算机软件等产品,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计算机及技术应用产品生产基地。以正海网板、青湖电子等骨干企业为主,重点发展光电子器件、平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等,建成国内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5.葡萄酒产品集群。依托张裕、中粮(蓬莱)、威龙等企业,以芝罘、蓬莱、龙口和栖霞为基地,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高档全汁葡萄酒,提高干酒及其他高档葡萄酒的比重,努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力争到2007年全市葡萄酒年产量达到30万吨,打响“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带动种植、仓储、包装制品等产业发展。
  6.果蔬和水产品集群。以莱阳为龙头,以牟平、长岛、蓬莱、莱州、福山、栖霞等地为重点,发挥蔬菜、水果、渔业等资源优势,依托龙大、九发、东方海洋、山村果园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果汁、水产深加工、调理食品等产品,优化产业结构,膨胀企业规模,培植名牌产品,力争到2007年果品、蔬菜和水产品精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20万吨、110万吨和70万吨,建设面向日韩、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加工基地,打造“中国食品名城”。
  7.金银珠宝产品集群。立足于放大“中国金都”品牌效应,建设招远、莱州、蓬莱、牟平四个黄金工业基地,以招金集团、蓬莱黄金总公司、山东金仓矿业公司、天承生物金业股份公司等为龙头,巩固黄金探、采、选、冶的传统优势,大力引进开发金银珠宝制品加工技术,拓展金银珠宝深加工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建设中国北方黄金饰品加工交易中心。力争到2007年,黄金深加工用金量达到100吨/年。
  8.纺织服装产品集群。以开发区、龙口、福山等地为重点,以氨纶集团、南山集团、招远针织集团、栖霞服装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氨纶、锦纶、芳纶、精纺毛料等纺织产品,积极向上下游产品延伸,发展高档服装、针织内外衣、毛衫、袜业等最终产品,实现全行业优化升级。
  9.新材料产品集群。以金宝电子、金丝、正海磁性材料等骨干企业为主,重点发展柔性及多层板材料、高档电解铜箔、环保型覆铜板等,建成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生产基地。以烟台万华、科亿达、佳隆电子等企业为龙头,扩大聚氨酯化工基础原料、环保透湿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和增值空间。发挥渤海天然气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新材料。
  10.生物工程及制药产品集群。以荣昌、绿叶等企业为龙头,以市区和莱阳、蓬莱等地为重点,加大YH-16抗肿瘤药物、抗流感药剂、海洋药物等新药研制开发力度,加速产业化进程,建设植化药物、海洋药物、抗生素、生化药物等生产基地。
  在加快膨胀壮大十个产品集群的同时,对全市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等新的经济生长点,对发展趋势好、成长潜力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产业和产品,进一步搞好前瞻性研究,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产业化步伐,力争培育更多的产业和产品集群。
  二、明确三大区域功能定位,增强协调发展能力
  1.中心城市功能区。以建设半岛城市群中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五区融合,加强产业、企业、人才等资源整合,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造船、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金银珠宝等产品集群,促进产业聚集膨胀,形成全省部分优势产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带动商贸流通、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房地产、金融和旅游等行业全面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大城市,提高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2.北部沿海城市带功能区。龙口、莱州、蓬莱、招远四个区域性骨干城市,要立足于全市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和良好的海洋、港口、产业、企业等条件,提出更高的目标定位,合理确定产业分工,进一步突出制造业特色,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金银珠宝、葡萄酒、造船、果蔬和水产品加工等产品集群,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强市。同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整体合力明显、相互协调发展的北部沿海城市带。
  3.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功能区。莱阳、海阳、栖霞三市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膨胀壮大果蔬和水产品加工、葡萄酒、纺织服装、工程机械等产品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县域经济特色;要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青岛,积极与青岛制造业大企业和青岛所属区市对口联系沟通,找准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各产业链中的位置,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尽快建设成为烟台接轨青岛的桥头堡,形成我市南部重要的经济隆起带。
  三、扩大产业招商和外贸出口,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
  1.强化产业招商。进一步加大四大支柱和十个产品集群对外招商力度,每个产品集群都要落实市级领导、牵头部门、专业人员和专项经费,着力筛选论证和包装一批产业链条长、拉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积极与世界500强和知名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集群规模。在搞好国外招商引资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国内产业招商。按照“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原则,搞好与青岛、威海等地的产业对接和招商协作,推进半岛经济一体化。
  2.抓好大项目引进。加强与国际大企业、知名中介机构和我国驻外机构的联系,走出去招商,请进来发展,千方百计吸纳外资大项目进入。积极为来烟外商投资企业搞好服务,促进现有外资大企业增资扩股。搞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加快1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的外资到位。
  3.推动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快速增长。积极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及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对出口增量多、拉动作用大、财政困难的县市区,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把烟台列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4.加强制造业对外宣传推介。把制造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外宣工作的重点,搞好支柱产业、产品集群和骨干企业的包装策划,扩大我市制造业在日韩、港台等地的影响。
  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落实已出台的各项科技创新政策,鼓励各类企业提足研发经费,积极发明创造,切实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能力。鼓励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科研机构建立行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给予财政补贴。抓好制造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抓好烟台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校科技园”的建设,支持驻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制造业研发、转化和服务中心。
  2.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积极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市、县两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十个产品集群骨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实施,促进高新技术生长点尽快实现产业化。加强对十个产品集群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提高全市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
  五、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
  1.实施“十万技工教育培训计划”。扩大现有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培养和培训10万名中、高级技术工人,基本满足全市制造业基地建设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市发改委、教育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定期研究解决全市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政策协调和行政管理等重大问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2.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制造业发展需求,分期分批选拔制造业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等参加国内对口培训和国外进修。对制造业急需、紧缺的人才,引进时不受本人学历、职称、身份等限制。高度重视抓好现有市、县两级专业招商人才队伍建设,借鉴周边城市的做法,拓宽他们的自我发展和提升空间,适当提高其工作和生活待遇,切实解决当前高层次商务人才、翻译人才不足等问题。
  六、加大统筹力度,确保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1.有效利用现有土地指标。对现有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制造业基地建设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需要。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制造业重点项目实行一次规划、分步供地。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新的行业用地标准,并提出土地投入强度和容积率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予供地。
  3.扩大对制造业用地的供应量。通过依法收回闲置土地、盘活企业贷款抵押形成银行呆坏帐的土地、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大力开发荒山荒丘荒水荒滩等多种途径,满足制造业用地需要。
  3.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住我市被列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市机遇,抓紧做好基础工作,争取国家尽早批准我市“修编”意见。
  4.抓好园区建设和发展。在加快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的同时,高标准规范整顿好已有的各类经济园区,争取国家和省批准我市保留更多的省级以下开发区,为制造业建设提供良好的聚集发展平台。
  七、适应货币政策调整形势,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
  1.创新金融企业经营方式。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和十个产品集群,各银行要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贷款营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银行为我市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安排更多的贷款额度。同时,积极吸引市外金融机构扩大对我市制造业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对于十个产品集群的龙头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大项目,金融机构要优先保证资金需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财政投资、引入外资、企业入股等多种方式,培育发展更多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2.积极推动银企合作。进一步完善银企对接平台,通过召开银企推荐交流会、产品展示会、银企座谈会和网上发布信息等方式,促进信贷资金与项目加快对接;定期向金融企业发布具体的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项目、发展趋势、扶持政策等相关信息,为银行选择项目和企业提供参考。
  3.努力争取金融政策支持。重点向国家和省级银行争取下放信贷审批权、公开授信、贷款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争取更多的制造业企业上市融资。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加快推进烟大铁路轮渡、黄烟铁路龙烟段、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烟台机场扩建、八角港区启动、滨海公路大通道蓬莱至莱州段、青威高速公路烟台段、龙口至莱西高速公路、309高速公路、海阳核电、胶东调水等前期和在建重大项目,分别明确市级领导、牵头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成立专门工作班子,靠上去做工作,力争尽早挤进国家和省大盘子。推进“以港兴市”战略实施,加快港口和岸线资源整合,搞好港口功能分工,实现资源共享和错位竞争,促进临港产业发展,提高港口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与青岛、威海之间的通勤铁路、高速公路连接,打造青烟威半日生活圈。
  九、加快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
  1.推动服务业领域改革与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房地产等各类服务业,积极发展要素市场、中介组织和新兴服务业。加大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力度,进一步降低门槛,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2.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日韩产业转移配套社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泰国正大超市、沃尔玛购物广场、百盛商城、南山旅游风景区、市区休闲娱乐中心、北方温州商城、雨岱山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提高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满足外来人口娱乐、餐饮、购物、旅游等方面的需求。
  3.进一步改善外商生活环境。在烟台电视台开设韩语、日语频道,配套完善外商就医、子女入学、文化娱乐等设施和服务,提高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为外商投资创业和生活定居营造良好环境。
  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全市制造业基地建设
  1.加强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力量。增加市统计局、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全市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市直有关部门抽调得力人员集中办公,搞好政策研究、方案制定、任务分解、调度考核和推进落实等工作。
  2.建立健全制造业统计指标体系。参照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目录,合理确定我市四大支柱产业和十个产品集群的统计口径和具体标准,按月公布有关统计数据,为调度全市制造业发展情况提供依据。
  3.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会议,调度情况,研究问题,做出决策。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并对下一段工作做出部署。
  4.加强对县市区的协调指导。各县市区都要把制造业基地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上下联动抓推进。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附:烟台市制造业基地建设十个产品集群责任分工表
(附表略)